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新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李新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

李新烽教授在與學生交流互動。

本網記者 馮瑤/攝

高個子,黑色外套,說起話來自帶陝西人的淳厚直爽。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西亞非洲研究系的主任,李新烽教授在中非關係和南非、蘇丹、南蘇丹、索馬利亞國別研究上頗有建樹,出版《非洲踏尋鄭和路》(修訂本)、《非凡洲游》兩部專著及《鄭和史詩》(中、英文版)等十多部合著,主編《鄭和與非洲》《全球視野下的達爾富爾問題研究》兩部專著。除了在非洲研究上的學術成果,李新烽還兼任中國散文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等多項職位。10月18日下午,十幾個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西亞非洲研究所第一會議室聽取了李新烽關於中非關係和碩博論文選題的專題講座。這本來是面向碩博學生的內部講座,我的貿然打擾多少有些抱歉,沒想到李新烽歡迎我來旁聽。將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一點都不枯燥,而且可以說是乾貨滿滿,誠意十足。李新烽全程沒拿講稿,對非洲問題的細分領域信手拈來,針對學生困惑的選題方向、研究重點和研究方法等問題,給出了具體詳實的破解之道。在場同學也聽得津津有味,時不時點頭應聲,每個人在本子上都做了至少大半頁的筆記,足見講座內容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聽課學生中一部分是新入學的一年級研究生,作為開學「第一課」,李新烽饒有興趣地介紹了西亞非洲研究所的建所歷史和專業特色。自1981年西亞非洲研究所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之後,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工作統一歸社科院研究生院管理。西亞非洲研究系設立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三大專業,分為中東研究和非洲研究兩個方向,和本所的中東、非洲兩個研究領域相對應。談到研究所的歷史,李新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目前西亞非洲研究所建在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內,這裡原是清政府的海軍部,現在也是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學部的大本營,學部下設的8個研究所中有5個建在這裡。「社科院的一個特色是導師比學生多,特別是博士生導師比博士多,就是希望把學生培養成有紮實專業基本功,掌握學科體系和研究方法的綜合型人才」,李新烽講到,大專家帶「小學生」,研究人員兼職導師是社科院的一大優勢。講座很多,論壇很多,而且集中展示了老師們多年研究的精華成果。他建議新生,要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和研究生生活的轉變,充分利用社科院強大的學術資源開闊眼界,沉下心來潛心鑽研某個領域,深挖深耕,三年時間一定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新烽強調,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很重要,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做學問的研究方法。他並不提倡在課堂上灌輸大量的純理論概念,更願意把兩三個理論講深講透,教會學生如何舉一反三,找到最適合自身研究的方法策略。他認為,傳授方法對學生受益終生,可能有些學生畢業後由於工作或興趣轉移,不再從事學術研究,但這些方法對做人做事都有涉及,比起知識更新換代速度之快,方法學習將是未來人生的寶貴財富。李新烽言辭質樸,講的是大白話,但無一不是實實在在的道理,心裡裝的全是學生,哪些才是真正能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哪些才是真正對學生一生都受用無窮的,他就像一位慈父,嘴上說著「現在你們都是研究生、博士生了,不用怎麼操心了」,但一遇到具體事情,就事無巨細地給學生講經驗、講方法,擔心他們走彎路、走錯路,盡其所能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沒有興趣,就沒有突破」

李新烽首先介紹了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相關情況,他用3個「最」字簡明概括,分別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和影響最大。中非合作論壇自2000年成立以來先後召開了3次峰會,5次部長級會議。成員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代表團團長及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等中非各界人士約3200人出席今年北京峰會的開幕式,峰會期間同時進行了包括智庫論壇、企業家論壇、媒體論壇、青年論壇和中小企業論壇等配套活動,充分體現中非合作的全面性和多元化,極大地調動了中非各界參與峰會的熱情和信心。中非關係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典範,非洲是中國外交「基礎中的基礎」。李新烽認為,研究中非關係一個繞不開的主題是「合作共贏」,此次北京峰會的主題是「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2015年約翰內斯堡峰會的主題是「中非攜手並進: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可見「合作共贏」是中非關係的基本點。他建議學生,做學問、做研究要時刻把握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認真研讀習主席在重大國際國內會議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這樣緊扣時代發展、呼應國家關切的選題高度才更有現實價值和研究意義。「我們的研究到底能不能解決現實問題,能不能真正做些為國家、為百姓分憂解難的努力,哪怕是一點點的改善。」李新烽表示,對非援助是中非合作的重點,習主席在此次峰會主旨講話中提出的「八大行動」彰顯了大國擔當和開放胸懷。更為迫切的是,如何更好地抓住中非戰略對接的發展機遇,紮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更多務實成果,這些熱點、難點問題亟待研究。他建議學生,論文選題一定要關注國家的發展戰略,少些大而化之的紙上談兵,多些有理有據的實施方案。

談到碩博論文的選題原則,除了盡量做到和導師的研究方向基本吻合外,李新烽再三強調研究興趣的重要性。「做研究有時候很枯燥,有時候絞盡腦汁也破不了題,所以選題一定要從興趣出發,沒有興趣,就沒有突破。」李新烽表示,有了興趣,研究心態就完全不同,加班加點也樂在其中。他從親身經歷講起,當年滿腔熱血懷揣一個記者夢,英語系畢業硬要報考新聞系研究生,連同事都覺得希望渺茫,「但就是憑著這股興趣,支撐我完全自學考上去了」。當然興趣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發生轉移。李新烽曾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處長、駐南非首席記者和人民網、環球時報駐南非特派記者,在非洲一呆就是整整八年。後來他對非洲問題產生濃厚興趣,2008年作為引進人才,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非洲研究。「要麼就不做,要做就做好」,李新烽身上認真負責的務實幹勁總能帶給學生奮進的動力。

「就是為了激起你們的頭腦風暴」

論文選題要有長遠眼光,要與未來的發展方向相結合。李新烽用打井來類比選題方向的重要性,「打井的深度也夠了,直徑也夠寬,可如果一開始選址的位置就錯了,這地下根本沒水,到頭來費得功夫不少,卻收穫甚微」。他認為,目前的非洲研究基本集中在中非關係這條窄路上,原因有二:一是中非關係的話題熱度不斷升溫,自然吸引不少學者加入探討;二是中非關係的研究門檻較低,權威的論文就那麼幾篇,歷史的東西又不可能更改,所以大家看上幾本中非關係史,學上幾篇論文就可以著手研究。李新烽講到,這就好比攝影,現在人手一部手機,隨時可以拍照,但要想成為真正的攝影大家很難,必須要有真功夫、硬本事。習主席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加快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具體到做學問、做科研,怎樣才能在自身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他建議學生,一開始就把研究視角選到中東,選到非洲,盡量避開中非關係這條窄路。李新烽拿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舉例,南非土地制度實際上是南非問題的牛鼻子,種族隔離問題與土地問題息息相關。一旦把南非的土地制度研究透了,等於是把癥結的根攥在手裡,國內的其他問題都跑不出這個圈。接下來可以把南非的土地改革和其他國家作橫向對比,也可以從土地制度延伸到相關問題,研究的視野就可以由點及線,順藤摸瓜,而且這樣以來,研究者對南部非洲歷史的遠見高度和認識深度可以說是大踏步地上了台階。他總結到,好的選題,深挖下去,水自然而然就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打下去就是噴泉,會有源源不斷的資源供你享用。而一個不太理想的選題方向,研究來研究去,潛力有限,到最後甚至被迫放棄,無疾而終。

李新烽表示,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可以從研究非洲國家間的差異性入手。提供三種思路幫助確定選題方向:首先是由點及線的國別研究,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國家,把一國研究透了,然後擴展到鄰國或與之相似的國家。其次是由點及面的地區研究,非洲有東西南北中五大次區域,還有非盟等地區組織。這些組織內部還包含一些小組織,比如先研究中部非洲經濟與貨幣共同體,再研究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兩者可以做對比研究,也可以從地區組織研究擴展到地區之間的關係、地區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地區和非盟或聯合國組織的關係、地區和中國的關係等。另外還可以從單線的某一領域切入,比如研究非洲的民族問題,2011年在南北蘇丹分裂之前,非洲只有蘇丹的丁卡族沒有跨國界,而現在非洲沒有一個國家是單一民族,都是多民族國家,而且這些民族都是跨區域、跨國界。因此,如果研究者把非洲的民族問題研究透了,就像手裡握有一把打開非洲問題的鑰匙,你會發現民族問題本身就是區域性問題,它與政黨政治、經濟發展、社會分配密切相關,從這一領域延伸下去,你的研究將會開墾出一片肥沃的土地。除了民族問題,李新烽還列舉出非洲的宗教、軍事、法律、歷史、民俗等研究領域。他表示,每一個領域都別有洞天,大有所為,而且領域與領域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深挖某一領域,然後再向外擴展,研究將會是從微觀到宏觀的系統工程,紮實且厚重,行穩且長遠。

確定好研究方向,下一步就是限定研究範圍。李新烽建議學生,可以從語種上進行劃分,比如英語非洲、法語非洲、葡萄牙語非洲,阿拉伯語非洲等;也可以從人口上劃分,比如1000萬以內國家,1000萬到5000萬之間,5000萬以上國家等;也可以從內陸國家、沿海國家和非洲島國來劃分。他補充到,中非關係「五大支柱」涉及到的綠色經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氣候變化等熱門領域,都可以作為研究課題,「可研究的內容很多,想給大家串一條線,就是為了激起你們的頭腦風暴」。李新烽邏輯清晰、通俗易懂的歸納梳理,讓在場學生頻頻點頭,連沒有專業背景的我聽了都興奮不已,原來非洲這片土地是那樣令人心馳神往,原來做學問、做研究可以如此生動鮮活。

講座最後,李新烽提出今後的碩博論文要加強管理、嚴格把關,早開題、多指導、細規劃,要求導師與學生勤溝通,學生與學生多交流。當天下午,窗外西風正緊,屋內斜陽暖照。李新烽時不時和學生互動交談,詢問大家哪裡遇到問題,哪裡需要幫助。殷殷期望,句句關懷,一問一答間,倍感溫暖。

—END—

原標題:【記者手記】李新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李後強: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毀滅於雷擊
中國亞洲太平洋學會2018年年會大會發言摘編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