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港殤:宗師、黑幫、美人、死亡

港殤:宗師、黑幫、美人、死亡

作者|猛哥

來源|猛哥分號

1841年,香港開埠。

此前近兩千年,那裡都是一個荒島,南蠻之地,零星散布少量村夫和漁民。開埠後,英國人引入銀行和央行,金融和貿易的種子從此生根發芽。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遠東的中心依舊是上海。

戰爭給了香港機會。

到1937年,香港還只是一個擁有100萬人口的廣東人移民城市。抗戰爆發後,內地人為避禍,相繼來此,香港人口增至160多萬,其中尤以上海精英為著。

張愛玲在小說《傾城之戀》里說:「這兩年,上海人在香港,真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待3年零8個月的日治結束,香港人口只剩下了60多萬。

再往後,內戰爆發,更多新移民湧入,香港成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在野政客及富有商人在亞洲的最佳庇護所。」

當時香港著名大飯店的大廳內,一時擠滿了從上海逃難而來的富商巨賈,一到喝茶時間,上海話不絕於耳。

1946年至1950年,從上海等內地流入香港的資金不少於5億美元。僅1949年8月11日一天流入港澳的黃金即達2萬兩之多。

有人,還有資本,香港經濟一日千里。

1947年香港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27.7億港元,比戰前最高年份1931年增長了116%。1949年更是突破了50億港元。

等到1953年,香港人口已經超過250萬。「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逐漸樹立起來。

學者陳冠中說:

香港的居民終於對香港有歸屬感了,但一半是被逼出來的。原來他們哪裡都去不了,英國不是隨便去的,內地還不是可以去的,他們不能自認英國人,也不願意被人家認為是內地人……沒選擇,他們只能叫自己香港人,後來越叫越順,引以為榮。

2

南下群體中,有那麼幾位,將勾連起一個甲子的香江風雲。

鄒文懷本是廣東梅州大埔人,1927年出生於香港,成年後赴上海接受教育,考入聖約翰大學新聞系。

香港有一所創辦於1916年的香港大學,二戰中遭遇轟炸,停辦,1945年復辦,滿目瘡痍,教育質量堪憂。

聖約翰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也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畢業生中名人輩出,如顧維鈞、林語堂、宋子文、張愛玲、榮毅仁、周有光等。

鄒文懷入校時,劉以鬯已經大學畢業。

劉以鬯,名字很拗口,鬯,音同「敞」,順暢之意。民國時代,能取出如此高深晦澀的名字,可見他家世不簡單,事實就是如此,他父親是黃埔軍校的英文秘書,可與蔣公、周公等談笑風生;他大哥是宋美齡的英文機要秘書,絕對的心腹。

在青年時代,劉以鬯就創作出諸多小說,抗戰期間,經由父親的關係,他在重慶兩家報館主持副刊,名噪一時。抗戰勝利後,返回上海,創辦一家出版社,與施蟄存過從甚密,推介了戴望舒、姚雪垠等一批青年作家(姚雪垠後憑藉《李自成》一書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

鄒文懷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申報》擔任實習記者。沒幾年,政權鼎革前夕,他返回香港,在《南華早報》任體育記者,後跳到「美國之音廣播電台」工作。

1949年,天才少年高琨跟隨全家移民香港。

高琨的爺爺是晚清著名詩人,革命家,南社成員,父親是國際法庭的大法官,家住法租界,童年時,他就對化學最感興趣,曾經製造過滅火筒、煙花、曬相紙以及炸彈。後來他又迷上了無線電,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同年,饒宗頤移居香港,這是他第二次到香港。

饒宗頤,生於潮州首富之家。他初中還沒讀完就退學了,因為覺得老師太low,不如回家自學,才華驚艷,19歲,被前輩推薦到中山大學做研究員。1941年,廣州淪陷後,他本想去雲南,過道香港時,被一幫逃難至此的文化名流圍觀和挽留,遂完成成名作《楚辭地名考》。

劉以鬯也去了香港,堅持辦出版社,但難以經營,不得不關閉,為生計,遠走東南亞,輾轉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媒體。

邵逸夫在東南亞建立起娛樂帝國。他父親是上海的顏料大王,後家道中落,只剩下一棟洋房與一家名為「笑舞台」的劇院。邵逸夫與一眾兄弟變賣房產,舉家搬進「笑舞台」,成立「天一電影製片廠」,即後來的「邵氏兄弟」,在東南亞。他們擁有139家電影院和9家娛樂場。

加上晚幾年抵港的金庸,他們將築起香港的底蘊。

3

鑒於香港經濟在騰飛,1957年,邵逸夫把事業中心搬到香港,經人介紹,鄒文懷去邵氏做宣傳助理。

鄒文懷很快嶄露頭角,被提拔為製片經理。

邵氏當時最大競爭對手是國泰,由於沒有一位明星,邵逸夫和鄒文懷聯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單,最先挖的就是女星林黛。

當時林黛是全港最紅的女星,片酬極為可觀,邵氏給出兩倍價錢,成功簽下。

林黛是桂系大佬程思遠的女兒,後來嫁給了「雲南王」龍雲的兒子龍繩勛。婚後三年,因丈夫花心,開煤氣自殺。

林黛的成就極高,她的去世讓港人心痛不已。後來最讓港人痛心的早逝女星是翁美玲,同遇負心郎,也是開煤氣自殺。

除了明星,邵氏還挖來名導岳楓、陶秦、嚴俊等。

有了導演和明星,鄒文懷向邵逸夫提出差異化競爭策略:拍武打片。這才有了《獨臂刀》系列。

《獨臂刀》系列導演是張徹、主演是王羽、編劇是倪匡。

張徹父親是浙系軍閥,中央大學畢業,少年從政,跟蔣經國是好哥兒們,官至上校,赴台後,進軍文藝圈,拍了台灣戰後第一部國語片《阿里山風雲》,這部電影現在很少人知道,但它的插曲《高山青》可是家喻戶曉:「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張徹後去香港,與胡金銓一併成為「新武俠電影」的兩大旗手,2002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並於同年去世。

王羽,是第一位新武俠電影巨星。他是個硬漢,年輕時是台灣竹聯幫骨幹。林青霞曾倒追過他,兩年後分手,他的解釋是,自己名聲太差,不能連累了玉女。

嘖嘖,這理由簡直了。他後來還跟林鳳嬌傳過緋聞,對,就是成龍他老婆,房祖名他媽。

倪匡這個人更有意思,原來是內地公安,參與了「土改」及內蒙古、東北等地的墾荒,1957年,因把一座木橋給拆了當燒火木柴,被當做「反革命」抓起來審查,他偽造證件,從內蒙古逃到廣州,然後偷渡出境,先到澳門,後去香港。

幸好他能文善墨,才沒被餓死,在金庸的鼓勵下,他用筆名「衛斯理」混江湖,什麼都寫,科幻、偵探、武俠、言情等,非常高產。金庸和古龍的一些小說,都是他代筆。他還有一個妹妹叫亦舒,號稱香港的瓊瑤,有才但很毒舌。他兒子倪震,才情一般,但很會把妹,先撩李嘉欣,後娶周慧敏。

有這三位合作,《獨臂刀》成為香港最賣座的電影,票房首過百萬。

4

大浪奔騰,沉渣泛起。來港人潮中,必是三教九流,黑幫為盛。

香港黑社會的歷史溯源,要從清代的「洪門」說起。

雍正十一年,五個福建和尚挑頭,反清復明,事情敗露,跑路中,有五個人加入,一起到廣東,又有五個和尚加入,這十五個人就成了帶頭大哥,號召信徒,從廣東一路打到江西和湖北,並在湖北一個叫紅花亭的地方聚會,決定成立組織,推舉陳近南為首領,稱為「香主」。

傳說聚會那天,陳近南率眾拜祭天地和崇禎時,天邊出現紅光。因為「紅」與「洪」同音,這個組織的會眾就均以「洪」為姓,故稱「洪門」。

十五個帶頭大哥,就分別稱作洪門「前五祖」、「中五祖」、「後五祖」。

很多年後,李連杰的《方世玉》系列電影就是據此改編。

「洪門」高峰期有2000多人,不敵清軍,只好轉入地下。乾隆年間,改稱「三合會」,天時地利人和的意思。

「三合會」化整為零,山頭眾多,一直延續到清朝覆滅。後來,孫中山等人搞革命,成立同盟會等會黨,就藉助了「三合會」的力量和鬥爭經驗。

香港靠近廣東,自然有「三合會」滲透。英國人佔領香港後,集中清理了一批。不過,香港「三合會」很少是正統「洪門」,大都是假借「三合會」的名頭。

但香港警方出於慣例,把黑社會組織統稱三合會(Triad Society),專門負責反黑行動的機構叫「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就是港片常見的「O記」。

香港黑幫成員多是外來底層移民,聚集在碼頭一帶,為搶地盤,結成老鄉會,互相毆鬥,老鄉會就發展成為幫派,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堂口。

1909年,香港「義勇堂」堂主黑骨仁為調和各個幫派之間的矛盾,召開香港第一次「洪門大會」,決定在各堂口前加上一個「和」字,表示各幫派之間應「以和為貴」,這樣形成了既相互獨立又聯合的「和」字派三合會組織。

杜琪峰的電影《黑社會之以和為貴》再現了這個故事。

不過,這些老鄉會與有軍方背景的幫會相比就差太遠了。

1947年,國民黨軍統少將向前,將「義安工商總會」改名為「新安公司「及其分支「永安公司」,即現今的「新義安」。

1949年初,國民黨軍統中將葛肇煌於廣州設立洪門組織「洪發山」,廣州解放後,他率領心腹逃到香港,後赴台灣「歸隊」,留在香港的人馬成為「14K」的初創者。「14」指其發源地為廣州寶華路14號。

1953年,向前被港英政府驅逐,跑到台灣,他傳位給大兒子向華炎。他共有13個兒子,向華強排行老十,向華勝排行十三。

1960年代,香港警察與黑社會沆瀣一氣,「警察管黑社會,黑社會管治安」。時任港島及九龍總華探長的呂樂,一直到1968年卸任為止,在香港黑白兩道通吃,被稱為「五億探長」,五億是指其身價。

5

高琨考上了香港大學,但是香港大學沒有他喜愛的電機工程專業,於是他1954年赴英國留學,並於1969年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

他曾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工作多年,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65年,在一篇論文中,他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纖維作長程信息傳遞,這將帶來一場通訊業的革命。

在新加坡,劉以鬯認識了羅佩雲。羅是廣東人,著名現代舞表演藝術家,常到新加坡演出。美女愛上了年長20歲的窮書生。

1957年,他們回港結婚,並定居。劉以鬯任《香港時報》、《快報》、《星島晚報》副刊編輯,同時兼顧寫作。

他一手寫「娛樂他人」的通俗文章,一手寫「娛樂自己」的純文學,在宏大敘事之外,為「香港歷史加了一個注釋」,力圖將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嘗試詩與小說的結合。

1963年,劉以鬯出版小說《酒徒》。與金庸、梁羽生等人互相映照,他成為香港純文學的一代宗師。

6

1970年,鄒文懷出走邵氏,自立門戶。

邵氏是家族制,鄒文懷不可能繼續上升,且邵逸夫把紅顏知己方逸華拉入管理層,鄒文懷的權力被削減。

同時,邵逸夫決定主力發展電視業,但鄒文懷認為這正是香港電影的好時機。二人理念不合。

鄒文懷聯合幾名骨幹,一起創辦了嘉禾。從此,嘉禾與邵氏就成了死對頭。

很多年後,鄒文懷說,「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

但對「叛徒」,邵逸夫可是真想弄死他。

鄒文懷還嫌事情不夠大,嘉禾拍的第一部電影居然是《盲俠大戰獨臂刀》。

嘉禾搶了「獨臂刀」這個IP,為此,邵逸夫狀告鄒文懷,兩個人還親自對簿公堂。

嘉禾就要快被官司給拖死了,沒想到迎來曙光。

李小龍閃亮登場。

龍哥本是廣東順德人,家境良好,後移居香港,跟黃霑是中學同學,他的校友還有許冠文、吳宇森等。

當李小龍和黃霑約架時,許冠文和他的弟弟們自彈自唱,吳宇森則總愛走進電影院去琢磨光影的神奇。

愛武文弄棒的李小龍走進了潦倒的拳師葉問開的武館,葉問是廣東佛山人,看似弱雞,實際特別能打。

葉問的成名技是詠春拳,與洪拳淵源頗深,而洪拳與「洪門」又頗有干係。歷史呀,真是有意思。

儘管李小龍有武學天賦,但他爸爸認為,做武師沒啥前途,還是讀書要緊,為了讓他收心,把他送去了美國。

沒多久,大美女林燕妮也去了美國,跟李小龍成了好朋友,但她嫁給了他的大哥。

在美國,龍哥本性不改,痴迷武學,在詠春的基礎上,創立「截拳道」,他想做功夫巨星,但好萊塢不給機會,至多是在一部劇中做配角。

聽說香港日新月異,李小龍打算去碰碰運氣,他給邵逸夫傳話,可以給邵氏拍片,不過片酬不低於10000美金。

邵逸夫一聽,呵呵,無名小卒好張狂,頂多2000美金。

龍哥怒了。

鄒文懷聽說此事,立馬給龍哥拍電報,速回,給你7500美金,另加票房分成。

龍哥就這樣回了香港,真正的武打巨星誕生。在王羽之後,香港又湧現出狄龍和姜大衛兩個打星,但畢竟沒真功夫,總是差點意思。

邵氏給明星固定片酬,不能參與票房分成,明星敢怒不敢言,沒辦法,邵氏資源多。嘉禾不一樣,除了片酬,還讓明星成立個人公司,一起合夥拍片,共同分成。

李小龍出手不凡,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就創造了新的票房紀錄,一鼓作氣,接下來《精武門》、《猛龍過江》等幾部,全程熱爆,嘉禾氣勢如虹,搞得邵氏很狼狽。

哪裡想到,1973年,龍哥猝死在情人丁佩的家中。

丁佩可不簡單,父親是留學日本的西醫,外祖父鮑毓麟更是東北軍著名將領,張學良的發小,電視劇《少帥》中有他。

丁佩原名唐美麗,一家人在台灣生活富足,她想當明星,可總是演配角,後來經人介紹,來到香港,加入邵氏,因為胸大腰細、妖冶迷人,出演了一系列風月片,成為艷星。

不過真正讓她名聲大噪的還是與李小龍的一段情。龍哥死後,她嫁給了向華強,後又離婚。

7

1970年,高琨返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擔任電機系系主任。

四年後,他又返回ITT工作,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使科學界大為震驚。

高錕的發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發展,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因此被冠以「光纖之父」的稱號。

1987年,高琨再次返回香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直到1996年退休。

香港中文大學是由四個學院合併而成,其中新亞學院為錢穆所創,新儒家的重要陣地,中華傳統文化經此在海外開枝散葉。

饒宗頤抵港後,起初就在新亞學院執教。

如果說,高琨把香港的理工科水準提升到一個高度,饒宗頤則在香港的國學領域以啟山林。

他與季羨林合稱為「北季南饒」。

許嘉璐曾說:「中華文化什麼樣子?就饒公這樣!饒公是中華傳統文化呈現於二十世紀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說:五十年之內,不會再出第二個饒宗頤!」

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才不是文化沙漠。

饒宗頤為香港張舉文脈,金庸、倪匡、黃霑和蔡瀾等人則深耕通俗文化,並有所大成。

林燕妮也返回香港,一支筆很是矯健,與「香江四大才子」的剛勁互補,給香港增添些許溫柔。

1985年,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在香港創刊。這本雜誌在香港文學史、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華文文學史上的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創刊號的「顧問」陣容非常強大,有錢鍾書、夏志清、周策縱、余光中、趙令揚、白先勇、葉維廉、梁秉鈞、竹內實等11人。刊名是李敖的老師台靜農題籤。

8

錯失李小龍後,邵氏又錯失許冠文。

因為不願給高片酬,許冠文帶著《鬼馬雙星》的劇本投奔嘉禾,開啟了喜劇片大潮,他是香港無厘頭電影的創始人,自後才是周星馳。

隨後,吳宇森加盟嘉禾,導演了《發錢寒》和《大煞星與小妹頭》等片。

不過嘉禾的立身之本還是功夫片。鄒文懷又挖掘出成龍,接棒李小龍。

1976年,成龍拍攝了《蛇形刁手》和《醉拳》,一炮而紅,諧趣功夫風格深得觀眾喜愛,鄒文懷看出了成龍是明日之星,便將他挖過來。

進入1990年代初,鄒文懷又和徐克展開合作,推出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

李連杰在拍完《少林寺》走紅後、最初是加盟邵氏,並拍攝了《南北少林》和《中華英雄》等,沒曾想《黃飛鴻之壯志凌雲》票房接近3000萬,讓他下定決心和嘉禾合作,接著又拍攝了《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以及《笑傲江湖:東方不敗》等。

到1980年代後期,邵氏實際上已經退出了電影行業,主攻電視行業。

早在1967年,邵逸夫就成立了香港無線電視廣播公司,即TVB。1972年,與「邵氏」明星制理念一脈相承的無線藝員培訓班成立。

邵逸夫肯定不會想到,這個原本自產自用的明星培養基地日後竟然撐起了香港,或者說是整個華人演藝圈的半壁江山。

1983年,第12屆無線藝員培訓班開業,學員有吳啟華、劉青雲、陶大宇、商天娥、吳君如、曾華倩、劉嘉玲、藍潔瑛。

這些人中,吳啟華略猥瑣、劉青雲太黑、陶大宇有點嬰兒肥、商天娥沒特色、吳君如傻乎乎、曾華倩面相刻薄、劉嘉玲土不拉幾,只有藍潔瑛形象氣質俱佳,所有人都認為,她將最紅。

關於藍潔瑛的身世,真真假假,沒有定論。

香港八卦媒體說她生父重男輕女,拋棄妻女,母親改嫁後,繼父暴躁,動輒毆打藍潔瑛,給她造成了極大的心靈創傷,註定了餘生的悲劇。

但藍潔瑛自己曾撰文說,親生父母和藹可親,家庭關係和睦,生活優渥。

還有她的感情經歷也是眾說紛紜,多有矛盾。

這種分裂一直糾纏她,並最後將她撕碎。

9

1990年代,是香港娛樂圈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因為黑幫深度介入。

1974年,港督麥理浩設立廉政公署,查處警界腐敗分子,與呂樂並稱的「四大華人探長」,都成為通緝要犯。

呂樂當探長時交情最深的是香港軍裝警署署長曾啟榮,也被廉政公署通緝,逃到台灣。曾啟榮有個兒子,叫曾志偉。

向華炎的岳父呂六,是呂樂的叔父,向家和呂家互認世交。

1980年代以前,「14K」是香港第一大幫會,但1980年代後,「新義安」取而代之。由於警察的貪污問題得到了有效的遏制,黑社會開始轉行。娛樂圈是追逐名利的戰場,更是黑社會「洗錢」的樂園。

其中,與「新義安」有千絲萬縷關係的永盛電影公司最為搶眼,它由向華強和向華勝創辦,通過電影宣傳,極力美化幫派。

1992-1994年間,香港警方共接報涉及娛樂圈的暴力案件20多宗,其中徐克工作室被擲燃燒彈、劉德華被勒收保護費、電影製片人黃朗維被殺。此外,周潤發、周星馳、張學友等都曾先後受到黑社會的敲詐和勒索。

李連杰經紀人蔡子明的被殺最為轟動。

向家兄弟進軍電影業後,「14K」話事人鬍鬚勇也緊隨其後,他的拍檔就是蔡子明。

香港有三個「鬍鬚勇」,一個是謝霆鋒媽媽狄波拉的現任老公,一個是張柏芝的黑道老爸,還有一個是「14K」教父潘志勇。

潘志勇是雖然沒有坐上「14K」的堂主之位,但沒他首肯,其他人都不敢坐,實際上他當家。

1990年,劉嘉玲遭綁架被拍裸照,相傳就是蔡子明所為。當時,蔡子明的一部電影《轟天龍虎會》等著她開拍,劉遲遲不來,蔡子明於是「派人教訓了她」。

很多年後,藍潔瑛自爆,差不多在這前後,她被圈內兩個大佬強姦,指涉鄧光榮和曾志偉。

曾志偉,熟面孔,略去不說。

鄧光榮,曾與秦漢、秦祥林齊名,是台灣三大文藝片小生,與林青霞、蕭芳芳等都有合作。他很早就混社團,讀書時就拜在「聯公樂」的龍頭劉榮駒門下,據說一度做到社團老大。人到中年後,總在電影中扮演黑幫老大,分外逼真。

1980年代,他還創辦了兩家電影公司,如果沒有足夠強硬的後台,很難在香港立足。

2011年,鄧光榮去世。藍潔瑛的指控就剩下曾志偉,但他矢口否認。

蔡子明被殺後,李連杰轉投永盛,這樣永盛旗下就有香港兩個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巨星:周星馳和李連杰。

從1990年到1993年,香港每年票房前十名的影片,大都是永盛出品。

後來,周星馳想移民加拿大,屢屢遭拒,加拿大聯邦最高法院認定他是一名「犯罪組織成員」。

幾年前,有文章指出,周星馳因給永盛拍電影才被懷疑涉黑,引起向華強妻子陳嵐的不滿,公開發飆,她替丈夫辯護,「如果他有(黑道背景),香港政府已經抓他了!我們都去內地,內地最不容許黑社會。」

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黑社會成重點打擊的對象,資本紛紛撤出,香港電影走向凋敝。

10

千禧年後,香港電影市場持續低迷,鄒文懷的婚生女兒不堪大用(鄒文懷還有兩個非婚私生子,但此二人沒興趣做電影),他只好把嘉禾賣給橙天娛樂,結束了自己半個世紀的電影傳奇。

他先後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2008年)、亞洲電影電影終身成就獎(2011年)。

2000年,82歲的劉以鬯歲退休,他一生作品約7000萬字,結集300萬字,其中《酒徒》和《對倒》對香港文壇帶來巨大的衝擊力。

有一次,劉以鬯送書給王家衛,先送《酒徒》,後來又送《對倒》。王家衛原想改編《酒徒》,後來看到《對倒》,更鐘愛,遂有《花樣年華》。影片中引用了三段《對倒》中的文字,片尾還「鳴謝劉以鬯先生」。

劉以鬯曾任香港作家聯會會長,為表彰他對香港文學界的巨大貢獻,特區政府分別在2001年,2011年授予了他榮譽勳章以及銅紫荊勳章,並還頒發了「2014香港藝術發展獎之終身成就獎」。

饒宗頤1978年退休後,長期在法國、日本、中國內地、台灣及澳門周遊講學。2009年,獲聘為台灣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11年12月,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2013年連任。

高琨的最高榮譽則姍姍來遲,200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皇家科學院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可他70歲時,就被確診認知障礙症。獲得諾獎後,他與妻子黃美芸在2010年成立高錕慈善基金,幫助其他患者。

人到晚年,最怕孤零。林燕妮於2005年被查出甲狀腺生瘤,不時進出醫院。惡疾纏身,但她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沒有怨天尤人,間中會在其撰寫專欄中用文字來抒發感受:「下世不想再做林燕妮,太辛苦了,想做一個傻傻的,有老公愛惜的女人。」

2004年,她愛恨一輩子的黃霑去世;2008年,她的前夫,即李小龍大哥去世;2014年,她的母親去世。至此,她在人間唯有兒子一個親人。

也許從那時起,她才把生死真正看開。

似乎看開的還有苦命人藍潔瑛。2015年5月7日,剛度過52歲生日的藍潔瑛接受了生前最後一次採訪,談及近況,坦言每月借錢維持生計。

影迷期待,如果她能復出,該多好。只是沒有如果。

11

香港不香久矣,今年更是噩耗連連。

2018年2月6日,饒宗頤逝世,享年101歲。

他常對人言,做學問和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平常心態,要「守株待兔」。不能急功近利。「積極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夠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樹底下。當有兔子過來的時候,我就猛然撲上去。我這一輩子也不過就抓住幾隻兔子而已。」

抓兔子的「南饒」走了。自此,南北皆無國學大師。

2018年5月31日,林燕妮逝世,享年75歲。

自古作文,說是容易做起難,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其實,她這一生何嘗不執著呢?「一見楊過誤終身」最早出於她的文章,她玲瓏剔透,閱盡滄桑,卻還是「一見黃霑誤終身」。

李小龍、林振強、黃霑、羅文、張國榮、黃家駒、梅艷芳……,這個香江傳奇女性,就此帶走了半個世紀的風流。

2018年6月8日,劉以鬯逝世,享年100歲。

他最不為世人所知,世人只知香港有流行文化,有通俗文學,殊不知,香港純文學也是別有洞天,這全賴他一人所撐。

劉以鬯離世後,王家衛發表了悼文,悼念相繼離世的幾位香港文壇大師,「很惋惜。劉老師的離去象徵了戰後南來作家在香港一地開花之時代的終結。香港為這一代的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一席之地,容他們在此開花結果。再一次對相繼離世的饒宗頤大師,林燕妮女士以及劉以鬯先生這些前輩致敬。」

2018年9月23日,高琨逝世,享年85歲。

於科研,他所做的光纖通訊研究,建構了現今的網路世界;於治校,他執掌香港中文大學9年,其包容學生器量及親和力,至今仍是無人能超越。

2018年10月30日,金庸逝世,享年94歲。

他的一生充滿秘密,不能為外人道。

首度返鄉時,他還說,「如果一個人離開家很久,在外邊住的時間一長,對故鄉懷念的感覺就越深……總想老了,再回到這個地方來住。」

只是再也沒機會了。

2018年11月2日,鄒文懷逝世,享年91歲。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這是他喜愛的手機鈴聲,很豪邁。

生前他說,如果年輕二十歲,一定能重振香港電影,無奈年事已高,有心無力,「我已經做了我要做的事情。」

一代輝煌只留傳說。

2018年11月3日,55歲的藍潔瑛被發現於寓所猝死。具體死亡日期不知。

與前述大家相比,她無比悲催,她本該有閃亮的人生,可在多方因素的夾擊下,皆為泡影,真實展現了何謂紅顏薄命。

誰害了她?原生家庭、自身性格、人情涼薄的影視圈、可惡的強姦犯、故作驚悚的狗仔、藉機炒作的損友……

致命的門檻,跨過去就是劉嘉玲,跨不過去就是藍潔瑛。她是五光十色的香港照不到的一抹哀傷,也是隱喻。

今年,關於香港的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

編輯 | 丹丹

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非鉛筆道原創,不對文中觀點和真實性負責,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道 的精彩文章:

360金融赴美遞交招股書:計劃募資2億美元 承銷商為高盛與花旗銀行
9月27日 鉛筆道DATA優選項目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