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前不久在博士圈裡發生了一件讓人悲傷的事:浙江大學在讀博士生侯某在朋友圈留下了一番「告別」言論後失聯,雖然他的同學在他失聯後立即開始積極地找人和報警,然而最終還是在錢塘江找到了他的遺體。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侯同學生前發的最後一條朋友圈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侯同學失蹤在朋友圈和微博出現的尋人啟事


難過之餘大家也許會思考,究竟是什麼能讓侯同學義無反顧地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畢竟,根據大家所轉發的信息,他有著不多得的名校高學歷,照片上的陽光笑臉,也讓人一下子無法將其跟自殺聯繫在一起。

從他發在朋友圈的言論看,他並沒有提及什麼具體的事,也不想責備任何人。

他只是「不太喜歡,也不太適合這個世界」,「有那麼點累了」,於是就選擇離開了。

最近幾年,博士自殺的新聞報道不在少數。2017年在《Nature》上發布的一項針對博士生的調查報告顯示,博士生在求學期間普遍具有比較嚴重的精神壓力,大約四分之一的博士生有精神健康問題。

而能夠最終引起患者自殺的疾病,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抑鬱症了。


誤解和抑鬱

抑鬱症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又似乎覺得離自己很遠。很多人都對抑鬱症有所了解,但又存在很多誤解。

只有消除誤解,才能讓抑鬱症患者得到幫助。下面,讓我們來一點點揭開抑鬱症的面紗。


誤解1:只有極少數人有抑鬱症

其實,抑鬱症並不是那麼少見,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2月23日發布的一份關於抑鬱症的全球統計報告顯示,全球約有3.22億人患抑鬱症,佔全球人口的4.4%,也就是平均每23個人里就有一名抑鬱症患者[1]。

此外,抑鬱症患者人數還在呈增加趨勢。從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間,全球受抑鬱症影響的人數增加了18%[1]。

世衛組織表示,青少年和年輕人、育齡婦女尤其是產後女性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這三類人群需要重點關注[1]。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誤解2:看起來很消沉的人才是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並不一定看起來都是鬱鬱寡歡的,這是一個對抑鬱症患者的刻板印象。

很多開朗愛笑的人,內心可能都正在經歷巨大的痛苦和煎熬,這也被稱為「微笑抑鬱症」。

有「微笑抑鬱症」的人通常是為了不影響工作和他人而刻意掩飾自己的情緒,強顏歡笑,這種「微笑」並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是一種負擔。

它並不能消除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帶來的壓力、煩惱、憂愁,只讓他們把憂鬱和痛苦越積越深。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誤解3:抑鬱症就是想不開或心理脆弱

抑鬱症雖然是情緒病,但也是有生物基礎的。

它的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

在抑鬱症的發病過程中,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都有參與。

輕度的抑鬱障礙可以通過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方式緩解。

但如果是中度及以上的抑鬱障礙,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並不是通過「想開一點」、「樂觀一點」、「堅強一點」就能逆轉。

抑鬱症與遺傳關聯密切,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親屬患病率比普通家庭高10~30倍,且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

現已發現,染色體上共有19個區域和重度抑鬱症有顯著連鎖,其中10個區域為強連鎖[2]。

部分抑鬱症與基因甲基化水平有關,比如,慢性社會失敗應激引起的抑鬱樣癥狀伴隨了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的上調,並引起CRF基因啟動子區DNA甲基化的減少。

組蛋白修飾中,組蛋白乙醯化和組蛋白甲基化都被發現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3]。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抑鬱症的生物學機制


在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學說中,比較公認的是「單胺代謝異常假說」,它認為,中樞神經系統突觸間隙單胺類遞質濃度水平或功能下降是抑鬱症的生物學基礎。

因此增加單胺類遞質的含量,是臨床各種治療抑鬱症手段的共同途徑[4]。

在所有單胺類遞質中,5-羥色胺(5-HT)功能低下被研究認為是抑鬱症的神經生物學標誌,與抑鬱症的患者各種癥狀密切相關。

5-HT功能低下的影響,簡言之,就是讓人失去了快樂的能力[4]。

抑鬱症還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活性相關。

HPA軸是重要的生理應激神經內分泌系統,它的功能缺陷在約50%的患者體內出現[5]。

此外,抑鬱症的發生還與細胞因子、神經營養因子和性激素有關[5]。

由此可見,抑鬱症的發病原因非常複雜,並且各種因素不是相互獨立的,它的產生往往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


誤解4:抑鬱症不會找上「人生贏家」

人們總是習慣於把快樂跟外部條件掛鉤,比如學業、事業、感情狀況、經濟水平等。但是,我們也看到許多名人因抑鬱症而自殺。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一代巨星張國榮,因抑鬱症病發,在2003年愚人節這天,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服用了過量安眠藥,在她位於洛杉磯的公寓里離開了人世。

著名作家海明威,也終身被抑鬱症困擾,在1961年夏日的一天,他用子彈結束了自己頑強拼搏的一生。

……

錢不能買到快樂,成功也不一定能帶來快樂。在成功的光環背後,他們可能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

你可以說出來

抑鬱症造成的最壞的結果就是自殺。然而,我們可以做很多事,來最大程度地防止患者走到那一步。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圖片來源:Thomas Peham


前不久,澳大利亞的一些精神健康組織開啟了一項新運動—#你可以說出來 (#YouCanTalk )[6],來鼓勵澳大利亞人去和他們擔心的人談論自殺的念頭或計劃。

很多人可能認為,和一個有自殺念頭的人聊自殺這件事,會使那個人變得更消極。然而研究表明,事實與大家想像的正好相反。

研究顯示:談論比迴避更好

在一項美國的研究[7]中,研究人員將大量高校學生隨機分為兩組,一組需要填寫關於自殺想法的問卷,另一組不填寫。

他們發現,在問卷組的學生回答問卷後的幾天里,自殺想法或抑鬱感覺並沒有增加。

並且,那些最具有自殺風險的學生(表現為很抑鬱或之前曾嘗試自殺),他們自殺的想法和抑鬱情緒反而有小幅下降。

另一項對新加坡成年人進行的研究[8]也得到了相似結果。

研究者們隨機地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需要回答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關於自殺的想法、活著或死亡的理由等,另一組對照組則是回答關於生活質量的問題。

研究發現,詢問關於自殺的問題對於這些成年人來說,並沒有產生負面影響,並且一些參與者在事後評論道,參與這項研究第一次給予了他們分享自殺想法的機會。


浙大博士自殺,為我們帶來哪些教訓?關愛抑鬱症,我們可以做很多



如何幫助一個有自殺傾向的人?

自殺念頭非常常見。一項對澳大利亞成年人進行的全國調查[9]發現,13%的人曾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考慮過自殺,而3%曾嘗試過自殺。在青少年中,這一比例更高[10]。

很多因自殺死亡的人,在他們死前一個月里都沒有接觸過醫生或心理醫生。因此,預防自殺需要每個人的付出。

想要幫助一個可能有自殺傾向的人,有三件重要的事你需要知道[11]。

第一,直接詢問這個人是否有自殺念頭和打算,比如「你在想著自殺嗎?」或者「你在考慮殺死你自己嗎?」詢問他們關於自殺的想法能使他們有機會談論他們的問題,並能讓他們知道有人在關心他們。

不過要避免以領導或審判的方式詢問,比如,「你不會在想著做一些傻事吧?」

第二,要不加審判地傾聽這個人的反應。讓他們談論他們為什麼想要去死。這對他來說是個安慰。

不要嘗試著說服他們自殺是錯誤的,或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死了家人會受到多大傷害。

諸如此類的審判會關上溝通的心門,也會關閉他們得到支持的機會。

第三,告訴這個人你很關心他,並想要幫助他。詢問他們想要怎樣的支持、有什麼是你能做的。

如果一個人已經告訴了你他在考慮結束生命,那麼應該盡量讓他獲得幫助。

他們可能需要你幫助預約心理專家,或在網上尋求自殺干預等組織的幫助。

抑鬱症不可怕,冷漠和誤解才可怕。

願你善待自己,也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谷 的精彩文章:

為何我們需要食物?
嘉賓摘要—2018 下一代CAR&TCR-T研討會

TAG:生物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