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人談之色變的癌症真相,都被這部罕見的美國紀錄片無情揭露

中國人談之色變的癌症真相,都被這部罕見的美國紀錄片無情揭露


文|阿鋤


本文授權轉載自開始吧旗下自媒體

From 有束光

微信號:onelight01



有一道關卡,幾乎沒有人能倖免。無論年輕還是老年,無論富人還是窮人。它不管你是母親或丈夫或女兒,或你有個孩子。它不管這些,它只管自己。




這就是癌症。




從4000年前到2018年,人類仍然沒有越過這座大山。但我們永遠越不過這座山嗎?




有一部紀錄片站出來說:不。




近日,李詠、金庸、鄒文懷……


一顆接一顆明星隕落。


生死大事再次在茶餘飯後被掛上心頭。


打著「科普文」名號的謠言們,


已經又在朋友圈又狂歡了一輪。





圖片來源:微博某「科普」號




往前數十年的阿桑、羅京,近幾年的姚貝娜、臧天朔、單田芳……一個個名字提醒著每個普通人,即便是擁有優渥治療條件的明星名人,也倒在癌症之前。再次給癌症兩個詞罩上陰影。




但是等等,得了癌症真的不可治療嗎?




我們真的只能被各種謠言蠱惑,今天吃大蒜海帶,明天迷信澳洲神葯嗎?




謊言之所以存在,因為我們不願意睜開眼去看看真相。




談癌色變的恐懼之所以巨大,因為我們缺乏撥開未知迷霧的路徑。




而這部評分9.1,由科學家穆克吉原著延申出的重磅紀錄片《癌症:眾病之皇》——

時長6個小時,這個高門檻讓看過的人,寥寥可數。



但它就是我們普通人剖開未知的,那把輕快的手術刀。





艾米莉和魏則西:


一個成了吉祥物,一個成了受害人




2017年,《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之一,沒有頒給某個科學家,而是給了一個小姑娘,年僅13歲艾米莉,頒獎詞是——生命的嘉獎。




她活潑可愛,笑容陽光,任何第一眼看到她的人,不會想到8年前,她剛剛被確診為白血病時,幾乎已經完全喪失了活力。







化療?失敗。骨髓移植?機會告吹。




就在這時,影視劇中都不會有的

逆轉

出現了。




如果說癌症,是人類自己殺死自己的「絕症」。那這種新療法,就是讓我們免疫系統中的勇士——T-細胞,自己來救贖自己。




如果說原本T-細胞看不到癌細胞,像是一群瞎子,分不清好的細胞和癌細胞。







科學家通過把一個新基因植入細胞內,迫使T-細胞看到癌細胞,就

像把T-細胞的眼罩摘下來

一樣。




獲得「光明」的T-細胞進入艾米莉體內——全球第一個接受這個新療法的兒童。







一開始感覺很好,回家後一家人還玩起了騎馬遊戲。




可是到了半夜,事情開始不對了,艾米莉開始發高燒。到達搶救室後,所有人都認為,她會熬不過當晚。




死神逼近了。







為什麼免疫細胞轉而攻擊她自己?




千鈞一髮之際,醫療團隊找到了她體內暴漲的一種免疫蛋白,一種從未讓癌症患者使用過的藥物恰好可以阻斷它。這很冒險,但也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奇蹟發生了。那一夜過去後,重症室的工作人員說他們從沒見過一個病人已經瀕臨死亡,卻好得那麼快。







如今,艾米莉已經成為了抗癌的吉祥物。每年,她都會拍攝紀念日照片。





圖片來源:北科生命




在她的笑容背後,我們看到了人類對癌症這場仗上的小小勝利。




但同時,也

隱藏了這場漫長戰役中的無數彎路、冒險、放手一搏。







艾米莉所接受的免疫療法,


正是人類處在癌症第三次認知革命中的,


一個小小里程碑。


請記住下面這張圖。





圖源:一席李治中




而這第三個階段,第一次在中國廣為人知,卻是因為16年的「青年魏則西之死」事件。




因為莆田系的免疫療法而死,一時間這個詞,進入很多人心目中的黑名單。




也有很多人問科普作者李治中,為什麼我有親朋好友接受了免疫療法,卻沒什麼效果呢?




有三個殘酷的事實,必須被我們正視。





在免疫療法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放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連醫生都會成為犧牲品




很多人可能以為,白血病離我們很遠,離兒童更遠。




然而

在中國,無論男性或女性,白血病都是14歲以前最高發的癌症。





圖源:中國癌症報告




而無論中外,無論70年前還是現在,患血癌孩子的痛苦是相似的。




時間回到人類對癌症認知的第一階段,正是因為不忍心聽到那些孩子的痛苦呻吟。

現代化療之父——法伯首次開始了人類用化療對抗白血病的旅程。







"你為什麼不讓這些孩子平靜地死去?


"你為什麼要進行實驗?


"結果肯定是徒勞的?


大家都知道化學品治不了癌症。"




在當時,得了癌症,等於宣判死刑。







當他要為患白血病的一個雙胞胎弟弟,


注射一種叫氨基蝶呤的藥物毒殺癌症時,


質疑的唾沫鋪天蓋地。







那個年代,癌症被認為核心是細胞的失控增長。而法伯是第一個嘗試氨基蝶呤——一種罕見並危險的化合物,讓白血細胞缺乏關鍵營養。




換言之,給「失控」踩一腳剎車。








雙胞胎弟弟羅伯特身上很快顯現效果,血液恢復正常,失控腫脹的肚子縮小了,胃口回來了。不僅如此,很多和他同期患病的孩子,癥狀都大大緩解。




雙胞胎中的哥哥很多年後回憶,我們都以為痊癒了。







然而,當他們父母、醫生和公眾充滿希望時,幾個月後,惡魔重新回來。




這一次更來勢洶洶,超越了法伯的葯能達到的範圍,一個接一個,所有孩子都被疾病壓垮。




羅伯特於4歲生日後沒多久離開。







法伯的氨基蝶呤實驗,啟發了兩個年輕人——弗雷和弗賴雷克。




一開始,他們用兩種藥物組合試驗,再到四種。孩子們撐得時間長了一點,然而,複發依舊會來。




更殘酷的是,嚴重的副作用,讓不少孩子,竟然在被白血病折磨而死前,先死於流血。




"離開這裡!我永遠不想再見到你!"




在一次短暫的會面中,法伯對這兩個生猛的後生怒斥。




「嘗試治好三分之一不是更好嗎?」




然而法伯說,




"我不會為救一個去傷害兩個孩子。"







除了化療外,放療也是一劑猛葯。




高劑量下可能造成燙傷、結疤或失明,有時甚至似乎導致癌症。





早期放療診所




醫生們自己成為放射中毒的犧牲品,有人失去了他的手,前臂和上唇。很多先鋒死於白血病,骨癌和放射引起的其他癌症。




治療癌症的方法本身,竟然也是非常強大的致癌物質。







面對太過強大的對手,我們選擇了更為生猛的反抗手段。




但是依舊有無數醫療工作者,在前赴後繼。





靶向:精準一點,再精準一點


殺死那個癌細胞




乳腺癌,是中國被談論最多的癌症之一。




根據2018年國家癌症中心的數據,乳腺癌佔據著女性癌症發病率第一的位置。







而在中國乳腺癌治療的中,仍有一個信念——切除,切得越乾淨越好。




這和幾十年前美國所有乳腺癌醫生相信的一樣。




動手術前,要簽協議,




「如果發現是癌症,將當即切除乳房和相應部分」。







手術失敗,結論只會是,




「我們切除得不夠,切得太少了。」




持續幾十年,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信條。




只是如今,美國變了,

接受保乳手術的患者是64%,而中國——僅僅只有5.5%。







美國如今那些沒選擇切乳的患者都去做了什麼?




事情要回到醫生費舍爾的發現:乳腺癌並非一種局部疾病,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




那麼,整個切除乳房——真的是最好的治療方案嗎?




他提出腫塊切除術——切除腫瘤保留乳房。







這個想法,讓費舍爾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遭人恨的醫生。




同行們說,




「切除乳房和保留生命?這還需要選擇嗎?」




從癌症研究所到醫學會議,費舍爾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說要拿數據說話。根治術和腫塊切除術的比較實驗結果出來後,震驚了所有人。切除乳房的患者,和僅僅切除腫塊的患者,生存率——是一樣的。




然而從1985年實驗結果發布到今天,我國乳腺癌患者選擇切除乳房的比例,仍然高達95%。







再讓我們看看芭芭拉,患乳腺癌後,她將腫瘤切除、一輪接一輪的放療和化療齊上陣。




腫瘤專家說,




「好,我們要以更強的化療打擊它。」




芭芭拉拒絕了,




「我不要做那個,如果我會死,我不希望光頭嘔吐而死。」




有尊嚴的死,應該是很多癌症患者共同的心聲。







這個時候,機會來了。




芭芭拉治病的時候,正是

人類對癌症的認識從第一階段的「無序生長」,向第二階段「基因突變」轉變的關鍵時刻。



芭芭拉的切片送到腫瘤學家丹尼斯·史萊門醫生——一個煤礦工人的兒子那裡。




正是小時候看到身邊很多人因肺癌和貧窮而死,給了他向癌症宣戰的決心。







幾十種新致癌基因被發現,其中一個特別引起史萊門好奇,叫做HER-2.




很快,他們發現在乳腺癌患者那裡,有成倍的HER-2.




耗費了兩三年,他們他們找到了一種新抗體——赫賽汀。




如果說HER-2是那個槍靶子,赫賽汀就是精準射中靶子的那顆子彈。







在乳腺癌中,


這種抗體叫赫賽汀,


而在白血病中,


就是《我不是葯神》里大名鼎鼎的格列衛。







然而當有效的嘗試初次面世時,大部分人認為這沒有意義。




史萊門大聲呼喊,把公司高管擋在走廊里,努力說服,乞求他們出資小規模臨床試驗。在得到「史萊門的恐嚇」這個「雅號」後,終於獲得了許可。




而芭芭拉,就是首批乳腺癌晚期患者實驗對象中的一個。







芭芭拉脖子上的腫瘤是該研究的試金石,


作為唯一可以看到、感受到的腫瘤,


每周每個人會過來感受一下。


大家會摸一摸,


再興奮地離開,




「如果你的正在變小, 那我的也是啊。」





和芭芭拉共同治療的患者們




直到那個令人振奮的信息傳來,芭芭拉和丈夫對視一眼,不可置信,




「癌細胞真的沒有了?」




難怪她那麼吃驚。這是人類和癌症治療歷史上的首次——一個致癌基因,被確定並靶向成功。







她說,




「癌症是件有趣的事情,因為一旦你有了,它就像一隻在你肩上的小猴子。永遠不會消失。成為了靈魂的一部分。它改變了你是誰,些許恐懼永遠不會消失。」




她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靶向治療,已經出現了抗藥性。







這才有了文章一開始艾米莉小姑娘嘗試的第三階段——免疫療法。





預防:一個藏著真理的冷「笑話」


如果沒有患癌,你就不會死於癌症




儘管有無數醫學先鋒,不斷地嘗試失敗、打破偏見、挑戰權威,但是癌症這場仗,我們普通人也不能袖手旁觀。




那我們能做些什麼?




預期中的靶向治療革命沒有發生,但是另一些努力仍在進行。







越來越多腫瘤界著名的聲音,開始呼籲把重點,從昂貴地尋找新葯轉移到預防癌症。




如果沒有患癌,你就不會死於癌症。




這是個我們有時會忽略的簡單道理。







我們要學會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







所有變化里,有個最重要的變化,也最出乎人意料——

年齡。




如今很多人有一種感覺,患癌患者越來越多,實際上是因為人們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長。







以往平均年齡60歲時,「癌症」可能沒有破土,人已經因為其他原因離世。而年齡的增長,給了癌症破土、生長、破壞的時間。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如果早做篩查,癌症便能在破土之際便被發現。







乳腺癌檢查已經在美國取得巨大成果。







同樣因為諸多人努力的結果,


結腸癌篩查較大幅度增加,


同時帶來突破的,


還有其他各項癌症。





圖源:一席 李治中




可惜在中國,選擇去篩查的比例,仍然遠遠低於研究人員的預期。




研究人員的努力只是一串0,我們意識的提升、行動的轉變,才是前面的那個1.





圖源:一席 李治中




如果說篩查是在種子階段發現癌症,那預防就是徹底讓這顆種子不要種下。




比如——肺癌。




戒煙、戒煙、戒煙

——在電視節目上,醫學家貝勒重複了「戒煙」三遍。




他說了一句很黑色幽默的話,勸人戒煙,比我在一生中做的任何事,都對癌症死亡率有更極大的影響。







這是人類掌握到的最強有力的證據——吸煙和肺癌的重要關聯。




以下這張肺癌患病率持續下降的圖表,只跟一件事有關——反煙草運動。







同時,

肥胖明確和結腸癌、乳腺癌和腎癌的高風險正相關。







隨著公共場合的反吸煙條例推廣,對煙癮和煙草經濟的持續戰爭,肥胖會取代煙草,成為可預防的主要癌症病因。




但是,癌症起因的研究,仍然還很初步。




我們不知道大部分主要殺手的病因,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




但即使如此,僅僅是成功遏制吸煙、肥胖和已知的致癌病毒,也會對死亡率產生深遠影響。





紅色的是我們未知癌症發病原因的領域


其餘區域為:吸煙、肥胖、日光、石棉、病毒、輻射




當然,還有令人振奮的宮頸癌疫苗和肝癌疫苗。







還有未來可期的基因技術。







根據2018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報告,


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


每分鐘光是中國,


就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幾乎每個人都認識,


或曾經認識癌症患者。


避無可避的概率,


加之名人離世的情緒催化,


加深了我們對癌症的恐懼,


甚至談癌色變。







為什麼無數科學家前赴後繼,癌症卻看起來仍然堅不可摧?




一個是時間問題,另一個是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

科學家們努力的終極目標,也許並不是「治癒」。




而是將大多數癌症變為可控制的,和我們熟悉人類的慢性疾病類似,褪去「癌症」身上的恐怖色彩。




換言之,

我們如何和癌症和平共處,甚至——共同生活。







一個又一個最優秀的頭腦,


正在投身於這場戰役之中。


並且取得了小小的勝利。







我們也可以拿起「篩查」、「預防」的武器,


參與其中。







別忘了,癌症在演變,


但是,我們也在變。






本文系授權發布,By 阿鋤,From 有束光,微信號:onelight01,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本期推薦閱讀:





睡覺、有體味、流汗這些特徵都有可能讓你成為美國官方監視的目標?微信後台回復關鍵詞【

監控

】,閱讀

《小心!在美國機場流汗摸臉,飛機上睡個覺,可能就會被監控》


微信公眾號又雙叒叕改版了…

為了讓大家第一時間看到優質的海外內容

千萬!千萬!千萬!

記得【

星標

】或【

置頂

】INSIGHT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IGHT視界 的精彩文章:

如果在美國,我殺了「要殺我」的那個人
分手後他拍下1000個「前女友」,被罵渣男,卻讓眾多女明星趨之若鶩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