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古畫只剩下一半,卻被歷代珍藏,後來也被國家高價回收
在文物收藏的領域,品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賣點,品相好壞,也直接決定了文物的價值。然而,有些文物由於太過珍貴,即使是有所殘缺,也是稀世之寶。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幅畫,雖然缺損了將近一半,但歷朝歷代都將它當作國之重寶。
這幅畫叫做《高逸圖》,是由唐末書畫家孫位所創作的。孫位這個人本身就極具傳奇色彩,他是唐朝末期會稽人,因為在民間作畫很有名氣,便受詔到宮廷擔任御用畫師。後來唐末黃巢起義,他又跟隨唐僖宗逃到蜀地,此後就定居於此。
青年時在民間,他以山水畫居多,在宮廷之中,又為帝王畫了不少人物畫,在蜀地之後,孫位喜歡與和尚道士交往,為應天、昭覺、福海等寺廟作畫,此時的作品則是宗教題材。也不知道是不是接觸方外人士太多,孫位後來聲稱自己遇到了神仙,還改名為遇,晚年則不知所蹤。
這幅《高逸圖》是孫位唯一的傳世之作,按理來說,這幅畫應該叫做《竹林七賢圖》。因為根據分析,這幅畫上本應該有七位人物,他們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這也是膾炙人口的竹林七賢。他們生活在魏晉時代,常在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並且提出各自不同而又有所相近的政治主張和觀點。
在《高逸圖》之中,因為年代久遠,很早就破損了一半,只有山濤、王戎、劉伶、阮籍四人,他們坐在豪華的毛毯之上,旁邊由小童伺候,顯得悠然自得。在人物之間,又有礁石樹木相間隔,更顯得優雅別緻,一派清新雋永的姿態。
從右邊開始,第一個人是山濤,他袒露上身,眼神之中流露出傲慢之色。第二個人是王戎,手持一把如意,相當從容淡定。第三人是嗜酒如命的劉伶,第四人則是手捧麋尾、倚毯而卧的阮籍。為了襯托主要人物,侍童都被描繪得很小,而四位賢者則被刻畫得高大且惟妙惟肖。
獨立看起來,這四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但從整體上看,是劉伶已經喝醉了,狂吐不止,身邊的童子正在服侍。另外三人中斷了各自的活動,向他投來了關切的眼神。整幅畫作完全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地方,顯得無比和諧和明快。
在作畫技巧方面,孫位向我們展現了深厚的功底。畫中人物的線條以鐵線描為主,再摻雜其它技巧,使之柔和而不僵硬。服飾的細微之處,足顯深淺濃淡的變化,將質感盡顯無餘。背後的樹木和山石,都由多種技巧所構造,層次分明,生動活潑。
和許多名畫一樣,這幅《高逸圖》上也有很多款印,顯示出流承有序。最早的收藏者應該是宋朝駙馬李瑋,在卷首的「孫位高逸圖」五個字來看,應該出自宋徽宗的手筆,他也確實喜歡用這種方式來整理皇家收藏品。
由於戰亂,這幅畫時而在民間,時而在宮廷,可能也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了畫卷部分殘缺。在清朝的時候,收藏家梁清標得到此畫,並加蓋了不少印章。進入清廷內務府後,此畫評為「上等第一」,並放置在養心殿。
根據乾隆、嘉慶時間所著,彙集清皇室收藏當時所有作品的《石渠寶笈》描述,在此時《高逸圖》就已經只剩下一半了, 嵇康、向秀、阮咸另外三人已遺失了。但正如斷臂的維納斯一樣,這依然是不朽的傳世名作。
當清朝滅亡後,溥儀離開皇宮之時,帶走了不少宮廷珍寶去變賣,其中就包括這幅《高逸圖》。再次面世時,是被北京畫商靳伯聲在北京的文物市場中發現並收入囊中。直到1955年時,上海博物館特地向市政府申請,重金購回了此畫,並存於該館之中。


※武則天年老時做了一個夢,狄仁傑說:臣可以幫陛下解夢
※為什麼李鴻章說話粗魯?憨厚的偽裝下,隱藏著很深的心機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