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談起源於秦朝隸書

淺談起源於秦朝隸書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起源追溯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又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贏政篡改文字後,漢朝恢復和發掘傳統文字的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征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蓋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但是也有人認為,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發展歷史

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 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只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 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 筆勢飛動,姿態優美。在結構上,有小篆的縱勢長方,初變為正方,再變為橫勢扁方漢隸具有雄闊嚴整 而又舒展靈動的氣度。 隸書對篆書的改革包括筆畫和結構兩個方面。隸化的方法有變圓為方。變曲為直。調正筆畫斷連。 省減筆畫結構等等。其中以橫向取勢和保留毛筆書寫自然狀態兩面點最為重要。橫向取勢能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最終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筆法。而毛筆的柔軟性以使漢字筆畫產生了粗細方圓。藏 露等各種變化。還有字距寬。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點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復甦。有餘農、鄧石如、何紹基等,別有建樹。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當代書法家

王長慶

王長慶,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教授,書香世家,自幼酷愛書畫,1986年進修函授結業於河北省師範學院承德分院書畫系,集古今精華一爐,主攻漢隸,兼書行楷,尤其以隸書見長,其筆墨蒼勁、混厚、端莊、嚴肅。蒼勁不失雋秀,渾厚不失飄逸,端莊不失流暢,嚴肅不失瀟洒。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書風,自成一家。其作品分別為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毛主席紀念堂、中南海、天安門城樓管理局、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國家級部委所收藏,並頒發了收藏證。

劉炳森

劉炳森(1937年8月17日-2005年2月15日),天津武清人,中國著名書法家。1937年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山水科,1962年後任故宮博物院助理技術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館員、研究館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在用筆上,劉先生講究勻凈。劉炳森隸書中很難看到飛白筆法,他似乎在極力迴避這種筆法,而對線條的滋潤、光潔有著骨子裡的偏好(這很能讓人聯想起「館閣體」來)。在用筆的力量分配方面,劉先生也處理得非常「公平」:橫畫一律較粗,豎畫一律較細,這種筆法雖然看上去非常賣力,卻並未顯現出應有的力度,究其因,主要是用筆上鋪毫與聚毫運用不當所致。鋪毫使線條呈扁平狀,這種線條雖然表現出一定的寬度,但卻喪失了應有的厚度,缺乏立體感,給人以單薄的絲綢或布條等扁平物體的感覺,而且又給人以筆始終浮在紙面上,不能入紙的感覺,自然缺乏力度。聚毫所寫出的線條則相反,它表現出一定的立體感,給人以破空殺紙、力透紙背的審美效果。古錢幣文字就有這種審美感染力。按說,兩種筆法並無優劣之別,關鍵是如何使用。劉先生將聚毫用在豎畫上,鋪毫用在橫畫上,橫粗豎細,加劇了字形的扁平感,極大減弱了書作的體積感和感染力。

在結字上,劉炳森隸書呈現出「滿」的特徵。無論是多筆畫字,還是少筆畫字,劉先生都將每個字處理得四角填滿。對於筆畫多的字來說,這麼作要容易一些,對筆畫少的字,就需要將筆畫加粗加厚,這樣的結果便是大小齊平,如古人所謂「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給人的感覺便是「狀如運算元」,缺乏變化、缺乏生氣、缺乏生動活潑的氣象。

章法上,劉炳森隸書更是突出了這個「滿」字。他的書作,不僅每個單字四角布滿,整個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實,每字每行端正筆直,壁壘森嚴,彷彿一個無比嚴肅的儀仗隊!劉先生幾乎對古人「計白當黑」、「以虛當實」的審美觀充耳不聞,採取排斥的態度。

書友作品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重陽節,登高望書法
天下第一小楷—《靈飛經》,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