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化學諾獎得主約納特:很多事情比生為女人更讓我困惑

化學諾獎得主約納特:很多事情比生為女人更讓我困惑


  

獨家專訪化學諾獎得主約納特:很多事情比生為女人更讓我困惑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徐路易


  2018年10月30日晚,人類史上第四位女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她也是1965年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


  約納特出生於耶路撒冷,畢業於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她的父親是拉比,來自一個猶太教家庭。1968年,她獲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晶體學博士學位。此後她赴美國深造,先後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她首次測定了蛋白質合成機器——核糖體的高解析度結構,為降低抗生素副作用和新葯開發做出了卓越貢獻。

  1939年出生的約納特今年79歲,她留一頭銀色捲髮,個子不高,背一隻巨大的黑色雙肩包。


  澎湃新聞記者與約納特的第一次會面發生在酒店的自助餐廳。當時,約納特坐在記者對面專註地用刀叉切花捲,還讓服務生幫她在保溫杯里裝冰塊。這一次,當澎湃新聞記者走進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嘉賓專訪室向她問好時,她正在對著一面鏡子補眼線。


  歷史上共有4名女性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瑪麗·居里於1911年單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4年,英國生物化學家多蘿西·瑪麗·霍奇金單獨獲獎。伊雷娜·約里奧-居里(瑪麗居里的女兒)和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在1935年一同獲獎。45年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和另外兩人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在專訪中,約納特與澎湃新聞記者分享了她的科研經歷和對中國科研的見解。


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 澎湃新聞記者 孫懿贇 攝

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 澎湃新聞記者 孫懿贇 攝


  


  澎湃新聞獨家對話Ada Yonath


  「很多事情比生為一個女人更讓我困惑」


  澎湃新聞:為什麼有這麼多以色列諾獎得主?

  Ada Yonath:2000年前,以色列人沒有很多機會做別的事情。他們總是擔心自己會一次又一次的遷移。所以他們能夠做的就是動用頭腦來學習,他們有一種對學習的尊重。從歷史上來看,以色列人一直認為學習十分重要。並不是說家長逼著孩子們讀書,而是一種氛圍。一種重視學習、善於提問和嘗試理解世界的氛圍。


  澎湃新聞:為什麼選擇進入化學的世界?


  Ada Yonath:我想了解基本的生命過程,而化學是最好的方法。在我4、5歲的時候,我就對生命十分好奇,因為這是我為什麼會出生的原因。


  澎湃新聞:作為一個科學家,你是否遇到過與性別有關的困難和挑戰?


  Ada Yonath:我不這麼認為,我也不認為我的科學與我的性別有任何關係。


  我遇到過很多困難,我的研究課題十分艱難,我的課題被別人認為是不可能的。這些事情比我生為一個女人更讓我困惑。


  澎湃新聞:為什麼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多的女性諾獎得主?


  Ada Yonath:因為傳統上沒有那麼多女性接受教育。諾貝爾獎通常都頒發給50多歲、60歲、70歲的人。當這些人還很年輕的時候,女性接受教育還不是非常流行。


  也許還因為女性有時候更注重家庭,願意與孩子呆在一起。但在我的團隊中,大多數都是女性,她們都非常優秀。我個人而言,我足夠居家也足夠投身於工作,對於這兩種生活方式,我都很喜歡。


  「人們對獎項的關注度太高了」

  澎湃新聞:這一定不是你第一次來中國。


  Ada Yonath:我去過北京,廣州,深圳,上海,西安,南陽,濟南,還有些不記得了。


  澎湃新聞:怎麼看待中國的年輕研究者?


  Ada Yonath:中國的研究者們都很想做研究,但是這裡的系統跟我經歷的不一樣,有很多不同。


  首先,研究者都非常關注獎項。他們每時每刻都想著獲獎。他們會這麼想是因為他們的老師和教授想要諾貝爾獎。但這其實不重要,我從來沒有想過諾貝爾獎。人們對獎項的關注度太高了。


  他們關注數據,關注發表論文的數量。所以年輕的研究者覺得他們需要發表很多的論文,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不敢冒風險去做研究。


  很多你們這個年齡的人說英語,或多或少,至少能夠理解。但是少部分比你們大的人,他們不懂英語。英語不是一種美麗的語言,但它是科學的語言。如果想知道科學界發生了什麼,他們需要看英文文獻,去參加學術會議。不懂英語的研究者只能學習到更年長的學者所選擇的知識。有時候這些知識很有價值,但另外時候,這些知識也許會有一些過時。這也是一個問題。


  我認為,可以適當的轉變科學界的關注重點,例如以數字來衡量科學的進展以及過於關注獎項。


  「不喜歡犯錯和害怕犯錯是兩回事」


  澎湃新聞:你覺得中國青年研究者不敢冒險?

  Ada Yonath:並不是說非要冒險,但如果那個話題是你所感興趣的,但很有難度,你應該去冒這個險,老師也應該允許這樣的事情。但這很難。


  澎湃新聞:也許是因為人們怕犯錯。


  Ada Yonath:全世界的人們都不喜歡犯錯,我自己也不喜歡。但不喜歡犯錯和害怕犯錯是兩回事。犯錯之後,我可以想想為什麼,想辦法解決問題;但如果犯了錯誤就放棄,那一切就結束了。


  澎湃新聞:你小時候犯錯了,你的家長或者老師會怎麼做?


  Ada Yonath:我的父母不關心科學,我在家裡也不怎麼犯錯。在學校里,如果我犯錯了,老師會解釋原因,或者跟我說:「你再想想」。


  一個「純」科學家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大學教授創業?這會影響科研和教育嗎?


  Ada Yonath:有時候是這樣,有時候不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公司,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澎湃新聞:你有沒有給公司做過顧問?


  Ada Yonath:我做過顧問,但我從來沒有自己創立過公司。我想要自由地做學術。在公司,你需要研發產品,需要盈利等等。

  澎湃新聞:你是一個「純」科學家。


  Ada Yonath:是的。


  「不要尋找建議,任何人都不能複製別人的人生」


  澎湃新聞:給小孩子的建議?


  Ada Yonath:我的建議是不要尋找建議。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找別人的建議。任何人都不能複製別人的人生。


  澎湃新聞:有些學化學的朋友,後來轉行了,你怎麼看?


  Ada Yonath: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想成為一個科學家是很難的,但這是一種興趣。


  澎湃新聞:為什麼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


  Ada Yonath:我被邀請參與到頂尖科學家協會中,我認為這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中國希望提高他們的年輕科學家,這是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提高對年輕科學家的教育。


  澎湃新聞:現在與中國有學術合作嗎?未來呢?


  Ada Yonath:沒有。也許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美政府:確保美國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
2018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今起陸續揭曉 文學獎缺席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