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七處征心:心是隨所合處、心則隨的有嗎?

七處征心:心是隨所合處、心則隨的有嗎?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58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

阿難言:阿難又啟白佛,說,我嘗聞佛開示四眾:以前阿難都是用自己的意思,來想這個「心」和「見」在什麼地方,被佛都破了;所以現在他不說他自己說的了,他說是佛說的。

他說了,我阿難常常在過去聽見佛開示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二眾,就是在家受過五戒的,這叫「居士」,男的就叫「優婆塞」,女的就叫「優婆夷」。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因為你有這個心──阿難所說這個「心」,還是識心──生了,所以就有種種境界生起;這種種法,就是在「識」裡邊所現的這一切境界。

法沒有自性,法因緣起;因為這個緣,才有這個法。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因為有這個因緣法生出來了,就種種的心也生出來了。這是以前佛你講的啊!世尊講的這個道理,大約不會錯的;我現在是根據世尊這個道理,有一個見解。

我今思惟:他現在又想了!想什麼呢?我因為聽見世尊所說的這個法──「因心生而法生,因法生而心生」;我現在又往深了一層想。即思惟體,實我心性:就是我「思想」的體,這就是我的覺了能知之心,這就是我那個心性。阿難講的這個「性」,也不是「自性」,這還是一種「識性」。

隨所合處,心則隨有:這個心,它遇著什麼因緣,隨著這個因緣合起來,就有了心了;若無所合呢?就沒有心了。

亦非內外中間三處:這也不是內,也不是外,也不是中間這三個地方。就是在任何地方,它遇著因緣能合起來,就有心了;若沒有緣,大約就沒有心了!阿難這個講的,還是似是而非,還是沒認清楚!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佛聽阿難這樣講:隨所合處,他就有心了。所以佛告阿難:佛告訴阿難說,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你現在說,因為由這個法生的緣故,而種種心也就生出來了。隨所合處,心隨有者:因為你這有所合了,心就跟著有了。若無所合呢,心當然就沒有了。你是這樣子講的。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可是你所說這個心,究竟有體、沒有體啊?你這個心若沒有一個體相、形相,你和誰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你硬拿不是當理講,假設這個心沒有體,你說它也可以合;則十九界,因七塵合:那這個「十八界」會變成十九界的,多出來你「心」這一界;本來是「六塵」你現在又有一個「心隨所合處」,這就應該又有一個塵,也會變成「七塵」。這多出來的一塵和一界,是怎麼樣生出來的?是義不然:你所說這個道理,又是不對的。

怎麼叫「十八界」?在後邊文裡頭會講。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這就叫「六塵」;六根對著六塵,中間就生出來一種分別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叫「六識」。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叫「十八界」。單單六根和對著的六塵,這叫「十二處」,又叫「十二入」。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佛又對阿難說了,為什麼我說你說的這個道理不對呢,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挃」,就是捏。假設你這個心,有個心的身體,比方說,你自己用手來捏你自己的身體;你捏,它知道痛啦!你知道怎麼樣捏痛的,這是用你的心知道的。那這個心是從裡邊出來的啊?還是從外邊進來的呢?

若復內出,還見身中:假設你說它又是從裡邊出來的,它應該先看見你身裡邊的東西。因為以前你說你那個心在裡邊,現在你說裡邊也不在,外邊也不在,中間也不在,三處都不在了;是隨所合處而有你這個心。

現在我叫你捏你的身體,這是合了!那麼合,你說,究竟你這個知道的心,是從裡邊出來?是從外邊出來的?假如你說,喔,我一捏它就知道了,它是從裡邊出來的!那既然從裡邊出來的,就應該先見身裡邊的東西。

若從外來,先合見面:若從外邊來的,它就應該先看見你自己的臉面。那你這個心,有沒有看見你自己的臉面呢?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

阿難這回也有一點發火了──對佛發火了!這回想:「啊,佛說得太沒有道理了!」所以他即刻就駁嘴,和佛正式辯論起來了。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見」,是用眼睛看見的;「心」,是知道。您說這個「見」,是「心」見到,這就不對了,這也不合道理的!佛說阿難前邊講的是「是義不然」;他現在也說,佛說的是「為見非義」。

說:「佛您說這個心若從外邊來的,就見到面;心只是知道,它看不見的,能看見的是眼睛。」他越跑越遠了!他的意思是這樣,他說能看見的是眼睛,能知道的才是心,所以他說佛說的這個道理不對。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佛言:佛聽他這樣講,就說了,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假設你說你的眼睛能看見的話,那你在這個房子裡邊,這房子的門,能不能看見東西呢?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你說眼睛能見,那麼人死了,眼睛還存在著,也還應該能看見物;你這眼睛怎麼不能看東西了呢?若見物者,云何名死:假設你說,死了眼睛還能看見東西的話,怎麼叫一個「死」呢?

所以經典上現在講的這個道理,就是「眼睛不能見」。我們現在人死了,有把眼睛存到眼庫里,還可以用的,說這證明眼睛可以見的。不過眼睛可以見是可以見,還要藉著你自性那種靈性才能見。

如果單單眼睛,它是沒有知覺的,也不能見的。它必須要假借人這種的靈明覺性,才能看見的。眼睛就好像窗門似的,它是透明體,是做為一個窗戶在那兒,才能看見東西。

所以你若說眼睛能見,那人死了,眼睛它怎麼又不能見了呢?又假如你說,人死了還能看見東西,那就不叫「死」了。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

佛講前面的道理講完了,又叫了一聲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你這個能覺察到、了知一切的心,你若一定說它有體的話。

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你這個心是一個身體?還是有多個身體呢?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現在在你身上這個心,是周遍你這個身體上啊?還是不周遍你這個身體上呢?你講啊!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

若一體者:假設你說這個心是一個體的話,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那麼你用手捏你四肢哪一肢的時候,你那四肢都應該有所感覺。四肢,就是兩條腿、兩條胳臂。

為什麼?它是一個體嘛!那你捏一肢的時候,為什麼只有一肢這地方痛,其餘的那三肢就沒有覺察得到痛?

若咸覺者,挃應無在:你若捏一個地方,就等於捏四肢一樣──也就是說,你捏一條腿,那兩條胳臂和另一條腿也都有所感覺,都知道;那你這個捏的地方,就不存在了,就不應該是一個地方。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假如這捏的有一個所在,你這個「一體」,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你若是說這個心有多體,所以這四肢捏一肢,其餘那三肢都不知道;那這個心有多體,就應該成多人,不是一個人,那麼哪一個心的體是你心的體呢?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假如你說這個心是一體,但是周遍的;那你和前面所說的,捏一個地方,周身都應該痛的。

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假設你說這個心的體不是周遍的,在你碰頭的時候,也同時去碰腳,那麼你頭有所覺時,你足就不應該知道有所觸。今汝不然:可是現在你也知道,你頭上觸碰到任何的境界,足也有所感覺,所以你若說它是不遍的,你這個道理也是不對的。

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是故應知:因為這個,你應該知道,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你說:「隨所合處,就有你的心」,也是不對的!

【編按】以下節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阿難用招架之功,所以想一想,就用佛所說的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見解。佛所說的道理,是要顯露真心和見性。而阿難以妄想心、分別心來找真心和見性,所以之前說過很多次,都沒有說對。現在就越跑越遠,跑到所有處去──這「所有處」,就是哪一個地方都可以。

「隨所合處」,他就說這是他的心和他的見。這未免越跑越遠,越說越不合理!他自己還解釋說,不是內、外、中間三處,是隨所合處。那麼「隨所合處」這個「所合處」,也包括內、外、中間;這個「所」,就是「所有」。

他以前指出一個內、外、中間來,佛批評說不對;現在他把所有的處都包括了,這還是和那個三處是一樣的,這是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悟徹本來面目。講這個「心」、「見」和這個「法」,都是「借它」來做一種比喻,並不是指定有一個什麼實體,所以阿難用緣慮心,來找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他是永遠也找不著的。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佛」字是什麼意思?
八百多隻變成人形的白狐狸,皈依宣化上人的經過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