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頸椎已經很寬容,別讓手機逼得它忍無可忍!

頸椎已經很寬容,別讓手機逼得它忍無可忍!


  來源:北京科技報


  看到這段話時,你有多久沒抬頭了?現代人每天刷手機,讓頸椎病幾乎成了手機併發症。如何自測、預防和治療?來聽骨科醫生的建議。


  近日,微博大V薛蠻子因頸椎問題緊急開刀換骨後,以其身為八年資深「低頭族」的親身經歷寫下《告全國低頭族同胞書》,呼籲公眾引以為戒,注重頸椎健康,不要再沉迷於當「低頭一族」。


  薛蠻子的情況肯定不是孤例。事實上,隨著智能手機等科技產品的廣泛普及,「低頭刷手機」這個動作幾乎成了現代人每天重複最多、花費時間最長的一個動作,再加上「千人千樣」的各種不正確的閱讀姿勢,日積月累,頸椎問題已經是我們無法忽視的一件「頭等大事」。


  頸椎病是「手機併發症」嗎?頸椎手術是不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如何確認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怎麼才能提前預防頸椎病發生?讓我們來聽聽專業骨科醫生的分析和建議。


  長時間低頭頸椎病「找上門」


  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慢性骨科疾病都是「隨風潛入夜」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各種不適癥狀也就來得「潤物細無聲」了。但往往在此時,疾病的發展程度往往就較為嚴重了。由低頭玩手機引起的肩頸部疼痛,以至嚴重到薛先生發生的脊髓型頸椎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借著薛先生的事例,給「低頭族」朋友談談當下的「手機併發症」——頸椎病的前因後果。


  頸椎天然就脆弱:低頭至60°相當於掛2個大西瓜


  作為直立行走了幾百萬年的人類,比起其他四肢著地運動的物種,頸椎天然就更脆弱。因為水平方向上的軀體可以給脖子更多保護,而直立行走則會對頸椎造成負擔,同時現代人的一些不正確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這種負擔進一步加重。2015年,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力學專家高雲峰的實驗數據就證明,不正確的低頭姿勢會讓頸椎承受更多力量。以頭部重量為8公斤來計算,當頭部低至60度角時,頸椎承受重量為34.4公斤,相當於給頸椎掛上了兩個超級大西瓜。


  當今社會,以手機為代表的手持電子設備對於人類的「綁架」是不分年齡和性別的,同時,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有一項涉及396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與手機相關的前五位主觀癥狀分別是,肩頸部疼痛(71.2%),頭疼(63.3%),易激惹(54.5%),焦慮(50.7%)和注意力缺乏(47.4%),並且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手機使用時間正相關。


  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造就了廣泛的「低頭族」,讓肩頸部的疼痛成了最常見的手機「併發症」。但是,並不一定所有的「肩頸痛」都是頸椎病。


  可以引起肩頸痛的原因非常多,常見的原因有頸部肌肉勞損,肌筋膜炎等。這些原因引起的疼痛大多具有非特異性,而且不能找到明確的結構改變,如骨質增生(骨刺)、椎間盤退變或突出,也不伴有任何具有定位意義的神經功能改變(麻木、疼痛、肌肉力量減退等)。否則就要高度懷疑頸椎病了。頸椎病根據不同解剖結構受到壓迫,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癥狀。


▏


  頸椎病有一定「容錯空間」,潛伏時間長

  最常見的兩種類型的頸椎病分別是神經根型頸椎病以及脊髓型頸椎病。在薛先生的《告全國低頭族同胞書》中,有一張頸椎核磁共振的圖像。我們借著這張圖,先來看一下頸椎的解剖結構。



  頸椎是位於身體中間偏後脊柱的最開始一部分,與頭顱的底部相連,可見其重要程度。頸椎由七塊骨頭(頸椎椎體)組成,其中第一節與第二節骨頭形態不規則 (在圖像中,由於掃描層面原因第一頸椎顯示不清)。第三到第七節頸椎椎體在這張核磁共振圖像中近似於長方形。椎體和椎體之間黑色間隙部分就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椎間盤。我們再向後方看(圖像右側),有縱行白-黑-白的條狀結構。黑色的結構是與腦組織相連的脊髓,前後兩層白色結構是圍繞在脊髓四周的液體結構——腦脊液。脊髓和腦脊液存在的空間被稱為椎管。


  位於椎管內的腦脊液對脊髓組織起到保護和緩衝的作用。輕微的壓迫不至於引起脊髓組織形態和功能的改變。也就是說,頸椎的結構本身可以提供一定的容錯空間。藉助「容錯空間」這一概念,我們就能很好理解為什麼骨科退行性疾病都需要一定時間的累積了。


  在圖像中,薛先生的第四、五節段和第五、六節段水平(被薛先生用紅圈圈起來的位置),椎體後方的白色腦脊液信號消失,黑色的椎間盤直接壓迫脊髓組織,引起局部脊髓的變形。這時就可能引起神經癥狀。通常,頸椎病發生在頸4到頸7節段,這也被稱為低位頸椎。高位的頸椎負責頭部的旋轉運動。而低位頸椎負責頭部的屈伸運動,也就是我們平日里說的低頭和抬頭。所以長時間的低頭和頸椎病的發生有著不可迴避的責任。


▲頸椎病不可掉以輕心,嚴重時可導致健忘、視力下降、暈倒甚至猝死

▲頸椎病不可掉以輕心,嚴重時可導致健忘、視力下降、暈倒甚至猝死


  一般情況下,頸椎病的發生與年齡有直接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60歲以後,出現骨質退變(長骨刺)和椎間盤退變、脫水(椎間隙變窄、膨出、突出)的幾率明顯增加。但是,由於長時間使用手機,這一退變過程已經明顯提前了,使年輕人提早得上了中老年疾病。


  在薛先生的微博中寫到,「作為腦神經與骨髓相連的神經密布的高危地區,稍有差池產生的後遺症會影響一生。」仔細閱讀上文的讀者會發現,薛先生的這段文字專業用詞並不精確。受到壓迫的是頸段脊髓的神經組織,而不是骨髓。這種由於脊髓神經受壓引起的一組癥狀稱為脊髓型頸椎病。由於頸段脊髓上與腦組織直接相連,下與胸段脊髓延續,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所以,薛先生除了「頭頸巨痛」外(醫學文件書寫時應為「劇痛」),還寫到出現「雙腿無力行走」的癥狀。這就是脊髓型頸椎病的特點。


  由於「容錯空間」的存在,脊髓受到壓迫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甚至數年的時間,才會出現典型的癥狀。在這期間,患者的主觀感受可能只有間斷性的脖子疼、僵。脊髓型頸椎病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上肢和/或雙下肢肌無力,上胸部或頸部感覺神經支配區域感覺缺失,以及排尿功能障礙、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步態異常,甚至截癱。當出現典型癥狀後,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多需手術治療。在臨床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特殊情況,一部分人的椎管直徑先天發育得相對狹小。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容錯空間」小,所有隻要有輕微的壓迫就會產生神經癥狀。這時,脊髓型頸椎病就不會「潛伏」那麼長時間了。

  在薛先生的核磁共振圖像中,還有一點非常令人注目的異常就是頸椎的曲度,也就是七節頸椎椎體的整體排列關係。我們常常會聽到某人從醫院檢查回來說「頸椎反弓」,這就是一種曲度的排列異常。



  在生理狀態下,頸椎的排列關係應該成為一條向前(嘴的一側)突出的曲線,前突的角度約為20-35度。薛先生的頸椎雖然沒有嚴重到「反弓」的程度,但是頸椎前突的角度消失了,成為了一條僵直的直線。長時間保持低頭姿勢引起的頸部肌肉和韌帶退變是頸椎前突消失的重要原因。而頸椎生理前突的消失也成為引發進一步更為嚴重頸椎病理改變的基礎。


  確診不必非核磁共振檢查,治療方式不是唯手術


  另外一種常見的頸椎病形式是神經根型頸椎病。顧名思義,這種頸椎病以神經根受壓後,神經根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神經根又是哪裡呢?


  神經根指的是由脊髓向兩側發出的神經。在每一個節段,脊髓向左、右各發出一組神經根。頸椎椎體有7節,而頸神經由頸1到頸8共八對。神經根要通過一個狹小的「關隘」才能穿出椎管,這個小小的空間成為椎間孔。退變的骨和椎間盤等結構在椎間孔部位對神經根組織產生壓迫,引起的一組癥狀就稱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支配上肢和頸、肩區域的皮膚感覺以及肌肉運動力量減退。神經根不同於脊髓組織,屬於周圍神經系統。單純神經根受壓不會引起下肢的任何癥狀。由於單純的神經根型頸椎病不會產生廣泛的神經癥狀,所以它的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等。


▲蘋果在新發布iOS12系統中首次加入屏幕時間功能。此功能將對用戶過去 24小時或最近7天的設備使用情況進行細分,並可以設置限制使用時間,從而有效防止「低頭族」們長時間沉迷手機

▲蘋果在新發布iOS12系統中首次加入屏幕時間功能。此功能將對用戶過去 24小時或最近7天的設備使用情況進行細分,並可以設置限制使用時間,從而有效防止「低頭族」們長時間沉迷手機


  很多人得知身邊的同事患上了頸椎病,一旦自己也感覺到了脖子疼,手臂疼,也就第一時間想到了頸椎病,馬上去找醫生看病,這是對的。但是,對於頸椎病的診斷是否都需要核磁共振檢查呢?


  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對於頸椎病的診斷最重要的還是病史和體格檢查,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才考慮做進一步的輔助檢查,比如CT、核磁共振(MRI)、肌電圖(EMG)等。對於大多數患者(有些患者由於存在禁忌症,不能接受MRI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是頸椎神經系統影響中最敏感的項目。但是,這種過度敏感也會發生問題。在一項針對100名無頸椎癥狀受試者的核磁共振試驗中發現,年齡在45-54歲的受試者人群中,20%在核磁共振檢查圖像中發現了椎間盤突出。而當受試者年齡大於65歲時,這一比例增加到了57%。所以僅僅依靠核磁共振檢查本身對頸椎病進行診斷是不科學的。

  很不幸,薛先生的頸椎在經過手機長達八年的反覆折磨後,終於敗下陣來,到了必須手術的程度。但是手術治療本身並不是頸椎病治療的唯一方式。上文提到,薛先生的頸椎病類型屬於脊髓型頸椎病。這一類型頸椎病的起病較為隱匿,但是在病情發展嚴重後的影響範圍廣泛,而且嚴重。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引起癱瘓。所以,針對這一類型的頸椎病,在癥狀相對明確後,醫生往往不會推薦保守治療,而是手術治療。


  從原理上說,手術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解除突出的椎間盤,骨刺或者增厚的韌帶對於脊椎組織的直接壓迫,恢復應有的「容錯空間」。引起這些頸椎退變的常見原因是椎體節段之間的不穩定。所以手術治療的第二個目的是加強受累椎體之間關節的穩定性。說來簡單,不過由於局部的各種神經、血管的解剖複雜,而且位置深在,這種手術的風險也是相對較高的。在另一方面,頸椎病患者也並不需要過度緊張。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徵,充分進行術前準備的基礎上,醫生對於手術的風險還是有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可以把手術相關的風險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好在這種類型頸椎病的發生幾率不高,大約佔全部頸椎病患者的10%-15%。在更多的情況下,頸椎的退變並不會引起脊髓組織的壓迫。脊髓型頸椎病如要做手術需趁早,但是上文提到的神經根型頸椎病,保守治療就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說物理康復治療。所以,手術不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首選治療方法。


  「搖頭晃腦」運動需謹慎,怎樣科學「保養」頸椎


  神經根型頸椎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好壞壞,容易反覆。當我們工作忙碌,伏案工作時間長,用手機時間長的時候,肩頸痛、手臂麻木疼痛等這些癥狀很快就會主動找上門來。


  但不可否認,在當今社會,手機是最為便捷的一種交流方式和娛樂方式。面對隱藏在手機背後頸椎病的挑戰,我們應該如何做好自我防護呢?我給大家如下幾條建議。


  ▏在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


  說到姿勢,我們一定就會想到從小就學會的一句話,「站如松,坐如鐘」。可是如果我們走進地鐵車廂,我們看到的往往不是這個樣子。對於頭頸部而言,最常見的一種錯誤姿勢稱為「上交叉綜合征」。


▲上交叉綜合症受影響肌肉分布圖

▲上交叉綜合症受影響肌肉分布圖

  上交叉綜合征指的是以頭向前探和圓肩駝背為特徵的一種異常姿勢。可以看看你身邊正在操作電腦的同事,他的頭頸部也許正是這樣的姿勢。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些人的脖子後方,兩肩之間的部位有一個隆起突出的部分,俗稱「富貴包」。其實這也是一個人的頭頸部長時間處於不良姿勢的結果。



  那麼,什麼才是好姿勢呢?無論是站、坐還是走,一個人的頭頸部的正確姿勢應該符合以下幾點要求。


  (1)頭部水平,目視前方,而不是低頭或者仰頭。


  (2)通過「收下頜」的動作使頭部與身體保持在同一軸線上。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判斷頭部與身體是否處於同一軸線。從側方觀察時,我們希望看到經過一側耳洞和耳垂的垂線通過側方肩關節的中心,這時我們認為頭頸部處於最佳的生理位置。


  (3)雙肩保持向後打開的狀態。在背雙肩背書包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意地把書包放在胸前。這樣我們就可以在無意中糾正一下「圓肩」的錯誤姿勢了。


  避免在乘坐交通工具時使用手機


  在乘坐交通工具時使用手機會有兩個問題。


  (1)我們需要動用更多的頭、頸、肩部的肌肉以及眼睛周圍的肌肉來保持穩定,克服車輛顛簸給閱讀帶來的影響,因而使我們更容易疲勞。


  (2)由於公共交通工具空間受限,我們必須要把手機放到更靠近自己身體的位置,所以我們不得不把頭低到更大的角度才能看到手機的屏幕。頭越低對於頸椎各種結構的壓力就會越大。

  所以,不推薦在乘坐交通工具時使用手機。而在必須要使用的情況下,應該把手機放到肩關節的高度,並保持與眼睛的距離在20厘米以上。避免過度低頭。


  每30-40分鐘應該變換體位


  與不良姿勢相比,長時間保持某一種姿勢,也容易引起頭頸部的癥狀。無論是使用手機還是伏案工作,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就過去了。


  在這段時間,我們的眼睛、大腦和手指在不停地工作。可是不要忽略,肩頸部的肌肉為了維持這種姿勢,雖然沒有真正地「動」,但是也在持續地工作著。這些用於維持姿勢的肌肉也會疲勞,也會損傷。這就是我們長時間使用手機後出現肩頸痛的原因。對於這些維持姿勢的肌肉而言,避免發生損傷的真諦在於,「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推薦使用手機每30-40分鐘,做3-5分鐘放鬆、拉伸的動作以緩解肌肉疲勞和損傷。


  掌握一套放鬆肩頸部的科學運動方式


  在網上有很多自我放鬆的鍛煉方式,既可以徒手,也可以藉助簡單器械,如毛巾、彈性帶等。這些運動方式的基本原則大同小異,只要找到一套適合自己能夠堅持進行的就好。


  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有兩種運動方式是明顯錯誤的。


  (1)所謂「搖頭晃腦」,用頭部做畫圈的動作。這一動作對於頸椎已經發生某種退變的人而言,是存在一定風險的。


  (2)有些人在覺得肩頸不適的時候,總要刻意地活動一下脖子,聽到「咯啦啦」一串響聲之後才覺得舒服。豈不知這一動作也會增加頸椎的磨損,應該避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北斗系統關鍵器部件全面國產化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