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膽石症還是胃病 該做檢查不能少

膽石症還是胃病 該做檢查不能少

張老師退休以後,一年多年來反覆發作上腹疼痛,時輕時重,沒有明顯規律,曾到醫院做胃鏡檢查,診斷為胃潰瘍,治療一段時間明顯好轉。複查胃鏡,結果是潰瘍癒合,就不再服藥。不久前的一個晚上,他僅吃了幾個餃子,突然疼痛難忍、噁心嘔吐,還伴有發燒癥狀,被家人送到醫院急診科治療。全面檢查後,張老師被確診為急性膽囊、膽管炎,膽囊、膽總管結石,梗阻性黃疸,需手術治療。

一個健康的人,出現了某個癥狀到醫院檢查,發現一種相應的疾病就會先按照這種疾病來治療,不再進行相應的鑒別檢查,這是常事。但是,有時侯一個人可以同時患兩種甚至多種疾病,而且是同一個系統的疾病。同一個系統的疾病且受累器官相近,疾病往往有相同或相似之處,不進行深入的檢查就難以鑒別清楚,導致短期或長期誤診。

膽石症還是胃病 該做檢查不能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一個人可能同時患兩種消化道疾病

膽石症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和膽管)的任何部位發生的結石與炎症。膽石症的臨床表現取決於結石是否引起感染、膽道梗阻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膽石症是世界範圍的常見病,在自然人群中,膽石症的發病率達10%左右,患者以中年人居多,且女性患者多見,尤其是比較肥胖的女性。

膽石症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脹痛、絞痛或劇痛)、燒心、噯氣、噁心、嘔吐、餐後飽脹和消化不良等癥狀,嚴重時會表現出發熱及黃疸。而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上述癥狀。因此,一些膽石症患者早期很容易被誤診為是胃病。

臨床資料說明,半數以上膽石症患者會合併有慢性胃病,而慢性胃病患者中也有近8%~14%伴有膽石症。中年人應警惕膽、胃同病。膽石症通過B超檢查能很容易被發現和確診;由於確診慢性胃病需要行胃鏡檢查,許多患者會產生恐懼感,不願接受檢查。這樣就有可能長期只按膽石症處理而忽略了對慢性胃病的治療,導致療效不佳。反之,若長期只按慢性胃病治療,忽略了對膽石症的診斷治療,同樣不會取得好的療效。


女性更易患膽石症

統計發現,年過不惑的人群膽結石發病率明顯高於年輕人,而豐滿女性又佔據了此年齡段中的很大比例。女性四五十歲時,體內激素的分泌會發生很大改變,這可能直接影響膽囊的正常活動,使女性膽囊的排空收縮能力比男性差;而且激素分泌也影響著膽汁成分的分泌,一旦肝臟分泌膽汁酸減少,就會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

為何豐滿女性比消瘦者患結石比例高?道理很簡單,豐滿人群很可能伴隨著高血脂,這意味著體內膽固醇含量較多,而膽固醇一旦打破平衡,就會在膽汁中漸漸結成團塊,形成膽固醇結石。

此外,有過多次生育史的女性患結石可能性也更大。這是因為在妊娠期間膽道功能容易出現紊亂,造成平滑肌收縮乏力,使膽囊內膽汁瀦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膽固醇相對增高,容易發生沉澱,形成膽結石的機會則大大增加。


膽結石也可能演變為癌

膽囊結石如果長期存在,有可能發生癌變,資料表明,膽囊結石病人膽囊癌的發生率比無結石者高7倍。一般認為,結石的機械性刺激和膽囊慢性炎症使黏膜上皮在反覆損傷與再生修復過程中出現上皮異型化,進而發生癌變,而且為早期診斷增加困難,一旦明確診斷,多數已到了晚期。


膽結石要早診斷早治療

膽囊結石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一些非手術療法如體外震波碎石、溶石等雖有一定的療效,但療程長、副作用較多,且效果不確切。在此特別提醒,膽石症雖然可手術治療,但預防和早期發現更為重要。特別是高危人群,應保證按時作息、合理飲食和定期體檢。一旦出現上腹部疼痛(脹痛、絞痛或劇痛)、燒心、噯氣、噁心、嘔吐、餐後飽脹和消化不良等癥狀時,要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就診,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文/是明啟 主任醫師 )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學 的精彩文章:

淺談脂肪肝的危害
抗生素藥量不足會耐葯

TAG:家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