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古代也有學歷,分別是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等。秀才因為在古代學歷中墊底,所以現在的人一提起來,總覺得有點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什麼窮秀才、酸秀才、秀才遇到兵……幾乎沒有一個好詞語。

其實,現在的專科、三本、二本大學生,還遠不如秀才。原因為何?且聽國學君慢慢道來。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國學文化精讀

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什麼「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破釜沉舟搏他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拼他個無怨無悔」、「今日不肯埋頭,明日何以抬頭」、「拼一個秋冬春夏,贏一生無怨無悔」……說得壯懷激烈,無以復加。

但高考跟古時候的科舉考試競爭殘酷程度比起來,只能說是小兒科。

古時候的進士,每三年才考一次,在全國錄取200多人,也就是說,平均每年不到100個。

再來說舉人。舉人也是每三年才考一次,全國每次錄取三四千人,平均下來大概每年錄取1000個。

秀才是古代最低級的功名,雖然是最低級的知識分子,可也千萬不要小覷。秀才每三年考試兩次,全國每次錄取2萬人,分攤下來,大約每縣錄取15個左右。

你確認你能考進全縣前15名嗎?你在古代能考上秀才嗎?

秀才大約相當於現在復旦、浙大、交大、南大、中科大、武大、南開、中大、西交大、人大、北師這些學校的名牌大學生。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國學文化精讀

簡單普及一下明清時的科舉制度。

我們是一個具有濃厚的官本位文化的民族,從孔子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以來,大家都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作為統治階級惡,希望選撥人才進入政府,所以中國就有了偉大的發明——科舉制。科舉制是在不公平的年代相對比較公平的一種制度設計。因為科舉制有一系列的制度設計,這種制度能夠讓全國的人才通過科舉考試而脫穎而出。

一個人要想考上進士甚至是狀元,那要是具備闖七關斬七將的本領。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國學文化精讀

第一關:你得考上縣學。這是基層政府在縣域範圍內興辦的官辦學校。考上了就叫生員,具備了在往上一級考試的資格。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高考之前的會考。考不上的叫做童生。童生不是按照年齡來的,你要是80歲還考不上生員,你就還是童生。那是悲慘的不得了的事情。

第二關:府試。取得了生員的資格後,還要參加地級市的府試。

第三關:院試。通過地級市的考試之後,可以去省城參加院試。院試合格,就叫做秀才。這代表著你已經進入了上流社會,照以前的說法,就是農村戶口轉成國家戶口了。秀才成為官員的預備隊了。你見了縣官不要磕頭了,官府也不能隨隨便便把你抓起來痛扁一頓了。一般的人見了你,要叫老爺了。這個就是在全省範圍內選拔的人才。

第四關:秀才的年度考核。不是說你考上秀才就能參加上一級的考試了,還要考試靠成績說話,秀才考試分成六等,只有一等和二等的才可以參加上一級考試。

第五關:鄉試。這是三年一次在省城或直轄市舉辦。考上了叫舉人。舉人就是有了做官的資格了,即使再往上的考試考不上,也可以做官了。所以范進才高興的發瘋。

第六關:會試。這也是三年一次,考上的叫貢士。

第七關: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考上的叫進士。

從這個金字塔的結構來看,秀才已經是金字塔的中層結構了。考慮到每年的進士錄取人數很少,一個省的秀才也不是很多。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能考上秀才的人,在古代已經是鳳毛麟角了,屬於很牛的才子了。那麼在我們今天的考試製度下,我認為只有博士或者是比較優秀的碩士,才能和古代的秀才的相提並論。

在古代,認識字的人都不多,會寫字的那就更少了。見聞廣博,通曉古今,還能吟詩作賦的秀才,絕對是一個地方高級知識分子的象徵,方圓十里的知名人物。

而要考取秀才,雖然不能說要「學富五車」,但絕對得有真材實料。首先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接著是《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然後是四書五經。四書既《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書必須要背的滾瓜爛熟才行。

此外《世說新語》《文心雕龍》《史記》等課外書也都要讀。

相比於古代的秀才,現在的學生,對於這些經典的掌握,實在太少。四書五經就不用說了,三字經還能背幾句?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殿試/狀元/明朝

古代考場

我們看古代小說,裡面的讀書人幾乎個個都是秀才,看起來,好像秀才滿大街,很容易當似的!

其實,在古代當個秀才也不容易呢!自從隋唐推出科舉制度開始,秀才也是要經過考試的!而且要經過縣、府、道(院)三級嚴格考試,這個考試又叫「童子試」,全部通過後,才算「進學」,也就是升入官學,成為秀才。

一個讀書人,又沒有考過「童子試」,那該叫什麼?就叫「童生」。童生之「童」,是指學問淺薄,與年齡大小無關。有人讀了一輩子書,到老也考過「童子試」,儘管五六十歲、霜雪滿頭,仍稱童生!

小說《儒林外史》中有一個人叫周進,六十多歲了,一生飽讀詩書,他教的學生都已進學成了秀才,可他自己沒有考過「童子試」,所以仍舊是「童生」。

童生考秀才不但要經過多次考試,還要身家清白。比如明清規定,凡是倡優隸卒家庭出身的讀書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而且必須要三代以上不操此職業方可以應考。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國學文化精讀

那麼,怎樣的水平才能考上秀才?再次負責任地說,除非你在全國高考時能在本區縣取中前十名,而且有文科偏好,否則基本不可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秀才考試,三年一次(不算恩科的話),每次全國錄取總名額在25000名左右,其錄取比例按人口多少及糧賦高低還有報考人數,少則幾十人取一人,多則上百人取一人。

在古代,一旦成了秀才,也就有了一定的地位和特權。比如,秀才見到官員,不必下跪,做個揖就是了。這在打官司的時候就佔便宜了!而只要沒有秀才等功名在身,即使你是家財萬貫的財主,見了縣官也要跪著回話。

這就是古代說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國學文化精讀

古代考場,一人一個格子,防作弊哦。

考個秀才就這麼難,那要考個狀元呢?

這裡還是拿明朝來說吧。科舉制度到明朝就基本完善了,明朝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是地方性的考試,每三年一次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參加鄉試的都是秀才,鄉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范進中舉」這個故事知道吧?就是一個叫范進的秀才考中舉人的故事。唐伯虎這個人知道吧?他曾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

會試是全國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考生為舉人。全國的舉人在京師會試。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第一名稱「會元」。考中貢士的,朝廷就會安排工作,封個一官半職。

殿試在會試後的當年舉行。應試者為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題。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榜眼」,三名「探花」。進士榜用黃紙書寫,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我們經常說的「金榜題名」就是這麼來的。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國學文化精讀

張榜公布

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名的,稱「連中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連中三元,那就太牛了!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也就十幾個人。

古代分階層,一般按照「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排序,士是什麼?就是讀書人,知識階層,秀才算不算?當然算,雖然是最底層,但依然是最高等級的階層,不是雞頭,卻是鳳尾。

從學識上說,秀才在一個縣算是佼佼者,至少算是精英人物。秀才除了不能做官,還有不少特權,比如每年官府會有一部分錢糧,叫作「廩稍銀」,雖然不多,聊勝於無,也可以算作政府對知識分子的一種尊重和優待;其次,可以「狀子直呈、見官不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秀才的狀子,可以直接送到縣官的案牘上,不經過中間的小吏;見到縣官之後,可以不下跪,縣官還不能隨便對秀才用刑。

秀才還有行動自由等特權。在古代,特別是明清兩代,統治階級越來越土鱉,整天想著法兒地折騰老百姓,比如保甲制度,百姓想出門,超過百里就得到里正那裡開「路引」,還得寫明要去哪兒,大概多少里地,得多久回來,里正向上報,通過審核才行。要不然,就要依律治罪。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國學文化精讀

在這種嚴刑峻法之下,老百姓想出門比登天還難。可是秀才卻不用,可以隨便遊學,還可以免費住在官家的書院里,想怎麼出溜怎麼出溜,沒人敢管。

當然,這些都是政治上的特權,在現實生活中,秀才也是很牛逼的角色:秀才雖然不能當官,但是地方縣衙里的小吏、朝廷大員的幕僚,自然優先安排秀才擔任,掌管刑事案件以及錢糧財政等,油水也是不少。

就算進不了官府的序列,自謀職業,秀才也是金光閃閃的。

開館授徒或者給有錢人家當個私塾先生也是小菜一碟,不要小看私塾先生,一年的俸祿養活一大家子人是不成問題的。如果有個學生出息了,考上了進士甚至高中狀元,那可就火了!這廣告效應比今天一個中學考上幾百個清華北大還要厲害,各地的學子紛紛投入門下,當然收入也更多了。

其次是學醫。俗話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學醫對於秀才來說是很簡單的事兒,四書五經那是科考的必考科目,自然倒背如流的,與醫學上的醫理來分析,其實都是同一套哲學體系,秀才多少都懂醫術就是這個原因,所以,秀才轉行學醫也是一個很好的出路。

再次,算命打卦。跟上面的俗話差不多,「秀才學易,籠中捉雞。」易就是算卦,當然,這種職業秀才參與的很少,大多數是一些連秀才也沒考上的讀書人當了算卦先生,在街上擺攤算卦。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國學文化精讀

而如果秀才去拜個卦攤兒,那可就厲害了。第一,他有文化底子,說起卦來振振有詞,一般不認識字的老百姓只能信,不信秀才也得信卦書上說的;第二,秀才善於察言觀色,怎麼說呢?秀才是讀過書的,也是走過路的,當然也是閱人無數的,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秀才可是其中的佼佼者,萬卷書不敢說,至少讀書比一般人多,這是事實,其次,行萬里路,這個肯定的,秀才要參加鄉試,那可不是現在這樣買張票就走了,那可得靠兩隻腳板往考試的地方走呢!

明清兩朝鄉試一般在省城,有時候甚至在京城,一些偏遠地區的秀才要參加考試,提前半年就得準備,為什麼?關鍵是離得遠,還得走著去。這一路上風土人情,都見識了,各色人等,也都見過了,萬里路行完了,閱人無數也差不多了,所以,秀才絕對都是人精,他要是去算卦,肯定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察言觀色,理性分析,引經據典,加上見識多,世面廣,口若懸河,誰能比他一張嘴厲害?

中國古代的秀才難考嗎,看看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

國學文化精讀

不僅能算卦,還能兼寫狀子,遞狀子,因為秀才的狀子可以面呈縣太爺,有這個特權在,不用白不用,打官司的人寧願多花錢,也樂意讓秀才寫狀子遞進去,所以,古代的秀才想要獲得體面地生活可能不太容易,但是要養活自己和家人,自然是不在話下。而史書上也有不少關於秀才作惡的記載,仗著自己有文化,利用文字上的優勢進行合同和契約的欺詐,獲得不義之財。當然,大部分秀才讀著聖賢書,還是有點品行的,古代朝廷培養人才,不僅注重文才,更注重品行,每年都有考核,所以,秀才想作惡,或者去擺攤算卦也不太容易,畢竟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品行,對自己的前途不利。

所以,古代的秀才,必然不是普通人所能比擬的,在古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古代鄉紳的重要組成人群,同時也擔負著教化鄉里的積極作用。

看看古代讀個書考取功名,也不容易吧?好好學習吧,小夥伴們!



歡迎小夥伴下方評論區留言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