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似再普通不過的筷子,竟然蘊含著這麼多歷史文化內涵

看似再普通不過的筷子,竟然蘊含著這麼多歷史文化內涵

全球範圍內,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為三種。一種直接用手抓食,一種用叉子、勺子,一種用筷子、勺子。用叉子的就是歐美,用手的是南亞次大陸、非洲,用筷子的就是東亞,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還有越南,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很早就有了勺子和筷子。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

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讚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禮記》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注釋:「梜,猶箸也」。《史記》謂「紂始為象箸。」這些都說明「箸」的稱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現。

現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在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較多出現,開始叫「快兒」、「快子」。被引用較多的說法,是陸容《菽園雜記》中有關時俗的記載。那時水上行舟之家講究避諱,以吳中(今蘇州)一帶為甚,如忌諱「翻」、「住」等字眼,於是稱「幡布」為「抹布」,「箸」為「快兒」。

雖然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

現在不時能看到的兩人用四隻筷子同時夾菜,這在古代是不允許的。古人認為這種動作叫「截筷」,與收納骨灰時的動作相似,不吉利。古人吃飯時還忌讓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針對死人的。人死後會在棺前放最後一碗「飯」,並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叫「供筷」,這樣才停下筷子。因為這種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的。

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很多用餐的場景,我仔細尋找了有關筷子擺放方向的信息,但很遺憾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

筷子剛傳到日本時,與中國同樣採取了橫向擺放的方式。但在後來,西域的飲食文化、用餐習慣、餐具、菜肴傳入大陸,筷子的擺放也轉變成了與叉子、勺子相同的縱向式。而日本始終堅持著橫向擺放的習慣,成為了世界上唯一橫著擺筷子的國家。

在中國人的眼中,生活中的物品往往會與人的理想聯繫起來,一件簡單的物件往往都會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作為崇尚禮制的國度,「禮器」是貫穿於生活的點滴之中,尤其在餐飲用具中,有眾多的物品都是曾是重要的「禮器」,有的還逐漸演化成純粹的「禮器」,如著名的「鼎」,就從最初的煮食器演化成為皇權的象徵。而筷子因其重要的實用價值,在日常使用中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禮法」,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傳遞著文化的信息。

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包括北京在內,過去女孩子出嫁時,在給女兒的嫁妝中,總少不了筷子。這種風俗,一般認為出現於宋代,當時男女雙方家長議定孩子的婚事後,女方父母一般都送盛水的罈子一對,內放活金魚四尾,並附上筷子兩雙。

雙槍(Suncha)筷子 不鏽鋼筷子防燙筷子家用兩雙裝筷子KZ3291

¥18.90

其寓意是:金魚,諧音「金余」,祝願一對新人錢多多;水的意思是,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筷子則有兩種含義,一是祈子,取民間吉利語「筷子快子,快快生子」。

其實,看似簡單的筷子,無論是使用形式——夾、撥、挑、扒、撮、撕,還是材料——竹木、金屬、象牙、骨頭、玉石……這些可都不簡單,它散發著歷久彌香的生活氣息,並慢慢演變成為一種實用與文化相結合的存在。

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對它津津樂道,例如明代程良規的《誦竹箸》:「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樂空來去忙。」還有宋代女詩人朱淑貞的《詠箸》:「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嘗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

一雙筷子,一部歷史,感慨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墓手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武松在鴛鴦樓殺了多少人?仔細計算,有一半人是冤死
周侗都教出了哪些弟子?傳說中的弟子都大名鼎鼎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