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時,日本三番五次要求依附中國,朱元璋談不攏,朱棣來搞定

明朝時,日本三番五次要求依附中國,朱元璋談不攏,朱棣來搞定

原標題:明朝時,日本三番五次要求依附中國,朱元璋談不攏,朱棣來搞定


永樂年間向明朝納貢的國家,最多的時候有60多個,數量上是相當可以了,那麼質量呢?這本書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含有價值的參考指標,就是日本,與明朝的關係。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總體盤點一下日本與中國曆朝歷代的關係。雖然在漢代,日本接受過漢朝冊封的「倭奴國王」,但當時的日本還沒形成統一的國家,而隨著日本的統一,從公元5世紀開始,日本就從中國的冊封體制中擺脫了出來。即便在盛唐時期,日本也沒有再進入中華朝貢體系,我們都聽說過唐代著名的「遣唐使」,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偏差,遣唐使僅僅是外交使節,並不代表日本對中國的臣服。在遣唐使被廢止之後,日本就完全脫離了「華夷秩序」,宋元時期,日本與中國僅僅維持著民間貿易和留學生之間的往來,官方層面沒有正式外交關係。



明朝開國後,日本對中國的態度突然轉向親近。這也跟日本國內的局勢有關,當時日本正處在南北朝時代,北朝的實際統治者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上世紀80年代有一部經典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如果你看過可能有印象,那裡有一位「將軍」,就是足利義滿。不過他的歷史形象可不像動畫片里那樣整天玩樂,他非常有作為,結束了日本的南北朝分裂,最終成為日本事實上的統治者,所以他也被看做室町幕府真正意義上的開創者。而在那之前,足利義滿為了統一日本,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所以他打算依附中國,向當時剛當上中國皇帝的朱元璋靠攏。


洪武年間,足利義滿兩次派使者來中國,謀求恢復日中正式邦交。但朱元璋不認可他,認為日本的主事者應該是南朝的征西將軍懷良親王(中國史書把他的名字寫成「良懷」),對足利義滿的使者愛理不理,而有意思的是,那位懷良親王對朱元璋也很不買賬,答覆朱元璋的書信措辭強硬,氣得老朱一度發出戰爭威脅。


足利義滿統一南北朝後,以「日本國准三后源道義」之名,再次聯繫明朝。他這個署名是很有玄機的,「准三后」是官名,屬於那種地位很尊崇但沒什麼實際職能的虛職;「源」是日本最高貴的姓氏之一,據說是天皇的同宗,源氏也就是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的那個「源氏」,而足利家族據說是源氏的後裔;「道義」是足利義滿出家時的法名。順便說一下,日本古代很多人都有過出家的經歷,所以會取法名,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日本戰國名將武田信玄、上杉謙信,他們名字里的信玄、謙信,就都是法名,而不是本名。可以說,足利義滿選擇這個署名是費了一番心思的,自稱「源氏」是自高身價,用「准三后」這樣的虛職,又避免貿然自稱「王」什麼的,引起中國方面不快。



建文四年,足利義滿按照中國的禮儀,用大禮拜的方式接受了建文帝的冊封,被封為「日本國王源道義」,正式加入了中華朝貢體系。但是我們知道,建文政權,到建文四年這一年就終止了,所以建文帝的冊封並沒產生實際效果,足利義滿不得不重新尋求建文的替代者——永樂政權的承認。永樂二年,朱棣高興地再次冊封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與足利義滿正式結成君臣關係。此後,足利義滿年年派使者朝貢,還應明朝的要求抓捕並引渡倭寇。永樂四年,朱棣把日本的阿蘇山封為「壽安鎮國之山」並親自作了碑文。這意味著,承認日本蠻夷之地的山川等同於中華山川,在當時是極大的獎賞。相應的,讓日本以屬國身份進入中華朝貢體系,這是當年忽必烈動用軍隊、朱元璋發出戰爭威脅,都沒能做到的,這個成就也標誌著永樂時代中國主導的華夷秩序達到頂峰。


日本進入中華朝貢體系,不止是在朱棣與足利義滿這一代人,事實上,除了室町幕府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之外,其他幾任將軍都基本延續了足利義滿的外交政策,雖然日本學界不少人批評足利義滿執行的是屈辱外交政策,但是這一史實卻改變不了。


除了日本,朝鮮和當時的東南亞各國出於自身權力穩定和貿易利益的訴求,也紛紛要麼主動要麼被迫地加入了中華朝貢體制。這樣一來,在永樂年間,以中華為核心的華夷秩序達到了巔峰時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明朝滅亡三大困局,今天來說說第一個,搞不好的經濟
羅馬人來了,他們趕走了猶太人,成了耶路撒冷的第二個業主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