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天天見面一起吃午飯的,只能是同事

天天見面一起吃午飯的,只能是同事

天天見面一起吃午飯的,只能是同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天天見面一起吃午飯的,只能是同事

1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話:

「在北京,交換過名片就算認識;一年能打幾個電話就算至交;如果還有人願意從城東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頓不談事的飯,就可以說是生死之交了;至於那些天天見面,天天聚在一起吃午飯的,只能是同事。」

經常看到有人感慨,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而交心的朋友卻越來越少。

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忽然想起某個人,但取得聯繫之後卻發現一切早已不同以往。或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走著走著,就遠了。說著說著,就散了。看著看著,就淡了。

2

美國神經科學家雅克?潘克塞浦談及對情緒有益的社會關係時,是這麼說的:

當我們有朋友的陪伴,我們會覺得自在、正常,如果我們是跟所愛的人在一起,這種感覺會更強烈,特別是之前分開過一陣子的話。

我們往往以為這些感覺是理所當然的,就跟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

大錯特錯。

因為當我們親近的人過世,這種理所當然的感覺會突然消失,身為社會生命體的我們會身陷最深的傷痛中難以自拔。

以日常用語形容,這種情緒我們稱為哀慟,最嚴重的情況下會變成恐慌。

同樣的深層情緒,情況略為緩和,但持續長時間的是孤獨或低潮。這種心理折磨讓我們知道我們所失去的有多重要。

用心理學名詞來界定何謂「重要」並不簡單,若是從進化角度來看的話就容易許多。

如果我們失去的是我們對其進化投注大量關注的(例如子女),或是曾經協助我們成長的(例如父母、朋友、親人),也就是與我們有社交關聯的,痛苦就越深。

如果在年幼時期、仍需仰賴父母的時候失去雙親,打擊就更大;長大後失去年邁父母,痛苦較少、時間較短。

反之,一個人若失去子女,他的基因和情感寄託永遠受創,痛苦既深且長,與幼年時失去照顧養育者的傷痛程度相同。

3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過:「深層心理學家不能讓病人接觸心理分析師自身也未曾觸及的心理認知和人格發展問題。」

同樣,你也不能讓朋友接觸你自己也未曾觸及的心理認知和人格發展問題,如果你沒有學會和自己做朋友,你也不可能找到一個跟你交心的朋友。

和自己做朋友,就是學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整合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擁有一個豐富而有趣的靈魂。

榮格描述過一個夢境,描述了一個人和自己做朋友所能達到的幸福境界。

結束一場以積極想像為主題的大會後,我發現我身處的城市並非我居住的城市。

我跟一名非白人的男性友人在一起,我們走在老城的街道上。

街道兩旁有很多手工藝品店,這讓我覺得我應該是在摩洛哥。

我跟我的朋友走下通往老城中心的台階,我們手牽著手,我清楚知道我們肌膚相親讓我覺得很開心。

時間是晚上,我抬頭望向天空,發現天色明亮,很像畫家雷內?馬格利特的畫。

我心想或許我們是在斯德哥爾摩,即使在夜半時分依舊太陽高懸。

我黑與白、心與身、日和夜、明和暗的對立中感覺到平衡、滿盈和完整。

我醒來的時候覺得分外自在幸福。

4

當我們學會和自己做朋友,就不會因為自己的一次失敗,就徹底否定自己,把自己看成徹底的傻蛋和失敗者。

我們會給自己更多的理解和寬容,安慰和鼓勵,把失敗看成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墊腳石。

當我們學會和自己做朋友,我們就不會強迫自己去做出改變,而是接納我們真實的自己,並且給自己出主意,怎樣應對外界的評價和要求,從而更好地與世界相處。

當我們學會和自己做朋友,我們就不會淪為自己慾望的奴隸,我們會懷著關愛之心,給自己提出批評或建議,有時甚至相當激烈的批評,但是這不會變成一種自我攻擊自我譴責。

和自己做朋友,不是自我放縱,不是自我沉溺,更不是自我崇拜。

和自己做朋友,就是與自己的內心進行平等而坦誠的對話。

當我們學會和自己做朋友,我們和別人的友誼才能真實、深刻且長久。

天天見面一起吃午飯的,只能是同事

作者簡介:瑪塔·提巴迪(Marta Tibaldi),義大利著名的榮格分析師、錫耶納大學跨文化心理學教授。擔任義大利分析心理協會(AIPA)和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IAAP)的榮格心理學培訓分析師。

天天見面一起吃午飯的,只能是同事

有些事情

正在消耗

你的生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事會 的精彩文章:

南柯一夢(中篇)
「實習生招募」在最文藝的紹興路,故事會等你來上班!

TAG:故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