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敗筆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敗筆

編者按

唐太宗的外王功業極為彪炳,內聖修為卻是最大的缺憾。明朝的萬曆皇帝,被指責為昏君,卻對臣下稱:「唐太宗脅父弒兄,家法不正,豈為令主?」

玄武門兵變對李唐王室及一些臣民來說,一直是一個夢魘陰影。而在太宗的晚年,這個家庭夢魘卻又再度出現。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敗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自從平定東突厥,成為「天可汗」以後,太宗不免意滿志驕。

他原本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也極懂生活的享受和情趣,如今大患拔除、功成利就,不免有所鬆弛,不如以前的兢兢業業。

他不時外出旅遊畋獵,親手格鬥野獸,樂此不疲;又曾多次修建行宮,以備游幸之用,雖說與其氣疾的宿病需要高爽的環境來休養有關,但已頗流於奢逸,則又是事實。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群臣憂患他一旦放縱即不可收拾,紛紛而持續地交章上疏批評,不斷地警惕太宗。

太宗對這類批評也曾有過惱怒,但是面對強直的諫諍,也知群臣是要為他好,所以也極力剋制自己,避免了陷溺在更深的慾望陷阱中。

太宗原是反應敏捷、辯才極佳的人,以前為了達成「高居玄默」、放手讓群臣發揮才幹的理想君主形象,才一再委屈克制自己。中期以後,他已頗有驕意,對著論諫的臣子,往往當面辯論起來,而且容色凌厲,表現出他原有的英氣。

對他這種態度,有的臣子就不敢多加辯論建議,幸有魏徵、馬周、劉洎(jì)、褚遂良諸人,猶敢面折廷爭,嚴加批評,使太宗常得自覺,黽勉努力,終能善始克終。

有人認為太宗後半生的最大敗筆是親征高麗一事,甚至認為他好大喜功,有窮兵黷武之嫌。

筆者在前面對此已略有解釋,不以為然。即使就整個戰役作檢討,他的戰略目的或許沒有完全達到,但卻也未完全失敗;就戰果而言,則更不能說是失敗的。

唐太宗履行他的「天可汗」責任,其實具有正面的世界戰略意義。倒是他的家變埋下了國家日後的隱憂,才真是他後半生的不幸,對他的內聖外王之完美性構成損傷。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個兒子、十九個女兒,唐太宗有十四個兒子、二十一個女兒;另外兩人又各有一群孫子,這些人是構造「王室」的成員。

隋朝以來,王室子弟例封親王,經常發生繼承糾紛及權力鬥爭,太宗和建成的衝突不過是時代風氣下又一個例子罷了。

玄武門兵變就政治看是一件不忠的叛亂案,就法律看,可說犯了十惡罪的謀反、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諸罪名,這些過失,在太宗人格上早已構成缺憾,我們欣賞太宗即位後的立志為聖、改過向善,但是也只能評論他的整個人生功過皆有,談不上互相抵消的。

假如說太宗是聖賢之君,則更應該補充為「一個犯過大錯的聖賢之君」,犯錯和聖賢二者都不該也不必為之隱諱,或刻意非難。他擁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是一個真實的人生。

玄武門兵變不論太宗如何解釋為周公誅管、蔡,對李唐王室及一些臣民來說,一直是一個夢魘陰影。太宗晚年,這個家庭夢魘再度出現。

長孫皇后十三歲嫁給太宗,至貞觀十年(636)以三十六歲英年崩逝,自後太宗即仿效其父不再立後,然而宮中妃嬪、皇子、公主一大群,卻缺少了一個主持內政的賢內助,遂成為問題產生的淵源。

長孫皇后為太宗生育了三男三女,即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及五女長樂公主、十九女晉陽公主、二十一女新城公主。其餘子女皆非她所生。

太宗即位不久就立承乾為皇太子,承乾在母后生前亦無敗壞的行為出現。事實上,太宗在孜孜為政之餘,對皇弟、皇子們的教育也甚重視(本書這方面的記載亦有不少),只是他最寵愛的卻為次子李恪、四子李泰和十四子李明。

李明的母親原為太宗三弟齊王元吉之妃,他年紀尚幼,不足以構成問題。最先成為問題的是李泰,他與李恪皆為兄弟中最有賢名、最富才氣的皇子,尤其他是皇后所生的。

皇后崩逝後,太宗寵李泰寵得過分了(本書對其兄弟問題記述頗多,不贅引),群臣的勸說警告,均無法阻止這種父愛的流露發展,遂使李泰恃寵欲謀奪長兄的皇太子地位。

太子承乾缺乏父親的關愛,日漸沉迷於聲色犬馬,日益恐懼四弟之壓逼及父皇心意動搖的可能,遂使兄弟之爭漸次提升至武力鬥爭的階段。別的兄弟如第五子李祐瞧在眼裡,亦暗藏禍機。

玄武門兵變的啟示,終於在貞觀十七年(643)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素養死士的齊州都督、齊王李祐首先發難,據齊州(治今山東濟南歷城區)反叛。亂事幸被迅速平定,李祐被賜死。

這種血腥氣味觸發了另一場大禍,太子承乾一黨決意在翌月發動宮廷兵變。事情未遂即被密告偵破,太宗遂發起大獄,痛懲太子之黨。連帶的,他也因事由李泰的競爭所引起,決意戢止此奪權不軌之風,對魏王(李泰)之黨也加痛懲。

此案牽連國戚皇親與當年玄武門兵變功臣及其子弟,人數不少,最後將太子和魏王兩廢之,並誅殺了一部分人,貶黜了不少人,另立第九子李治為皇太子。

這種處分,於情於法皆無不當。只是太宗立了李治後不久,尋因李治性格柔弱,不足以擔當大唐皇帝、世界天可汗的重任,遂有意廢立,另立李恪。此事雖因長孫無忌的勸阻而打消,然而他的倫理人情卻適足以招致王室的大禍。

長孫無忌後來輔政於高宗李治,即率先對具有名望的王室子弟如李恪等加以政治逼害,不待武則天的崛起,國戚皇親遭到誅鋤的命運就早已出現。

玄武門兵變啟示了以後許多次兵變,太宗及長孫無忌對王室及國戚的懲處逼害也啟示了日後的家變,由家庭變故演變成國家動亂,終大唐一代不能釐正,誠為太宗後半生最大的敗筆,而其肇因導源於身不正,以至於家不齊,甚至國不治。

太宗的外王功業極為彪炳,內聖修為卻是最大的缺憾。但是聖人也有錯誤的時候,一個像唐太宗一樣的性格分明、有血有肉的人生,要求做到完美的境界是很難的。

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病逝,享年五十二歲。

終其一生,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克己學習之中,他不能算是完美的聖君,但他知過能改,努力為善,歷代君王,又有多少人能和他相比?

我們不必苛求別人完美無缺,應該歌頌那些雖有過失,但不斷努力向善的人。若就此角度而言,太宗的人生仍是值得讚美的,他的成就毫無疑問是值得歌頌的。

他的一生言行大多已記載於本書,鮮明清楚,栩栩如生,讀完之後,若謂唐太宗是三代以降第一號模範皇帝,誰說不宜?

-end-

《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作者:雷家驥,九州出版社

內容簡介:

李世民,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剋制私慾、廣納雅言;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幾位公忠體國的大臣,不畏君威、廣進忠諫,營造了專制時代的民主氛圍,成就了歷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

如何做一個統治者,論政治的重要原則,治理國家的實際問題,戰爭和國防建設,君臣相處之道,個人美德的建立。一個理想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書是改寫本,既有對《貞觀政要》原文精華的解析,也有改編者對當時人與事的歷史引述,使讀者對君臣所論之事的來龍去脈有大致的了解,更便於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底片 的精彩文章:

再見,金庸 我們江湖再見!
曾國藩:實幹家的四道奏摺

TAG: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