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縱觀整個南宋,其從未缺少過明臣與名將,亦未缺少過有血性的百姓與將士,遙想崖山一戰,數十萬百姓和將士前仆後繼跟隨著宋末帝趙昺跳入那滾滾的海水之中,南宋所享受到這份忠心可以說至今無任何一朝一代可與之比擬。但南宋為什麼還有滅亡?其固然有著那強大的蒙古國的原因,但其實早在宋理宗時期,南宋的滅亡就成為了必然,在當時蒙古帝國還未真正的興起,朝廷上依然還有著諸多的名臣與名將,武有珙、杜杲、余玠等三大南宋名將,更有趙范、趙葵、王堅、馬光祖、向土璧、劉整、呂文德、江海、邱岳、陳隆之、彭大雅、李庭芝、曹世雄、高達、孫虎臣、夏貴、范文虎、俞興、全子才、高稼、曹友聞、曹友萬、曹友諒、王夔、楊成、王旻、李伯淵、樊文彬、黃國弼、李虎、楊大淵等等良將;文有吳潛、鄭清之、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鄧若水、陳韡、楊邦義等有政治才能的臣子,但是縱然有這麼多有軍事和政治才能的臣子們,可惜的是南宋的卻再次出了一個宋理宗這麼一個實實在在的庸碌之君,宋理宗在位前十年,政務掌握在權臣史彌遠手中,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縱情聲色。之後雖然在親政1年之中,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台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創造出了「端平更化」,但這僅僅只是維持了幾年,執政後期,趙昀又沉緬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眾多的名臣和名將都被奸相害死,此時朝堂上那些高層已無忠心為國之人,有的只是奸臣、昏君與奸妃。甚至到了後面,奸相賈似道還以趙昀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而就在這麼屈辱和危急的時刻,宋理宗竟然還在不惜動用國庫,派遣吏卒到各州縣搜集木材,為自己的愛妃閻貴妃修建功德寺,你說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南宋焉能不亡。

更離譜的是,在「端平入洛」失敗之後,在數萬精兵死於戰火,蒙古開始進攻南宋的時候,南宋的朝堂竟然不是在討論如何抵擋蒙古,而還是在為各自的集團爭取利益,後宮黨和宰相黨兩個黨派之間互相攻擊,結黨營私,排除異己,絲毫不關心蒙古是否會打進杭州,他們在做的就是如何獲得更大的利益,如何獲得更多的金錢。你說這樣南宋能不滅亡嗎?所以我說南宋的滅亡絕對是必然的,即時蒙古沒有興起,南宋也始終會被金或西夏所滅,因為此時南宋已國不將國,所有滅亡的先兆都出現在了南宋。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那麼南宋最後的46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南宋有沒有在這46年開始自救,這一時期又有多少的名將出現?又有多少的忠臣死於抗元的戰爭中?又有多少的奸臣投降元?

公元1233年,蒙古軍攻下開封,金哀宗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南宋乘機派孟珙、江海率2萬人馬,與蒙古合攻蔡州。城中絕糧已經3個月,1234年2月8日蒙古兵鑿開西城攻入,金軍奮戰,到天黑,蒙古兵退卻。當夜金主召集百官,將帝位傳與完顏承麟(金末帝)。

次國孟破亦率來軍向南門進攻,至金字樓,用雲梯登樓,萬軍黨相湧入,在城上大戰。金兵奔南門,孟珙招江海、塔齊爾之軍入城。金完額呼沙呼率精兵1000人進行巷戰。

金哀宗於1234年2月9日(宋端平元年正月初十日)自縊而死,呼沙呼亦投水身亡。完顏承麟被亂軍所殺。金國亡。

1234五月,趙昀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趙范節制江淮軍馬以為策應,正式下詔出兵河南。不久,全子才收復南京歸德府。隨後向開封進發,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全子才佔領開封后,後方沒有及時運來糧草,以至全子才無法繼續進軍,貽誤了戰機。半個月後,趙葵又兵分兩路,在糧餉不繼的情況下繼續向洛陽進軍。宋軍到達洛陽,遭到蒙軍伏擊,損失慘重,狼狽撤回。留守東京的趙葵、全子才看到戰機已失,加上糧餉不繼,率軍南歸。其他地區的宋軍也全線敗退,趙昀君臣恢復故土的希望最後一次落空。

「端平入洛」的失敗,使南宋損失慘重,數萬精兵死於戰火,投入的大量物資付諸流水,南宋國力受到嚴重的削弱。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進攻南宋的借口,宋蒙戰爭自此全面爆發。朝野上下對於出兵河南的失敗及由此帶來的嚴重後果議論紛紛,而對這種局面,趙昀也不得不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以安定人心。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35年,即南宋端平二年,這一年,蒙古大軍正式進攻南宋。

公元1235年,蒙古以南宋違背盟約為借口,遣軍分兩路大舉攻宋。東路由其三子闊出(曲出)及宗王口溫不花、國王塔思等統率,攻宋荊襄、江淮地區;西路由其子闊端、都元帥達海紺卜等率領,攻取四川。戰初,東路軍沿漢水南下。

八月,先鋒口溫不花軍攻克唐州(今河南唐河),繼而轉攻淮西,掩護主力進攻襄、郢(今湖北襄樊、鍾祥)。

十月,塔思率軍攻破棗陽(今屬湖北),闊出率軍西掠襄、鄧(今屬河南),攻取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西北)。塔思率軍一部南攻郢州,遭守城宋軍頑強抗擊,屢攻不克,擄掠北還。

十一月,西路軍以鞏昌總帥汪世顯部為前鋒,自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南進。攻佔沔州(今陝西略陽)後,進圍方進屯青野原(今陝西略陽北)的四川制置使趙彥吶,宋差權利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曹友聞率軍救援,擊敗蒙古軍。蒙古汪世顯率軍轉攻大安軍(今陝西寧強西北),又被曹友聞軍擊退,宋軍北上扼守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36年三月,闊出率東路軍攻降鄂北重鎮襄陽,使南宋在長江中游的荊湖戰略要地失去了屏障。

四月,闊出軍攻克隨(今屬湖北)、郢二州及荊門軍。

八月,破棗陽軍、德安府(今湖北安陸)。

九月,闊端率西路軍分兵兩路合擊成都。闊端親率主力出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攻取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擊敗宋將李顯忠軍,佔領興元(今陝西漢中);以一部猛攻大安軍,主力攻陽平關(今勉西縣西老勉縣)。宋四川制置使趙彥吶,未納曹友聞堅守沔州仙人關要隘的建議,強令其前往無險可守的大安禦敵。數經激戰,曹友聞於陽平關全軍履沒,蒙古軍長驅南下。

宗王末哥率軍攻克宕昌(今屬甘肅)、階州(今甘肅武都)後,揮軍南進,攻取文州(今甘肅文縣)。宋知州劉銳、通判趙汝向率軍民固守,蒙古軍久攻不克,後斷城中水源,破城。繼招降吐蕃18族,經石泉(今四川北川西北)等地,趨漢州(今四川廣漢)。

十月,東路軍主帥闊出病死於軍中,窩闊台派忒木台率軍繼續南攻江陵(今屬湖北)。為突破江陵東西防線,兵分兩路,一路攻復州(今湖北天門),一路在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監利(今屬湖北)編造木筏,準備渡江。

宋廷聞訊,急遣節制蘄黃光信陽四郡軍馬孟珙赴援。孟珙巧施疑兵計,反覆變換旗幟和軍服顏色,夜點無數火把,以少示眾,並遣軍襲擊蒙古軍,破24寨,奪回被掠軍民2萬餘人,迫蒙古軍北撤。與此同時,蒙古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率軍攻真州(今江蘇儀征)也被擊退。是月,西路軍闊端攻破成都,大掠四川腹地。後聞東路主帥闊出死,率軍北歸,至漢州會末哥軍,遂留部分兵力扼守沔、階、興元等要地,主力退出四川。不久,所佔州縣均被宋軍收復。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37年十月,蒙古東路口溫不花、塔思軍破光州(今河南潢川),繼而進取隨州、復州、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圍攻黃州(今湖北黃岡),宋守軍迎戰失利,孟珙率軍救援,將其擊退。口溫不花率軍東進,會史天澤攻安奉軍(今安徽壽縣)。蒙古軍集敢死士強攻,遭宋守將杜杲率軍奮勇抵抗,攻城失利,遂填平城濠,築27壩,乘風縱火攻戰;宋軍反擊,奮勇衝殺,奪取高壩;後池州都統制呂文德率軍入城增援,合力守御。蒙古軍屢攻不克而退兵。西路汪世顯部襲掠武信城(今四川遂寧)、資(今四川資中)、普(今四川安岳)等州。達海紺卜部將郝和尚拔都及梁秉鈞窺開、達(今四川開縣、達縣市)二州,進逼瞿塘(今四川奉節東)。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38年九月,窩闊台復派察罕率東路軍攻廬州(今合肥),欲造舟巢湖,以窺長江。蒙古軍築高壩攻城,守城宋將杜杲率軍奮力抵抗,大敗蒙古軍。蒙古軍遂轉軍東下,克滁州(今安徽滁縣),又轉戰天長(今屬江蘇),被宋軍擊敗,察罕被迫引軍退出宋境。西路蒙古軍由達海紺卜率領復入四川,攻克隆慶(今四川劍閣)後,四齣擄掠。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39年四月,孟珙乘東路蒙古軍進攻淮西,對長江中游放鬆進攻之機,遣軍收復京襄諸郡

六月,闊端遣達海紺卜、率軍入蜀,再戰成都,四川制置使丁黼戰死。汪世顯部經開、達二州,進至萬州,宋軍守大江南岸,蒙古軍以夜乘革舟迂迴渡江之策,擊潰宋軍,東下破夔州(今四川奉節),抵巫山,企圖出三峽,入兩湖。

十二月,宋將孟珙分兵屯峽、歸(今湖北宜昌、秭歸)、施(今湖北恩施)諸州,控扼蒙古軍東進之路,于歸州大埡寨一舉擊潰蒙古軍的進攻,收復夔州。宋廷旋以孟珙為四川宣撫使,加強四川防禦。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40年,此時的宋蒙開始處於對峙狀態,雙方都竭力避免再次陷入爭鬥,這一年宋蒙相安無事,但是蒙古卻沒有閑著,這一年吐蕃正式被蒙古佔據。此時的南宋的周邊僅剩下大理、陳朝、高麗、日本和西南夷五國。但是正當蒙古繼續開疆擴土的時候,南宋的君臣卻繼續在尋歡作樂,繼續著那毫無意義的結黨營私。1240年九月,趙昀封閻氏為妃。趙昀對閻貴妃賞賜無數,閻貴妃想修建一座功德寺,趙昀不惜動用國庫,派遣吏卒到各州縣搜集木材,為其修功德寺,鬧得百姓不得安寧。這座功德寺前後花了三年才建成,耗費極大,修得比自家祖宗的功德寺還要富麗堂皇,當時人稱為「賽靈隱寺」。後來閻貴妃在理宗的寵愛下,驕橫放肆,攬權心切,干預朝政,一些投機鑽營的小人,走她的門路,於是便驕橫專恣,干權亂政起來。之後,閻貴妃又與馬天驥、丁大全、董宋臣等奸臣勾結,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史稱「閻馬丁董」,恃寵亂政,結黨營私,排除異己,陷害忠良,與賈似道明爭暗鬥,打擊讒陷,把朝政搞得亂七八糟。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41年十一月,和平了近一年的宋蒙開始又起戰端,蒙古軍復入蜀,破20餘城,進圍成都。宋制置使陳隆之固守10餘日,其部將夜開城門出降,陳隆之被俘殺。但此時由於窩闊台汗突然病死,南宋得以逃過一劫,蒙古軍主力北歸,蒙宋戰爭暫告一段落。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在蒙古軍主力北歸之後,直到1244年,宋蒙三年已無戰爭,其互相都處於相持階段,當時在1244年,由於廬州(今安徽合肥)義士軍都統王安領兵2萬在壽春築城,準備利用這一座堅城來抵擋蒙古軍進攻兩淮的目的,所有蒙古軍為了不讓其築城成功,並發動了「壽春之戰」。四年春,蒙古軍企圖破壞宋軍築城,遣軍由潁河進行攻擊,輕取守隘宋軍。繼而,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率軍圍攻壽春,另遣一部兵力前往渦河口阻遏宋援軍。三月十八日;宋廷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知蘄州呂文德率軍,並節制鎮江都統劉虎軍和京湖安撫制置使孟珙軍之一部,援壽春。呂文德率軍沿長江順流而下,於二十六日抵揚州(今屬江蘇),又沿運河入淮河西上。時劉虎已率舟師擊退了扼渦河口的蒙古軍,數日後呂文德會至,繼續西上。四月十四日,至洛口(今安徽淮南東北),被蒙古軍所阻,相持至五月三日,淮河水位上升,宋軍舟師得以前進,連敗蒙古軍,進至壽春附近。五月九日,與蒙古軍水陸接戰。蒙古軍為阻宋援,早已在淮河上架設了浮橋,兩岸築了層層土壩,安放弩炮。宋軍奮力拚殺,寸寸而上。呂文德與部將夏貴定計,以先鋒軍夜半攻擊蒙古圍城軍;一部兵襲營寨。夏貴一鼓作氣搗平了蒙古軍營寨,打通了補給線,令護送米糧的宋軍登岸邊撒米邊前進,一直撒到壽春城下,造成米糧已入城的假像,動搖了蒙古軍攻城決心。同時,令赴援的舟師人持兩囊磚石,兩兩相系,投擲在浮橋上,將橋壓沉水底。宋軍兵船魚貫而上,兵食俱進,經三日激戰,呂文德率援軍入城,守城軍得援,士氣大振。十三日,呂文德又率軍出城攻戰,擊退蒙古軍。蒙古軍攻城70日不克,乃撤圍北還。此次戰役,宋軍善於根據蒙古軍心理特點,巧施疑兵計,加之指揮妥當,將士作戰勇敢,創造了以舟師水陸赴援成功的戰績,使壽春再度成為抗蒙第一線的堅強堡壘。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45年,宋蒙再次休戰。兩軍幾無戰事。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50年南宋反攻川蜀地區失敗。同年九月賈似道兼淮西安撫使。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53年,蒙古軍在忽必烈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國,經木里到永寧日月和。忽必烈進入納西族地區後,對當地部落首領先後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職,此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雛形。1274年,元政權設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麗江」之名從此始。1285年改置「麗江軍民宣撫司」,宣撫司皆由麥良子孫承襲。從此,基本統一了「酋寨星列」的納西地區各部落,並正式納入了雲南行省的行政區轄,加強了同內地的聯繫。而此時,南宋末年的名將余玠被奸臣所迫害,最終暴卒於四川。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54年,古兀良合台率軍自吐蕃(今西藏)進攻西南夷,獲勝,西南夷被征服,西南夷是漢代對分布於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廣大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諸族經濟發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從事農耕;昆明從事游牧;其餘各族或農或牧。而此時南宋已經被蒙古徹底包圍,南宋為了抵擋蒙古從西南部進攻,七月,南宋王堅知合州,調集州轄石照、銅梁、巴川(今銅梁舊縣)、漢初(今武勝)、赤水(今合川赤水)5縣17萬軍民修釣魚城,以此來抵擋蒙古的進攻。十二月,蒙古佔領亳州,並在亳州築新城。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56年,兀良合台征降雲南各部後,偕大理國王段興智向蒙哥汗獻圖。六月,蒙哥鑒於對宋的側後包圍已完成,遂以宋囚蒙古使臣為名,決定攻宋。詔命兀良合台打通由雲南至四川道路;命帖哥火魯赤、帶答兒率軍南進,與兀良合台會師。 十月,至渠州(今渠縣)。十一月,抵重慶附近地區。南路,兀良合台自雲南率軍北進。九月,攻佔滇蜀要衝烏蒙(今雲南昭通)等地。鑒於瀘江(今金沙江)河道險阻,水勢洶湧,兀良合台從陸路向石門關(今四川高縣西北)進軍。十月,破禿剌蠻三寨,又破石門關,趨敘州(今宜賓東北),欲北進至嘉定(今樂山)。在馬湖江(今四川境內金沙江別名)遭宋都統制張實、知敘州史俊所率3萬兵截擊。蒙古軍力戰獲勝,奪船200艘後,改道東進。循大江南岸,水陸並進,趨重慶,後沿嘉陵江北進,於十二月到達合州附近,與帖哥火魯赤、汪德臣及帶答兒部軍會師。次年正月,蒙古三路大軍先後原路返回。

此戰,蒙古軍南北夾擊作戰,進展順利;南宋則暴露了蜀地防禦外強中乾的弱點,迫其認識到結約諸少數民族以為屏蔽的重要,促進了宋廷對四川防務的加強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57年2月,蒙古大汗蒙哥調動三路大軍全面侵宋,蒙哥的弟弟忽必烈親率大軍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其矛頭直指南宋都城臨安。理宗萬分慌張,派賈似道以右丞相兼樞密使的身份屯兵漢陽(今湖北漢陽),以援鄂州,賈似道本不學無術,他看到蒙古鐵騎驍勇善戰,鄂州岌岌可危。萬分驚恐之下,就秘密派人去向忽必烈求和,提出的條件是:「北兵若旋師,願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各二十萬」。忽必烈原本不想議和,這時突然得到蒙哥前線病逝的消息,為了趕回蒙古去爭奪汗位,他就順水推舟答應了議和條件,率軍撤回北方去了。

1257年年底,兀良哈台攻安南國(都城河內)。兀良哈台從雲南南下到東京平原,掠奪河內城(1257年12月)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58年,二月,蒙哥汗為建立超過父祖的功業,決定親率大軍攻宋。命兀良合台率軍自大理經廣西北上策應;忽必烈率軍南攻鄂州;自率主力攻四川,企圖東出夔門,浮江而下,待三路會師鄂州後,合兵攻臨安(今杭州)。七月,蒙哥率軍4萬,由隴州(今陝西隴縣)經大散關(今寶雞西南)南進。十月初八,至利州。擢利州守將鞏昌便宜總帥汪德臣為征蜀前鋒將,率軍南進。二十四日,克苦竹隘(今四川劍門北小劍山頂),守將楊立戰死。十一月初八,克長寧山鵝頂堡(苦竹隘西),守將王佐戰死。十一日,攻大獲城(今四川閬中東北大獲山上),宋將楊大淵請降,十二月初十,蒙哥汗至運山城(今四川蓬安東南),守將張大悅降。蒙古軍至青居城(今四川南充),裨將劉淵殺都統段元?以城降,旋大良城(今四川廣安東)等地也降蒙古。蒙哥征服川西北大部州縣後,率軍進至武勝山(今四川武勝縣城附近)。但此時釣魚城卻巍然屹立,成為阻擊蒙古軍的堅強堡壘。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59年,正月初一,蒙哥汗在武勝山慶賀新年時,與諸將議進退,述速忽里建議於重慶、釣魚城之間,選精兵5萬,命宿將守之,以牽制援師。然後避開釣魚堅城,迂迴夔、萬(今四川萬縣市),俟冬水涸時,出三峽入兩湖,至鄂州與忽必烈及兀良合台會師,一舉可定東南。蒙哥恃其兵強馬壯,未納其策,遂遣諸王末哥,攻禮義山城(今四川渠江東北,俗名三教寺);曳刺禿魯雄攻平良山城(今四川巴中西);命降將楊大淵襲擊合川舊城;紐璘自成都至涪州西藺市(今四川涪陵西)架俘橋,阻宋軍東援。二月,蒙哥率軍進至石子山(釣魚城東),開始圍攻釣魚城。歷時五個月未克,蒙古軍疫病流行,士氣大減。七月,蒙哥親臨現場指揮攻城時,身中飛石,後卒于軍中,攻蜀蒙古軍遂撤圍北歸。

同年八月,忽必烈率軍渡過淮河,攻破大勝關(今河南羅山縣南),南宋戍兵多遁逃。忽必烈率軍直抵江北岸。九月初一,忽必烈在得知蒙哥死訊,仍率軍南攻,破宋軍10萬人的阻截,渡過長江。初九,圍攻鄂州。由於守城軍民堅決抵抗,南宋援軍集至,蒙古軍攻城兩月未下。閏十一月初二,忽必烈得妻密信,欲北歸爭汗位。昏庸的宋軍統帥賈似道,不但不乘機擊敗蒙古軍,反而以割江為界,歲奉銀、絹各20萬兩匹為條件,向忽必烈請降。忽必烈未置可否,即率軍北歸(參見鄂州之戰)。時自大理北進的兀良合台軍正圍潭州(今長沙),忽必烈遣鐵邁赤率精兵千人,鐵騎3000,接應兀良合台軍。次年正月,兀良合台率軍於滸黃州渡浮橋北還。賈似道乘機命夏貴以舟師截擊其後隊700人(一說170人),謊報大捷,蒙哥攻宋至此休戰。同時自杞國歸附蒙古,此時南宋周邊僅剩陳朝和日本、高麗三國。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60年,蒙古內亂,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最終忽必烈自立為汗,而蒙古也走向了分裂,阿里不哥、金帳汗國、窩闊台汗國、伊爾汗國和察合台汗國紛紛脫離蒙古國。此時,原本是南宋反攻最好的機會,只可惜賈似道誤國,最終南宋錯失了這個最好的機會。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於忽必烈,蒙古再次走向統一。此時,宋將夏貴率軍攻蒙古虎嘯山(今四川廣安東)城,被蒙古將張庭瑞、焦德裕擊敗的作戰。同時宋理宗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路,於11月16日病逝,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歲。遺詔太子趙禥即皇帝位。其一生的評價可以用「昏庸」二字概括,理宗非有能之君,浸淫於逸樂,他在位錯失了南宋最後復興的機會,此後的帝王無論如何努力,南宋最終也只能走向滅亡。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南宋末年,權臣賈似道當政,對內欺君誤國,對外屈辱求和。蒙古皇帝忽必烈有意吞併天下,一改以西路四川為主戰場的傳統戰術,決意自中路襄陽突破。襄陽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戰爭,蒙哥死後,忽必烈從鄂州匆匆北歸奪了汗位。也就是這一時期,滅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為襄陽,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襄陽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為依存,「跨連荊豫,控 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隆重鎮。咸淳三年(1267年)十一月,南宋降將劉整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為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劉整「攻宋方略, 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為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元將郭侃、郝經認為攻宋戰略需自漢水重兵突破,劉整向元世祖忽必烈獻計取襄陽(設榷城誘宋)以滅宋,建議受到採納,忽必烈開始行5年準備大戰。也就是在1268年,南宋與蒙經過五年的休養生息,再次開始互相攻伐。忽必烈派阿術為主將、劉整為副將率領蒙古軍隊和降蒙的南宋水師攻打襄陽,最後一次襄陽戰役拉開序幕。在得知襄陽被圍後,宋王朝急忙下令四川和兩淮的援軍增援襄陽。同時京湖安撫制置副使、襄陽知府呂文煥,也幾次主動出擊,力圖打破蒙軍的包圍,但是都沒有成功。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率馬步舟師最先趕到襄陽,與蒙軍在襄陽東南的漢江上進行了一場大戰。經過激戰,張世傑不敵蒙軍,被迫退回。隨後趕到的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則利用春季漢水暴漲,以戰船將糧衣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同年6月,荊鄂都統唐永堅,自襄陽城殺出,結果兵敗被俘投降。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此次卻遭沿江堡壘蒙軍的猛烈阻擊,增援未果。同年12月,呂文德病故。京湖戰場宋軍失去了臨邊40年,最具威望的軍事指揮官,給襄陽保衛戰帶來了重大的消極影響。

儘管蒙古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奪取襄陽,各地的軍隊也是源源不斷地開往襄陽,在短短一年之內圍困襄陽的蒙軍就增至了10萬。但是,呂文德所建立的軍事集團的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視的。他們在襄陽地區經營十多年,他們憑藉襄陽夾漢水,地險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別是守備措施充分,物資儲備豐富,使得蒙軍雖然急切,但也在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襄陽。

但是,由於元軍在襄陽地區站穩腳跟,採取長期圍困的方式不斷的縮小包圍。特別是元軍對於援助襄陽的部隊進行痛擊,宋軍幾次增援都以失敗告終。這就是所謂後來有名的「圍點打援」的戰術。這個戰術一執行就是三年,等到1273年時,襄陽城已經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特別是元軍大舉圍攻樊城,失陷後,襄陽再無所恃,城中也早已糧柴短缺,士氣低落。在這個時候,元朝派人勸降,呂文煥在1273年的二月舉城投降,襄陽戰役正式結束。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布《建國號詔》,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大汗變為大元皇帝,正式建立元朝,二月,采劉秉忠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3年,襄陽之戰結束,最終襄陽失陷。襄陽之戰是決定南宋命運的關鍵一戰,南宋參加最後一次襄陽戰役的主要是呂氏軍事集團的部隊,雖然他們浴血奮戰的功績不容抹煞,但由於指揮失誤迭出,以及南宋王朝的腐敗自毀長城,最終導致了這一關鍵戰役的失敗。襄陽之戰之後,南宋沒有幾年便迅速的敗亡了,到1279年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跳海,南宋滅亡。

而與此同時,元軍攻克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後,忽必烈採納將、臣建策,增兵10萬,乘勝大舉攻宋。命駐蜀元軍進攻兩川要地,以阻宋軍東援;命合丹、劉整行淮西樞密院,博羅歡為淮東都元帥,分別進攻兩淮,牽制宋軍,配合主力攻宋;四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中書左丞相合丹、河南行省政參知事劉整、山東都元帥塔出、董文炳,行淮西樞密院事。於正陽(今安徽霍丘東北)夾淮築東西兩城,建行院府,以圖兩淮,南逼長江。是年冬,宋沿江制置副使兼知黃州陳奕率安豐、廬、壽(今安徽壽縣、合肥、鳳台)等州兵,數攻正陽,阻其築城。塔出率精兵日出戰十數次,將其擊退。宋軍復於六安(今屬安徽)造戰艦,謀攻正陽。塔出偵知,遣騎兵焚之。十一年春,元將相朝議,認為兩淮為宋之北屏,城堅兵精,不宜強攻,應留兵淮甸,牽制宋軍;以主力乘虛渡江東進,搗其根本,忽必烈納其議。三月,命伯顏、史天澤並為左丞相,行省於荊湖,做攻宋準備;合丹為左丞相,劉整為左丞,塔出、董文炳為參知政事,行省於淮西,渡淮佯攻。塔出即率師攻安豐、廬,壽等州,俘生口萬餘,送獻於忽必烈。是年夏,宋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率舟師10萬,環攻正陽,矢石如雨,形勢甚急。董文炳登城力御,至夜,夏貴再次發起攻擊,飛矢貫穿董文炳左臂及肋下,董文炳拔矢再戰,連發40餘箭,矢盡,又索隨員箭10餘支,終因力困,弓不能張滿,不能再戰。次日,宋軍決淮水灌城,水浸外廓,董文炳令軍退避,夏貴乘勢列陣近逼,城危幾陷。董文炳令其子董士選代戰,自帶重傷督陣,董士選持戈勇戰,俘獲夏貴部將,夏貴稍退。忽必烈令塔出往援,道出潁州(今安徽阜陽),大敗攻潁宋軍,直奔正陽。時逢霖雨,突圍入城,配合董文炳父子守城,堅壁不出。及晴,乃與淮西行院副使阿塔海分率銳師出城,渡淮至中流,與宋軍展開激戰,萬戶懷都率步卒於淮河西岸助戰,劉整亦於大人洲與宋軍鏖戰,互相配合,擊敗宋軍,斬首數千級,奪戰艦500餘艘,正陽圍遂解,阿塔海追夏貴至安豐城下而還。八月,忽必烈命伯顏率主力軍浮漢入江,直取臨安(今杭州),改淮西行省為行樞密院,助伯顏攻宋。塔出率軍渡淮屯廬、揚(今屬江蘇)之間;九月,阿塔海、董文炳分別率軍南趨長江。十二年二月,董文炳與伯顏會師於安慶府(今安徽安慶市);阿塔海、塔出會伯顏於池州(今安徽貴池)。從伯顏於丁家洲之戰中擊敗宋軍。

此戰,元軍從淮西佯攻,牽制了宋軍兵力,使南宋江防有所懈怠,因而伯顏順利破鄂州順江東下。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5年正月,宋沿江諸州降元元軍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伯顏遣程鵬飛招諭宋沿江制置副使、知黃州陳奕。奕使人過江請降,伯顏以沿江大都督許之,奕遂以城降。元東川副都元帥張德潤破禮義城,招降軍民千五百人。元兵攻蘄州,宋安撫使知州管景模以城降。元軍次江州,宋江西安撫使、知州錢真孫及淮西路六安軍曹明以城降。時沿江諸州軍皆呂文煥部下,多望風納降於元。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5年二月,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率水、步軍10餘萬,以宋降將呂文煥為先鋒,沿長江東進。宋沿江諸將,多為呂氏舊部,及元軍至,皆望風歸降。至元十二年正月初,元軍至黃州(今湖北黃岡),沿江制置副使知黃州陳奕降。十一日,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守將管景模降。十三日,宋提舉江州興國宮呂師夔、江西安撫使知江州錢真孫派人迎降元軍。十四日,伯顏率軍至江州,宋知南康軍葉閶以城降。十六日,知安慶府范文虎遣人以酒饌至江州迎接元軍。二月初一,伯顏率軍至安慶府(今安徽安慶),范文虎以城降。南宋攝政太皇太后謝道清,急令丞相賈似道督師抗元,督諸路軍13萬,戰艦2500艘,出師西上迎戰元軍。二月,進至蕪湖(今屬安徽)後,非但不積極部署禦敵,反而先遣返元軍戰俘,並向元伯顏乞和,遭拒絕後,方令步軍指揮使孫虎臣將精兵7萬列陣於丁家洲之長江兩岸,命淮西安撫制置使夏貴以戰艦2500艘橫亘江中,自率後軍駐魯港(今安徽蕪湖西南),阻止元軍東下。初六,伯顏率軍至池州(今安徽貴池),都統制張林以城降。十六日,伯顏率軍進至丁家洲,與宋軍相距數里。見宋軍陣勢,伯顏度寡不敵眾,當以計勝。乃召諸將授以方略,令軍中作大筏數十個,上置柴草,佯言將焚燒宋舟,使宋軍晝夜嚴備而兵疲。二十一日,伯顏督步騎軍沿江兩岸進攻,令戰船同步騎軍合力向宋軍衝擊,並以巨炮轟擊孫虎臣軍。宋前鋒將姜才方與元軍接戰,孫虎臣竟棄陣先遁,諸軍遂潰。元平章政事阿術率戰船數千艘,乘風急進,突入宋陣,橫擊宋艦。夏貴恐賈似道督師獲勝,而受責於鄂州之敗,不戰而逃,賈似道聞之,驚愕失措,急忙鳴金收兵,乘船逃往揚州(今屬江蘇)。宋軍失去指揮,潰軍蔽江而下。阿術督舟師追擊,並登舟掌舵沖宋船,以小旗指揮何瑋、李庭等將並舟追擊,伯顏令步騎左右夾擊,追殺150餘里。宋軍死傷甚眾,戰艦多沉沒,元軍獲大批軍資器械,乘勝東進。同時此時賈似道丁家州大敗後,行至漳州木棉庵,為監押使臣會稽縣尉鄭虎臣所殺。

此戰,宋軍雖眾,然而,多次援救襄樊失利,呂文煥投敵,諸軍自是氣奪,將領各懷異志,不齊心協力,統帥賈似道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招致慘敗。元軍伯顏採取疲而攻之、水陸合擊的戰法,以少勝多,取得了殲宋最後抵抗餘力的重大勝利。

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鎌倉幕府處死。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傳到元朝。於是,忽必烈決心再次征討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徵調軍隊(包括結集南宋新附軍),成立征東行省(亦稱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計。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5年三月,宋鎮江、江陰、滁州(今安徽滁縣)、寧國、常州、平江(今江蘇蘇州)等守臣皆以城降元。阿里海牙率兵取荊湖、攻岳州(今湖南嶽陽)。宋安撫使高世傑會郢、復、岳三州及上流諸軍戰船數千艘、兵數萬人,扼守荊江口。阿里海牙以諸翼水軍屯於東岸。世傑乘夜列陣兵船於洞庭湖口。阿里海牙分兵擊之,世傑敗走,力屈乃降,被殺。岳州總制孟之紹舉城降元。元江東路得府二、州五、軍二、縣四十三,戶八十三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九十一萬九千一百六。同月,敕阿術分兵取揚州。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5年五月,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率軍攻佔鄂州(今武漢武昌)後(參見鄂州之戰),命右丞阿里海牙領兵4萬戍鄂州,自率主力沿江東進。因荊湖地區多數州縣未下,郢州(今湖北鍾祥)即成為鄂州的隱患。至元十二年春,忽必烈命安撫使賈居貞為簽書行中書省事,協助阿里海牙戍鄂,並不斷為其增兵,加強防禦力量。先後遣伯術、唐永堅等人四次持詔書諭降,雖然都統制張世傑已率軍一萬赴臨安(今杭州)勤王,守城將士仍未應。阿里海牙與賈居貞商議,郢州不降皆因有江陵(今屬湖北)、岳州為依託。江陵屯有重兵,若不乘隙先取,迨春水漲,恐為宋軍所圖。遂報請忽必烈批准,賈居貞留戍鄂州,阿里海牙率軍西進。時宋湖北安撫副使兼知岳州高世傑奉京湖四川安撫使朱祀孫之命,集郢、復(今湖北天門)、岳三州以及上流諸軍戰船1600艘,兵2萬人,扼守荊江口,準備襲擊鄂州。三月二十一日,阿里海牙率軍至荊江口,屯軍於東岸。夜半,高世傑率軍遁去。次日黎明,宋軍戰船於洞庭湖口成列而陣。阿里海牙命水軍萬戶張榮實搗其中堅,水軍萬戶解汝楫率舟師從左右兩翼進擊,宋軍潰敗,高世傑敗走,元軍追至桃花灘(一說夾灘),遣郎中張鼎新召之,高世傑乃降。約半數潰卒在都統密佑、劉俊帶領下退往江西。阿里海牙以高世傑力屈始降,仍斬之。以槍揭其首招降岳州,總制盂之紹懼,舉城降。二十七日,阿里海牙遣山東經略使王儼戍岳州。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5年七月,張世傑與平江都統劉師勇、知泰州孫虎臣集水軍戰艦號萬餘艘,以十船為一舫,連以鐵索,沉碇於江,橫列焦山南北江面,規定非有號令不得起碇,決意孤注一擲,與元軍死戰。元荊湖行省平章政事阿術集戰艦屯於瓜洲江岸,右丞相阿塔海、參知政事董文炳集戰艦泊於南岸西津渡;遣萬戶張弘范率兵1000人乘舟西攻殊金沙(今江蘇鎮江西北),控制上游江路。是日,阿術率諸將登南岸石公山(今江蘇鎮江東北)觀察,見宋水師戰艦雲集,旌旗蔽江,但其艦以鐵索相連,不便機動。乃決定實施火攻,以兩翼夾攻、水陸並進戰法突破宋軍防禦。

七月初二,阿術居中,選強健善射者幹人,乘巨艦分兩翼夾射。命萬戶懷都率步騎布陣江岸,防宋軍登岸襲擊;萬戶劉琛軍循江南岸東取夾灘(焦山東北),繞宋軍之後,切斷宋軍退路;董文炳率水師自焦山南麓,攻宋軍右翼;萬戶劉國傑攻左翼;萬戶忽剌出攻其中;令張弘范自上游順風急進,循焦山北麓向宋軍猛攻。元軍小型戰船機動靈活,橫衝直撞,宋軍殊死奮戰,但艦大連舟難以行動,兩翼元軍交射火箭,頓時宋船帆蓬俱焚,煙焰蔽江。激戰半日,宋軍大亂,前軍多墜水中溺死,後軍見勢爭相逃遁,潰不成軍。元軍乘勝追至焦山,獲黃鵠、白鷂等船700餘艘。

此戰,元軍水陸協同作戰,戰術運用得當,用兩面夾攻,中央突破的方法,把過去蒙古騎兵慣用戰法用於水戰,並施以火攻,大敗宋水軍,致宋長江防線徹底崩潰,臨安危在旦夕。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5年十月,宋以留夢炎為左丞相,陳宜中為右丞相,併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宋將李芾固守潭州,元阿里海牙圍潭州,城中守卒不滿三千。芾結侗族為援,修繕器械、儲備糧草,柵江修壁。及元兵至,芾與諸將分地而守,民老弱皆出,結保伍助之,人皆殊死戰,固守城池。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6年正月,1276年正月,元兵破潭州,李市自殺。市字叔章,衡州人。圍城三月余,湖南各城聞潭州陷,多降。伯顏至皋亭山(在杭州東北,臨平鎮西南)。宋奉表投降。陳宜中出逃。張世傑等率軍離臨安。伯顏命呂文煥入城安民。文天祥以右丞相入元營談判,被扣留。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6年二月,宋夏貴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縣降元,宋恭帝投降。三月,伯顏擄宋全太后、帝?等北歸,留諸將平定南方。閏三月,宋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於溫州奉益王正(九歲)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丙(六歲)副之。宋李庭芝、姜才於瓜洲鎮邀擊北還元軍,欲奪還帝?,不成。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6年六月,淮東盡為元軍佔領,元軍破隆興府。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堅持抗元至七月,應流亡政權之召,欲訊海南歸,副將朱煥以城降元,李庭芝、姜才等被俘殺,淮東盡為元軍佔領。江西戰場,宋都帶、李恆等破隆興府(今南昌)後,招降十一城。旋於團湖坪(今江西萬年西南團湖山下)、龍馬坪(今江西進賢北軍山湖畔)擊敗宋軍抵抗。

七月,在福州建立流亡政權的宋帝趙昰,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李庭芝,以龍神四廂都指揮使、保康軍承宣使召姜才入衛。李庭芝乃留朱煥守揚州,與姜才共率7000兵東至泰州(今屬江蘇),欲取道通州泛海南下。不料朱煥以揚州降元,阿術率軍追至泰州將其包圍,並派人招降。

此戰,元軍以部分兵力牽制宋軍大部兵力,有力的保障了攻取臨安的勝利。元軍針對揚州兵精城堅難以驟克的特點,採取長圍久困,待其自潰,伺機攻取;以及軍事進攻與招降相結合的戰法,以較小代價,取得了佔領揚州及淮東16州32縣的大勝利。宋將李庭芝、姜才明知孤城難守,仍然英勇作戰,寧死不降,堪稱可歌可泣。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7年,三月,文天祥率軍復梅州(今屬廣東),整訓軍隊。五月,文天祥親率大軍進攻江西。六月,大捷於雩都,開府於興國(今屬江西)。文天祥的初勝,鼓舞了江西抗元勢力。統兵數萬的江西安撫副使鄒鳳至興國相會;撫州(今屬江西)隱居家中的何時也聚兵入崇仁(今屬江西)返正,以應同都督;文天祥的兩個妹夫孫桌、彭震龍也以龍泉(今江西遂川)、永新(今屬江西),至興國會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今江西修水、武寧、永修西北)三縣豪傑皆表示聽從節制。文天祥因勢利導,分兵三路進攻:以督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率兵數萬攻贛州(今屬江西);安撫副使鄒鳳率贛州諸縣兵攻永豐、吉水(均屬江西);招撫副使黎貴達率吉州諸縣兵攻太和(今江西泰和)。

七月,文天祥所部復贛州九縣,吉州八縣復其半,軍勢大振。寶慶(今湖南邵陽)的張虎、衡山(今屬湖南)趙瑤、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的張德興、傅高等,皆起義響應。元軍為進討文天祥以塔出為右丞,麥術丁為左丞、李恆等為參知政事,於江西隆興(今南昌)設行中書省。

八月,李恆遣軍援贛州。以鐵騎衝擊圍城的趙時賞、趙孟頫軍,宋軍潰敗,趙孟頫收殘兵退保雩都。與此同時,李恆親率精兵偷襲同都督府,文天祥不意李恆猝至,倉皇北撤,欲與永豐的鄒鳳會合。不料鄒鳳軍先潰,文天祥退至方石嶺(今江西吉安東南)被元軍追及,部將鞏信為掩護文天祥脫險,率一部兵擺疑陣全部戰死。文天祥退至空坑(今吉安境)被元軍擊潰,由小路得脫。趙時賞等亦於贛州撤退時,被俘死。張汴、劉欽為亂兵所殺。文天祥收集殘部屯駐南嶺(今廣東紫金南),整肅軍隊。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8年二月,萬戶禿滿答兒等攻克瀘州,斬其主將王世昌、李都統,東川副都元帥張德潤破涪州(今四川涪陵),宋將王明等皆不屈被殺。元將不花、汪良臣等也兵攻重慶,宋將張珏率眾出戰,射中良臣四矢。次日,張珏與也速答兒戰於扶桑壩,元軍前後夾擊,宋兵大潰。是夜,都統趙安以城降,珏乃率眾乘舟順流走涪,為不花遣舟師阻截,遂被俘。自是紹慶、南平諸州相繼降元。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8年四月,十一歲的宋端宗於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病死,八歲的趙昺為帝,改元祥興。同月,元軍招降臨安、白衣、和泥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威楚、金齒、落落分地城寨軍民三萬二千二百,禿老蠻、高州、筠連州等城寨十九所。六月,祥興帝遷駐厓山,張世傑以為天險可守,乃奉帝移駐,遣人入山伐木,造行宮二十間及軍屋三千間居住,元以張弘范為都元帥,李恆副之,將兵入閩、廣,以討宋餘眾。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8年七月,宋湖南制置司張烈良及提刑劉應龍,起兵以應厓山。雷、瓊、全、永與譚屬縣民周隆、賀十二等皆起兵響應。大者眾數萬,小者不下數千。命阿里海牙往討,獲周、賀斬之。烈良等奔思州烏羅洞,為元軍所襲,皆戰死。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8年十一月,建寧政和縣民黃華,集鹽夫,聯絡建寧、括蒼(今浙江麗水東南)及畲民婦許夫人起兵抗元。詔調兵討之。文天祥於十一月進入潮州,討伐叛徒陳懿、趙興。趙興被處死,陳懿逃走。正是由於陳懿的出賣,文天祥在五坡嶺再次被元軍俘擄。他後來被押到大都,堅貞不屈,於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殺,時年四十七歲。同月,元進攻漳、潮、惠,宋廣州淪陷。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9年,宋合州安撫使王立以釣魚城(今四川合川東)降於元。命為潼川路安撫使,知合州事。元張弘范由潮陽港乘舟入海,至甲子門(今廣東陸豐東南石帆港海口),獲知宋帝所在,乃率兵至厓山,以舟師塞海口。宋張世傑則結大舶千餘,作一字陣,碇海中,中艫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奉宋帝居其間,決以死相戰。厓山北水淺,舟膠不能進。弘范由山東轉而南,入大海,與世傑舟師相遇。世傑船堅不能動,弘范乃舟載茅草,灌以膏脂,乘風縱火焚之。世傑戰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弘范無可奈何。時,世傑有甥在弘范軍中,弘范三令其招世傑降。世傑不從,曰「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義不可移也」,因曆數古忠臣以答之。弘范乃強命文天祥作書招世傑,天祥遂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無奈其何,復遣人語厓山士民曰:「汝陳丞相已去,文丞相已執,汝復欲何為!」士民亦無一降者。世傑兵士食乾糧十餘日,飲海水,水咸飲即嘔吐,兵士大困。然世傑率蘇劉義、方興等旦夕大戰,既而李恆自廣州以師來會。弘范命恆守厓山北。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1279年二月,張世傑與元張弘范戰於厓山。弘范分諸將為四軍,李恆趁早潮退,攻其北,世傑以淮兵殊死戰,矢石蔽空。至午,弘范以舟攻其南,世傑腹背受敵,多傷亡。兵士皆疲,不能復戰。俄而宋軍有一舟檣旗倒,諸舟之檣旗皆倒。世傑知大事已去,乃抽精兵入中軍,諸軍大潰,部將翟國秀等皆降元。世傑遣小舟欲奉宋帝去,陸秀夫執不肯赴。世傑乃與蘇劉義斷舟索,以十六舟奪港而去。宋帝舟大,且諸舟環結,秀夫料不得脫,乃先驅其妻子投海。謂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即背負幼帝蹈海死。後宮諸臣從死者甚眾。余舟尚存八百,盡為弘范所得。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餘萬人。張世傑投水死 世傑將趨占城,士豪強之還廣東,乃回舟至南恩之海陵山(今廣東陽江西南海中)。散潰稍集,時颶風大作,將士勸世傑登岸。世傑曰:「無以為也。」乃登舵樓,焚香遙祝曰:「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風濤愈甚,世傑遂墮水溺死,宋亡。

南宋最後46年,縱有眾多忠臣名將,疆域依然越變越小直至崖山滅國

南宋在政治、軍事等諸多領域都沿襲北宋。 在中央地方權力、官僚機構、司法、軍權等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措施, 軍事上在招收潰兵及勤王之軍等基礎上,開始軍事重建之路,最終形成幾支較強大的軍事力量, 於是有了岳家軍、韓家軍的出現。南宋雖偏安於秦嶺淮河以南,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是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係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從此逐漸趨向衰落。隨著陸秀夫和張世傑這兩位大宋的頂樑柱相繼跳海,宋隨之也迎來了自己最終的命運,宋被蒙古人所滅,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南宋遂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