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摘腎臟給孩子換玩具後身亡:中國式巨嬰,到底有多可怕?
曾轟動全國的「葯家鑫撞車殺人案」,
葯家鑫被執行死刑前,
與父親葯衛慶有這樣一段對話:
你的身體每一部分都是爸媽給的,
你完整帶來,
完整給我帶走,
把你的罪惡都帶走,
不要再連累別人,
我沒有連帶責任,
都已經受夠了!
好,我聽你的。
這是葯家鑫在死前最後一次聽他爸的話。
翻看柴靜的《看見》,
在第18章節中提到的葯家鑫案件,
至今回想起仍是觸動人心。
因為,
他父母所做的事,
其實很多家長現在也在做著。
葯家鑫幼年時期被要求學琴,
父親隨軍在外,
母親一個月工資50塊,
30塊交上課費用,
學不會就用尺子打。
葯家鑫的母親說:
凡是和小朋友一起玩,
只要是打架了,
不管誰對誰錯,
他回來肯定是要挨打的。
中學時期有同學打葯家鑫,
使勁按著他的頭撞牆,
他害怕父母責罵他,
不敢說,
也不敢去學校,
害怕同學再次欺負他。
這樣的專制教育一直貫穿著葯家鑫的整個人生,
他曾嘗試過反抗,
拿著法制課的書和父母一起看,
說爸爸壓迫他、管著他。
但沒有用,
父親的話給了他當頭一棒:
我是你的監護人,
當然要管你,
不然你犯了錯誤就是我來承擔。
當車禍發生時,
葯家鑫的第一反應是:
被撞女孩記住了他的車牌,
肯定會告訴他爸媽,
他爸媽絕不會饒了他的,
這對他是天大的事。
在軍人父親的高壓支配下,
他從未有過自我意志,
甚至沒有自己身體的支配權。
撞人對葯家鑫來說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撞女子「糾纏爸媽」,
可怕的是被爸媽發現,
所以他決定讓被撞女子閉嘴。
因為對家長的絕對服從,
也暗生了對家長的絕對恐懼。
對父親的恐懼完全佔據了他大腦的帶寬,
剝奪了他的思考力。
假如他能夠思考哪怕一秒的時間,
根本不會發生這樣荒謬的慘劇。
在最後庭審現場,
葯家鑫道出了不為外人知的內心世界,
從小,
上初中開始就特別壓抑,
想要自殺,
除了無止境的練琴外,
他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
活著沒意思,
別人都很快樂,
但他做什麼都感到沒意思。
多年以來,
葯慶衛從沒有鼓勵過葯家鑫,
只要是葯家鑫熱衷乾的事情,
他都會一針見血地打擊,
他說:
「我就是不讓你過熱,
我就想澆點涼水,
不要那麼過激。」
甚至到最後臨刑前,
葯家鑫想要捐獻眼角膜,
也不能如願以償。
葯慶衛兩眼圓睜地說:
你捐了以後,
人家用上你的器官,
再出什麼事情,
我沒有連帶責任,
都已經受夠了!
葯家鑫默默地聽著,
沒有解釋,
也沒有爭辯,
只說了一句:
「好,我聽你的。」
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
可是這樣的機會在臨死前也被剝奪。
根據柴靜描述葯家鑫案件的一些細節就能看出,
葯家鑫早已無奈並習慣於家庭對自己的安排,
小到衣食住行,
大到學業就業以及身體支配,
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實屬「嬰兒」的行徑。
生理已成年,
可心理還是未成年。
在武志紅的《巨嬰國》中提到:
大多數的成年人,
心理仍滯留在嬰兒水平。
其中兩個主要原因就在於:
對原生父母過分依賴,
以及難以區分自己與外界的界限。
也就是說,
煉就巨嬰除了專制教育,
還有一種是溺愛教育。
在溺愛教育下,
孩子表現得異常天真與暴躁,
對人與事的認知比較簡單,
認為自己還是「寶寶」,
犯錯了全然不知。
2016年10月18日,
上海「殺妻藏屍」一案便是溺愛教育的典型案例。
因為與妻子訂酒店引發爭執,
朱曉東衝動將妻子扼喉致死,
並把屍體藏在冰櫃里,
然後揣著妻子的信用卡周遊列國,
期間用妻子的微信與親朋保持聯繫,
佯作一切正常。
朱曉東沒有毀屍滅跡,
沒有主動自首,
更沒有逃竄,
而是藏屍冰櫃,
他更像是偷了大人錢的孩子,
拖一天算一天,
直到拖不下去了,
才全盤向母親交代,
等待著母親的發落。
儘管他已經30歲了,
但人格發展水平依舊滯留在兒童時期。
直到案發後,
朱曉東的母親仍在替他開脫:
他是害怕呀,
他也是小孩,
也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
再說了,
出這個事情前,
他還是很乖的啊,
也很會體貼人。
朱曉東從兒童期,
經過青春期到成人,
再到結婚成為人夫,
許多行為特徵仍停留在兒童期狀態,
最終形成典型的「巨嬰」,
都離不開母親從小對他的溺愛教育。
葯家鑫和朱曉東的父母教育方式看似截然相反,
一個是以打擊為主的專制教育,
一個是包辦一切的溺愛教育,
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徵:
高控制欲。
父母自始自終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為了孩子,
他們無法面對這樣的現實:
慣子如殺子,
你的愛其實是傷害。
在中國傳媒大學製作短片《巨嬰》中,
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問題家庭的教育模式。
三口之家,
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是冷漠,
母親對兒子的要求都會滿足,
就這樣,
兒子在忽冷忽熱的環境下長大成人。
父親的意外去世除了讓家庭變得拮据外,
沒有給家人帶來太大情感波動,
兒子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自私地向母親索取錢財。
母親為了滿足孩子,
掏出了腎臟,
讓他去換取想要的東西,
最終,
母親因為失血過多,
永遠地沉睡了。
孩子沒有傷感,
甚至沒有發現母親已經離去,
嘴裡只嘀咕著責怪母親為何還不做飯。
這是何等的悲哀?
當代中國式巨嬰除了有葯家鑫般順從,
還有朱曉東般的假裝天真,
且向著白眼狼一步步發展。
其實,
很多孩子內心都在掙扎著,
只是父母都愛說:
我們就只有你這一個孩子,不管你管誰?
我們就只有你這一個孩子,不寵你寵誰?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
大多數父母仍以自己的教育方式深感自豪,
並熱衷於四處傳授經驗,
但他們從未關心過孩子的內心世界。
網友@斯坦在知乎上寫了這樣一段話,
值得家長們好好深省:
不是我離不開父母,
而是父母離不開我,
恨不得上大學都陪讀,
離開家去哪都跟著,
租房子也不允許我選,
想了解我的全部動向,
想遠程遙控我,
想附身在我身上從頭再活一遍,
我無比渴望兄弟姐妹,
不要天天盯著我,
不要過度保護我,
不要恨不得替我去活,
溺愛孩子替孩子包辦一切的父母,
是真的愛孩子嗎?
他們只是更愛自己吧。
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
其實沒有,
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
都被他們奪走了,
他們用我的生命來驗證他們的經驗,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啊,
再晚就來不及了,
活著多麼好,
我多想真真正正地活著,
父母什麼時候能放過孩子呢?
那些替孩子做了很多很多的父母都醒醒吧,
人生該走的彎路一條都不會少,
你現在不讓他走,
他未來照樣跌跟頭。
孩子其實什麼都做得好,
只是他從未有過機會。
你的孩子,
自他出生的那一刻起,
便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正如紀伯倫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中所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每個巨嬰孩子背後
都站著一個強勢、操碎了心的父母,
希望你不是,
與所有父母共勉。
註:本文所有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680分復旦女孩故事刷屏!學霸爸媽用1句話點醒了很多家長!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