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今天的我們都知道,「趙政」和「嬴政」指的是都是秦始皇本人,但歷史上的秦始皇卻不會這麼認為。事實上是,」趙政「也許將會被越來越多人遺忘,而」嬴政「則會一直名留青史,究其根底,那是為何呢?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秦王:假封之趙非為實姓,孤乃秦王嬴政也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滅了當時的「東周公國」,徹底消滅了東周殘餘的勢力。嚴謹點說,東周實際上是亡於公元前249年的,就好比我們今天認為南宋亡於公元1279年,而不是1276年臨安淪陷一樣。不過由於秦王政內心排斥其父以及呂不韋,因此在他22歲親政後,就開始了對前朝的一系列清算,僅為其父保留了「太上皇」這一謚號。

為否定呂不韋滅「東周公國」的功勞,他更是將「滅東周」的功勛推給了其崇拜的祖父秦昭襄王,硬是將東周的滅亡時間提早了七年。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呂不韋:到底誰滅的東周,還不是你說了算?

秦始皇一直是很崇拜其(曾)祖父秦昭襄王的。秦昭襄王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三位帝王之一(在位56年,僅次於康熙乾隆),在其執政期間,秦國的國土面積已超過了東方六國的總和,可謂是後來秦統一六國的最大奠基者。後來「秦王政(秦始皇)」就一直打著繼承祖業的口號征伐六國,最後實現了大一統,而這過程里,秦始皇可以說是一直很「鄙視」其父嬴異人的。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贏稷:管他趙政還是嬴政,能繼承祖志的就是好孫子!

要說起秦王政為何「鄙視」其父異人,這和異人的懦弱無能以及秦王政本人的自幼經歷是關係深切的。作為趙國人質的兒子,秦王政的幼年也每天生活於驚惶之中,只是由於他的性格關係,他並沒有象其父那樣成了「驚弓之鳥」。到異人即位為「庄襄王」後,10歲的「趙政」被接回秦國,那時候他的生活狀況並未因此有所好轉,反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宮闈鬥爭之中,還多次差點丟了小命。

這樣的父親自然不會在年幼的秦王政心中樹立起威信,相反,他在宮廷生活期間知道了祖父昭襄王的事迹,從此,昭襄王就成了他心目中帝王的「楷模」。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惶恐終日的趙政(右)與高漸離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終於舉行了冠禮,邁入他的親政階段。在親政的伊始,秦王政就平定了「嫪毐之亂」,將與嫪毐通姦的母親趙姬關入了冷宮。隨後,秦王政又免去了呂不韋的相職,將其放逐於當時的蠻荒之地巴蜀。

從始,秦王政就自名「秦王嬴政」,並以「繼承嬴則(即昭襄王)之志」的名義發動了對六國的戰爭。趙國人曾指責秦王政塗炭「自己族人」,秦王政說:「假封之趙非為實姓,孤乃秦王嬴政也」!直接否認了自己就是「趙政」。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親政後的嬴政:以後要學習贏稷好榜樣

史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其本姓嬴,於趙國為人質時當姓趙,歸秦國時當複姓嬴。於是「嬴政」才成了當今普遍的叫法。「秦王嬴政」的自名、抹殺父親的功勛、處置母親和呂不韋等,意味著嬴政開始有意掩飾其在趙國的「低賤出身」,同時宣告他要與秦昭襄王比肩的雄圖大志。不過歷史豈能被人為掩飾得了?即使經過了後來的「焚書坑儒」,他與趙國的許多故事依然被留存了下來。嬴政被留下「千古罵名」也正自那時候開始。後世的司馬遷依然稱其「秦王政、趙政」,正是出於一種譴責的心態。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司馬遷:太史公就不能有一點個人感情色彩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嬴政繼承「祖志」為後世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如果他繼承的是「父志」而安守祖業,也許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了。我們今天稱其「嬴政」是從他統一六國的角度上去稱呼的,而司馬遷稱其「趙政」則出於揭露嬴政殘暴、妄上的本意,兩者皆沒有錯。

從嬴政鄙視父親、痛恨母親趙姬和呂不韋這一點看,他不願意自己「姓趙」是有其原因的,有哪個皇帝願意自己為母親戴上多重有色帽子呢?而母親趙姬的一切顯然又離不開她在趙國時與父親、呂不韋之間的複雜關係。(據說趙姬除與嫪毐通姦外,之前還與呂不韋長期通姦,因此有「嬴政為呂不韋之子」一說,不過被後世否定了,因為嬴政長相上和其父異人很相象,呂不韋也不大可能拿一個「贗品」的嬴政去賭。)

從趙政「變成」嬴政,其實正是秦始皇繼承秦昭襄王遺志的過程

趙姬:說嬴政為呂不韋之子,就類似乾隆為陳閣老之子的傳言而已

歸結起來看,從「趙政」到「嬴政」實際上存在一前一後兩個原因:前者為掩飾自己的低賤出身,後者則為「平六國」正其名。前者正如上文所述,後者呢,由於秦莊襄王時代已徹底滅了東周,秦國已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志氣不高的庄襄王本意是不想繼續對外征戰的,因此嬴政必須「否定父親」才能去執行他的新政。而否定父親,去「趙政」之說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今天的我們如果一味捧著太史公的史觀去批評秦始皇的所作所為,這也非今日分析歷史的正確做法。表面看來,這種「認祖不認父」是有悖人倫的錯誤行為,但一旦這行為發生在嬴政這般出身的人身上,則又成就了其一系列的偉業。所謂」辯證看歷史「就是這樣,是無法簡單地以常規的」對與錯「來評判的,而只能根據該事件對後世社會造成的影響來蓋棺論定。



本欄目內容均為「坊間五千年」結合資料的原創,圖片部分來源網路,觀點均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閱讀轉發及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