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明朝,中國最後一個有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極其的繁榮,並開始出現了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它也是繼漢唐之後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在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精神。明朝直到滅亡都沒有和過親、納過貢、稱過臣、割過地,而且明朝的言官是歷朝歷代最不怕死的官員,他們以死為光榮,只要言官認為不對的時期,他們就會和皇帝干到底,哪怕是死他們都無所畏懼。不過我們不能不承認的是明朝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官員腐敗、宦官干政、官員黨爭等等問題,這些問題最終也讓明朝走向了滅亡。但不管如何我就是喜歡大明,喜歡大明皇帝的骨氣,喜歡大明言官們的風骨,喜歡大明的精神「我可以死但絕不屈服」,遙想當年崇禎皇帝煤山自盡之時,寫下的那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就憑這句話,崇禎帝無愧於大明,無愧於百姓,即使他生前眾有千般的不對,至少臨死前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他那為止奮鬥一生的大明,想著他那大明的百姓們。可惜的是崇禎帝生錯了時代,若生在萬曆之前,絕非亡國之君,而乃中興之主,可惜他生在天啟之後,此時的大明已經病入膏肓,滿朝文武皆是貪生怕死之徒,即使太祖再世恐怕也無力回天,崇禎這一生都在堅持著「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這一理念,他到死都沒破壞老祖宗所頂下的規矩「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

當然我們今天不講明朝滅亡的原因,也不講明朝的政治,更不講明朝的皇帝和官員,只講明朝的疆域變化,講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崇禎帝自縊於煤山這百餘年的明朝到打下了多少的疆域,又丟失了多少的疆域?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

十一月初,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大軍進行北伐,並提出了後世影響甚廣的口號「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徐達軍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命張興祖率一部軍先由徐州北上,攻取濟寧和東平(今屬山東)。這時,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復叛,並往莒州(今山東莒縣)募兵,企圖阻止張興祖北上。徐達立即進兵沂州,王宣被殺,王信逃往山西。附近嶧州(今山東嶧縣)、曹州、海州(今江蘇東海)、沭陽(今江蘇沭陽)、日照(今山東日照)、贛榆(今江蘇贛榆)、沂水(今山東沂水)等地元軍聞風而降。徐達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韓政扼守黃河,自率大軍進攻益都(今山東青州)。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將普顏不花力戰不敵,遂克益都。徐達乘勝攻取壽光、臨淄、昌樂、高苑等地。元樂安(今山東惠民)、長山(今山東淄博)、新城(今山東桓台)等地皆相繼歸附。

十二月,張興祖至東平,逼走元將馮德,追至東阿,安山(今山東東平西),迫使元將陳璧、杜天佑、蔣興等各率所部歸降,進而圍攻濟寧,元守將陳秉直接逃走。十二月上旬,徐達帶領士兵至濟南,元將多爾濟投降,密州(今山東費縣北)、蒲台(今山東濱州)、鄒平(今山東鄒平)的元將,亦先後請降。徐達決定繼續向東略地,命傅友德進攻萊陽,自己帶兵返回益都,東攻登(今山東牟平)、萊(今山東掖縣)二州。元惠宗見山東形勢危急,命中書右丞相伊蘇、太尉知院托和齊、中書平章政事呼琳岱、陝西行省左丞相圖嚕等進軍山東,然而諸將都不聽從命令。

同年,朱元璋派水軍和陸軍進攻福建,李文忠另外率軍駐紮浦城,進逼福建。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

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朱元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三月,徐達在基本上佔領山東之後,從濟寧進攻汴梁(今河南開封),同時派一部分軍隊經河南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趨許昌,並命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三月底,徐達進抵陳橋(開封市東北),元汴梁守將李克彝夜驅軍民西遁,元將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達進入汴梁後,立即率步騎經中灣(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陽。

四月,李文忠佔領福建。同月上旬,徐達軍自虎牢關進至洛陽塔兒灣,元將托音率5萬元軍在洛水以北列陣,被常遇春強行突破,退至陝州(今河南陝縣)。駐守洛陽的元梁王阿哩袞見大勢已去,率官民出降。徐達繼續揮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縣)、陝、陳(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臨汝)諸州,並命馮國勝率所部進攻潼關。由汴梁退守潼關的元將李思齊和張思道,聽說明軍又逼近潼關,急忙率領部隊西逃。明軍向西連續攻克隴(今陝西隴縣)、秦(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蘭州等地,進逼臨洮,李思齊末路窮途,只好投降。徐達命薛顯進攻西寧(今青海西寧),親率主力進攻慶陽。

五月,連續攻下安定(今甘肅定西)、會州(今甘肅會寧)、靖寧(今甘肅靖寧)、隆德(今甘肅隆德),經蕭關前往平涼(今甘肅平涼),一方面分兵進駐戰略要地延安及涇州(今甘肅涇州),另一方面派張渙率騎兵偵察慶陽的動靜。張思道早在明軍攻克臨洮時,便留下弟弟張良臣與部將姚軍守慶陽,自己則逃往寧夏,結果被庫庫擒獲。張渙派人招降張良臣,張良臣得知其兄被庫庫治罪,決定降明,但迅即又叛。徐達下令四面包圍慶陽城,張良臣恃險頑抗,並向塞外的庫庫求救。庫庫為救慶陽,兵分三路牽制明軍,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風翔,一路攻涇州。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68年六月,明朝滅元將貊高

七月,明朝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

七月中旬,庫庫部將哈南下攻原州(今甘肅鎮原),致使戰局為之大變。徐達見庫庫兵勢甚猛,暫取守勢,命徐禮守驛馬關(今陝西慶陽西南)、葉石真守彭原(今陝西慶陽南)、韋正守鄶州(今陝西鄰縣)、傅友德、薛顯守靈州(今寧夏靈武),控扼各處要害。不久,哈布攻下涇州,致使徐達大軍腹背受敵,幸得馮國勝自驛馬關引兵來救,才將哈札兒擊退。

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自此明朝佔領大都,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十二月,元將王保保被剿滅,王保保逃往和林。同月,高麗、安南臣服於明朝,朱元璋冊封安南國王。

同年,馮勝率軍逆河而上,取汴、洛,下陝州,直趨潼關。守將夜逃,於是奪潼關,取華州。隨即跟隨大將軍征伐山西,由武陟攻取懷慶,越過太行山,克碗子城,取澤、潞,於猗氏擒獲元右丞賈成。又克平陽、絳州,擒獲元左丞田保保等,俘獲將士五百餘人。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69年明朝開始第一次西征,二月,徐達揮師西渡黃河。大軍進抵鹿台,元將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連克奉元、秦州、伏羌、寧遠、鞏昌,派大將馮勝進逼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又分兵攻克蘭州、平涼,張思道逃奔寧夏。不久,慶陽斷糧,張良臣的部將打開城迎降,徐達率車沖入城中,擒斬張良臣父子。慶陽之戰,標誌著徐達徹底平定陝西。

三月,元順帝乘明軍主力長驅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到應昌府(又稱魯王城,虎城,故址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達里諾爾西)。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七月,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突然病卒,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並親自出奠。

常遇春死後,李文忠受命代替常遇春統率軍隊,奉詔會合大將軍徐達進攻慶陽。行至太原時,獲悉太原被圍告急,便對左丞趙庸說:「我們受命而來,如果是有利於國家的軍務,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而今大同情況緊急,我們可以順路前去救援。」於是率領軍隊從雁門關出發,駐紮在馬邑,打敗北元游兵,擒獲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當時雨雪交加,軍隊已經駐紮,李文忠卻下令向前移動五里,依靠河水為險阻,自我防固。北元兵乘著黑夜來劫營,李文忠軍堅壁清野,巋然不動。天亮時,敵軍大至,李文忠委派二營將士,殊死作戰,估計敵軍已經疲憊,才派出精兵,左右夾擊,大破敵軍,擒獲敵將脫列伯,俘斬萬餘人,窮追至莽哥倉而返。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70年正月,徐達受命為征虜大將軍,兵分兩路。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北追元惠宗;徐達與馮國勝、鄧愈、湯和率西路軍出潼關,往安定西擊庫庫。在出征前,朱元璋又命華雲龍、金朝興、汪興祖等先期進攻雲州,以吸引敵人注意力,並策應徐達、李文忠作戰。

二月,華雲龍攻破雲州,金朝興攻克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汪興祖攻克武州、朔州。

徐達率西路軍出征。四月,進抵安定。元將庫庫正圍攻蘭州,知道徐達軍隊已至,遂撤圍轉赴安定迎戰,庫庫屯軍於安定以北的車道硯,徐達命馮國勝率軍趨沈兒峪(車道硯南)列陣,雙方激戰一日,未分勝負。庫庫於是派千餘人由間道潛劫明軍大營,使明軍陷於混亂。徐達親自迎戰,將來敵擊潰。次日,徐達整軍出戰,大敗元軍,庫庫僅率數名隨從北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庫倫市)。庫庫兵敗後,徐達命湯和進軍寧夏,鄧愈西攻河州(今甘肅臨夏),自己則向南攻取沔州(今陝西勉縣)、興元(今陝西南鄭)等地。

而鄧愈在河州率兵奮戰北元殘軍王保保部,斬首2000級,俘獲王爺公爵以下百餘人,士兵8萬多人,駱駝、馬匹、輜重不計其數。同年農曆八月,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烏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諸部,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區),追擊北元豫王至西黃河,在黑松林斬殺元大將阿撒禿,大軍深入甘肅西北數千里。因此,河州以西皆屬明朝版圖。

李文忠的東路軍於二月出居庸關後,經野狐嶺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迫降當地元軍守將,繼而經駱駝山(今河北沽源境內),進攻察罕諾爾(多倫附近),擒獲元將珠孟和沙達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趕到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那爾旗),擒獲元惠宗嫡子買的里八剌及諸王將相數百人。元惠宗的另一個兒子愛猷識禮達臘,率數十騎逃走。李文忠在回師途中,又攻破興州(即大興,今河北灤平),擒獲元將江文青,俘降元軍37000人。大軍奏凱而還,朱元璋親迎於龍江,犒賞三軍,並下詔大封功臣,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71年正月,愛猷識禮達臘與庫庫聚集在和林,借塞外地域遼闊之勢,休養生息,準備捲土重來。鑒於此,徐達受命赴北平訓練士卒,修繕城池,又遷沙漠遺民32000戶屯田北平,以加強防禦。七月,徐達奉命轉赴山西練兵。此時,元丞相伊蘇,元將高家奴、哈剌章、納哈出等分別佔據遼東之開元(今遼寧開原)、遼陽、瀋陽、金山(今遼寧康平)等地,伺機南下。

同年,湯和率軍渡河進入潼關,分兵徑直奔向涇州,派部將招降了張良臣,張良臣不久又反叛離去,湯和會合大軍圍攻慶陽,將張良臣俘獲斬首。湯和被授以征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一起率水師溯江伐夏,夏兵扼住險要地段,湯和進攻沒能成功。之後湯和駐守大溪口,廖永忠先行。到達舊夔府,擊敗守將鄒興等兵。進至瞿塘關,此處山峻水急,蜀人鋪設鐵鎖橋,橫據關口,船不能前進。廖永忠密派數百人攜帶乾糧水筒,抬著小船翻山渡關,到達上游。蜀山草木繁多,廖永忠下令將士都穿上青蓑衣,在崖石間魚貫而行。估計已到,便率領精銳出墨葉渡,五更時分,兵分兩路攻其水、陸寨。水師都以鐵裹住船頭,設置火器而前進。黎明時分,蜀人才發覺,派出全部精銳前來抵抗。但此時廖永忠已破其陸寨,會合抬船出江的將士,一併齊發,上下夾攻,大破蜀人,鄒興戰死。廖永忠然後焚毀三橋,弄斷橫江鐵索,擒獲同僉蔣達等八十餘人。飛天張、鐵頭張等都逃走了,廖永忠於是進入夔府。第二天,湯和才到達,於是與湯和分道前進,相約於重慶會合。

廖永忠率水師直搗重慶,駐紮銅鑼峽。夏主明升請降,廖永忠以湯和還未到為由推辭不受。等湯和到達後才接受投降,承旨撫慰。下令嚴禁侵擾百姓,一士兵拿了百姓七隻茄子,立即斬首。又慰撫戴壽、向大亨等的家人,命其子弟攜信前往成都招降。戴壽等已被傅友德所敗,收到信後,便投降了。蜀地全部平定。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72年明朝重新發兵征擴廓。徐達作為征虜大將軍進取中路,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進攻,征西將軍馮勝從西路進攻,各率領五萬騎奇兵出塞。徐達中路輕敵冒進,初戰不利,傷亡數萬人。朱元璋因為徐達功勞大,並不過問。文忠軍亦不利,不久撤軍。只有馮勝統軍獲全勝。」馮勝軍大敗元將失刺罕於西涼至永昌,大敗元朝太尉朵兒只巴,獲馬牛羊十萬餘匹。而後,又攻佔甘肅,射殺平章不花,降太尉鎖納兒等,至瓜沙州,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餘匹。

同年,明朝楊載出使琉球,途中發現並登上了釣魚島。1403年,其被命名為「釣魚嶼」。1582年,釣魚島被正式歸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省。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朱元璋曾遣員外朗許允德出使吐蕃,令各族酋長舉故官至京受職。1373年二月初一日,所舉各官來朝至京,乞受職名,於是朱元璋下詔建立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同時建立二宣慰使司、一元帥府、四招討司、十三萬戶府、四千戶所。受故元國公南哥思丹八亦監藏等為指揮、同知、僉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帥、招討、萬戶等官,共六十人。並受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為熾盛佛寶國師,賜印、衣帽、鈔錠、彩緞等。

同年李文忠率軍前往北平、山西邊境,在三角村擊敗敵軍。同時傅友德出雁門,為大軍前鋒,俘獲平章鄧孛羅帖木兒。徐達又率領諸將遠征邊疆,勝利後還軍北平,戍守邊防。廖永忠督率水師出海追捕倭寇,隨即回京。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74年(洪武七年),李文忠派遣部將分道出塞。到達三不剌川,俘獲平章陳安禮。到達順寧、楊門,斬首真珠驢。到達白登,擒獲太尉不花。這年秋天,李文忠率軍進攻大寧、高州,攻克兩地,斬殺宗王朵朵失里,擒獲承旨百家奴。追奔至氈帽山,擊斬魯王,俘獲其妃及司徒答海等。然後進軍豐州,擒獲元朝舊官十二人,馬駝牛羊甚多,窮追至百乾兒才返。此後,李文忠屢次率軍防備邊境。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76年,伯顏帖木兒成為邊境的隱患,湯和以征西將軍的身份駐防延安,伯顏帖木兒向明朝乞求和解,於是湯和率軍返回。但不到數月,伯顏帖木兒再反,傅友德再次率兵北伐,生擒伯顏帖木兒於延安,降甚眾。

1377年,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同年農曆四月,鄧愈任征西將軍,和副將軍沐英前去征討吐蕃反抗勢力。鄧愈、沐英領兵至甘肅、青藏,分三路前進,進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殺敵人至昆崙山,俘虜斬首萬人,獲馬、牛、羊20餘萬匹,招降諸國,開闢疆土數千里。朱元璋見到捷報後,降旨嘉獎鄧愈,賜紅蟒暖袍一件,玉帶一圍。鄧愈班師回朝,在回師途中生病。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明軍到達壽春的時候,鄧愈因病去世。朱元璋聞訊大哭,停止上朝三天,親迎靈柩祭奠,並追封鄧愈為寧河王,謚號武順,肖像掛在太廟中享祭。朱元璋還親自選擇墓地,將鄧愈安葬在南京雨花台,墓前置六對石翁仲石馬,山上遍地松柏,禁止砍柴打獵。

1379年,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與西平侯沐英合兵將其討平,並築城於東籠山南川,設置洮州衛。農曆四月初六四川眉縣百姓彭普貴不堪賦役重苛,率眾起義,攻掠州縣,殺眉縣知縣顏師勝,聲勢大振,先後佔據十四個州縣。明廷遣四川都指揮音亮征剿,亦多次為起義軍打敗。後又遣御史大夫丁玉為平羌將軍進討。至七月二十二日,彭普貴起義才被丁五鎮壓下去。

1380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又對北元進行第三次北征。二月,北元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率領上萬人在和林屯紮,懷疑有南侵動向。十一日,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其陝西明軍進攻北元。三月二十一日,沐英行軍到達靈州(今寧夏靈武),偵察到脫火赤已經到了乃路(今內蒙古額集納旗東南)。於是沐英急行軍七晝夜,渡過黃河,經寧夏翻過賀蘭山進行突襲;在距離脫火赤軍營50里的地方分兵四路,分別從各個方向乘夜合圍攻襲。脫火赤、愛足等遭突然襲擊,未經激烈抵抗就被明軍俘虜南下。明成祖調集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等地軍隊於北 京,並運送軍糧37萬石,分貯沿途各地。三月二十一日,明成祖採取長驅直入,直搗巢穴的戰略方針,率軍親征韃靼。六月初七日,師至清平鎮(即應昌,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西岸)。韃靼首領阿魯台為牽制明軍,分軍攻萬全(今河北宣化)。明成祖不為所動,奮師北進。七月初四日,抵達殺胡原(今內蒙古呼倫湖北)。阿魯台聞訊,盡棄馬駝牛羊輜重,攜家屬北逃。明成祖以兀良哈為阿魯台羽翼,遂揮師東南,進攻兀良哈部。先選步騎2萬人,分5路進發,迂迴搗毀其根據地;親率武安侯鄭亨、成山侯王通、陽武侯薛祿等數萬精銳,邀其西逃之路。明軍於屈裂兒河(今內蒙古境內之歸流河)與兀良哈軍數萬發生遭遇戰,大敗之,斬獲甚眾。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南侵明邊境。四月十五日,朱元璋任命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分兩路出塞北征。

東路以傅友德為先鋒,在灰山(今內蒙古寧城東南)大敗元軍,俘獲不少元軍人畜;又行軍到北黃河(即潢河,今西遼河),遇到的北元部隊不戰而逃,被明軍追擊,北元平章別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軍以沐英為先鋒出長城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攻取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內)、嵩州(可能是指松州,在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寧(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渡過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眾。八月底,明軍北征各部勝利班師。

九月初一,朱元璋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師30萬人南征雲南。朱元璋根據云南軍事地理形勢,親自製定進軍雲南的戰略:「自永寧先遣驍將別率一軍以向烏撒,大軍繼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兵曲靖。曲靖,雲南之噤喉,彼必并力於此,以抗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制勝,正在於此。既下曲靖,3將軍以1人提兵向烏撒,應永寧之師,大軍直搗雲南。彼此牽制,使疲於奔命,破之必矣。雲南既克,宜分兵徑趨大理,先聲已振,勢將瓦解。其餘部落,可遣使詔諭,不煩兵而下矣」

九月二十六日,傅友德率軍抵達湖廣,兵分兩路,從東、北兩方面進攻雲南。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洋、陳桓等率兵5萬人,由永寧(今四川敘永)趨烏撒(今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這裡是雲南、四川、貴州3省交界處,為當時的一個軍事重地。東路由傅友德等親率大軍由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趨貴州,進攻普定(今貴州安順)、普安(今貴州盤縣特區)。

十一月二十九日,廣州「海盜」曹真自稱萬戶、蘇文卿自稱元帥,聯合單志道、李子文、李平天,於湛菜、大步、小亨、鹿步、石灘、鐵場、清遠、大羅山等處,發動起義。時集數萬人、戰船一千八百餘艘,據險立寨,攻掠東莞、南海及肇慶、翁源諸縣,聲勢浩大。明朝廷十分震驚,即遣南雄侯趙席,率步騎舟師一萬五千餘人,分道進擊;至鹿步,與起義軍相遇,因山深道險,官軍多戰死;後官軍會同廣東參政閆鈍、千戶張惠再與起義軍戰。起義軍棄資裝、器械,乘舟由水路逃遁。官軍追擊,擒千餘人,獲船六百餘艘。官軍又分道進剿,起義軍失敗。次年,又有自稱「剷平王」的起義軍首領率領百姓數萬人,亦被趙庸鎮壓。

十二月十六日,明軍乘大霧進抵曲靖東北之白石江。霧散天晴,達里麻隔江望見明軍勢眾,急遣精兵扼守江岸。傅友德採納沐英建議,督將士正面佯攻,另遣奇兵暗從下游渡江,繞至梁王軍陣後,在山谷間樹旗幟、鳴金鼓,守軍見勢驚亂。沐英乘勢率軍渡江,大敗守軍,俘達里麻以下2萬餘人。大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部將達里麻所率10餘萬精兵,佔領曲靖

十二月二十二日,梁王獲悉達里麻失守曲靖,乃逃往晉寧州(今雲南晉城)忽納砦,自縊而死。二十三日,藍玉、沐英率師進逼雲南板橋,元右丞觀甫保出降,遂佔領雲南。二十四日,藍玉、沐英整軍入昆明。

同年,藍玉分遣曹震、王弼、金朝興等率兵2萬人,向南攻克臨安(今雲南建水)諸地。沐英分兵趨烏撒,接應傅友德。北路軍出永寧以後,被元右丞實卜阻於赤水河一帶,不得而進。等到東路軍攻克曲靖,傅友德率師直搗烏撒,大敗元守軍,遂進佔烏撒,降服東川(今雲南會澤)、烏蒙(今雲南昭通)、畢節(今屬雲南)、芒部(今雲南鎮雄)等地。雲南、烏撒既下,明軍遂移師進攻大理(今屬雲南)。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82年閏二月,攻克大理,段氏就擒。繼克鶴慶(今屬雲南)、麗江(今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至此平定雲南全境。

平定雲南以後,明朝政府為開發西南,鞏固邊防,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建立雲南都指揮使司和雲南布政使司,管理雲南軍政事務,並于軍事要衝地區,設置衛所,屯兵戍守。其後烏撒各部發生復叛,均被官軍鎮壓。至洪1384年三月,傅友德、藍玉率征南大軍班師回朝,留沐英鎮守雲南。此後,沐氏子孫世代承襲,經理雲南達260餘年,直至明朝滅亡。

此戰,明軍正確判斷敵情和地形,避實就虛,出其不意,較快地取得了勝利。

1385年(洪武十八年),思州蠻族叛亂,湯和以征虜將軍的身份跟隨楚王征討,俘獲敵軍四萬人,擒獲蠻族的首領而歸。

朱元璋按照先西南後東北的戰略部署,逐步統一全國。在東北地區,元朝的將領先後投降,唯有納哈出仍盤踞在金山一帶,且不斷引兵進攻遼陽、遼東等地。當西南地區平定之後,便著手東北地區的統一。

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初二日,朱元璋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為左副將軍,藍玉為右副將軍,陳鏞、王弼為左參將,胡海、郭英為右參將,商暠參贊軍事,率軍二十萬,向東北金山開拔。同時令李景隆、鄧鎮吳良等隨征師前進

二月初三日,馮勝按計划到達通州,偵察到納哈出有兵在慶州屯守,就派藍玉以輕騎乘天下大雪突襲,殺北元平章果來,俘虜其子不蘭奚。三月初一日,馮勝等率明軍出松亭關,修建了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寬河(今河北寬城)、會州(今河北平泉)和富峪(今河北平泉北)四座城池,主力駐兵大寧。五月二十一日,馮勝留5萬人駐守大寧,再按朱元璋指示攻打金山。六月十九日,明軍到達遼河之東,俘獲北元守軍300餘人,馬40餘匹,在金山的西面駐紮準備攻打。這時被朱元璋派出勸降的乃刺吾也到達了松花河。納哈出在明軍的軟硬兼施下投降。明軍俘獲納哈出的軍民24萬餘人,牲畜輜重無數。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遼地漢人軍士駐守大寧,馮勝等勝利班師。遼東從此成為明朝疆域的一部分,後來被納入到山東境內。從此,朱元璋初步實現了統一。

同年九月三十日,朱元璋詔命永昌侯藍玉為征虜大將軍,延安侯唐勝宗、武定侯郭英為左右副將軍,都督僉事耿忠、孫恪為左右參將,率軍15萬人第六次北征北元。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88年正月初六日,麓川思倫發入寇,結寨於摩沙勒寨,沐英遣指揮寧正擊敗,斬殺五百餘人。三月,思倫發欲報復摩沙勒之役,率眾號三十萬、象百餘頭寇定邊,其他酋領皆響應儘力。沐英聞報,即選精騎三萬,自率兵一萬晝夜兼行,用十五天的時間,於三十日抵思倫發營。先遣馮誠選輕騎萬人與戰,思倫發以萬人驅象迎戰;指揮張因以五十人射象,殺其酋長,大呼而入,斬首數百級,諸軍皆乘勝前進。沐英又令軍中列火銃、神、機矢為三行列陣中,若象來,前行發,不退,次行發,又不退,三行發。次日,思倫發果驅象隊,背欄楯竹簾,鉤釺櫨鐮,左右雜標。沐英分軍為三,馮誠前,寧正左,湯昭右,嚴為軍令;「聞炮齊戰,捷一級,一隊賞;退一卒,一隊僇。」遂矢、銃齊發,前行之矢發,銃炮動山谷,象皆挺透決驟,沐英軍怛呼而鏖戰,象皆反走。思倫發驍將昔剌亦率眾殊死戰,左軍少卻,沐英登高望見,取佩刀,命左右斬帥首來。恰在此時,見右軍一人握刀馳下,士卒大恐,奮呼突陣。大軍隨機進擊,無不以一當百,思倫發軍大敗,遂走搗其寨,斬殺三萬餘人,俘獲萬餘人,生獲象三十七頭,余皆射死。思倫發逃遁,諸蠻震懾。捷報至京,朱元璋告諭沐英:「移師逼景東,屯田固壘,以待大軍,勿輕受其降。」

三月初八日,朱元璋以蒙古內部空虛之機,派遣藍玉為征虜大將軍,鄧鎮、王弼、趙庸、吳海、張翼、周武、曹興等為副北征。月末,藍玉等率師十五萬,由大寧進至慶州,聞知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便從間道兼程而進。四月十二日,師自百眼井至捕魚兒海南,偵知敵營尚在海之東北八十餘里,乃命王弼為先鋒,疾馳奪其營。敵以為明軍缺水,不能深入,不設防備,又遇大風揚沙。當王弼軍突至,大驚失措,落荒而逃。藍玉等殺太尉蠻子等,俘獲其眾。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及丞相、知院等數十騎逃遁。藍玉以精兵追之不及,而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及故太子妃並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屬三千,男女七萬七千餘口,馬四萬七千匹,駝四千八百餘頭,牛、羊十萬二千四百五十餘頭,車三千餘兩,以及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不久,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六萬餘。五月二十一日,藍玉捷表至京,朱元璋大加慰勞,比之衛青、李靖。

同年,北元後主脫古斯帖木兒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殺害後,去大元國號稱蒙古,(一說1402年,鬼力赤殺死坤帖木兒,自立為大汗,後去國號)明朝稱韃靼。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89年二月,明廷命燕王朱棣選派精騎,巡視大寧、全寧,沿老哈河南北,遇有兀良哈軍隊,跟蹤追擊。五月,明於兀良哈地區置泰寧,福佘,朵彥三衛,今喀喇沁旗地屬朵顏衛,以元遼王阿札失里為泰寧衛指揮使,海撒南達溪為福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衛指揮同知。三衛同隸於北平行都司

同年,雲南越州阿資起事,以其地險要,曾揚言:「國家有萬軍之勇,我地有萬山之險,豈能盡滅我輩!」傅友德奉命征討。傅友德道經平夷,因其山險惡,宜駐兵屯守,遂徙山民往駐卑午村,留神策衛千戶劉成置堡戍守。不久,阿資率眾寇普安,友德迎戰,斬其營長,阿資敗退。正月二十四日,友德又派兵襲擊。阿資屯普安,倚壁為寨,其眾皆緣壁攀岩,墜死者不可勝計,生擒一千三百餘人,獲馬畜甚多。阿資逃遁還越州。二月,沐英遣都督寧正從傅友德往討,大敗阿資,斬殺五十餘人,獲馬牛羊以千計。阿資畏懼,與其母請降。沐英便請置越州、馬隆二衛,扼其衝要。又分兵追捕,其地平定。沐英又以陸涼為西南要地,請置陸涼衛指揮使司,得到朱元璋批准。後阿資不時起事,至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沐春等率師趨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於道旁,以羸卒誘其出,伏兵盡起,阿資逃往山谷。沐春暗結附近土官,詢阿資所在,然後樹壘斷阿資糧道,阿資被困。沐春遣兵,出其不意攻其穴,遂擒阿資並誅其黨二百四十人。接著分兵破廣南酋,俘斬千餘人。何福分徇寧遠,大勝而還。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90年,正月至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對塞外故元進行的第七次進攻作戰。年正月初三日,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屢為邊患,命晉王朱岡、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各率師北征。

朱元璋因為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 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多次騷擾明邊境,詔命晉王朱楓、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北征。西路由晉王朱楓率定遠侯王弼出山西。東路由燕王朱棣率領,以潁國公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南雄侯趙庸、懷遠侯曹興為左右副將軍,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為左右 參將,於三月初二日出 長城 古北口。燕王 朱棣偵察到乃兒不花在迤都(今蒙古 蘇赫巴托爾省之達里甘戛附近)屯紮,就決定乘大雪天遠道突襲。三月三十日,燕王到達迤都圍住了乃兒不花的營地,並派乃兒不花的朋友觀童入營勸降。乃兒不花在 燕王的軟硬兼施下投降,其部眾數萬人、牲畜數十萬頭都被明軍俘獲。晉王朱楓則沒碰到北元人馬而還。

1391年,劉真征討哈梅里,哈梅里請以馬互市於延安、綏德、平涼、寧夏等衛。朱元璋告諭守將說:「番人黠而多詐,互市之求,安知非藉以覘我!利其馬而不虞其害,所喪必多,宜勿聽。」時西域、回紇來貢,多被哈梅里阻遏:有從他道而來的,哈梅里又遣兵邀殺。朱元璋大怒,遂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二十一日,遣劉真偕宋晟率兵征討。劉真自涼州西入哈梅里之境,乘夜直抵城下,四面包圍,知院岳山投降。黎明,兀納失里驅馬三百餘匹突圍而出,官軍爭取其馬,兀納失里率家屬隨馬後逃遁。劉真等遂拔其城,斬幽王、國公等一千四百人,獲王子及部屬一千七百二十人,馬六百三十匹。逾年,兀納失里遣使貢馬、騾請罪。朱元璋宥其罪。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同年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1399年七月,當朱允炆準備削奪燕王權位時,燕王朱棣公開反叛。五日,燕王聚集將士,誓師起兵,以「清君側」、「誅奸臣」為名,自稱「奉天靖難」。建文帝聞知朱棣在北平舉兵反叛,急命年過古稀的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帶領大軍30萬伐燕,從此揭開了明王朝歷史上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的序幕。1402年,靖難之役以燕王勝利而告終。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03年,正月十三日,朱棣大祀天地於南郊歸來,文武群臣行慶成禮。這時,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陳請改北平為北京,他們說:自昔帝王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繇外藩,入承大統,而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切見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龍興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朱棣當即答允下來。二月初三日,設置了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國子監。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北平行太僕寺為北京行太僕寺。行都督府設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僉事無定員。行部設置尚書二人,侍郎四人,六曹吏戶禮兵刑工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次日,遣命戶部尚書郭資、刑部尚書雒僉為北京行部尚書。

自古以來,肅慎、挹婁、勿吉、襪鞘、女真,一脈相承,是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滿族的祖先。明朝時,滿族稱女真,分為建州、海酉和東海(又名野人女真)三大部。朱棣登極之初,即派使臣往野人女真部宣諭。永樂元年(1403),又命行人邢樞前往女真各部,因而不斷有女真頭目率人入關朝見。十一月,朱棣親自接見了來朝的女真首領阿哈出等人,正式設置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今吉林琿春東北),任命阿胎出為指揮使,賜漢姓名李思誠。其他人被任以千百戶、鎮撫等。並賜給誥印、冠帶,同時還設置了建州衛經歷司。從此,明王朝在女真族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衛所設置。後屬奴兒干都司轄治。

同年,緬甸頭目那羅答,遣使郎尋蹇來朝貢方物,以木邦孟養阻遏貢道為辭,上優詔答之,為開立緬甸宣慰司,以羅塔為宣慰使。」其轄地「東至木邦宣慰使司界,南至南海,西至戛里界,北至隴川宣撫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轉達於京師」。宣德五年(1430年),緬甸宣慰莽得刺貢方物,自是始以莽為姓。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04年,二月,女真人頭目把刺答哈來朝,成祖於是設置奴兒干衛,以把刺答哈等4人為指揮同知,古驢等為千戶所鎮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等。以此說明黑龍江下游地區歸入明朝版圖。之後,成祖又在斡難河、黑龍江流域的南北地區以及松花江、烏蘇里江、格林河、恆滾河等流域先後設置了130個衛所,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統治。永樂七年(1409)閏四月,朱棣應奴兒干衛官員的請求,正式設立奴兒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龍江東岸俄羅斯境內,管轄西起鄂嫩河,東北至庫頁島,北達烏第河,南至日本海的地區,使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諸酋長都歸附明朝,完成了明帝國對東北地區的統一。

同年,因為直沽(天津)為海運商船往來要衝,成祖命於永樂二年(1404)十一月置天津衛,屯守直沽。同時,由於海運只能抵達直沽,再用小船運至北京。故命在天津置露屯一千四百所,用來儲蓄物品。永樂二年十二月,置天津左衛。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05年,二月,因忠順王哈密安克帖木兒被韃靼可汗鬼力赤毒死,朱棣便將自幼被俘居內地的脫脫(安克帖木兒之兄子)封為忠順王,遣還哈密,藉以控制其地。同時任命周安為忠順王長史。脫脫不久即遣使貢馬謝恩。

同年沐晟征討八百諸寨,八百,亦稱八百大甸,以其部落酋長有妻八百而得名,又以八百媳婦各領一寨,而稱八百媳婦國,位於今泰國北。洪武二十一處(1388)開始入貢,朱元璋遂置宣慰司於其地。永樂元年(1403)又置二軍民宣慰使司,以士官為宣慰使,令五年一貢。後內官奉命招諭孟定、孟養等部,途經八百大甸,為士兵所阻。朝廷遣使敕諭,無濟於事。遂於永樂三年(1405)命雲南鎮守西平候沐晟率兵征討。同年十二月初六日,沐晟奏言,已破八百諸寨,其士官宣慰使等遣人至軍門伏罪。朱棣即令沐晟班師。

同年,帖木兒遠征明朝,期間兩國互有勝負,但由於在征伐的過程中帖木兒突然死亡,之後其國家陷入內亂,他生前欽定的繼承人孫子哈里,與四子沙哈魯為爭皇位相互激戰。永樂五年(1407年),首先繼承帖木兒帝國王位的哈里釋放早年遭帖木兒扣押的明朝使臣傅安、楊德文等人,並托其帶去帖木兒帝國意在與大明修好的願望。永樂五年六月二十二日,這支「失蹤」十餘年的使團終於重歸京城,一時「舉朝皆感其忠義」,陳誠在得知帖木兒帝國正陷入奪位內戰時,立刻向明成祖朱棣建言「速派使節,熄其兵火,宣示天朝威德」。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派曾出使帖木兒帝國的郭驥為使節率團出使,帶去朱棣的親筆書信。在帖木兒帝國當地調解內戰兩派——哈里和沙哈魯的糾紛,奪位成功的沙哈魯最終將被囚禁的哈里釋放,封伊刺黑為其封地,持續帖木兒帝國3年的內戰終於「和解」。永樂七年(1409年),正式成為帖木兒國王的沙哈魯派使團至南京朝見朱棣,送上豹子、獅子等禮品。雙方重新恢復了朱元璋時代的「宗藩」關係,從此友好往來。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06年六月,大古剌等地酋潑的那浪派人上奏說,他們有七個鄰邦,即大古剌、小古剌、底馬撒、茶山、底板、孟倫及八家塔。他們以前從來不和中國交往。現在聽朝廷說要有恩於民,都願歸屬,請求朝廷派官統理。成祖採納其建議,並詔設雲南宣撫使司二處,長官司五處。由於大古剌、底馬撒二處地域廣大,各置宣撫司;小古剌、茶山、底板、孟倫、八家塔各置長官司。以潑的那浪為大古剌宣撫使,臘罔帕為底馬撒宣撫使,張早等人為小古剌等地長官使。

同年,明朝派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黃中領五千士兵(《大越史記全書》稱領兵十萬),護送陳朝「前國王孫」陳天平(陳添平)回越南(《明實錄》把事件列在該年農曆三月丙午,即4月4日;《大越史記全書》則列入農曆四月八日,即4月26日)。當進入越南境內的支棱隘時,遇上胡軍截擊,明軍不敵,陳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陳天平經胡朝審訊後,被「處陵遲罪」。明成祖得悉後大怒,便「決意興師」。 7月16日,遠征軍正式出師,朱棣親往龍江餞行,這一天風和日麗,江面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明軍威武雄壯,軍容之盛為開國以來所未有。

同年年中,明成祖派總兵官朱能加封「征夷將軍」,配印信。後來在行軍時病卒,由副將張輔代替)、左副將軍沐晟、右副將軍張輔、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領兵,分兵兩路,開進越南的白鶴江會師,一邊向越南腹地步步推進,一邊發出檄文向越人呼籲胡季犛父子的行為是「肆逞凶暴,虐於一國」,並列出胡氏「兩弒前安南國王以據其國」、「賊殺陳氏子孫宗族殆盡」、「淫刑峻法,暴殺無辜,重斂煩徵,剝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又稱明軍的到來是「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 以使民心動搖。果然,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 有助明軍前進更為順利。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07年一月19日,安南軍的主力退守多邦城,明軍亦看準該城位於河邊,有較大面積的沙灘可供搶灘,於是分兵進攻,成功以火銃擊退胡軍象兵。其後,明軍攻入越南的重要城市東都升龍,並大肆掠奪,「擄掠女子玉帛,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多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

年初,明軍攻破升龍後,向胡朝的首都清化繼續前進,胡氏皇子胡元澄領軍退守黃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紅河),與胡季犛、胡漢蒼會合。明將沐晟則進駐木凡江(在今越南河西省,與黃江相接)預備出擊。農曆二月,沐晟沿江兩岸擊敗胡元澄軍,追擊至悶海口(在今越南南定省),因軍中爆發疾疫,明軍移師到咸子關立塞備戰。農曆三月,胡軍集合水步大軍七萬,號稱二十一萬,與明軍爆發咸子關之戰。結果胡軍潰敗,大批兵士溺斃於該處河流,無數船隻及軍糧沉沒,胡氏父子敗逃,最終在農曆五月十一日(6月16日)在奇羅海口(在今越南河靜省奇英縣)被明軍俘獲,胡朝滅亡,領土被明朝收復。據當時的統計,越南土地人口物產資料為: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馬四百二十、牛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

胡朝亡後,明成祖在農曆六月癸未朔(7月5日)下詔,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越南原本的陳氏王室著想,「期伐罪(指胡朝)以弔民,將興滅而繼絕」,並打算對「久染夷俗」的越人「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以達致「廣施一視之仁,永樂太平之治」。明廷又以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於是在越南設置交址都指揮使司、交址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之直接管轄。

二月,廣西潯州(今廣西桂平)、柳州等地土司起事。朱棣命廣西總兵官都督知韓觀在交趾各堡籌備軍隊,移師討剿。韓觀與都指揮同知朱廣、都指揮僉事方政等商議,分兵兩路進軍。朱廣、方政率湖廣等地兵攻慶元、宜山、新城、思思、河池等縣,韓觀率雲南等處兵從柳州出發,攻馬平、來賓、遷江、賓州、上林、羅城、融縣等地,雙雙獲勝。後韓觀與朱廣會師,聯合攻打永福諸縣。殺死一萬多人,生擒黃南等一萬三千餘人,遣返男女一百二十多人。同年十月二十七日平定,遂班師。

同年,設立舊港宣慰司,舊港宣慰司為明代行政建置,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政府駐地位於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是當時駐南洋最高行政機構,也是當時明朝領土最南端,首任舊港宣慰使為施進卿。宣撫使、宣慰使定期朝貢,按年交納定額賦稅,稱為差發,戰時聽供朝廷徵調。明代統治者設置宣慰使司、宣撫司等土司制度,以土司治土軍民,是藉助傳統統治權力來達到控制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目的。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08六月十二日,吏部尚書蹇義等奏報交趾設置:建設軍士衛門總四百七十二。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各一,衛十,千戶所二,府十五,州四十一,縣二百零八,市舶司一,巡檢司一百,稅課司局等九十二;置城池十二所,安撫人民三百一十二萬,獲蠻人二百零八萬七千五百,糧儲一千三百六十萬石,象馬牛共二十三萬五千九百餘只,船八千六百七十七艘,軍器二百五十三萬九千八百五十二件。

八月初十,交趾都司、布政司、按察司上奏:簡定、鄧悉等聚眾作亂,請派援兵剿之。簡定,為交趾陳氏舊臣。明軍初討交趾時,簡定投降。在遣赴京師之前與陳希葛逃脫。與化州鄧悉、阮帥等聚眾起兵。眾人推簡定為王,年號興慶。來往於乂安、化州山中,造兵器、招人馬。明軍撤兵,他們出擊,攻下盤灘、咸子關,扼三江府往來之要道,騷擾交趾近城,而蔥康、威蠻、上洪、大堂、應平、石室諸州皆響應。官軍雖屢出而無功,奏請援兵。成祖以為交趾初入版圖,人心不定,賊寇興起,若不及時滅剿,恐怕滋生蔓延,成不可制之勢。遂命發雲南、貴州、四川都司,成都三護衛共四萬軍兵,命黔國公沐晟為征夷將軍,從雲南出發,前往征討。仍命兵部尚書劉俊往贊軍事。敕交趾都司都督僉事呂毅整兵聽調,同時,備水軍二萬及舟楫器械待用。之後,成祖又遣使諭簡定舊順,「既往之愆,悉敕不問」。至十二月二十四日,沐晟率軍與簡定軍初戰生厥江,官軍敗績。都督僉事呂毅、兵部尚書劉俊、交趾布政司參政劉昱皆死。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09年三月二十九日,總兵官安遠候柳升奏報:奉命率兵至青州海中靈山,遇倭寇,與之交戰,斬殺及溺水而死的不計其數,倭寇倉惶乘夜逃去。後與平江伯陳瑄追至金州白山島等處、浙江定海衛百戶唐鑒等亦追至朝鮮義州界,不見蹤跡。朱棣令柳升等還師。

閏四月初七日,朱棣應奴兒干衛官員於其地建立元帥府的請求,決定正式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任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為都指揮僉事。六月增置經歷司,設經歷一員。

五月二十四日,成祖封瓦剌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

六月初十日,百戶李咬住及伯蘭奏報:給事中郭驥奉命出使,被本雅失里誅殺。又奏:本雅失里、阿魯台近被瓦剌擊敗,今逃至臚朐河(今蒙古克魯倫河),準備驅敗散之卒掩襲兀良哈諸衛,再侵擾邊境。朱棣大怒說:我以誠相待,遣使還其部屬,居然執殺使臣,欲肆剽掠,必將殲除。遂命將士嚴守邊境。二十六日諭甘肅總兵官何福,令其整飭士馬以待。且告知將遣將率兵征剿本雅失里之意。七月初三日,朱棣命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總兵官,武城候王聰、同安候火真為副,靖安候王忠、安平候李遠為左右參將,率精騎十萬,北討本雅失里。告諭丘福毋失機,毋輕戰,一舉未捷俟再舉。同時遣諭本雅失里,指斥其殺使者、肆剽掠的罪惡。八月,丘福出塞,率千餘人先至臚朐河、遇虜前鋒,遂遣輕騎千餘進擊,虜敗逃遁,丘福乘勝渡河,獲一尚書,詢問本雅失里處所,答稱自此北去三十里。丘福大喜,急忙發兵追擊。諸將建言不可輕進,先遣軍士偵察,待大軍聚集後發兵。丘福不聽,以尚書為先導,進至虜營接戰,相持一日,虜兵敗退。丘福更加自信,命火真使詐與虜和,自率輕騎繼其後,火真猶豫不決,丘福厲聲說:不從命就地處斬!先驅而行,諸將士勉強相從,行不數里,本雅失里揮兵而來,包圍數重。王聰率五百騎突陣,斬殺數百,死於戰陣。丘福、李遠被執,不屈而死。王忠、火真亦戰死。同月十五日全軍覆沒。朱棣得報震怒,以諸將無一能任,遂決計親征。

八月,淇國公丘福奉命征剿本雅失里,因輕敵冒進,慘敗於臚朐河,全軍覆沒。朱棣大怒,決計親征。十月初一日,即召諸將議北征之策。

同年,兀良哈三衛反叛。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10年,兀良哈三衛再次歸附明朝。

正月二十六日,張輔奉命班師之前,再次率兵征計陳季擴,其時,季擴困守乂安,而其黨阮師檜與金吾上將杜元措等別據東潮州之宜陽社,師檜被擁立為王,有兵士二萬餘人。張輔乘機進剿,斬殺四千五百餘人,擒其黨羽支、陳原卿、阮人桂等二千餘人,全部斬首。據此,張輔奏陳:季擴、鄧景異等尚在演州、乂安,近逼清化,而遣兵駐守神投、福成江口,踞清化要路,出沒乂安諸處。若諸軍班師,恐沐晟兵少不敵,請留都督江浩、都指揮俞讓、花英、師祐等軍協助沐晟守御。朱棣允准。

二月初一日,又敕沐晟仍任征夷將軍,充總兵官,雲陽伯陳旭為副總兵官,再征交趾季擴等。五月,沐晟出兵,與季擴戰於虞江,大敗陳季擴。季擴恐懼,奪路而逃。晟率兵追至古靈縣及會潮、靈長海口,斬首三千餘級,俘獲其將軍黎弄。季擴聞信更加恐慌,只得上書求降。同日朱棣命皇長孫留守北京,戶部尚書夏原吉輔導,兼掌行在部院事。初五日以北征詔告天下。初十日北征師發北京。由翰林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扈從,靖遠候王友將軍中,安遠候柳升為副;寧遠候何福、武安候鄭亨將左右哨,寧陽候陳懋、廣恩伯劉才將左右掖,都督劉江等為游擊將軍,充作先鋒;又命薛錄、冀節等為驃騎將軍,候鏞、陳智等為神機將軍,金玉等為鷹揚將軍,李文等為車騎將軍,分督其屬,不隸五軍。總五十萬眾,浩浩蕩蕩,出德勝門,向北迸發。三月初二日,師集興和,大閱誓師。五月初一日至臚朐河,朱棣興之所至,賜名飲馬河,名河上平地為平漠鎮。同月初三日,遇虜騎進擊,得箭一枚,馬四匹而還。十七日,得知虜寇與此不遠,遂令大軍渡飲馬河。本雅失里逃遁,朱棣率輕騎追至斡難河,與之接戰,本雅失里失敗,僅以七騎逃去。明軍追擊不及而還。二十日,朱棣令分兵追擊阿魯台。阿魯台佔地利之便,時戰時退,明軍無奈。又遣人召降,阿魯台猶豫不決。相持多日,時有小勝。但因天氣炎熱,士兵饑渴,不能持久才於六月下令班師,七月十七日回到北京。

同年五月二十一日,回回阿剌馬牙殺都指揮劉秉謙等,佔據肅州(今甘肅酒泉),反叛,並約赤金蒙古為援。赤金蒙古念明皇厚恩,不應,並率部下擒阿剌馬牙之兵六人交給明朝。成祖大喜,重重嘉賞,改赤金蒙古千戶所為衛(今甘肅玉門),授其長塔力尼為指揮僉事,並為他的部下三人封官。至此,阿剌馬牙孤軍奮戰,被千戶朱迪等討平。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11年經過一段籌備之後,由宦官亦失哈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護送康旺、王肇舟等官員,至亨滾河對岸的特林,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從而成為直屬朝廷、軍政合一的地方最高權力機構,管轄轄區的軍政事務,統屬其眾,歲貢海青等物,仍設驛站遞送。標誌明王朝對該地區的有效統治。

同年,明成祖舉行第二次北伐親征,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擊敗據險而守的瓦剌首領馬哈木,追至土剌河,馬哈木逃遁。瓦剌戰敗,明成祖詔告天下。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13年正月二十一日,倭寇三千餘人進范浙江昌國衛爵溪千戶所,被守軍擊退,倭走楚門千戶所。備倭指揮僉事周榮率兵追擊,倭寇大敗,被殺及溺者難以數計。浙江都司將所繳獲軍械俱交京師。

二月初二,設貴州布政使司。將思州、思南之地分為八府(思州地設思州、新化、黎平、石阡四府,思南地設思南、鎮寧、銅仁、烏羅四府)、四州(鎮遠、安順、永寧、普安),以貴州布政使司總轄之,其布政使司官員俱有流官,府以下官員參用土官。以行人蔣廷瓚、河南左參政孟驥俱為右布政使,改河南右參政陳俊名為右參政,山西左參議王理、河南按察司副使張翥、江英俱為左參議,副使鄒銳、僉事丘陵、進士用宗保俱為右參議,授進士崔彥俊、王恭等為府、州長官。貴州為內地即自時開始,田氏兩宣慰使則廢。

十一月初六,瓦剌馬哈木犯邊。當初,由於成祖詔許韃靼阿魯台入貢,馬哈木懷恨在心,於是,拘留明朝使臣,又以甘肅、寧夏歸附韃靼的大多是其親戚為理由,請明朝令其歸還。成祖大怒,命太監海童切責。因此,馬哈木擁兵飲馬河(克魯倫河)準備入侵,並揚言要襲擊阿魯台。阿魯台向明朝告警,成祖命開平(今內蒙多倫)守將嚴陣以待。初八日,詔令寧陽候陳懋、都督譚青、馬聚、朱崇巡視寧夏、大同、山西邊防。又命陝西、山西及潼關等五衛軍隊駐紮宣府(今河北宣化),中都、遼東、河南三都指揮使司及武平等四衛軍隊在北京會合,並準備親征瓦剌。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16年,兀良哈三衛再次反叛。

八月初四日,成祖命於遼東設置亦馬忽山衛,命女直野人頭目鎖奴兀為指揮使,哈散哈為指揮同知,木答兀等七人為指揮僉事。又分授千戶、百戶鎮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等。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22年,兀良哈三衛再次歸附明朝。

三月,明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親征蒙古阿魯台所部,是為第三次北伐。明軍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於闊欒海北道發現阿魯台部大批輜重,發兵焚燒,收其牲畜班師。回師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魯台,擊敗之。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24年八月,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同年朱高熾登基為帝,是為洪熙帝。

1426年,十一月初六,交趾總兵官、成山候王通進兵擊黎利於應平,遇伏大敗,死者二、三萬人。兵部尚書陳洽揮刀殺數敵,自刎死。王通負傷逃走。隨後暗中派人向黎利許願,為黎利乞封,不奉朝令,擅割地清化以南予黎利,令官吏軍民盡還東關。檄至清化,知州羅通不從,與指揮打忠拒守。黎利移兵久攻不下。十二月二十六日,遣太子太傅、安遠候柳升為征虜副將軍,充總兵官,保定伯梁銘為左副總兵,都督僉事崔聚為右參將,率兵由廣西赴交趾。

同年,兀良哈三衛再次反叛。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31年兀良哈朵顏三衛掠永平、山海間,宣宗將親自率兵征討,三衛頭目紛紛謝罪入貢。兀良哈三衛再次歸順明朝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32年兀良哈三衛又一次反叛。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34年,兀良哈三衛再次歸順明朝。同年宣宗逐放棄開拓西伯利亞的計劃,內遷奴兒干都司於三萬衛(今遼寧開原),於是帝國在東北方向的擴張停滯,大致為直接管理遼寧,而對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衛所制度進行統治。至明末女真興起,逐亡天下,宣宗亦有責任焉。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35年明宣宗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同年,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

1441年,兀良哈三衛又一次反叛。八月,寧波知府鄭恪請定都京師,改號南京,英宗從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宮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在之稱。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47年三月十八日英宗下詔徙之山東,居其頭目於東昌、平山二衛,分其部落為三,屯居清平、博平二縣。於是沙州遂空,不久為罕東佔據。當初明太祖、明成祖先後以次設置了哈密、罕東、赤斤、沙州四衛嘉峪關外,屏蔽西陲,此時沙州先廢,而諸衛亦漸不能自立,西邊遂多事。七月十四日,大同參將都督僉事石亨奏:也先并吞諸部,其勢日盛,必來犯邊。宜令各邊守將分別隊伍,孰可為正,孰可為奇;大小頭目孰可以守,孰可以戰,使之各分領操習,庶使兵知將意,將識士情,不致臨陣無統,倉猝誤事。英宗採納其議。敕令各處總兵鎮守等官,操練所有官軍,選撥驍勇者以備出塞。八月初三日命楊洪為鎮朔將軍總兵官鎮宣府,又命左參將石亨守尤全。同年,兀良哈三衛徹底被瓦剌佔領。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49年二月,明朝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庄。明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

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八月十四日,英宗率親征大軍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下午六進左右,距懷來(今官廳水庫)二十里,英宗欲入保懷來城,因王振輜重千餘輛未至,滯留以待。尚書鄺埜再上言:請車駕疾驅入關,嚴兵為殿後。英宗不聽,遂駐土木。瓦剌軍四面合圍,地無水泉,人馬饑渴,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也先已遣兵佔據,明軍不得發。次日,也先遣使持書來,以和為名,英宗信以為真,令曹鼐起草敕令,派二名翻譯持敕偕瓦剌使臣去。王振亟令移營,大營一動,行伍大亂,未及三、四里,瓦剌以勁騎四面攻入,明軍蹈藉死者蔽塞川野。英宗與親軍突圍不得出而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死,說「吾為天下除此賊。」是役,明朝官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官員從征遇難者有英國公張輔、王佐、鄺埜等五十餘人。時中官、從臣皆奔散,喜寧降於也先,悉以中國虛實告之。惟錦衣衛校尉袁彬陷於敵陣,也先使之服侍英宗,不離左右。十六日,英宗命袁彬作書,遣千戶梁貴送示懷來守臣,言被俘狀,且索金帛。敗耗傳至京師,百官皆集闕下痛哭。太后及皇后錢氏盡括宮中金寶、文綺等送至也先營中,以贖取英宗。

八月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鈺攝朝,駕御午門左門。右都御史陳鎰與諸大臣進言:王振傾危國家,陷皇帝於險地,請誅王振之族以安軍民之心。郕王說:需待皇上旨意。百官伏地痛哭不起,進言:王振罪不容誅,殿下若不立即正典刑,滅其族類,我等今日皆死於此廷中。郕府長史儀銘以膝行前,王振之黨羽錦衣衛指揮同知馬順叱退,戶科給事中王竑憤起,與刑科給事中曹凱一道捽馬順之頭髮,嚙其肉說:你過去助王振作惡,倚其擅作威福。今天事已至此,你竟還敢如此!與眾人共擊之,立斃。又尋找王振黨羽毛、王二人,太監金英見事急,拽之出,眾人亦擊殺之,三具屍體陳於東安門。過一會兒,有人又執王振之侄王山至,反綁跪於廷,群臣爭相唾罵。一時衛卒洶洶朝班大亂。郕王驚懼欲起,尚書于謙趨前扶正,請求郕王宣諭百官。郕王說:馬順等罪當死,他人之罪勿論。眾人方漸漸平定,又命縛王山及王振族人,無論老少皆斬。籍其家,得金銀六十庫,玉盤數以百計,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其他各種珍玩無數。不久,太監郭敬、彭德清皆自大同逃歸,朝廷一併籍其家,下獄長系。由於事起倉猝,剌于謙臨亂鎮定,王振黨羽得以伏誅。既出左掖門,尚書王直對於謙說:國家正賴你這樣的大才。于謙毅然以宗社安危自任。九月二十九日,錄王振之罪榜示天下。

十月初六日,京城告急,景帝亟詔各地諸王遣兵入衛京師,命兵部尚書于謙提督諸營,將士皆受其節制,都指揮使以下不聽從命令者可以先斬後報。于謙認為,也先兵勢大盛,不可示之以弱。於是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列陣京城九門之外。于謙親自與石亨率領副總兵范廣等於德勝門設陣,以阻擋敵人前鋒;都督陶瑾陣兵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坐鎮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從陣於朝陽門,都督楊節陣於宣武門,皆受石亨節制。同時九城城門盡閉,士卒於門外拒敵,絕其反顧之念。于謙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卒而先退者斬其將!軍卒不顧將帥而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將士知必死,無不聽命。初十日,朝廷詔令宣府、遼東總兵官及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巡撫皆入援京師。十一日,也先大軍逼近京城,列陣到西直門。都督高禮、毛福壽大敗敵軍於彰義門北,殺敵數百人,奪回其所掠人口千餘。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十二日,也先進一步索要金帛萬萬計。廷臣中有人慾議和,于謙說:今日只知有軍旅戰事,其他事不敢聞!也先見議和不成,便派兵四齣窺掠。十三日,也先遣數騎來窺探德勝門,于謙令石亨於空民房中設伏,又派數名騎兵引誘。也先以萬騎逼近,伏兵驟出,神機營火器齊發。副總兵范廣親自沖陣殺敵,士卒勇氣百倍,遂敗也先於城下。也先之弟孛羅卯那孩中炮死,死傷無數。也先軍又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斬殺其前鋒數人。城上守軍發箭炮助戰,也先潰退,擁英宗北逃。京師之圍遂解除。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54年,也先父子兼并瓦剌各部,加強了對西部蒙古的管理,並得到明朝的支持,從而打敗阿魯台,統一了東蒙古,實現了整個蒙古地區的短暫統一。其勢力所及,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連西伯利亞南端,南臨明邊,致使「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形成了空前龐大的游牧帝國。土木堡之變一度威脅到明朝的安危,由於也先發動戰爭只是為互市貿易,一旦恢復與明朝的通貢互市,雙方很快就相安無事了。

蒙古文史籍中稱作也先汗,全稱「大元田盛(天聖)大可汗」,建年號「添元」。景泰四年十月,也先遣使向明廷告知自己即位,並致書明朝廷說:「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寶。宜順天道,遣使臣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也先以此說明他已重建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認。也先在準備即帝位前夕時還欲以良馬、貂鼠皮、玉石等,向明廷換取「黃紫大紅織金九龍緞匹、黃紅彩緞衣服、金壺、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作為稱帝時之用。傳國玉璽是明朝的死穴朱元璋時為了追殺掌管玉璽的故元太子有時連大軍到手的土地都可以不要,這時也先竟然堂而皇之的寫信告訴明朝皇帝他掌握了傳國玉璽要登基成為元朝皇帝,明廷當然是拒不承認其為元朝可汗,回書中稱作瓦剌可汗。經濟學上古代蒙古高原經濟基礎撐起不一個龐大帝國特別是人口暴漲後的時期,政權建立後無不是往南發展,歷史上也證明了嶺北諸王叛亂時中書省只要切斷嶺北與內地的聯繫諸王就被迫投降。失去明朝支持的也先在內憂外患下被殺。

也先與其弟死後,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內部事態鮮為人所知,此時的瓦剌分為瓦剌、布里亞特和韃靼。但對外則西侵謝米列契地,並沿錫爾河洗劫了塔什乾等城;向東爭奪哈密,一度攻入肅州城,以求開拓東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則向青海、甘州等地陸續轉移。也先之後約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興起。

哈剌忽喇與馬哈木、脫懽,也先祖孫一樣,亦出身於準噶爾部。約與其同時,還有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二人先後為瓦剌四部盟主。此時瓦剌的分布地在額爾齊斯河左岸低洼地帶,其牧場地可宜達伊賽克湖。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58年十一月,蒙古孛來進犯延綏。當時,楊信充總兵官鎮延綏,都督僉事張欽副之,於青陽溝大敗敵寇,獲捷。張欽又敗於野馬澗等處。捷聞,封楊信為彰武伯,張欽為都督同知,鎮守如故。也先死後,瓦剌部逐步衰弱,韃靼部從此強盛起來。明英宗天順年間,韃靼部首領阿羅出率部潛入河套地區

1461年(明英宗天順五年),韃靼部的孛來多次侵擾明朝西北地區,入寇永昌和甘州,但是被涼州都督毛忠打得大敗,孛來遣使向明朝求和,懇求入貢。明英宗朱祁鎮批准了他的請求。但是孛來入貢有一個要求就是由陝西蘭縣入關納貢。原先蒙古部落進入內地納貢,都是從山西大同進京城,大同是明邊防重鎮,守衛森嚴,而蘭縣是進入河套草原的必經之路。於是,韃靼部的孛來使團經蘭縣入貢,然後返回河套平原,接著就不走了。後來,在這裡定居下來。盤踞在這裡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中原地區每到秋收的時候,韃靼部就成群結隊出去搶

1465年(明憲宗成化元年),孛來等也率部進入河套地區。之後又有其他的韃靼部入主河套地區。蒙古軍事力量自佔領河套地區後,遂於當地駐紮下來,從此河套就成了蒙古騷擾明朝內地的一個主要基地,而「套寇」也就成了明朝中期的主要邊患;蒙古諸部年年深入明朝邊地,殺燒搶掠,但當時的明朝政府無力收復河套,邊患一直影響到明武宗期間。明穆宗時期的「俺答封貢」以後,明朝才和蒙古的關係緩和。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72年時土魯番王強大,其王阿力率兵冬襲哈密,虜其王母,奪金印而還,留其妹婿牙蘭據守,自此明朝哈密衛被土魯番攻佔。

同年,五月,兵部命廣西布政司移咨黎灝,曉以大義,令其保守故疆,不許越界,且令其遣人來與廣西三司官勘覆龍州及上下凍州等處邊界,設立界址,永為遵守。成化十五年冬,黎灝遣八百餘人,越雲南蒙自界,聲言捕盜,擅自紮營築室以居,守臣力止,其方退回。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73年四月,兵部上言:哈密乃西城之咽喉,如棄而不救,恐赤斤蒙古(今甘肅玉門西)、罕東(今甘肅敦煌)等衛亦為之所脅,釀成邊患。憲宗乃命都督同知李文、右通政劉文前往甘肅經略,並遣錦衣衛千戶馬俊往諭土魯番,使其歸哈密侵地。文等乃與罕慎及赤斤、罕東等衛集兵進討。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74年冬,未及戰,諜報阿力集眾抗拒,且結別部謀掠赤斤、罕東二衛,文等不敢進,無功而還。憲宗用命罕慎權主國事,並命邊臣築苦峪城(今甘肅安西東南),移哈密衛於其地。成化十八年春,罕慎集罕東、赤衛二衛兵一千三百人,與已部共萬人夜襲哈密城,牙蘭逃,乘勢連復八城,遂還居故土。同年河套地區重回大明的懷抱。

哈密都督罕慎在苦峪經過10年生聚,實力大增。乘阿力汗新死、阿黑麻繼位立足未穩,聯合赤金、罕東二衛,擁兵萬人,於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軍哈密。牙蘭不敵敗逃,罕慎順利收復八城。罕慎因功進封左都督,賞白金百兩及其他物件,特旨褒獎。1482年明朝正式收復哈密衛。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85年,明朝再丟河套。1487年,土魯番東擴并吞並附近的哈刺火州、柳城,勢力漸大。1488年,明孝宗即位,晉封罕慎為忠順王。可是,罕慎封王卻為吐魯番阿黑麻所不容,就在當年十一月,他率兵至哈密,威脅利誘,最後殺死了忠順王罕慎,仍令牙蘭據守。隨即哈密衛再次被土魯番佔領。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為了打擊阿黑麻的囂張氣焰,明廷採取薄其賞賜、或拘留使臣、卻其貢物、敕責令悔罪等措施。1491年,阿黑麻才不得不將哈密8城、忠順王金印及500多被虜居民送還。明廷派安定王族人陝巴(系忠順王脫脫重孫)繼忠順王。自此哈密衛失而復得。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佔哈密,掠去陝巴。當阿黑麻和明朝反覆爭奪哈密的時候,其兄馬黑木在中亞的地盤卻被南下的烏茲別克人奪去,阿黑麻令其長子滿速兒為代理執政,自己率部援助其兄去了。以後阿黑麻病死於阿克蘇,滿速兒當政後,無情鎮壓反對他的幾個弟弟,並繼續東侵哈密。而此時1495年,明朝再次奪回哈密衛

1497年五月二十七日,小王子侵犯潮河川,指揮王玉偕劉欽率兵出征,小王子兵假敗,王玉追擊遇伏,劉欽等二十七人戰死,王玉僅以身免。次日,小王子兵復縱兵犯大同,連營二十里,巡撫劉(王獻)僅報警而已。此年小王子屢次擾邊,京師震驚。六月,命侍郎劉大夏、李介俱兼左僉都御史,督理宣府、大同軍餉。李介至任,大修戎備,先後條陳二十餘事,孝宗下所司議行,邊人感悅。七月,又令都督楊玉率京營軍守備永平,以防內犯。同年哈密衛再次被吐魯番奪去。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505年陝巴卒。其子拜牙即自稱「速檀」(即蘇丹),改信伊斯蘭教,仍襲忠順王。拜牙即愚昧昏庸而又淫暴,經常擔心部屬害他。吐魯番滿速兒汗又不斷派人向其遊說,威脅利誘他背叛明朝。但不管如何此時的明朝再次奪回哈密衛。

1512年瓦剌侵佔關西七衛的部分領地。1514年,哈密衛再次被吐魯番奪走。1515年,都御使彭澤籌措緞、絹、布匹等物,遣馬驥等往哈密,向滿速兒索要拜牙即王印。他吉丁歸還哈密王印,而拜牙即卻匿居阿克蘇,拒不返回。此後,吐魯番常以哈密為跳板,屢侵河西諸縣,大肆搶掠,嘉峪關外人民深受其害。滿速兒一面侵擾河西,一面派使通貢;明廷一面抵禦入侵,一面責其歸還忠順王。然入侵不斷,貢使不絕,忠順王不還,哈密在這種複雜的環境中愈加動蕩。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516年,土魯番佔領敦煌,關西七衛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衛全部丟失。而在1524年由於明朝勢力的衰弱,明朝前期設立的關西七衛全部撤入嘉峪關以內,使這條有名的西北防線徹底喪失作用

1516年到1557年,明朝疆域基本無變化,趨於穩定狀態,但是在1557年,緬甸趁明朝對邊關控制越來越薄弱,於中旬開始攻擊明朝的西南地盤。同年葡萄牙侵佔了澳門。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531年(嘉靖十年)緬甸東吁王朝建立,逐步統一緬甸,並不斷進攻明朝所屬的土司。由於明朝晚期的政治腐敗。例如木邦土官罕拔向明朝報請襲職,雲南官吏以勒索未遂,拒不發給承襲狀紙,罕拔就反叛明朝,投向東吁。民諺說:「官府愛惜一張紙,丟失地方二千里。」至1566年(嘉靖末),緬甸吞併了八百、寮國和車裡三個宣慰司。1575年(萬曆三年)初,又攻佔了木邦宣慰司。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576年,緬甸又大舉進攻孟養。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準備抵抗,一面向明朝的地方政權告急。金騰屯田副使羅汝芳得到皚告,要求思個堅守待援,同時準備部署軍事行動。他用重金招募往來於中緬邊境的商人,派他們深入緬人控制地區,偵察其山川道路、兵馬糧響等情況,又傳檄鄰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養。在摸清緬軍方面的情況後,即發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軍到達騰越(今雲南騰衝)。思個得知援軍即將趕到,極為振奮,命令手下頭目烏祿刺率一萬多人馬深入緬軍後方,絕其糧道。他自己則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緬甸傑沙)地勢險隘之處,引誘緬軍深入。緬軍果然進攻戛撒,思個堅壁固守,不與之戰。緬軍欲進不能,糧道又被截斷,陷入了困境,「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走投無路的緬軍只得向思個求和,遭到拒絕。思個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趕來,殲滅緬軍。但是,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他根本不諳邊情,對於抗擊緬軍入侵採取了消極的態度,害怕「兵興禍速」,於是急忙傳羅汝芳,不准他發兵增援思個。「汝芳接檄憤恨,投債於地,大罵而罷」,只得撤兵。思個久等而不見援兵來,大為失望,又得知陷於困境的緬軍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緬軍這次進犯孟養雖然遭到慘敗,但是,由於明朝的政府軍未能增援思個,全殲入侵的緬軍,「一時士民以為大失機會」。儘管緬軍不斷入侵,已經控制了雲南邊境的許多地區,但是明朝對於雲南邊境的軍事形勢卻昏昏然,既沒有支持邊境地區積極抗擊緬軍進犯的土司,也沒有採納有識之士的建議。

1577年,陳文遂出任雲南巡撫,鑒於邊境的嚴重局勢,提出「檄諸夷,撫三宣,設將領,築城垣」等十策,「銳意請上經營」,「然與時見相抵悟,事亦寢」。萬曆六年(1578)明朝又「遣使將迄西(孟養)所俘瑞體(按:這時的緬甸國王應為莽應龍,這裡記載有誤,下同)兵象,俏以金幣諸物還瑞體」,還「好言慰諭之」。但是,緬王卻不領明朝的這番情,「使回,緬不稱謝」。由於明朝對東吁勢力的擴張採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強邊防,這就使雲南邊境的抗緬愛國土司陷於孤立無援的不利處境,而緬軍則得以捲土重來,乘虛而入。

1579年,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盡並孟養地」。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吁王朝統治之下,儘管如此,明朝還是沒有採取積極的反擊措施,相反,萬曆八年(1580),雲南巡撫饒仁侃又派人去招撫緬甸,但是緬王不予理睬。明萬曆九年(1581),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竭力向北擴張。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582年,明緬戰爭爆發,1583正月緬軍焚掠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所到之處「殺掠無算」,給當地社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在雲南境內攻城掠地,殺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順寧府境,窺視騰越、永昌、大理(今雲南大理)、蒙化(今雲南魏山)、景東(今雲南景東)等地,明廷為之震動。雲南地方當局急忙採取行動,對付緬軍入侵。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昌柞從昆明移駐洱海,巡撫都御史劉世曾也移駐楚雄(今雲南楚雄),調動數萬軍隊,命令參政趙睿駐蒙化、副使胡心得駐騰衝、金事楊際熙駐永昌、陸通霄駐趙州(今雲南鳳儀),與監軍副使付寵江、忻督參將胡大賓等分道出擊。同時,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請求以南坐營中軍劉綎為騰越游擊,武尋參將鄧子龍為永昌參將,趕赴前線,全力反擊。這時,緬王「應里亦西會緬甸、孟養、孟密、蠻莫、隴川兵於孟卯(今雲南瑞麗),東會車裡及八百、孟良(今緬甸東北部,府治在今緬甸景棟)、木邦兵於孟炎(在今緬甸興威以北),復並眾入犯姚關」。劉蜓和鄧子龍的部隊「會諸夷兵」,在當地土司軍隊的配合下,大破緬軍於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殺死耿馬土司罕虔和灣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虜景真宗之弟宗材。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攀枝花大捷後,鄧子龍發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號召各土司「與我同仇」、「奮身立功」,「慕義效忠,謬力赴敵,或助兵以隸行,或助晌以奉戰士;為我偵候得其聲息,為我反間攜其黨與,為我挾刀刺之帳中,為我遮截遇之關外,為我特角擊其侵軼,為我設履絕其歸路」。罕虔的兒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馬西),與他們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葯弩手,憑藉險要的山勢負隅頑抗。鄧子龍從當地蒲人那兒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將鄧勇等率領少數民族軍隊直搗敵軍老巢,又在山後設下伏兵,前後夾擊,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殺敵500餘。接著鄧子龍的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劉綴率領的軍隊長驅直入,於1583年12月逼近岳風盤踞的隴川。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岳風知道大勢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來投降。劉綎以送岳風的妻子回隴川為名,派兵直趨隴川以東的沙木籠山,佔領險要之處,親率大軍進抵隴川。岳風知道已無法逃脫,於萬曆1584正月到劉綎軍中投降,「盡獻所受緬書、緬銀及緬賜傘袱器、甲槍鞍、馬蟒衣,並偽給關防一顆」。在此前幾天,緬將散奪已騎象逃走,僅留數十緬人留守隴川。劉綎的部隊順利地佔領了隴川,「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蟒牙、衣甲、刀槍、鞍馬等衣物甚眾」。劉綎的軍隊佔領隴川後,乘勝前進,分兵三路進攻蠻莫,蠻莫土司兵敗乞降。劉綎提出五項條件,要他在五天內作出答覆: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是獻出緬王發給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養。蠻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條件,「擒獻緬人一十八人,象一頭,馬五匹,並緬酋給偽關防一顆,詣軍前投獻」。接著,劉綎的軍隊又收復了孟養和孟璉(今雲南孟連)。劉綎擊敗緬軍,收降岳風后「夷緬畏綎,望風內附者踵至」,木邦罕鳳、巡西(孟養)思義,都殺了緬甸使者,投歸明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來投降,獻出了大象和緬王發給的印章

二月,劉綎在威運營(今緬甸曼昌瑞亨山)築壇誓眾,受誓的有孟養、木邦、隴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撫使,誓詞是: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賦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至此,明軍已收復了被緬軍佔領的全部領土。劉綎「糾合諸夷,獻血剖符,定縱連橫,合營進討,」進兵阿瓦(今緬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緬軍守將莽灼與緬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劉綎。

緬王得知後,就發兵進攻莽灼。這時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敵,棄城內奔,途中病死於襄朴寨(屬干崖宣撫司,在今雲南盈江縣境內)。緬王莽應里派他的兒子莽時據守阿瓦。

五月,緬軍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擊敗數萬敵軍,立了一大功。

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軍的自衛反擊,以勝利而告結束,東吁王朝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廣大地區,叛國投緬的岳風及其子襄烏被押送北京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朝。萬曆十二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撫司為宣撫司,添設了蠻莫、耿馬兩安撫司,孟璉、孟養兩長官司,姚關、孟淋寨兩千戶數(都名為鎮安),並在蠻莫設立了大將行署,任命劉綎以副總兵署臨元參將,移鎮蠻莫。為了對付緬軍的象陣,劉挺還買了大象,「沖演兵馬」。這些措施鞏固了雲南邊防,加強了抵禦緬軍入侵的力量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588年,緬甸再次佔領孟養。1606年,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 。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攻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而在日後他的後代順治帝徹底的佔領了明朝,統治了整個中國。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向明朝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所攻佔。後金軍襲占撫順、清河後,曾打算進攻瀋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於九月主動撤退。

撫順等地接連失陷,讓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但由於缺兵缺餉,不能立即行動,遂加派餉銀200萬兩,並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葉赫出兵策應。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援軍雖大部到達瀋陽地區,但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將帥互相掣肘。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619年正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得到二十多個寨子。聽說有明朝的軍隊來了,這才回去。明朝的楊鎬派遣使者去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回覆書信拒絕。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8萬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朝鮮軍隊1萬多人,共約10萬,號稱20萬(一說47萬)。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此後明金爆發薩爾滸之戰。薩爾滸之戰,以明軍的失敗、後金軍的勝利而告結束。此戰之後,後金軍乘勢攻佔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酋長金台吉、布揚古被殺死,余部俱降建州。朝鮮王朝的光海君於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農曆五月,派遣使者去後金致謝,從此對後金與明朝採取中立政策,直至後來仁祖反正。

薩爾滸、尚間崖及牛毛寨戰事失利消息傳至明朝都城順天府(今北京),順天府米價立即陡漲。明軍主帥楊鎬兵敗之後立即引咎辭職,後被拘押,崇禎二年(1629年)被處決。杜松與劉綎已死於戰場,馬林也於3個月後在開原戰死,明軍四路主將四人已失其三,僅有李如柏始終未遇敵,但在戰役之後數日即為言官彈劾。一年半後遼事更壞,此事再被提及,李如柏自殺以明志。

薩爾滸戰役,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餘人,戰死將領300餘人,喪失騾馬28000餘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餘支,元氣大傷,後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瀋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明朝最後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余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

1621年,爆發渾河之戰,渾河之戰雙方血戰到天色將晚,八旗援兵又趕到戰場!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眾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回馬殺向數倍於已的後金軍,最終除極少官兵倖免回遼陽外,陳策、童仲癸與副將戚金、將領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斗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全部義無反顧、悲壯殉國。同年,明朝游擊毛文龍受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率領毛承祿、尤景和、王輔、陳忠等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先收復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里沿海島嶼,擒綁後金守島軍官胡可賓、任光先、何國用等人。

七月十四日,偵得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後金主力去雙山抄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城中空虛,遂與生員王一寧商議,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一百餘人夜襲鎮江,擒後金游擊佟養真(又名佟養正,努爾哈赤妻弟,康熙姥爺)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松年等,隨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後金游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

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歸順之民,繩繩而來 」,使得全遼震動,引起後金方面的極大恐慌。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622年,後金與明朝爆發廣寧之戰,廣寧之戰後,明朝喪失了整個遼東。王化貞既失遼東,張鶴鳴懼罪,自請經略遼東,不久以病告老還鄉。明廷再遣任命宣府巡撫解經邦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略,解經邦三次上疏,力辭重任,最後被朝廷革職為民,永不敘用,朱由校再命王在晉經略遼東,在晉亦辭,不準,令其「刻期就道」,王在晉遂前往山海關。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636年,五月(1636年5月後改元崇德)稱帝,定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同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包圍在鄖[yún]陽山區(隸屬於湖北省十堰市)。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陝西省周至縣黑河口)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高迎祥殘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這個時候誰也想不到這位農民出身的叛軍會在日後逼死崇禎,並佔領明朝的首都北京。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封功臣以五等爵。同時,更定政權機構,改內閣為天佑殿,設大學士平章軍事;六政府添設尚書一人,侍郎一人; 增置省級機構,設節度使。同時東征明京師。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載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關,前後死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罪惟錄》記「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連下居庸關、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嘩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崇楨帝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勛戚官僚捐助餉銀。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游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勛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

明朝在中國北方的統治處於崩潰邊緣。之後,南方明朝勢力於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權,而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有興趣想看南明史的可以看看我寫的從地圖上看南明的消亡史

地圖上看明朝百年的物是人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大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