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國家對待戰俘,竟然有如此大的區別,中國古代的讓人心寒
在不同的國家有不一樣的規章制度,所以在國內的很多的層次都有差距很大的規定。因為這些文化的差異,所以即使是同一個身份也有不一樣的對待的方法。在戰爭期間,只要是參戰國,不管厲不厲害都有傷亡發生,都會被俘虜的戰友。
當時各國對待俘虜都有很大的差異。在美國這樣開放的國家,凡事兒就非常看得開。曾經美國中將溫萊特在和日軍對戰的時候,因為戰爭脫的時間太長,所以物資被消耗完了,但是這個時候已經被日軍包圍,沒有任何的補給送來,也有支援的隊伍,面對這樣的形勢,他只能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死亡選擇投降。因為忌憚他的地位,日軍也沒有對他怎樣,美國方面也是一直在爭取將他解救回國,三年後他獲救,美方認為他當初的投降並沒有什麼過錯。在他回國後,杜魯門親自面見他,為他帶上了勳章,當地的人還認為他是英雄。
可是對於這樣的事情,在我國就不一樣,在古代的時候投降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可是說是一個國家的恥辱。在三國時期,關羽在和曹操大戰的時候,一路上將曹操的大軍擊的潰不成軍,當時曹操旗下的一員大將于禁,在作戰的時候被逼到了絕境,無奈之下只能選擇投降。對於他的行為,很多的人表示唾棄,而後來孫權將關羽殺死,關羽的所有勢力都落到了孫權的手裡,而于禁也落到了孫權手裡。對於這個曾經投降的戰俘,東吳上下也不給他好眼看。後來他又回到了魏國,曹操更是對他厭惡,甚至是當面羞辱,他抑鬱成疾,不久後就去世了。
其實很多時候,在戰爭中,成敗並不是由將領決定的,基於當時的形勢還有對方的實力,這些成敗的功績都不應該只算在將領的頭上。可是在以前,人們的思想被禁錮,認為將領就是一個軍隊的主要力量,一切的責任都在於將領。很多時候,那些將領並不是為了貪生怕死,只是因為戰局的成敗已定,再繼續掙扎也只是徒增無畏的傷亡,所以他們選擇了對軍隊最好的辦法,可是卻得不到理解,被當成是賣國賊,當成是叛徒,受世人的譴責。本來是一位忠臣大將,遇到這樣的事情難免心寒,有的人甚至被逼到真的去當了叛徒。
不過在近代這種思想已經逐步的改變了,我們在不斷的接受新的思想,在近代作戰的時候,被俘的士兵只要沒有做出傷害國家的事情,他們就還是我們的人民士兵,是我們的英雄。


※自稱是中國人的老外,為中國做了兩大貢獻,被美國人罵60年
※黃繼光死後他的雙手難倒眾人,為給他穿軍裝,不得不使用這一辦法
TAG:史話翔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