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場關於打破影像邊界的展覽

一場關於打破影像邊界的展覽

2018 年 11 月,在西岸藝術博覽會、ART 021 以及上海雙年展等諸多活動的帶 動下,上海將成為全球當代藝術的焦點。 值此上海當代藝術周期間,NOWNESS 將攜手上海西岸油罐藝術中心舉行NOWNESS全新平台 NOWNESS EXPERIMENTS 首個展覽項目:「界」BEYOND PERCEPTION。

界,既是界限,也是界面。

是互為對立卻又緊密相連的兩個世界。

在聲音與影像之間,在自然與感官之間,

不局限於單一的感知,

進行一場突破自我邊界的實驗。

在本次展覽中,日本電子音樂創作 領軍人物和視覺藝術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展覽將在西岸油罐藝術中心1號罐展出;2號罐則迎來即將代表法國參加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勞瑞·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由策展人樂大豆策劃的「大自然小自然 - 在未來,我們該如何被銘記?(Naturalunnatural - How will be remembered in the future ?)也將同場呈現。此外,在3號罐,藝術家呂思斯將為開幕派對呈現特別演出。

本次活動不僅是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同時也作為上海雙年展2019的特別項目之一。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池田亮司(Ryoji Ikeda)這位將數理邏輯運用到極致的電子音樂家和視覺藝術家,通過音樂唱片、現場演出、影音藝術、裝置藝術、公共藝術等多種形式,他發掘和探索聲音、影像、物質,甚至人類與宇宙的本質,從細微之處研究超聲波學,頻率學和聲音本身的基本特性,挑戰人類認知和理性的極限。

本次展出的《數據波場》(data.tron)是池田亮司的代表作之一——Datamatics(2006-至今)的一部分,被評論界認為是極簡主義理念在音樂中的延續和體現。這是一系列探索物理和數學問題的實驗。在 0 和 1 之間的無限空間中,參觀者將體驗到浩瀚的數據宇宙。在該作品中,每個視覺圖像像素都嚴格按照數學原理計算,由純數學和大量的數據組成。這些圖像被投射到大屏幕上,加強了觀者的感知並完全沉浸在作品中。

《data.tron》,池田亮司,2011

藝術家勞瑞·普羅沃斯特

勞瑞·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曾於 2011 年獲得 Max Mara 女性藝術獎,2013 年憑藉作品《喝杯茶嗎》(Wantee)以黑馬之姿奪得英國也是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大獎之一"特納獎",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該獎的法國藝術家。

影像裝置《Wantee》(喝杯茶嗎?),2013

普羅沃斯特通過融合影像和裝置創造出的沉浸式混合媒體裝置而為人熟知。她跨越影像、聲音、裝置以及行為藝術的邊界,以詼諧而又獨樹一幟的語言方式,將已有的和想像中的個人記憶與藝術性和寫實的註腳相融合,創造出扭曲了虛擬和現實的複雜影像裝置。她的影像作品往往植根於經過深思熟慮而創造出來的情景之中,呈現從雕塑、繪畫、紙上繪畫到信號、傢具以及建築拼接等以殘骸形式落入廣闊的敘事框架中那令人目不暇接的拾得物組合中。

《儘其所有》(Into All That Is Here)探索黑暗時代之後慾望的概念。在她的影片中,藝術家將繼續探索《喝杯茶嗎》(Wantee)中的故事線,這是一個與她的祖父有關的故事。她專註於挖掘這個角色的潛意識,深入到他的幻想中,將自己假想成一隻昆蟲或鳥,被一朵花的花粉所吸引,在花蕊里盡情享樂。 這段視頻渲染了一種溫暖而黏濕的氣氛,經過長時間的黑暗探索後感到輕鬆,給觀者留下了一個印象,就好像他們剛剛穿過一片粘糊糊、濕漉漉的花叢,直到圖像燃燒並消失......

影像《Into All That Is Here》(儘其所有),2015

樂大豆策劃的「大自然小自然 - 在未來,我們該如何被銘記?(Naturalunnatural - How will be remembered in the future?)將呈現5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闡述策展理念時,他認為這場展覽是一次反映美作為毫無爭議的人類品質的旅程,把觀者帶入到了感性與必然性的世界之中。

同時它也是一次探索世界上自然美的脆弱性的旅程,因自然美已經被污染損壞,變成了被隨意塑造與捏造的存在,而人類在全面科技發展的大潮之下不斷挑戰自然,留給未來和後人的是一塊危險的領地。這樣的過程及其冒險行為雖然本身也是美的,但在這個層面上,卻也是危險、恐怖及災難性的。

概念藝術家吳季璁

攝影師陳又維

台灣概念藝術家吳季璁的作品常探討傳統中國山水繪畫與流動影像之間的關係。《小品之六-菊》(StillLife006–Chrysanthemum)就試圖描述「菊」中流變不定、 交錯與曖昧的狀態。

《小品之六-菊》,吳季璁,2017

來自柏林,由 Jamie Raap 和 Henrik Mauler 組成的Zeitguised 工作室,擅長運用以計算機演算法生成的視覺項目。此次帶來的兩件影像作品分別是:把日常所見的塑料椅作為當代設計的經典的《漂浮廢料&海洋垃圾:單模塊》(Flotsam & Jetsam: Monobloc),影片中日常普通形態的單模塊與設計師或建築師的椅子形成明顯的對比,用數量上的龐大來製造畫面,顯示出僅通過大範圍的分銷就能獲得的全球地位是如此魯莽無畏;《鳥》(Birds)探索的是用極簡元素呈現鳥的形態,給出的答案是動作擬態與鳥存在的空間的結合。

《漂浮廢料&海洋垃 圾:單模塊》,Zeitguised, 2018

《鳥》, Zeitguised, 2016

藝術家弗雷德里克·海曼

在來自安特衛普的藝術家弗雷德里克·海曼(Frederik Heyman)的鏡頭下,伊莎貝爾·於佩爾(Isabelle Huppert)、金·皮爾斯(Kim Peers)和米歇爾·拉米(Michèle Lamy)最為奇異的一面被人銘記。在他最近的作品中,海曼使用攝影測量技術來擺脫過去遺留物的數字世界。

因為需要時間來體驗三維,所以3D掃描是持續時間的承載者。這段時間為海曼的作品提供了一個敘事元素,通常由(機械誘導的)運動和定時?本放大。對於海曼來說,3D掃描不僅是一種對過去的保留, 而且是?種緩存現在和嘗試塑造未來的?段。

《美的定義:虛擬防腐》,Frederik Heyman,2018

攝影師愛潘妮·莫蒙梭

法國新銳攝影師愛潘妮·莫蒙梭(Eponine Momenceau)常將電影和攝影結合, 通過對攝影的日常實踐以及對視頻影像越來越持續的實踐,她的作品從現實中抽離片段並對其進行轉變,生成一種揭示其內在含義與美的全新維度。

比如在其作品《此刻時間無限》(Now is an Infinite Time)中,展現的是一隻昆?在亞?遜?林中的光線???運動。運動同時還需要配合巴赫的《大鍵琴協奏曲(為雙鍵盤而作)BWV 1060 慢板》,研究發現這部曲?的催眠效果因為其節奏及和諧調性與療愈及構造屬性相關。巴赫的?樂普遍具有這樣的效果,?這部慢板則特別具有 「致敬愛」的特性。

《此刻時間無限》,éponine Momenceau, 2016

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

在阿根廷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的作品《太陽節奏的政治:宇宙懸浮》(The Politics of Solar Rhythms: Cosmic Levitation, 2018)中,我們看到了陌生的世界,探索並模仿了宇宙天體的運動, 彷彿看到了星系的形成,然而,這樣的模擬效果卻把宏觀的視角引入到了圍觀的 塵埃世界,空間的塵埃在聲波的作用下懸浮。他通過這件作品,把觀者置入一個萬物創世之初的神秘空間之中,引領著他們感受被創造出的非凡景象,並為之感到驚艷進而沉默

《太陽節奏的政治:宇宙懸浮》,Tomás Saraceno, 2018

特別演出藝術家呂思斯

在 11 月 7 日的開幕派對上,呂思斯作為特別演出藝術家,為現場來賓呈現其代表作《模擬/數字化時代(The Age of Digital / Analogue)》。該作品創作於 2011 至 2015 年,是思斯對工業時代的歷史反思。此項目共包括十三個部分, 分別為印表機、織布機、照相機、蒸汽機等工業時代的斷代標識,以及由於工業發展而受到影響的自然景觀。

對於這段歷史,思斯有他獨特的、具有史詩氣質的解讀,並將其演繹得宏大而悲壯,將混沌+技術+浪漫主義完美融合。英國《金融時報》曾評價其作品:「….所運用的是為人們熟悉的圖像,如印表機,紡織機床——這些機械圖像被變換成了令人不安的充滿魔力的生命體,它們展示的能量甚至是反烏托邦的,多虧了那些機械的聲音才使我們能回到現實。」

《模擬/數字化時代(The Age of Digital / Analogue)》,

呂思斯,2011-2015

編輯:Mar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這世界上竟然有人不怕變老?聽聽她們是怎麼說的
美駐聯合國大使黑莉突然辭職,4個問題看懂這一政壇大事件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