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孩子玩玩具時,你是如何陪的?

我曾經在一位媽媽的家裡,看見了這樣的一幕:小男孩在玩具堆旁,撿起了一隻玩具,摸了一下,一眨眼就把玩具丟下;接著又撿起了另一隻玩具,瞬間又丟掉……這時,他跑到媽媽身邊,要媽媽陪他玩,媽媽正忙著刷手機。見媽媽沒反應,孩子伸手搶媽媽的手機,被媽媽呵斥……小男孩只得怏怏地跑到床上,蹦跳起來……這時,媽媽的呵斥聲再次響起。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一項有關玩玩具的研究

知名《當代生物學》雜誌曾經有一項來自美國心理與腦科學專家Chen Yu的研究。一群家長和他們的寶寶被邀請到實驗室玩耍。一開始,實驗者任由家長陪寶寶玩耍,然後根據家長與寶寶互動的情況,分成三類:


1、寶寶玩玩具時,家長第一時間與寶寶一起玩玩具;2、寶寶玩玩具時,家長在一旁靜靜陪伴,當寶寶需要幫助,家長才及時回應和指導;3、寶寶玩玩具時,家長在一旁發獃或關注其他事情,從頭至尾沒跟寶寶有任何互動。

這一輪,第3組的寶寶很快敗陣,他們一開始因好奇而被玩具短暫地吸引注意力,但沒多久就失去了興趣,不玩了。

接著,第二輪實驗中,剩下第1,第2組,研究者讓家長的目光短暫離開,第1組寶寶便開始紛紛轉移注意力,因為他們立即意識到爸爸媽媽沒陪他們玩,他們不幹了。只有第2組寶寶的專註力最好,即使他們發現爸媽的目光離開,但他們仍舊能安靜地玩上一會(一會兒,對小嬰兒來說已經屬於優異了)。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在關注著自己,只要他們需要,爸爸媽媽就能幫助他們。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所以,這也給我們父母提供了陪娃玩耍的科學建議:陪伴卻又適當保留孩子獨立探索的空間,孩子需要時,父母能及時回應。當然,當小朋友長大到6,7歲後,就基本不需陪了。

有媽媽說,「不能啊,我家寶寶一定要我陪,要不就不玩」,這正好就是上面研究中第1組寶寶的表現。這些父母,大概是從一開始就養成了陪寶寶一起玩玩具的習慣,甚至還包辦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玩,從而導致孩子從一開始便產生了依賴。這種情況,父母們只能從現在開始改變陪玩的方式,比如可以先陪孩子玩一會後,跟孩子說,「媽媽要去干點什麼事,你先玩一會」,在玩耍中,切忌不要總是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玩」……慢慢地讓孩子適應爸爸媽媽暫時沒關注時也能玩,也有助於孩子們慢慢地學習探索。

?上面的實驗,也為孩子未來學習提供了非常好的參考

經常有父母困惑:要不要陪孩子做作業?如何陪才是正確的做法?

我們看看上面孩子玩玩具的研究總結:陪伴卻又保留孩子獨立探索的空間,孩子需要時,父母能及時回應。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這樣的場景:一位小男孩在書桌前安靜地寫作業,他的媽媽也在旁邊的一張書桌前看書,當孩子需要幫助時,媽媽耐心地引導和提醒,小男孩很快領悟,繼而專心地繼續寫作業。

值得注意的是,小朋友剛開始進入需要做作業的年齡時,父母最好就要刻意地讓孩子養成獨立做作業的習慣,必要時才尋求幫助。父母任何包辦或忽視的做法,都會對年幼孩子帶來不良影響。

1、父母撒手/忽視的情況

舉個例子,有父母平時很忙,接孩子放學後,就安排孩子單獨在家裡做作業,父母接著外出看鋪。這種情況下,可能有兩種孩子: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一種孩子是,他們已經掌握得很好,作業很快就寫完,這些孩子也經常得到周圍人的讚揚,內驅力會讓他們更加獨立和優秀;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另一種孩子是,他們在學習上有很多困惑和難點,在父母忽視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在困難重重面前,變得「習得性無助」,不懂?並且越多越多的不懂?乾脆就「腦癱」,不做了。習得性無助,曾經說的是一群飢餓的大魚,看到面前的小魚會瘋了似的衝過去吃,後來浴缸中間放了一塊玻璃板後,左右兩邊各是大魚和小魚。當大魚碰壁了多次後,就認慫了,它們覺得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吃到小魚,後來玻璃板被悄悄拿走了,大魚看到小魚神氣地在面前游也無動於衷。因為它們覺得自己不可能再吃到小魚。

孩子在困難面前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旦養成消極印象就很糟糕,就像狂奔的牛,怎麼拽也回不來了。因為困難太多,壓得他們寧願放棄。所以,父母從一開始多關注孩子很重要。

2、父母包辦的情況

上面是孩子被父母忽視的情況。如果父母包辦呢?同樣不好。孩子容易養成依賴,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父母的包辦,其實是在一直暗示孩子的無能,孩子大概會想「既然我不會,即使怎麼做也沒父母做的好,讓父母幫我就好了」。這種情況,剛好對應了上面玩具實驗中第一組寶寶的表現。父母陪著時才寫作業,不陪就會各種拖延。


一項玩具實驗,揭露了孩子專註力的因果!爸媽們快借鑒

所以,你大概知道了如何「陪」才是最好的「陪」了。那些一刀切的「不陪就是最好的陪」的言論很無知,因為它完全無視孩子大腦「學習恐慌區」的存在

記得有一位媽媽曾經跟我說,她說,我們這個時代,父母們都很幸運啊,因為科學家們已經在如何養孩子方面付出了無數心血,給我們提供可行的建議和參考,這已經足以讓我們捂嘴偷笑了……是的,真的很幸運!


關鍵字:玩玩具、寶寶探索、親子陪伴、親子成長、幼兒心理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爸爸媽媽愛笑,你知道孩子將有多麼幸運嗎?
小朋友品格培養的重要階段!父母別錯過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