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慈誠羅珠堪布】兩個方法,快速消除壓力: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1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2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3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4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5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6
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07
生活中的劉波羅蜜多08
今天繼續講「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大乘佛教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可以歸納為六波羅蜜多。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能用上六波羅蜜多,因此,這次的傳講,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講了六波羅蜜多的前五個。禪定的概念和框架已經講過,今天我們繼續進一步講禪定的具體方法。其實關於禪定的課,已經講過很多次,大家可以在網路上看視頻進行了解。
禪修在現實生活中的功能
禪定波羅密多和智慧波羅密多是六波羅蜜多中最重要的兩個。現在這個時代,全世界的都市人,雖然不是全部,但或多或少都有些問題——空虛、焦慮,甚至抑鬱……大家面對的問題幾乎是差不多的。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要付出很多,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要面臨諸多壓力,導致焦慮和抑鬱產生。
另外,因為物質提升,該享受的都享受了,大家卻沒有找到想像中的幸福和快樂。由於沒有在物質生活中得到想像中的幸福,大家陷入迷茫,不知道該追求什麼樣的幸福,內心也變得空虛。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巨大,大量的信息讓我們內心散亂、不能平靜,這些因素全部加起來,最後導致我們內心空虛且浮躁,更有甚者,變得焦慮,或是抑鬱。
所以,六度中的前面幾個波羅密多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而第五個禪定波羅蜜多,對我們而言尤為重要。
過去,多數人都認為,只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所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專家學者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但如今,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實際上所有物質問題解決以後,還有更多的問題,是物質無法解決的。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會導致比物質缺乏更嚴重的問題。
禪修有很多功能,其中比較突出的效果有二:
第一,禪修可以提升我們的專註力。
學生和工作需要專註力的人,都適合禪修。
第二,禪修可以化解我們的壓力和莫名其妙的焦慮。
如今有很多人被焦慮所困擾,儘管不開心,但深入了解,又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原因。
禪修在解決這兩個問題上很有效果。
我們可以先不考慮成佛、解脫、利益眾生等,但現目前在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我們不得不考慮。所以,
除了想要度
化眾生的大乘佛教徒,以及想解決自己煩惱的小乘佛教徒以外,只專註眼前現實生活的非佛教徒,也需要禪修,因為他們的生活中會有不開心的事情,禪修對他們而言便非常重要。
今天講一個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用的禪修,只要有一點時間,甚至在說話、做事的時候也能用上,當然,這需要一定的禪修基礎。
吃飯、工作也可以禪修,但在此之前,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去訓練,否則不太可能在吃飯、工作時禪修。
實際有效的兩個禪修法
即將講的禪修方法有兩個,可以解決我們眼前的問題,如果有更高的追求,也可以做到。如果我們自己用功的程度比較高,禪修完全有能力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我們首先要讓心靜下來。平時我們過於浮躁,便是因為無法將心靜下來。如果讓我們在一個沒有手機、電視、電腦、網路的地方過一天,很多人都會因不習慣而受不了,癥結所在,就是因為內心浮躁,無法靜下來。
為什麼會空虛呢?因為我們沒有追求。現實生活中,想得到的得到了,大家就不清楚有什麼可以追求的。有的人談不上想得到的都得到了,但活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追求什麼,於是內心空虛。
浮躁和空虛會導致我們焦慮,當然焦慮也可能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但也有可能工作生活一帆風順,卻因內心空虛而導致焦慮、抑鬱。
在我們的概念中,身體不包括精神。如果不鍛煉精神,僅僅鍛煉肉體,抑或兩者都不鍛煉,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肉體和精神都同樣需要鍛煉 。
這兩個禪修,第一個方法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
前兩天我們講過,讓渾濁的水變得清澈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靜置,不去動它。現在我們的心如此浮躁,被負面情緒擾亂,這與渾濁的水的狀態是一樣的。
我們知道如何把骯髒渾濁的水變得清澈,卻不清楚如何讓浮躁的心變得乾淨、透明。但佛對此心知肚明,佛經裡面記載了很多方法,可以讓我們的心變得清澈、透明。心變得清澈、透明以後,我們的專註力會提高,做任何事情都能集中精力。而現在的我們,特別想專註,但心立即就會走神,所以通過禪修提升專註力,便是禪修的第一個作用。
第二個作用,人雖然面臨很多生活和工作壓力、困難坎坷,但內心完全可以保持樂觀和淡定的狀態。即使客觀問題然存在,如果我們有健康光明的心態,並且用這樣的心態去處理問題,那麼再大的麻煩也能被解決。所以我們的心要平靜下來,不要那麼浮躁。我們的心能平靜下來時,無形當中便培養了我們的專註力。我們現在做事情、學東西不能專註,就是因為我們的心靜不下來。現在我們通過禪修讓心逐步平靜,同時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專註力,並化解我們的壓力。
心越來越平靜的時候,無形中便解決了我們存在的內心浮躁的問題。平靜的方法是什麼呢?這個方法非常簡單,簡單到讓人不敢相信的程度。
具體方法
01
第一個方法是什麼呢?
首先調整身體的姿勢和排出濁氣,這在各種場合講過很多次,大家可以通過視頻和書了解學習。
打坐時,身體的姿勢非常重要。人的起心動念、意識活動與我們的身體姿勢有關係,所以打坐時,身體姿勢要端正。
第一步是盤腿,
如果有人身體不便,或者腿痛不適應,則可以半盤腿,什麼是半盤腿?大家可以看看綠度母的佛像。釋迦牟尼佛等佛像都是雙盤的,像綠度母這樣的菩薩是半盤是,右腿盤在外面,左腿放在在裡面。這樣打坐也是可以的。
第二步,手結定印放在肚臍下面四指(丹田)處,胳膊向後舒展,頭稍微往前低,眼睛半閉。
眼睛不要閉上。
佛經講過,打坐不能閉上眼睛。
因為閉上眼睛打坐時,眼前一片漆黑,容易昏沉,所以要睜開眼睛。睜開眼睛,保持半閉的狀態。
做完這個姿勢以後,具體的禪修方法特別簡單,但是也特別難以做到。
我們做好這個姿勢以後,眼睛往下看。
或者坐在海邊、山頂上等視野比較開闊的地方,眼前是虛空、藍天,雙目可以看向前面的虛空。雖然沒有什麼目標,但眼睛專註於虛空。
然後,放下心裡所有雜念。
佛經中經常講,過去的事情不要去想、不要去追求,未來的事情,不要去思考,當下的心要平靜到一定程度,並在這樣的狀態下如如不動、停留下來。但一開始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哪怕是僅僅停留5秒也難以實現,能夠停留10秒、20秒乃至半分鐘已經非常不錯。但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便會比較容易。這時,我們要什麼都不想,包括「我要打坐」、「我要禪修」這樣的念頭也不要有。
最初還沒有進入主題時,我們可以有「我為了眾生成佛、解脫而打坐」的發心,可一旦進入主題,這些思維也要全部放下。
理論上這是非常簡單的。比如把一桶水全部倒掉後,桶裡面一滴水都沒有,空空如也,我們心裡的雜念也要如此全部清空,並在清空的狀態中停留。
這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感覺,在此之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神奇的感受,沒有禪修的人無法體會,有禪修經歷的人就會知道。但是不要執著這些感受,不要去追求這些感受,也不要去控制這些感受。我們要做的,就是清空念頭,其他好的、壞的、正面的、負面的任何感覺都不要在乎。
如果能做到,這就是禪修——把一桶水放在那裡不做任何事情,讓它自然清澈。同樣的,我們不需要其他辦法,只要不去攪動,內心就會清凈。但因為很難做到,所以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容易做到的、對我們有幫助的好方法。
02
這樣的方法,在大、小乘佛教中有很多,密法中更多,有一個方法,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所有佛教都在用,《三摩地王經》中有記載,《般舟三昧經》也講得很清楚——這個方法就是看佛像。
《三摩地王經》講的是看釋迦牟尼佛的佛像,《
般舟三昧經
》看的是阿彌陀佛,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也好、阿彌陀佛也好,或者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不管看什麼佛像都可以。
具體方法如下:
一、將佛像放在我們前面。
首先,請一尊我們自己的肉眼覺得看起來很莊嚴的佛像(或唐卡),有條件開光是最好的。然後把佛像放在我們面前,接著,我們雙眼注視佛像。【備註:如果沒有唐卡,也可以列印一張佛像的照片放在面前,不建議使用電腦等電子屏幕進行觀看,否則,長時間使用電子屏幕會傷眼睛哦。】
觀佛像的時候,先看佛像的整體,此時,什麼都不要想,只是看著佛像而已,把所有念頭放下來,理論上就是這樣。
但實際上,剛開始打坐的時候不容易做到,但是大家不要著急。
有的人剛開始打坐會發現自己有很多雜念,並因此而感到絕望,認為自己沒有希望,從此以後便放棄修行。千萬不要這樣,我們一開始打坐的時候,肯定會有很多雜念,這是正常情況。沒關係,現在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堅持。
不要問自己為什麼有這麼多雜念,我們在此之前從未修過禪定,當然會有雜念,這是正常現象,只要堅持禪修,雜念就會越來越少。
雙眼宏觀地看佛像,讓內心變得平靜。
我們的心和大自然的天氣一模一樣,我們內心的意識活動也有自然規律,但平時不打坐的人,不太關注內心變化的人不太了解。實際上,我們的內心變化和天氣一模一樣,有時候藍天白雲,非常舒服,有時候非常糟糕。
有時,我們這一天心情不好,有時,我們心情愉快,會有一個變化。有時我們打坐修菩提心、修空性或其他什麼,感覺非常好;有時沒有遇到任何外在的事情,但就是修菩提心也不成功,禪修也靜不下來。
內心世界是如此複雜,但不必去管它,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並盡量不去動它,讓它沉澱。做好了,內心就會逐漸平靜下來。
精神的鍛煉就像我們肉體的鍛煉一樣,先難後易,禪修就是精神的鍛煉,剛開始的時候會比較難,但後面會越來越好。
看了佛像的整體,兩眼看佛像,內心盡量清空,讓所有念頭消失,不要想過去曾經發生的事情,也不要去思考未來的事,讓當下的心如沉澱水桶里渾濁的水一樣,逐漸變成平靜的狀態。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著佛的心間。漢傳佛教很多佛像的心間
有卍
字,雙眼專註於佛的心間,內心如如不動。
不需要去思考這個卍字,只是看著它,內心沒有任何雜念。時間稍長以後,佛像就會映入我們的腦海,很容易顯現。
我們的意識不能去想前面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否則,內心便無法靜下來。
不僅僅是打坐的人,包括畫唐卡的畫家,他們都非常專心,因為眼睛長時間的關注,閉上眼也能清晰浮現,即使是極細微之處,內心也一清二楚,沒有畫好或是畫錯的地方,閉著眼睛也能發現。
平時看佛像看得認真,我們的心裡也會清楚地浮現出佛像,一打坐就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時,有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需要意識自己去修,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唐卡,眼睛也無需觀察,但我們要專註於腦海中的佛像,並且把腦海中出現的佛像當作真佛來看,對他產生真佛的信心,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靜下心來,還會有其他意義。
平時我們隨念三寶有很大功德。
如果我們臨終時沒有其他方法,比如藏傳佛教講的破瓦法,或凈土宗講的往生方法,我們都不知道,便可以把之前已經刻畫在腦海中的佛像,一瞬間觀想起來,並把心專註其上,認真祈禱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通過這種方法也可以往生。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臨終法門。
另外,
我們心情特別鬱悶、傷感的時候,把佛像觀想在前面,把我們不開心的心融入佛的心間,專註於佛的心間,什麼都不想,靜下來,停一停。隨後,焦慮、傷感等不開心的事情,一下子就會消失,這也是很好的方法。
平時我們的傷心、焦慮等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有的人哭不出來,用其他方法也無法發泄,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解決問題,我們不知所措。但是佛告訴我們,可以把佛像觀想在前面,雙眼專註於佛像的心間,或是專註於腦海中的佛像,什麼都不想,這對緩解一般的焦慮非常有用。
一般我們在佛堂里認真打坐的時候,當然會有效果。然而,我們坐車的時候(開車的時候就最好不要去想了),哪怕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也可以這麼去想,我們的焦慮和負面情緒會瞬間煙消雲散,變得輕鬆自在。如果發生特別不開心的事情,通過這樣的方法不一定馬上就能解決,不可能這麼快,但長期禪修就可以解決本質上的問題。這就是通過觀想佛像的禪修法。
當我們有壓力時,心口會痛,後背也會痛,肉體會有相應的感覺。
這時,想其他的沒有用,我們需要的是平靜的辦法,靜下來以後,這些負面情緒就會消失。
哪怕三五分鐘,也會很有幫助。
《般舟三昧經》講,如果在家居士能持戒,如居士五戒或八關齋戒,在七天之中,以強大的信心觀想佛像,根機好的人,七天便可現前阿彌陀佛。根機差的人雖然難以現前,但夢中能見到阿彌陀佛。
夢中看到佛雖然不難,因為夢是假的,但也有特殊的意義。除了禪修之外,念佛也可依照此法。
同理,釋迦摩尼佛也可同樣觀想。那麼七日之後,也有可能實見佛,或夢中有可能見佛。如果七日未能見得,還需要堅持一下。堅持一兩個星期或者兩三個月,定有一天能見到佛或者夢中見佛。
通過佛像觀想的方法不僅能讓心平靜下來,這之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意義。平時,如果我們家裡的人或者自己出了一些事情的時候,或者我們聽到一些令人非常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 ...就可觀想佛,讓我們的心專註於佛的心間。非常專心地祈請佛,或者此時什麼都不祈請。此法實修之後,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不開心的事情就能得到解決,這一點非常有意義。
目前講的這些內容,一定要自己體會。只有行動了,才能相信。如果專心去做,有了個人的體會之後,便會對此深信不疑。否則會有類似「七天是否會見佛」、「能否七日後在夢中看到佛」等諸如此類的疑慮。
只有實修了以後,才能解決這些疑問。
在鱗次櫛比的禪修方法里,此種觀想佛的方法是其中之一,但與其他方法不同的是,此法可運用的範圍廣大。
除了禪修以外,類似臨終或遇到恐怖之事時,也可用套用。
如:認為遇到鬼神、或者不祥之事時,可以觀想佛,並專心看佛,把自己心專註於佛的心間,在這之中平靜下來,修完以後,之前不太好的感覺就會消失。
我們最好有七八天的時間先閉關修行,有了基礎以後,在生活中就可隨時隨地修持。
像是漢傳佛教很多寺院都有「念佛七」、「打禪七」,或者也可效仿《般舟三昧經》中講的,獨自到靜處或者家中七天閉關觀想佛。如果條件不具足,一天兩天,或者平時每天一個小時、半個小時或者二十分鐘這樣觀想也很好。
如此之後,當需要觀想時,佛的樣貌就會呈現在眼前。然後便想著佛像。此處的「想」,並非為思考,而是將腦海中的佛像觀想出來,專註於佛像,心無雜念,平靜下來。
在專註過程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首先,需要放下心中所有念頭進行專註。但是專註得再認真,幾秒、十幾秒之後,意識便會走神。
此時,我們需要第一時間發現自己心沒有專註於佛像之上,已經跑神。
很多時候會遇到這種狀況,打坐的時候沒有發現走神,過了很長時間後才意識到... ...這會對我們的禪修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需要第一時間發覺是否走神。
發現了之後,需要馬上採取措施。當我們的心跑神之後,就需要把它拉回來,繼續專註於佛像上。
這時候,有可能會發現我的心在想類似幾百年、幾千年前的事;也有可能,我的心在思考諸如兩三年,八年、十年後的事情... ...但無論心跑了多遠,都要拉回來繼續專註。
打坐的時候,時常會因為沒有發現走神,再加之沒有及時採取措施,禪修的大多數時間便白白浪費掉了。這種禪修不僅僅浪費時間,也會對以後的禪修產生巨大的影響。要是每一次都如此,以後就沒辦法修標準真實的禪定,所以上面兩點異常重要。
將心拉回來以後,繼續專註目標(佛像)。繼續專註時,又會跟前面一樣走神,就繼續如法炮製,第一時間發現,及時採取措施。如打坐一兩個小時,整個過程便是這樣。這當中,有很少一部分時間,既沒有跑神,也不需要採取措施,就是停留在心如止水的狀態當中。這些短暫的停留,也即標準的禪修。
開始的時候,標準的禪修時間可能只佔到一座的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其他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跑神,或者沒有及時採取措施,又或者採取了措施但沒有效果... ...因為這些原因,身體在打坐,但是內心已遠離禪修。對於初學者而言,百分之八九十的時間可能都處於不理想狀態。但是沒有關係,只要我們開始禪修,就已經很不錯了。
如果將佛教的專用術語拋開,以白話形式闡述。
簡單來說,就是跑神後,當下發現,發現後,及時採取措施,把心拉回來繼續專註。
這種禪修的方法非常簡單,離我們的生活也非常近,且每個人都能用上。
以上是我們今天講的第一個禪修——觀想佛。觀想好了以後,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便可隨時解決。
觀想佛像解決我們的問題為何意?
這是不是佛的加持解決我們的問題?
或者有其他緣由?
這些都有。
以非常虔誠的心祈禱佛,絕對會有加持。
加持是一種力量,佛、鬼、神,乃至物質都有這種能力。比如,類似鐵之類的金屬和磁鐵放在一起的時候,原來此金屬沒有磁性,但與磁鐵接觸,幾分鐘後短期內也擁有了磁性。這個力量來自於磁鐵,而非金屬本身。因為放在了一起,得到了一點點磁鐵的力量,所以當下也會像磁鐵一樣吸引其他的金屬。這就是磁鐵的加持,所以物質也是有加持的。鬼的加持是邪惡的力量,會讓內心產生很多不好的念頭,生活中也會發生很多不順的事情。
佛的加持是正能量的,這是存在的。
因為物質、鬼、神都有加持力,同理,佛也有。物質是有加持的,像剛才講到的,普通的鐵和磁鐵如果沒有放在一起,鐵不會有磁性。只有當它們在一起的時候才有磁性。
那麼,
如何能得到佛的加持呢?就需要與佛相應,如同鐵和磁鐵,只有近距離地接觸了,才會有磁性。同樣,我們要和佛近距離接觸才有加持。我們的身體沒有辦法與佛接觸,但我們的心可以與佛零距離接觸。
如何近距離接觸?就是要對佛有強大的信心,然後用此虔誠的心祈禱佛,激活佛加持的力量,我們也就得到了這種力量。
如同鐵和磁鐵的道理一樣,我們的心靠近了佛,也就會得到佛的加持。修此禪修讓我們的心平穩、開心等,是佛的加持。當然,這不全是佛的加持,各種原因都有。如果沒有佛的加持,通過這種方式,也能讓我們的心靜下來,自然也就不會浮躁。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希望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可以修。如果沒有信仰,對佛也並非如同佛教徒這般崇拜,這也沒關係。佛是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他和普通人不一樣,內在的正能量非常強大。用現在的語言表示,他的磁場非常強大。因為是如此特別的人,所以專註於他的臉或者胸口,就能得到一種力量,這樣心就能變得光明、平靜。就算是無神論者也能有這些感覺。
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現在解釋因果關係不太容易。但是通過這種方法,一旦感覺到了,也就會相信內在的因果關係。任何一個精神狀態不太好的人修此禪修都非常有意義。
我們現在的物質水平比較高,以後也許越來越高,也許相反。為了目前比較高的生活水平,每個人都付出了很多。這些都不是從天而降的,當中有激烈的競爭,會讓我們時常不開心。加之生活的壓力,各種事情此起彼伏,在這樣的年代生存,需要行之有效的調整心態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方法,就很難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當我們遇到不開心的時候,不要找別的方法。全世界每年有一百萬人自殺,兩千萬人自殺未遂。其實並不需要這樣,如果有一點點辦法,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越來越感覺到人的內在煩惱,要是稍微控制一下,其實悲劇就不會發生。但是因為一時失控,後果不堪設想。所以無論有無信仰,我們現在特別需要這些方法。
無神論者沒有宗教信仰,這完全可以,但有沒有一個更好的方法解決這些心理的問題呢?如果有,其實可以共享,利益更多的人。如果佛教或者其他宗教有這類有效的方法,大家也都可以去用。
西方流行禪修的原因就在於此,只要是有效的方法,心態放開,大家便都可以去用。在這之前先不推本溯源,只究其有效與否。
這個禪修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不開心的時候可以用此方法。作為佛教徒,這種禪修的方法會更加有效,因為我們對佛有信心,距離更近,能得到更多加持。
除了佛像以外,
我們看任何東西,比如,任何一朵花、一個圖像、一個字,我們的心專註於此,心同樣能平靜下來。除了佛像以外都有這種作用,但如果是佛教徒,用佛像就能有更多的作用。
03
第二個禪修。簡單來說,平時我們不看佛像時,讓心平靜下來,此時關注內在的心。
平時我們不關注的時候,當不開心的時候,會說「心情特別不好」或「心情特別好」... ...我們不太關注什麼是心情的好壞、心情是什麼?只是接受到了一種感覺,就當作心情。好的感覺,便是心情好;反之,心情不好。
現在不需要佛像,往裡看自己的心。當不太開心的時候,關注一下內心,什麼東西不開心?什麼是不開心?因為什麼事情?這時,如果稍微認真一點修持,會發現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不開心的。所謂的不開心其實就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在不關注的時候,才會產生。如果去關注或深入了解,這種感覺會消失。這種感覺消失後,也沒有什麼心情好壞之分。
進一步深入地觀察是非常有意義的。
禪宗的一些相當深奧的道理就隱藏其中。此外,藏傳佛教里,很多極其深奧的東西,也在這裡面。但是現在不需要,暫時要關注自己的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人們這麼長時間一直爭論無神還是有神,唯心還是唯物,心是大腦還是其他的物質... ...現在這些都不重要,這些只是概念。先不說這種感覺來源於大腦或者有其他的原由,至少我們開心與否、難過與否的感覺是實際存在的。
如果不開心,應該怎麼解決?如果是日常生活瑣事讓我們不開心就不會有太多的影響。但如果心理有一點點不健康,就一定要解決。解決的方法,先往內心看看,什麼叫作心和意識?
比如坐在海邊、高山等視野比較開闊的地方,水天一色,如同藍色虛空,我的心就在這個藍色的世界中融入,此時感覺不到我的心,自己非常渺小,心更是如此,不知在何處。在家裡或者任何一處,靜下來觀察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會有此之感。
我們開心與否,不去尋找時,心表象就是如此;現在去關注內心的本質時,這一切都不存在。這當中,我們會找到一個非常輕鬆自在的感覺。
在佛教中,我們意識的最深層次是阿賴耶識,實際上這時就進入了此狀態中。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境界,但是這個狀態會讓人感到非常輕鬆、自在。有些時候有很多無以言表之感,這是我們內在的感受。再繼續深入觀察,就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感覺。但是現在不一定有這麼深,就是停留在阿賴耶識的層面上,靜下來停留幾分鐘或更長時間。我們焦慮、壓力、空虛等不需要深入觀察,就在阿賴耶識的層面上可解決。
在此層面上,打坐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後,就會感覺輕鬆自在、很開心。以這種心態再去面對生活中的瑣事。內心樂觀以後,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任何問題皆可解決,不需要走極端的路。內心黑暗,找不到路,但並不是沒有路,只是自己沒有發現罷了。現在通過禪修,內心強大之後,也就看到路了。生活中的煩惱便可如此解決。
首先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然後進一步去追求更高的目標。如果心理不健康,生活中該有的都得不到,成佛也就更難了。當擁有了一個樂觀積極健康的心態後,再發菩提心、出離心,這樣就會有收穫。
這是今天講的第二個禪修,非常地簡單,就是觀照自己的內心。通過這種觀照,我們內心的問題就能解決。理論上很容易,實際修的時候,需要一點點功夫。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說和做不一樣,說很簡單,但是做的時候不一定會行動。因為禪修對我們的生活、工作,還有修行而言,特別重要,所以需要花一些時間,希望大家在禪修上下一點功夫,至少我們能過一個快樂積極有追求的人生。否則,就會越來越迷茫。真正靜下來想,到底追求的是什麼?大家都不知道。這種東西就像霧霾一般,籠罩全世界所有的人,這是很可怕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有這樣的方法,否則很難生存。有了一種方法,心平靜下來以後:
第一,心沒有那麼浮躁。
第二,不空虛有追求。
然後再一步步學習,提升自己。所以學習佛教的智慧是非常有意義的。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講得不完整的地方可以看視頻,關於禪修的內容在國內外、學校、佛教徒的群體里講過很多次了。為學校講的禪修和為佛教徒講的禪修相比,深度不一樣,有淺有深,有純佛教的禪修,以及大家都能修的禪修,這類資料很豐富。
平時每天用二十分鐘、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打坐,對各方面都有幫助。今天的課講到這裡。


※【索達吉堪布】傳講《維摩詰經》24課:小姐姐發菩提心,從此無有宮斗苦
※竟然有這麼逆天的禪修手段,「包子禪」了解一下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