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話劇《黑暗是有光的》,裡面有這樣一對母子。

兒子天生是個盲人,但作為兒童心理學家的媽媽沒有因此放棄他,而是為他付出一切。在媽媽的教導下,兒子與健康人基本無異。

他可以照顧自己,有了戀情,有了理想,也有了想要離開母親獨立生活的念頭。

可是母親無法接受兒子這樣的變化,她開始固執地反對兒子戀愛、阻止他搬出去生活、天天電話轟炸……

兒子則在母親的「瘋狂之舉」中,開始變得「叛逆」,他不再對媽媽說「我愛你」,而是嘲諷她老土,呵斥她別靠近自己。

兩個人都陷入了痛苦中,媽媽不知道自己的付出是為了什麼,兒子對媽媽愛恨交加。

一個拚命想要自由,一個不肯放手,最終只能是悲劇。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明明互相深愛,卻總在互相傷害,與父母的代溝是一個普世性的問題。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超九成青年坦言與父母溝通有障礙。調查對2001名18~35歲的青年進行了採訪,93.0%的受訪青年與父母存在溝通障礙,其中9.5%的受訪青年坦言非常嚴重。

父母和子女,可以算是隔著四分之一個時代的對話,隔著年齡、閱歷和年代,有分歧再正常不過,相互妥協體諒,其實也並無大礙。

但幾天前,一位網友在網上發帖,講述了他和母親因為一條床單差點鬧掰的經歷。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代溝的背後,可能是控制欲在作祟

事情是這樣的,這位網友在外租了房子,準備搬出去住,於是按自己的喜好給新家買了一套灰黑色的床單被罩。

包裹寄到家裡,他沒來得及打開,母親說先拆開洗一下。

他沒放在心上,但母親拆開包裹卻瞬間暴怒:

「你是希望我早點升天是不是?」

「我們家好日子到頭了是不是?」

「我做錯了什麼,你要這樣子懲罰我。」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照片里的床單其實並無異樣,有人偏愛五彩繽紛就有人偏愛灰黑系的床品,不難理解。

然而母親卻因此聯想到了:

「這是送給死人的東西、這是母子關係問題、買黑床單是想要我死、請你放棄這些黑暗念頭……」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如果說母親只是因為覺得白繩子系黑床單「不吉利、忌諱」,老一輩的人信這些,其實也不難理解。

然而,母親接下來的指責和逼問,卻像是「氣瘋了」一般「句句戳心」。

「你為什麼那麼喜歡黑暗的東西?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老了,血壓高、心臟也不太好,你是想我哪天氣出個偏癱或一死了之?」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別再作了行嗎?」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他想勸母親冷靜一點,可母親情緒激動,根本無法溝通。

後來,他妥協,答應母親換一個顏色,詢問母親意見時,母親說「拒絕黑」。

他問母親能不能換藏青色、深藍色。

母親回答,她不想跟他說話。

他只能發帖詢問網友的意見。

有人說母親年紀大了應該多體諒,把床單換了就沒事了。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但大多數人都覺得,這事真的不是體諒一下那麼簡單。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黑色床單只是導火索,背後隱藏的,可能是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欲。

「你為什麼那麼喜歡黑暗的東西?為什麼我已經表明了立場你還要我行我素,為什麼要這麼做?」

潛台詞就是:「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

很多時候,父母想控制的,不是子女該鋪什麼床單、留什麼髮型,而是「你該聽我的話」。

這位母親的話語多少有些極端,但很多話稍微軟化一點,其實經常在生活中聽到:

「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這事必須聽我們的。」

「我們辛辛苦苦養了你這麼多年,就養了個白眼狼,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

思維方式不同很正常,可面對不同,很多父母的解決辦法不是溝通。

而是首先要拿為人父母的權威壓迫子女,「你應該」、「你必須」、「你聽話」……

代溝的背面,其實寫滿了「控制」。


過度的擔心,帶來過度的控制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

因為過度的擔心,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度的控制。」

就像床單事件中的母親一樣,她擔心黑色系的房間影響心情、擔心孩子有了「黑暗念頭」,於是開始「操控」孩子的行為。

《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的數據顯示,52%的年輕人,發朋友圈時屏蔽了父母。

選擇屏蔽父母的理由各式各樣:怕他們瞎擔心、怕他們反對或者不理解自己、怕他們嘮叨……

種種理由背後,其實都是一樣:「這些年輕人們,不需要父母這樣的『擔心和愛護』。」

如果不屏蔽,結果會是怎樣呢?

隨手發條動態,就會被語重心長地教導;換了個髮型,會被訓斥「不三不四、好好反思」。

有人在微博吐槽說,爸媽一年都不會聯繫自己超過五次,可是自己換個頭像,爸媽卻特意發微信,語氣強烈霸道地要自己換掉。

她覺得憤怒且委屈:「我難道一點主動權都沒有嗎?」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美國《時代周刊》曾發表關於「過度教養(Overparenting)」的文章。

即父母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們的人生。

他們的父母不願意孩子承擔任何平凡的任務,例如學習系鞋帶,自己擦乾甚至梳理自己的頭髮。

臨床心理學家Judith Locke調查了130名學校輔導員和心理學家,其中有90%的人就曾遇到過度教養的案例。

過度的擔心,帶來過度的控制,在我們身邊從來不少見。

可是,教育從來不是一個「控制」與「臣服」的過程。畢竟,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


一直被攙扶著的孩子,學不會走路

在一檔訪談節目中,金星問孟非:「假如你的女兒,談了一個男朋友,你一點都不喜歡他,怎麼辦?」

孟非回應得很淡定:「少來往。」

後來在另一檔節目中,他又補充道:「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這個直白簡單的道理,太多人懂得卻很難做到。

伊能靜曾在節目中講述了她和兒子第一次吵架:

她想讓兒子哈利學習編劇,可哈利自己更希望學習剪輯。

爭吵中,兒子的一句話卻讓她茅塞頓開。

他說:「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你不換床單就是想讓我死」:父母愛子,也要懂放手

愛也是有邊界的,不懂退出的愛,限制了孩子,也犧牲了自己。而且,時代瞬息萬變,作為父母,怎麼能確保你的經驗在這個時代或者未來還管用呢?

其實我們都懂, 父母愛子,必為之計較深遠。

張愛玲在一篇小說里描述了這樣一種情景: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十字路口左邊的路平坦筆直一眼望得到頭;右邊的路曲折、崎嶇,一眼望不到頭。

女孩的母親站在女孩身後不遠處,望著女孩說,孩子,走左邊的路吧。左邊的路好走。女孩回頭看了看母親,叛逆又堅定地說;不,我就要走右邊的路。

可是,可是,右邊的路不好走,而且還布滿了荊棘,甚至還可能有毒蛇猛獸出沒,母親擔憂地說。女孩不再說話,毅然決然地踏上右邊曲折崎嶇的路。

母親嘆了口氣:當年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從右邊的路上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啊。

父母當年走過彎路,知道彎路上有野草有荊棘有毒蛇猛獸,知道彎路兇險艱辛,希望孩子可以走一條康庄大道。

可是,從生到死這條路,不論你怎麼走,都是在走向墳墓,人生不過百年,走些彎路又何妨呢?況且百味人生各有苦樂,有些彎路是繞不過去的。

人際交往中一些有趣的心理學
焦慮抑鬱的正念療法|「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TAG:深科失眠抑鬱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