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夢見小方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那天,沒想到我會夢到這麼一個人,硬朗,帥氣,卻笑得像個孩子。

記得當時的夢境是有個節目要上,我在查七七事變後二十九軍的行軍線路,拿出所存的歷史文獻,翻開卻頁頁都是空白,正急得滿頭是汗,忽然聽到閃光燈的咔嚓聲,抬頭一看,便是他笑眯眯地半蹲在那裡,手裡還抱著一台老式徠卡相機。

一瞬間,我好像又不是坐在自己的書桌前,而似乎是在一片剛剛收穫的麥子地里,遠處依稀還可以看到太行山青色的影子。「告訴我,資料怎麼沒有了?」我對他發問,抬腿向前走的時候,就醒了。

有一瞬間,我很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做夢。據說夢境中的世界是單一視覺的,可我分明聞到河北故鄉麥茬的香味,這怎麼會是夢呢?

而後,我便想起了他是誰。

小方,方大曾。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之所以有這個夢,多半是緣於馮雪松先生贈給我的兩本書——《方大曾:消失與重現》《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由於他的這兩本書,也由於他主持製作的紀錄片《尋找方大曾》,這位中國早期戰地記者的生平逐漸為人們所熟悉。由於這兩本書,讓小方深刻地從我的記憶中走了出來。

方大曾,筆名小方,祖籍江蘇無錫,1912年生於北平,1937年9月在為天津《大公報》擔任平漢線報道特派員(相當於特約記者)期間,於華北失蹤,時年二十五歲。

幾十年後,人們才意識到關於盧溝橋事變,關於百靈廟抗戰,幾乎我們使用的照片,都出自這個年輕的戰地攝影記者之手,而他撰寫的通訊,也是當時華北前線傳回後方最為人們所急切期盼的聲音。

「小方像流星一樣划過,留下瞬間的光芒,但他的影響是載入史冊的。」 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這樣評價他。

「方大曾與他同時代的任何世界攝影家相比,毫不遜色。」台灣攝影家阮義忠這樣說。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 馮先生和小方

是這位「中國卡帕」的作品,吸引了馮雪松先生,使他開始了長達十幾年對於方大曾足跡的尋找。他和我談起此事的時候,或許並不知道,這批作品也曾同樣讓我長久牽記。

我最初是在上海《良友》雜誌里見到方大曾的作品,而那時我並不知道他的身份和命運。吸引我的原因是這些照片豐富的內涵。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是國人尚不熟悉攝影這件事的時代,大多數中國記者滿足於擺拍的效果,這也使他們的作品更多接近宣傳而並非對歷史的紀錄。因此,在研究那段歷史的時候,我能夠依靠的影像,大多來自於國外記者的手筆。他們往往在中日之間有超然的地位,同時,也有較為成熟的戰地記者工作傳統。

不過,在《良友》中看到的綏東抗戰照片,那些最普通的軍人的影像,雖然依然不乏按照需要布置的部分(可能是根據後方的要求設計),但更多真實和自然,每一個人物不再是某種象徵,而充滿了時代的靈魂。從裝備到戰線,從士兵到將軍,後人可以清晰地獲得那個時代前線立體的印象。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 《良友》雜誌中,小方拍下的盧溝橋照片

看過之後,胸腔里都是共鳴,這是不亞於世界同時代最優秀戰地記者的作品。那時候,我感嘆過,究竟是哪個中國記者,能在那個時代拍出如此超越歷史的作品?

後來才知道,他們的作者大多是同一個人,這就是小方。

後來,便看到了小方的照片。

那一刻,沒有任何的距離感,覺得,就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小方,才能拍出這樣的作品。曾有很多人評價過方大曾,我認為有兩條是最準確的——「為人純正」「嗅覺敏銳」。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這個人的眼睛裡,都是純粹,而他的照片顯示,為了一條新聞小方可以赴湯蹈火。這是一個有激情又有責任感,更有天才的媒體人,這樣的人,可遇而不可求。

方大曾失蹤在25歲,他的生命便永遠定格在那青春的一瞬,以至於直到他百歲誕辰時,我們仍會親昵地稱呼他——「小方」。幸與不幸,實難一言以蔽之。

一瞬間,忽然想起,儘管幾乎見過小方的所有照片,卻並不包括夢境中的他。然而,那情景又是如此和諧,因為那應該就是我想像中小方在前線的狀態。

儘管見到唐師曾的時候,感覺渾如小方附體。但我一直認為,和小方最接近的中國記者,是1991年單槍匹馬殺入科威特,採訪了「沙漠風暴」行動的新華社老記者張郇。

這位攝影記者一個人負責了一條戰線的採訪,從抓線索到拍照片,從寫文字到尋找傳真設備一肩挑起,既有出沒於槍林彈雨的勇氣,又能寫出冷靜而不失睿智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面對攝影和採訪的對象時,永遠充滿謙恭,你看到的是那種職業媒體人對工作的敬畏和誠懇,所以,即便一個普通士兵,都會平視小方的鏡頭。這些中國記者特有的風采,可說一脈相承。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 小方拍下的抗日戰士

只是,老張的背後,畢竟還有一個新華社。

小方不一樣,儘管他有一個《大公報》特派員的身份,但本質上他是一個「臨時工」——確切地說小方是中國第一代自由撰稿人,無論是《良友》還是《大公報》和他都只有合同關係而沒有隸屬關係。

正是這一點不一樣,讓我們對他更加充滿敬重——一個孤軍奮戰而又充滿理想的媒體人,總會贏得更多的敬重,而如果他是一名戰地記者,那這種敬重就近乎神聖。因為,他和戰壕中的軍人一樣,隨時會付出犧牲的代價,卻沒有任何保障。

可以說,小方的犧牲幾乎是必然的,看他的作品,其中充滿了夢想,而在一個殘酷的時代,夢想永遠和犧牲緊密相連。

我在想自己因為什麼而夢到小方。馮老師的喚醒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小方代表的意義。

小方是一個與造神背道而馳的形象,一個僅僅二十五歲的年輕攝影師,僅僅因為有一份理想,有一份大多數人不具備的勇氣,便為一個民族留下了堪稱無價財富的歷史記錄。他最清晰地告訴了我們,一個普通人,可以在你的生命軌跡中為世界留下什麼。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我們大多是普通人,我想,之所以會夢到小方,既是因為一份追憶和崇敬,也是因為一份普通人之間的親切。

小方依然沒有蹤跡,他消失在東方的大地上,如同一滴水,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

馮老師可能不知道,他消失的地方,也是我的故鄉,我總是想,也許是這片土地對小方愛得太深,最終把他留在了這裡——還有他的微笑。

在一個不相干的日子,寫一個失蹤八十年的小方,似乎沒有什麼意義和道理。其實背後還有一點原因——馮老師把我帶進了一個群,名字就叫「方大曾朋友圈」,我意外地發現,今天,有一百多位學者和媒體同行們,不時在這裡熱切地交換著自己的故事——他們似乎相信,小方便在群中,傾聽著我們的故事。

25歲的他拍出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照片後,失蹤在茫茫的抗日戰場

也許我把它寫出來,只是想說,一個人的理想和勇氣,在八十年後,依然有著非凡的魅力,給後來的同行——不,不僅是同行,而是同樣有夢想的人們,帶來力量。

我們不會忘記像小方這樣的人,就像不會忘記自己的夢想。

馮老師說,尋找小方,一直在路上。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蘇 的精彩文章:

墨西哥人憑啥相信比亞迪能打敗特斯拉,看蘋果與IBM之爭就知道了
澳洲政府為啥立了塊華人紀念碑?二戰中炎黃子孫不止在中國打鬼子

TAG: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