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巴塞羅博覽會那德國館由「現代主義四大師」之一的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設計,建於1929年,博覽會結束後拆除;80年代又在原址重建以示紀念。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作為現代建築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雖然原作存在了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也只有為數不多的觀眾有幸一覽其芳容,但它對建築界的影響卻一直持續到今天。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作為「 現代主義建築 」最初的成果之一,它突破了傳統磚石承重結構必然造成的封閉的,孤立的室內空間形式,採取一種開放的,連綿不斷的空間劃分方。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展館的平面非常簡單,東西向輪廓近似矩形。展館基座尺寸大小為基座尺寸大小為56.62米×18.48米,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它由天然石灰石貼面,並中並置了一個主展館、一個輔助用房和一大一小兩個水池,幾道圍牆組成。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小水池中豎立著由格奧爾格·科爾貝(Georg Kolbe)創作的雕塑作品。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德國館的建築空間的創造充分體現了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施工方法創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

在功能上,德國館被設定為一個展覽空間,但事實上,放置在其內部的藝術品,除了一座雕塑和幾件密斯設計的傢具之外沒有其他展品,以顯示這座建築物本身所體現的一種新的建築空間效果和處理手法。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該館的主要展品之一,就是為迎接西班牙國王夫婦而由密斯親自設計的,後來享譽設計界的 巴塞羅那椅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在主展館中,建築師使用了8根鍍鉻十字形截面的鋼柱,並由他們支撐起整片輕薄的屋面,使得主體覆蓋部分的結構和圍護能完全分開,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又連通,既簡單又複雜的空間序列;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中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的選擇卻十分精細,且搭配異常考究,比例協調,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在建築形式處理上也擯棄了傳統的磚石建築的以手工方式精雕細刻和以裝飾效果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鋼鐵、玻璃等新建材表現其光潔平直的精確的美、新穎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紋理和質感的美。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隔斷分別採用阿爾卑斯綠色大理石、提諾斯綠色大理石和產自非洲的金色縞瑪瑙干掛,這些石材的尺寸規定了整個空間的高度限制。灰色、綠色、白色和半透明等多種類型玻璃的使用,充分體現出密斯對玻璃的興趣與心得,也最終塑造出一個完全流動的開放空間。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德國館僅僅是一座臨時性場館,以至於在世博會結束之時,它的去留一度成為當時的問題。1930年,在距離建造完成不到一年的時間後,德國政府只能將它拆卸並運回德國。

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格產生了廣泛影響,同時也使密斯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建築師。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1983年10月10日,重建的德國館開始奠基,歷時將近三年。1986年,復建完成的德國館再次出現在了世人眼前。在重建的過程中,建築界的不同力量促進了復建的最終完成,比如保留了大量關於密斯資料的包豪斯檔案館,以及存有密斯二戰之後許多資料的美國MoMA現代博物館,都為重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由於原德國館僅為一座臨時建築,採取的也是「臨時建築」的搭建方式:為了平台結構的牢固和使平台外露的兩側不超出20厘米,密斯將平台結構倚靠在8根十字型柱子之上。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然而,這樣的方案放在重建這樣的永久性項目里是不可行的,因為在復建方案中平台的開放空間里,如果沒有鋼筋加固,平台的中央部分會逐漸變得傾斜。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在復建時,新方案採用了少量的鋼筋混凝土,因為鋼筋混凝土自帶的雙層網狀結構,使得平台以及豎牆面的形態和尺寸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而舊方案中金屬架構之上的露天石膏頂缺乏隔熱的問題,也能通過鋼筋混凝土的替代來解決。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這個在1929年建造的臨時建築,如今已成為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紀念碑;1980年代以它的復建為契機而成立的基金會,及隨後延伸出來的歐洲當代建築密斯獎,又影響了歐洲近幾十年的建築話語。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密斯認為,當代博覽會館設計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的設計思想,應該跨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密斯·范·德·羅在這裡實現了他的技術與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來,建築最佳的處理方法就是直接切入到建築的本質——空間、構造、模數和形態。

-end-

對作品有任何想了解或疑問可聯繫顧問老師: vx:17343150270

重建的里程碑——「少即是多」現代主義建築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