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國宋朝就有一跨海大橋,加固時用到一類動物,至今屹立千年

我國宋朝就有一跨海大橋,加固時用到一類動物,至今屹立千年

說到跨海大橋,大家一定能夠想到近期比較火的港珠澳大橋,這座大橋的建成,對周邊一億民眾有著積極影響,我們今天不說港珠澳大橋,一起來說說我國宋朝的一座大橋,這座大橋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在加固的過程中,用到了一種動物,至今,這座大橋已經屹立千年不倒了。

這座跨海大橋就是洛陽橋,他位於我國福建省泉州市,說到橋的名字,或許大家就感到奇怪了,為什麼福建泉州,會有一個以洛陽命名的橋樑呢?其實,這和一段歷史有關係。歷史上中國人口南遷有好幾次,這些人口南遷很大原因就是戰亂,五胡亂華時期的人口南遷,就是戰爭的原因。

我國宋朝就有一跨海大橋,加固時用到一類動物,至今屹立千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五胡亂華時期人口大規模南遷,當時很多人就遷移到了今天的泉州一帶,不過當時的泉州並沒有得到開發,但是,當這些北方人來到泉州後,發現這裡無論是山狀水形,都和洛陽非常相似,所以流經這裡的河,也被遷居這裡的北方人命名為了洛陽河了,在泉州,大家還會發現一個叫洛陽鎮的地方。

後來,北方人又不斷南遷,唐宋時期,人口更是加多,而且還把語言、風俗習慣等都帶到了南方泉州一帶,泉州一帶的漢語,也就是閩南語,其實閩南語還有一個稱謂就是河洛語。實際上,閩南語和晉唐時期的官方語言是比較相似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清朝之後才逐步形成。

我國宋朝就有一跨海大橋,加固時用到一類動物,至今屹立千年

而洛陽橋的產生,就和北人南遷有很大的原因。洛陽橋的神奇之處有好幾個方面,首先洛陽橋是一個跨海大橋,河洛鎮還有他的對面就是由洛陽橋連接的,它剛好位於洛陽江的入海口,根據史書記載「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在洛陽橋還沒有有出現的時候,這裡經常會出現人員失聯的情況。

直到宋朝大書法家蔡襄的出現,人口被海水吞沒的情況才好轉,原來,蔡襄決定在當地修建一座橋樑,於是洛陽橋就出現了,洛陽橋的修建,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在當時,該橋的修建有兩大世界奇蹟,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

我國宋朝就有一跨海大橋,加固時用到一類動物,至今屹立千年

洛陽橋的橋墩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因為它修建的形狀是小舟形狀的,蔡襄組織人員將橋選好地址,按照橋的選址,往江中扔了很多石頭,這些石頭在水下成為一道石堤,然後在石堤上建設橋墩,這些橋墩就像一個個木筏一樣,如此設計,可以減小水對橋墩的衝擊。

雖然木筏橋墩可以緩解水的衝擊,但是年年月月都有水的衝擊,橋墩不可能一直完好無損,於是第二個發明出來了,蔡襄用一種動物來加固橋樑,也就是所謂的牡蠣加固法。我們知道,牡蠣有兩個殼,一個會粘連在石頭上,而且這種動物是一種無孔不入的動物,只要他們粘連在一起,鐵鏟都鏟不開,所以當時的蔡襄就想到了用牡蠣加固橋樑的方法。

我國宋朝就有一跨海大橋,加固時用到一類動物,至今屹立千年

當地的人民群眾對牡蠣加固橋樑也是比較贊同的,後來也確實證明這種加固橋樑的方法有效,洛陽橋是石塊壘起來的,不可能沒有縫隙,可是養了紀幾年牡蠣,發現石頭全部連接了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了。因此,洛陽橋是非常的堅固。現在的洛陽橋是一個很好的人文景觀,當年修建它時,耗時六年,洛陽橋現在有31個橋墩,還有蔡襄祠,去那裡的話,一定不要錯過這個景觀。

我國宋朝就有一跨海大橋,加固時用到一類動物,至今屹立千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吟唱 的精彩文章:

晚清大批日本女性進入中原,她們有一特殊稱謂,謀生方式令人尷尬
該法官判處薩達姆絞刑,但此人結局卻很悲慘,同樣沒看到新民主

TAG:史家吟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