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她對吃的和吃飯的人都很頑皮,不,其實是很嚴肅

她對吃的和吃飯的人都很頑皮,不,其實是很嚴肅

「哦不,他們把雞給砍掉了!」

當 Marijie Vogelzang 奔走各地為展覽做演講的時候,通常有一張照片,用來向異國陌生的觀眾介紹自己。

淺灰色背景的照片中, Vogelzang 正對鏡頭,面色從容,頭上頂著一隻羽翼飽滿的白色母雞——不過主辦方往往會把這隻比她的頭還大一圈的生物從照片上剪切掉。

「那才是這張照片的重點所在啊。」因為 Vogelzang 覺得這張照片是某種態度宣言:人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盤中餐。

90 年代末,還在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的 Vogelzang 開始將食物作為作品的核心要素。 2016 年, Vogelzang 入選 GOOD 雜誌年度「 GOOD 100 」,以及 Fast Company 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創意人員名單。

Vogelzang的手繪,表達貫穿其許多作品的主題:食物與親密性。

這部分得益於時代的變化。和 Vogelzang 剛剛成為設計師時的時代截然不同,食物設計已經成為近年來的一個大趨勢,以食品為創作素材的藝術家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在氣候危機下,食品問題也成了熱議的主題,而她則被普遍認為是這個新興領域的帶頭者。

「不是關於食物,而是人們進食的方式。」

Vogelzang 每每會強調,自己的身份是「進食設計師」而不是食物設計師,意味著她並不在乎如何讓食物變得可口,而旨在改變人們的進食體驗,引發對飲食生產系統的進一步思考。「我關心的是與食物相關動詞,可以是豐收、烹飪、進食,甚至排泄。」

「哦不,他們把雞給砍掉了!」來源於藝術家Instagram

Vogelzang 出身於荷蘭東部的城市 Enschede ,並在那裡度過自己的年少時光。「肉、馬鈴薯和一些豆子,永遠是這三樣。」 Vogelzang 形容自己童年的飲食記憶。這是荷蘭典型的家庭食物,裝在一個大盤子里,以寡淡、實用和無聊而聞名。

雖然甚少接觸到外界的食物,但直覺告訴她「肯定不止有這些」。在食物上她體會到的第一次文化衝擊,是在大學期間和朋友去了巴黎的一家壽司店,完全不一樣的食材和進食體驗讓她大開眼界。

那時候幾乎沒人做食物設計,在國際上也同業者寥寥,因此她必須自己去探索這個方向的可能性,「所有人都認為這很有趣,但不是設計,只是家庭婦女在廚房搗鼓的東西。」

她的第一個作品圍繞葬禮展開。在這個名為「白色的葬禮」的項目中,她將所有的東西都設計成了白色,取代荷蘭傳統的咖啡、海綿蛋糕,每個人都穿成黑色的葬禮禮俗。

「白色的葬禮」。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白色的葬禮」。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她提及小時候的一段經歷。當親戚到家裡做客的時候,她會去廚房將不同的食材擺弄到一起,做出一個個小的手指點心,並且觀察不同的人會做出什麼樣不同的選擇。人和食物不由自主的,發自內心的交流方式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

在「白色的葬禮」上,通過食物和設計和選擇,她希望構建一個恰合時宜的氣氛,打破以往沉重肅穆的印象,讓人們可以在這個場所里對逝者進行感懷,在傳遞食物的同時分享自己的感受。這個不同尋常的項目在荷蘭吸引了很多關注。

「我的設計會成為你的一部分,這多棒啊。大家已經設計了那麼多東西,比如椅子,各式各樣的椅子,最後大多進了垃圾箱。」當身邊的同學都在用木頭塑料或者鋼鐵作業時, Vogelzang 轉向了廚房,拿起日常可見的食材。她樂於人們會將她的設計吃下去,並最後進入下水道的想法。

「製造食物,而不是椅子。」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Vogelzang 早期的許多項目圍繞「宴席」的主題。

在她設計的一場聖誕晚宴上,一群人圍坐在一條長桌的兩側,從桌面上拖下的桌布被掛上天花板,食客需要從桌布上開出的空洞中伸出頭和手,操作刀叉進食。

她承認,這是一開始她唯一能找到的與食物相關的工作,當時食物設計的概念才剛剛出現,大部分人都不理解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但在和大量的觀眾互動過程中,她得以在人與人的親密性上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

在陌生的進食環境中,人們會如何做出反應?食物如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這場長桌宴在日本進行時,所有入場的觀眾都穿著正式,非常禮貌和拘謹,在一旁觀察的 Vogelzang 不禁有些緊張。但當人們從白色的桌布中探出頭,現場的氣氛一下子放鬆下來,不需要指引就自動開始分享眼前的食物,觀眾從日常的局促中被強行拉出,到了一個更加自然平等的環境中。

「共享晚宴」。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共享晚宴」。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共享晚宴」,背面的視角。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進食是一種集體行為。」

Vogelzang 認為。在她的世界裡,進食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你可以就著檯燈加熱烘焙的巨大薄餅喝湯,也可以砸開叫花雞一般的陶土塊吃裡面烤熟的蔬菜,不變的核心是飲食方式應當讓人回歸原始天性。

這也將她推向設計生涯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Eat Love Budapest (布達佩斯的食與愛)。

Eat Love Budapest 是一個多感官的表演項目和經驗,彙集了兩個陌生人,分享和餵食的親密行為。項目強調獨立個人內心的個性和浪漫,可以跨越階級和差異,把無名的陌生人連接在一起。在匈牙利所處的文化中,吉普賽人(也稱羅馬人)時至今日仍然是一個飽受歧視的族群,在工作生活中都與本地人割裂,不被接受。

Vogelzang 為此設計了一場為期 3 天的演出,邀請 10 位吉普賽女性匿名與帘子後的陌生人一對一分享她們的故事,親手將帶有個人意義的食物餵給她們的客人,同時講述食物有關的記憶,吟誦歌謠。客人坐在一個被帘子包圍的小隔間里,看不到餵食者的面孔,眼前掛著照片和文字,一些和故事相關的視覺記憶。

「Eat Love Budapest」裝置草圖設計。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裝置演出選址於多瑙河岸的一條船隻上,讓整個空間顯得隔絕又特殊。而餵食又是一個格外親密的行為,「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被餵養過,是充滿感情的儀式,但這在成年生活中變得罕見」。

當這些吉普賽女性被邀請參與到項目中時, Vogelzang 回憶,幾乎每個人都對此表示懷疑,「人們不會喜歡這樣的」。

然而,當項目進行到第二天和第三天, Vogelzang 發現,她們整體的儀態都發生了改變,「她們之前總是低著頭,不自信的樣子,現在她們可以很自然地談笑,挺胸抬頭,並且希望繼續把這個項目做下去。」這幾乎是一種權力層面的調轉,從前,吉普賽人通常是被動接受的那一方,不論是憐憫還是惡意,在這裡她們正在給予——食物、故事和愛意。

這是一段頗為親密和情緒化的體驗。持續三天的項目接待了數百名遊客,離開小船後許多觀眾表達出想要與帘子後的人見面的想法。但被 Vogelzang 拒絕了,「人們總是傾向於特殊化單獨的個體,我希望改變人們對於吉普賽人整個群體的偏見,而不僅僅對眼前的個人產生好感。」

「Eat Love Budapest」現場照片。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Eat Love Budapest」現場。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Eat Love Budapest」現場。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Eat Love Budapest」現場。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Eat Love Budapest」現場。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儘管 Vogelzang 個人主頁視覺上就像一張新興餐廳的菜單,顏色鮮明跳躍,還有手繪卡通串雜其中,食物為元素的設計不總是那麼讓人愉快。不如說,她喜歡用設計挑撥人們的情緒。

在 Vogelzang 的一個項目中,她將一把糖做的槍戳進了自己的嘴裡,這也是她 2009 年出版的書籍《食與愛》的書籍封面。「為什麼要是槍?」有人在她的 Facebook 主頁下留言,這個看起來有些激進的畫面顯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適。

「這也是一個棒棒糖啊,為了展示糖對於人體的影響。」她在下面回應。

「Sugar Gun」。來源於藝術家 Instagram截圖

同樣引起不適的還有 2015 年在米蘭設計周上,她帶領學生舉辦的一場作品展: Eat Shit 。

同年年初,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的「食品非食品」部門成立, Vogelzang 回歸母校成為荷蘭首個食品設計學院部的負責人。Eat Shit 是部門組建後的第一場大展。

這是一場名副其實以糞便作為主體的展覽,學生分成小組以各種方式來展示,又或挑戰大眾對糞便的認知。從還原和優化排泄物回收系統、烘焙腸道形狀的麵包到製作肥料回收的衛生間、乾燥保存排泄物。

「整個展覽帶領觀眾走過了一場對於排泄物從噁心到親密,極富情緒張力的過程。」 Eindhoven 學院創意總監 Thomas Widdershoven 評價。但展覽也收到了許多爭議,生理反應是不會騙人的。「觀眾的反應在作嘔和懷疑間往複交替。」設計雜誌Core 77評價。

以糞便為主題做展覽,尤其是在米蘭設計周這樣成熟和國際化的舞台上, Vogelzang 最初仍感到有些不安,但她覺得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在循環系統中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

「你活著,你吃飯,你排泄——這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位於食物鏈的起點和終點。」

背著巨大糞便背包的工作人員幫觀眾的小餅乾擠上「醬」。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Eat Shit」現場。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當人們不知道是糞便時,是否還會對這種氣味感到厭惡?」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排泄物回收系統。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Vogelzang 似乎並不介意於激怒自己的觀眾。

2016 年 2 月,她開始著手於一個名為 Egg-Change 的項目。在那期間,她在自己工作室的閣樓上養了 20 多隻小雞,親歷它們孵化長大的全過程。這些雞擁有一系列特質,比如羽毛短小疏鬆,很容易拔除,比起大自然中的禽類,它們擁有更加豐滿厚實的胸肌,而且性格溫順,不喜鬥毆。帶有這些特質的雞將很難在外界生存下去,但卻「幾乎是完美的肉類範本」。

整個項目進行中,她持續在社交網路上分享自己「閣樓養雞場」的近況,雞長大後,她親手宰殺了其中的兩隻放進了烤箱。

「當我把烤雞的照片放到網上時,所有人都在誇讚說烤得有多麼漂亮和誘人。」但當她隨後發出自己手拎著一隻剛剛宰殺的雞時,評論里開始將其形容為殘忍。「人們對於食物的態度是多麼虛偽啊。我們在對做好的食物大快朵頤的時候,卻否定它們經歷的必然過程。」

「 Egg-Change 」。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養雞場現場圖。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 Egg-Change 」攤位。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值得注意的是,僅從一些設計本身,人們很容易獲得一個印象,就是 Vogelzang 在倡導素食主義,或者飲食方面的極簡主義。但她並不認為自己想要告訴人們應該如何行事——成為素食者,或者吃的更少,正如歐洲近年來出現的風潮。

「設計師只是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的人,並不是給一個問題下定論。」她表示,「我覺得設計師最應該避免的就是政治正確。」

但當 Vogelzang 試圖去探討一些社會問題的時候,她的項目不可避免地被拉扯進相關的討論之中。

Eat Love Budapest 的項目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續影響,在城市所在的匈牙利,觀點往往對立的左右翼的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道,並掀起一場關於吉普賽融合的新政治辯論,「不過是從更人道的視角」。而關於工廠養殖的 Egg Change 項目則引起了荷蘭農業部長的注意,甚至被帶到議會前進行討論。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自己的設計被政治化時, Vogelzang 似乎並不對此感到擔憂,反倒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更多人會被影響,而參與到話題的討論中」。

世界的確也以驚人的頻率在討論食物。

肥胖、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主要健康問題正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視,一些國家出台法律對食品中的鹽糖含量進行強行限制,或提高徵稅。而在全球變暖、塑料垃圾、過度消費、純凈水資源減少的環境大背景下,食品生產鏈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似乎責無旁貸。

2011 年英國政府發表的一份「食物和農業的未來」的報告預測,未來 20 年世界人口預計將達到 83 億,對食品的需求將增加約 40 %,淡水需求將增加 30 %,能源需求將增加 50 %。

而現有的生產構架讓地球上 10 億人陷入飢餓(缺乏足夠的大量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卻有另外 10 億因為「過度消費」,產生了新的公共衛生流行病,如二型糖尿病和普遍的心血管疾病。

在歐洲的超市裡,食物的標籤變得越來越複雜,你不僅可以知道其中的成分和熱量,還可以知道蔬菜是否有機,禽類是養殖還是野生,來自工廠生產還是手工製品,有無麩質,有沒有過敏源,甚至還可以通過標識的顏色了解食物究竟有多健康……

Marijie 近期的項目之一「Volume」(容),試圖通過在視覺上「欺騙」食客,減少人們過度飲食和浪費的現象。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Volume」(容)。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Volume」(容)。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主頁

在 DEZEEN 雜誌 2017 年設計發展趨勢回顧中,你會發現對於政治問題、環保解決方案以及食品消費的關注都在增加。

Vogelzang 所在的荷蘭在「食物設計」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國家地理雜誌》曾刊文介紹這個小小的歐洲國家,如何通過農業和技術的創新,餵養全世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並同時設法減少了碳排放和化肥農藥的使用。

一些人將其歸咎於荷蘭人的危機意識。近半領土位於海平面之下的荷蘭,可以說一直處於和大自然權衡抗爭的持久戰之中,當關係到生態和人口,他們的眼光更加長遠。

「我認為食物的分割是病態的。如果我們繼續按照我們的方式消費,我們就不會擁有現在的食物,所以需要創造性的想法來改變這種食物系統。」 Vogelzang 說。人類行為對生物本身帶來的巨大影響讓 Vogelzang 感到非常驚奇。她意識到,世界正在發生變化,而千百年來看待食物的方式也應當受到質疑。

「在食物方面,我們生活在一個分裂的世界。設計師需要與科學家、農民和政治家合作,聯合起來,對我們的文化帶來積極而大膽的破壞。」

這種破壞,針對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食物,她通過把它們變得奇異而陌生,來回歸原始的感性和親密。

題圖 Kawin Harasai on Unsplash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重柴國六標準制訂團隊」和小李子領了同一個獎,他們是誰?
一款木質互動式顯示屏,讓智能家居變得溫和自然|這個設計了不起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