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時這位高人連用了三個絕招,建成了一千兩百米長的跨海大橋!

北宋時這位高人連用了三個絕招,建成了一千兩百米長的跨海大橋!

2018年10月24號,對中國人來說是個激動人心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了,這座大橋被譽為是現代世界橋樑史上的奇蹟。可是讀者們知道古代歷史上最早的跨海大橋嗎?而且800多年過去了,它還依然屹立不倒!到底是哪座橋呢?今天就讓小編給您揭秘,看看這古代橋樑歷史上,最最偉大的工程。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它就是位於福建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橋,原長約1200米,寬約5米,始建於800多年前的北宋。洛陽江是泉州灣的出海口,史料上記載「水闊五里,波濤滾滾」,如今再看洛陽江也依舊水流湍急。因此就造成了影響兩岸百姓往來的一道天塹。兩岸雖然有船隻往來,但總沒有橋路安全和方便。新上任的泉州郡守蔡襄,為了改變現狀,造福百姓,他就開始籌建洛陽橋,但重重的困難也隨之而來。

首先要做的就是選址,在哪裡修橋可是個大問題。因為「流速」和「橋長」絕對是矛盾的,如果選擇水流速度平緩的地方建橋,那麼就意味著江面很寬,所以橋樑也就要修得更長;但如果想縮短橋長,那就要選江面很窄的地方,但這樣一來不僅要面對更加湍急的水流,而且還要面對更深的河水。經過數月的考察和測算,最終他才選定一處各方面都較為均衡的橋址。

雖然蔡襄在修橋期間,各種困難接踵而至,但是困難畢竟沒有辦法多,蔡襄率領著勤勞而智慧的工匠們,最具創造力地發明了三大絕招,也造就了如今我們引以為傲的洛陽橋。

第一絕招:筏型基礎法。由於洛陽江水流湍急而且水面較寬,因此導致水下的河床高低不均,如果單獨修建孤立的橋基,因受到河水和淤泥的衝擊,就會使橋基上的橋墩受力變形,從而影響到整座橋的安全。因此工匠們就利用竹筏的原理,用巨石在河床上鋪設一條緊密連接的橋基,然後在上面修橋墩,這樣一來橋基和橋墩全都成了一個整體,不會再因為受力而發生局部的沉降或傾斜,另外筏形橋基也具有更高的基土承載力,從而保證了洛陽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直到現在,筏型基礎的修橋方式,也依然是現代橋樑建設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二絕招:牡蠣固基法。牡蠣是海邊很常見一種水生物,如果讀者們去過海邊的話,就會發現海岸上,都會附著一層厚厚的黑色生物,而且還十分的堅硬,這就是牡蠣。當年修橋沒有鋼筋混凝土,所以工匠們修完橋基和橋墩後,就在水下投入了大量的牡蠣讓它們附著在上面,利用牡蠣吐出的膠結物,固定橋基和橋墩,讓石橋變得更加堅不可摧。因此在800多年後,洛陽橋還依然能屹立不倒。這在在橋樑歷史上也還是首例。

第三絕招:懸機浮運法。這個方法解決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鋪設橋面。重達數噸的巨石橋面怎麼鋪設到橋墩上呢?當時又沒有吊車和起重機之類的設備,所以這就又體現了工匠們偉大的「智慧」——向自然借力。因為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潮汐的規律,所以就利用潮汐的力量,用巨木承載著巨石橋面,然後在漲潮的時候,用船把巨石橋面牽引到橋墩上,落潮的時候,就輕而易舉的完成了橋面的鋪設。

如今的洛陽橋,已經成為了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人們來這裡遊覽的同時也是在感受一下幾百年前,工匠們的智慧和勇敢。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橋樑也都跨海而立,使得無數天塹都能變成通途,而橋樑所通向的也不僅僅是彼岸了,還有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文成公主進藏和親,一路經歷了什麼,如果小編不說你一定想不到
火燒溝出土一隻陶鼎,上面有三隻奇怪動物,專家研究後滿臉興奮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