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安徽人和李鴻章齊名,一個死後三億家產,一個只留下百兩銀,被稱晚晴唯一廉吏

這個安徽人和李鴻章齊名,一個死後三億家產,一個只留下百兩銀,被稱晚晴唯一廉吏

原標題:這個安徽人和李鴻章齊名,一個死後三億家產,一個只留下百兩銀,被稱晚晴唯一廉吏



談及皖籍名人吳棠,很多人都沒什麼印象,聽過名字的人也會一笑置之:「一個錯送銀子上位的官」。


做官30年,歷封疆大吏16年,在整個同治朝,一直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曾國藩、陝甘總督左宗棠等疆臣齊名的吳棠,似乎被歷史遺忘了。


最有趣的是,人們記住的「同光中興」三大臣:曾國藩以財養軍,李鴻章以財持權,左宗棠的財神是胡雪岩。

在清末最後的數十年里,唯一以「清官」得以著稱的就是皖東的吳棠。


歷史再一次如施耐庵一般,寫殘潘金蓮和西門慶一樣,因為一個落魄書生的編排,讓吳棠離世的近百年里,變成了攀附慈禧的無能者。


而他,從安徽明光一個貧困家庭以讀書為敲門磚,以舉人身份最終做到封疆大吏,在《清史稿》中獲得了「勤政為民,實心任事,尊師重教,清正廉明」的評價。


他是清末封疆大吏中唯一一個貧農子弟出身的,也是清史中難得一見的「清廉者」。



(安徽名人館吳棠蠟像)


貧苦少年買豬頭肉


關於吳棠,正史上的記載很難流傳,野史倒是不少,共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吳棠的兒子吳清和慈禧太后的一段私情,因為如此,吳棠後來得慈禧青睞,一路上陞官,做到四川總督的位置。


還有一種說法,吳棠做知縣時本要行賄巡撫,卻不料送錯銀子到了奔喪的慈禧太后船上,此時的慈禧還叫蘭兒,父親惠征與吳棠本就相識,便將錯就錯,再贈銀兩,日後蘭兒成了慈禧,感恩吳棠,讓他做了四川總督。

這兩個版本,都經不起歷史的考究。


一方面是吳棠的兒子和慈禧從未謀面,便也說不上私情,再次,慈禧一直生活在北京,父親惠征也是在北京獲罪病亡,更無從經過山東,最後一點,吳棠一生以清廉和能力著稱,更無從以賄賂獲官。


但關於吳棠的野史,卻在他的老家明光一直流傳,口口相傳的故事,卻成了口碑,難說真假,卻一直為家鄉人深信不疑。


吳棠,生在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鎮老三界村,家中自幼貧苦,正史中說:「家奇貧,不能具膏火,讀書恆在雪光月明之下」。


開始,吳棠與哥哥吳檢一起讀書。因家中生活困窘,只能供養一人上學,哥哥吳檢輟學做小買賣,資助吳棠一人苦讀。


由於吳棠勤奮好學,17歲就考取秀才。此後吳棠一邊到鎮上一個姓李親戚家教私塾,一邊溫習功課,準備參加江南鄉試。


一年春節,父親只買了二斤豬肉,準備在年三十中午做兩樣帶肉的菜,晚上再將就包頓餃子,剩下日子雖是春節,也只能吃幾樣素菜了。


父親說要節省一點,留點錢給吳棠來年秋天作鄉試盤纏。


吳棠覺得新年大節,家人如此清苦,都是為了自己,心裡十分過意不去。 正好大年三十上午幫鄰居寫了一個時辰春聯後,吳棠便上街溜達,不知不覺溜到集市上,他想賒點豬肉什麼的,但又不好意思啟齒。


三界市集市很大,吳棠溜到頭又溜回來,這時,小商販都在收拾攤子,準備下集回家過大年了。

走著,走著,就聽有人喊到:「吳秀才,過來!」吳棠一看是集上一個屠夫,名叫張三,忙問:「喊我嗎?什麼事?」


「我這還剩下一個豬頭,便宜一點賣給你!」


「我隨便溜達,身上沒帶錢。」吳棠遲疑地說。


「沒關係,就賒給你吧,難道怕你秀才不還錢嗎?」


吳棠一聽,好事,賒個豬頭過年,也算對父母和哥哥盡了一點心意了。 於是談好價錢,就高興地拎著豬頭回家了。


豬頭到家打掃乾淨,放在鍋里剛剛烀熟,這時張三興沖沖地趕來了:「吳秀才,吳秀才,請你把豬頭錢給付了!」


吳棠說:「你不是賒給我的嗎?怎麼剛一會兒就來要錢了?」


「那是因為快下集了,我以為賣不掉才賒給你的。」張三一臉市儈:「我們做小本生意養家糊口,哪能賒不起?現在有人出現錢了,你要不付現錢,就把豬頭還給我吧。」


「我現在沒有錢給你,再說豬頭已烀熟了。」


「烀熟也沒關係,得罪了。」張三見吳棠沒有現錢,伸手用筷子將鍋里的熟豬頭挑走了。

但吳棠還是很生氣,生意人如此勢利,算是領教了。義憤之下,吳棠於是重新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大門之上:


只因眼前運氣背,人年我也年,烀熟豬頭要現錢;


單等來年時光轉,他好我更好,天天節來月月年。


後來,吳棠考取舉人。多年後,吳棠官至江寧布政使兼署漕運總督,官居二品,真正是天天過節,月月過年了。


這時太平軍叛徒李昭壽派一萬餘人,兵分三路攻進三界市,燒搗毀練局,殺掉了50多個練兵場,一把火燒掉三界市。


吳棠妻子黃夫人帶著吳氏族人及親戚400多人逃往吳棠清河節署,張三帶著妻兒老小無路可逃,只好隨著大隊逃難人流逃到清河,吳棠見到張三後不計前嫌,收留了張三一家。


同時,吳棠對張三一家以禮相待,一視同仁,隻字不提賒豬頭的事,張三慚愧不已,從心眼裡感激,佩服吳棠。


張三多次想主動提起賒豬頭之事,向吳棠賠個不是,請求吳棠原諒,但每次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他怕舊事重提,自己難堪,也讓吳棠難堪。乾脆裝胡塗,不提此事。


一年後,張三回到三界,逢人就誇吳棠,同時也開始儘力周濟他人,一改先前市儈行為,人們都說張三換了個人。


(吳公祠)


「 天子知名淮海吏」


明清兩代官場非常注重功名,舉人出身的安徽省盱眙縣三界人吳棠候補時間不長就實授縣令已屬佼佼者了。


但他能官至四川總督、成都大將軍,實屬少見。他的升遷與王茂蔭鼎力舉薦有很大關係。


王茂蔭是安徽歙縣人,進士出身的二品大員,最早的提出關於貨幣流通理論,這一理論被馬克思記載在《資本論》中。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捻軍揭竿而起,各地義軍給紛紛響應,大清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當時太平軍攻佔 揚州,遂有屠城之難,消息傳來,淮人紛紛遷移。一時貴者嘆於室、富者猶於門、貧而強者喜於道。


吳棠誆稱:清廷大軍將至,淮派員接應,人心稍安,遷者多返。吳棠在地無城郭、手無兵柄情況下,徒以忠義號召,會同鄉紳 魯一同招集鄉勇,倡辦團練,申明紀律,鄉鎮立七十二局,不數月間,會者數萬人,首尾相聯,合力防禦,聲威大振。


太平軍止步於淮揚。這一功績被家鄉人王茂蔭所知,心中十分讚賞,也為他推薦吳棠買下伏筆。

後來,咸豐帝為了維護苟延殘喘的大清王朝,決定廣納英才,號召各位大臣舉薦賢明。


而王茂蔭則舉薦了吳棠,經過吏部查證,吳棠確實是地方能吏。


沒有過多久,咸豐帝在王茂蔭的請求下給兩江總督怡良、江蘇巡撫許乃釗降旨垂詢:「清河知縣吳棠團練鄉勇,深得民心,若令其帶勇擊賊,必當得力。」


這一嘉許很快使吳棠成為「 天子知名淮海吏」。


兩江總督、江蘇巡撫、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等地方封疆大吏也因此更加看重吳棠了。


而吳棠的發跡,也正是這個時候開始。


要知道,李鴻章辦團練,也是從咸豐十一年才開始的,而咸豐三年,李鴻章的父親李安文辦團練,也是王茂蔭的推薦。


一個七品縣令得二品朝廷重臣(相當於今天中央部級官員)王茂蔭舉薦,官運自然要亨通了。這裡也少不了吳棠自己的奮鬥。


很快,吳棠升任海州直隸州知州。並賞戴花翎,由正七品晉陞為正五品。


後來吳棠父母相繼病逝,吳棠按制應丁憂去職,回鄉守孝,因士民攀留,咸豐帝命吳棠治喪百日,以墨視事,仍署原職,一年半後才回原籍終制。

咸豐九年(1859年),吳棠孝期剛滿,立即被起用為徐州知府,此後仕途一直非常順暢。


不到一年,升為淮徐道,賞加按案使銜,又過了不到一年,升為江寧布政使,署漕運總督,督江北糧台,轄江北繞道以下文武官員。


僅僅7年的時候,從候補縣令到四品大員,這在明清時期,是不可多見的。


咸豐十年(1860年) 捻軍李大喜、 張宗禹率部二萬餘眾,攻克 清河縣 清江浦(今 淮安市區),擊斃淮揚道吳葆晉,副將舒祥等,河督庚長等逃往淮安府城。


吳棠臨危不懼,招集鄉勇,駐軍瓦礫上,親自在 清江浦北圩上督戰,終擊退捻軍。


於安徽、江蘇,可以說吳棠功績不可小覷,現在很多都會記得李鴻章在合肥辦淮軍,缺少人有人知道吳棠在當時對家鄉的守護。



執掌「東南三大政」


準確的說,吳棠是河道起家,當時從舉人到知縣,皆因河道治理的方面。而東南三大政:河政、漕政、鹽政。運河則是基礎。


吳棠在清淮一帶全力以赴對抗捻軍,以練達勤能的政績投身於清廷至關重要的「東南三大政」(漕、鹽、河),掌握節制江北的實權,與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湘淮集團既相互支持,又有所鉗制的微妙關係。

慈禧垂簾聽政於咸豐十一年十一月,此前吳棠已是淮徐道兼理徐州知府,幫辦江北團練和總兵田在田徐、宿軍務,賞加按察使銜,從三品。


垂簾聽政這一月,吳棠奉旨補授江寧布政使,署漕運總督,督辦江北糧台,江北鎮道以下各官弁均暫歸節制。


實際上吳棠是接替王夢齡職位,王夢齡也是從淮徐道升任這個職位的,他幹了不到一年,因為對付捻軍不力,才被降為五品京堂回京候補的。


前有車,後有轍,他的缺由吳棠補授,順理成章,不存在超擢嫌疑。


而為歷史所知的清末首富胡雪岩,在投靠左宗棠之前,則是王夢齡的財神。


此時的吳棠,已經可以說在東南跺跺腳,東南就要顫三顫的人物了。


和曾、左、李三人不同的事情是,吳棠更注重的是民生。


吳棠在任漕運總督時,為保清河縣人民生命財產及衙署大小官員的安全,使百姓能安居樂業,為防禦捻軍再來,吳棠於同治二年奏准朝廷,得以拆用河湖堤磚石,築清河縣城於里運河南岸,清江城開工於同治三年春,翌年秋竣工。


城周長一千二百七十三丈六尺五寸,高一丈八尺,杉木梅花樁基礎,椿頂滿砌,全部用糯米汁灌嵌,十分堅固。


四城門上均砌有磚木結構槍樓,四樓皆入嵌一額,東門署「安瀾門」、西門署「登稼門」、南門署「迎薰門」、北門署「拱宸門」,築城經費耗銀十二萬兩。

清江城築成後防禦功能增強,人民安居樂業,並非吳棠私自所為。


在他倡導下,清河縣周邊各鄉鎮、村寨先後皆築圩寨,同治六年「捻賊」再度來時,皆不得逞,可見此城圩之功效也。


由於黃河北徙,改道山東。此時,河督功能降低,無河可治,清廷於咸豐十一年裁汰河道總督署,立漕運總督署,實授吳棠為漕運總督(俗稱漕帥),轄二十四河標營,擁兵數十萬。


吳棠認為,黃河北徙,拆高堰石堤無大礙,不料招致很多人反對,亦有同僚多次彈劾上告,狀告吳棠「拆堰制災,圈城賣地」。


誰知吳棠沒有被告倒,官越告越大,這也是中國官員史上的一個奇蹟,一個特例。


同治二年,吳棠下令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築清江城,並築清江里運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軍。又建崇實書院,建文廟大成殿,置義學四所。


四年調兩廣總督,未赴任,忍留槽督原任,籌劃恢復運河槽運,以小糧船歲運四萬餘擔。


黃河北徙後,裁汰河道吏員和河營標兵,改修防為操防,並改隸淮揚鎮總兵。


黃河、運河和洪澤湖等灘地涸出,試行屯田,「劃予各兵督耕充餉,以自然之利,養有用之兵。」


一為民生,二為養兵,可以說多方得利。


由於吳棠的功績卓著,士民稱頌,後任漕運總督文彬於同治十年奏建專祠。


如今是是「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的歷史文化景點之一,位於淮安市清浦區輪埠路141號,里運河畔,是清江浦的重要遺迹之一,也是京杭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的遺產點之一。



(吳棠故居)


滿清廉吏


吳棠不僅是位能力非凡的漕運總督,也是晚清時非常有名的清廉吏,很多文學作品中,將吳棠描寫成一個貪財納賄,攀附權貴的庸吏。


但事實上,吳棠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位不畏奸權的清官廉吏。


同治五年,吳棠出任四川總督,在任撥捐輸銀賑濟災民,疏呈捐輸之弊,要求清政府「講求吏治,尤當慎於序補之先」。


而在同治十年,吳棠彈劾李光召一事更是讓其聲震朝野。同治年間,商人李光召與內庭權貴相互勾結,以重修圓明園的名義,從東南亞等地低價大量收購木材,然後高價賣與內務府,從中謀取暴利。


因為此事遷涉官員眾多,並有大學士、軍機大臣、親王貝勒等人涉案,不少知情官員為保住自己的前程,都不願提及此事。


唯有四川總督吳棠得知此事後,毅然上書彈劾,並向慈禧太后陳述此時重修圓明園有弊端。


此事在清廷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也足可看出吳棠不畏奸權的品行。


光緒二年,朝廷御制碑文盛讚吳棠:「爾頭品頂帶四川總督吳棠,正直砥躬,忠誠勵志。」朝廷蓋棺論定吳棠為「正直」官員。


光緒二年,安徽巡撫裕祿稱吳棠:「綜計服官三十年,勵己之清勤,愛民之肫切,有如一日。」「清勤」,即「清廉勤政(勤勞,勤於政事)」。


光緒三年,漕運總督文彬奏明清廷:「……清江舊有書院,為賊所毀。棠于軍旅之暇,籌款興復,俾諸生講學其中,人知向學,文教日興。」


光緒四年,二品頂帶四川建昌道黃雲鵠稱讚吳棠:「……公自牧令,洊陟封圻。服官三十年,清謹之操,仁惠之政,人所共知……實近今所罕見。」「孳孳為國,愛民之意,一出至誠。」「清謹」,即「清廉謹慎」,清官行為操守。


光緒七年,安徽巡撫裕祿、兩江總督劉坤一認為:「(吳棠)捐廉俸以恤流離,散牛種以裨耕作,建文廟考棚以興學校,籌應試之資以惠士林。凡有善舉,無不具備。」「雖在婦孺,咸知感念。」


民國學者邵鏡人稱吳棠:「仲宣微時,貧而好施與。見乞丐衣不蔽體者,輒衣之。嘆曰:『丐亦人耳,貧而不知恥,非其本意也。』及至顯達,益慷慨樂善,凡里黨戚友有貧乏者,無不隨時周濟其急。」


綜上,吳棠一生行善,為政清廉,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位不畏奸權的清官廉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臉 的精彩文章:

他進士出身,卻搞暗殺成名;辭職24次卻創辦中國最牛大學,死後連棺材都買不起
她本是可憐的童養媳,卻被毛澤東設家宴款待,還用自己的名字為她取名

TAG:徽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