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我們接來說本《永樂帝:華夷秩序的完成》這本書

在對外問題上,朱棣的志向其實已經在他給《永樂大典》寫的序言里流露出來了,他說編撰此書的目的是,「尚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也就是說,要建立一個政治、文化、風俗上的大一統,把世界都納入到這個秩序里來。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另一方面,朱棣後來堅持遷都北京,提的一個很崇高的理由也是,「天子守國門」,並且他一生中多次親征漠北,號稱「五齣漠北,三犁虜庭」,就是說他五次出征,三次都把敵人給掃平了,雖然有一點誇張,但是從中可見,朱棣對通過武力來保障安全這個戰略,確實是非常重視的。

上述這二者結合起來看,就是朱棣在華夷問題上的戰略思想以及實際動作,我們可以概括為:海上要懷柔,陸上要征伐。下面就分別來詳細講一下。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我們先看朱棣提出的口號:「華夷一家」,可以說這個口號就比朱元璋高明多了,朱元璋提的是「統一華夷」,雖然聽起來好像差不多,但是說統一,那誰統一誰就是個問題,潛台詞當然是華要統一夷——總不能讓夷來統一華吧?但人家夷也不傻啊,這個言外之意當然聽得出來,當然也就不愛接受。而「華夷一家」迴避了誰佔主導地位的問題,聽起來就多了些包容性,而底子則是更強的自信。為了實現這個口號,朱棣在海陸兩方面都做出了大動作,海上的行動,主要是鄭和七下西洋,走的是懷柔路線;陸地上則是親征漠北,走的是強硬路線。一柔一強,目的都是一個,重建「華夷秩序」,做真正的「中華天子」、唐太宗那樣的「天可汗」。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是眾所周知了。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曾七下西洋,其中六次發生在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比歐洲的大航海時代早了將近一個世紀,1433年,鄭和在最後一次航行中去世,安葬在了印度的古里,這個地方,後來西方人把它叫做卡利卡特,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也到了卡利卡特,比鄭和最後一次航行還晚了半個多世紀,而當時,當地還流傳著鄭和的傳說,讓達·伽馬無比震撼。

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和輻射範圍,即使大航海時代很多年以後,西方艦隊都難以比擬。第一次出航時,隨行士兵就多達27800人,大船62艘,其中最大的「寶船」全長約150米,寬約60米,絕對是那個時代的海上霸主。每次下西洋,鄭和艦隊都會有地理新發現並延長航線,從東南亞到印度洋、波斯灣、紅海沿岸、非洲東海岸,都有鄭和艦隊的痕迹。由此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歷史疑問:為什麼擁有海上霸權的明朝,沒發展成海權國家?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過去有三個說法:一是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二是為了清繳元末梟雄張士誠在海外的余部,三是為了開拓海上貿易。這三種說法,至少前兩種說法是不靠譜的。因為下西洋耗資巨大,而所謂建文帝或是張士誠余部,即便真的存在,也不可能對朱棣的統治構成威脅了,怎麼可能為他們而耗費這麼高昂的成本呢?至於擴大海上貿易,這個說法也缺乏說服力。

朱元璋時代就確立了「海禁-朝貢」的二元體制,對貿易總體上是排斥的,永樂年間更是全面禁止民間自由貿易。朱棣雖然放寬了海禁,免除了朝貢貿易中所帶物資的關稅,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海禁」。因此,最大的可能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在儘可能廣的地理範圍內重新確立朝貢體系,依據儒家的規範,發現並且懷柔儘可能多的「夷狄」。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這與100多年後西方興起的以尋求財富和貿易霸權為目的的大航海運動,可以說這二者的訴求是完全不同的。鄭和七下西洋,為的是實現朱棣「四夷來朝」願望,可以說,至少在永樂年間,朱棣的這個理想實現了。洪武末年,來中華朝貢的國家有減少趨勢,到永樂年間,朝貢國激增,《明史》評價朱棣生平這一章里說,「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就是來朝貢的國家有30個,但本書里作者考證說,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多個。特別是鄭和下西洋之後,很多國家都是國王跟隨船隊,親自來朝見。《明史》稱:「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在當時的地理髮現條件下,永樂朝稱得上是「日不落帝國」了。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海上是廣交朋友的懷柔,陸地上則強硬得多。朱棣稱帝後,安南(就是越南北部)很快上表請封,但隨後屢犯明朝邊境。永樂四年十月,朱棣派大兵進攻安南,第二年五月佔領安南,永樂把安南的名字改成當年漢武帝時代取的「交趾」,任命漢族官員分管三司,安南在獨立了400多年後被重新內地化。

值得注意的是,朱棣對安南大動干戈,不是因為安南對中國的威脅有多嚴重,而更多出自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朱棣在佔領安南後發布的檄文中明確指出,安南國王侵犯明朝邊境、還侵犯他國、非法繼承安南王位,這些都是超出了外藩的本分。即使如此,在抓住當時的安南國王后,朱棣也沒有嚴懲,而是訓誡一通之後就把他給放了。這表明,朱棣更重視的是外藩是否能遵守華夷秩序,而不僅是考慮安南與明朝的恩怨。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出於類似的原因,朱棣對蒙古部更是多次討伐。永樂年間,活躍於蒙古高原東部的韃靼部處於分裂狀態,還不算是明朝的嚴重威脅,但永樂六年之後,韃靼逐漸強大起來,拒絕朝貢。於是,朱棣下令征討。在明軍失敗後,朱棣決定親征蒙古。從永樂八年到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先後五次親征,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多次跨過長城、率軍親征漠北的皇帝。 雖然五次親征,發生交戰的只有第一次和第二次,而且勞民傷財,沒有讓蒙古對明朝的戰略威脅得到徹底解決,但由此也可以反映出朱棣的執念:看得見的異族,就應該進入朝貢體系,否則絕不罷休。帶著這樣的強烈信念,朱棣年過六旬仍然連續三年帶病出征,最終也在征途中死在了今天內蒙古的榆木川。可以稱得上「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了。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以現在的觀點看,朱棣屢次征討蒙古並不明智,效果也不好。朱棣死後,向他朝貢的瓦刺部落就叛變了,並在25年之後搞出了「土木堡之變」,但是,歷史要回到當時的情境中評判才有意義。從政治的角度講,在朱棣時代,華夷秩序從崩塌到重建,到被動防守到有能力征討蒙古,朱棣的成就還是顯而易見的。而意外的是,雖然蒙古部落沒有被納入中華內圈,其他儒家文明圈的國家卻進入了這一體系,並影響了永樂時代之後500年的東亞國際秩序。這個國家,就是日本,這也是本書作者認為的,永樂時代華夷秩序完成的一個標誌。

「永樂帝」朱棣是怎麼解決華夷問題,那就是:海上懷柔,陸上征伐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繼續《怕死》這本書,看看恐怖主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球上最大的隕石有多大?今天來說說隕石和小行星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