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貧富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套學區房,更是家庭說話的方式

貧富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套學區房,更是家庭說話的方式

原標題:貧富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套學區房,更是家庭說話的方式


來源丨mom看世界(ID:xyzmom)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談到教育,總能聽到「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


甚至連孩子都已經認識到這一點。


▲2017年北京市狀元 熊軒昂 一語道破「天機」


難道真的是這樣?


英國《獨立報》盤點權威研究結論發現成功孩子父母的11個共同點中,父母擁有高學歷、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等等赫然在列。


的確,父母高學歷、較高的經濟收入可以為孩子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但,我一直覺得,這只是我們從表面能看到的、外顯的硬實力,更具影響力、更直接發揮作用的是那些隱藏在硬實力背後、不被察覺的軟實力。


比如說,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方式


貧富家庭孩子的辭彙量竟相差3000萬!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縮影。其實,孩子跟父母相似的地方,又何止是長相。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出奇的一致。


人類學家Betty Hart 和 Todd R. Risley曾做過一個在學界非常有名的研究。


他們花費2年半的時間跟蹤42個家庭,記錄爸媽和孩子間的親子對話。被調查的孩子都是1-2歲、正在咿呀學語的萌娃。

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懸殊很大。在42個家庭中:

13家是中產家庭,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23家是普通的工薪階層


6家,徘徊在溫飽線上

後來,Betty 和 Todd發現,這些孩子說話的神情、語音語調都和他們的父母如出一轍。


連孩子脫口而出的日常辭彙,都和父母一模一樣,重合率高達86%-98%。


更讓人大吃一驚的是,到3歲的時候,42個孩子辭彙量間的區別可以用「天差地別」來形容。



僅僅1個小時,貧富兩極的家庭,孩子聽到的辭彙量就相差了近4倍:

溫飽家庭孩子,每小時能夠從爸媽那裡聽到616個詞

工薪階層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辭彙總量為1251


中產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辭彙量高達2153

以此類推……


一個星期下來,中產家庭的孩子可以聽到21.5萬個詞,而溫飽家庭的孩子只有6.2萬。


一年下來,中產家庭可以教給孩子1120萬個詞,溫飽家庭卻只有320萬。


這個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擴大。


等到孩子4歲的時候,中產家庭的孩子總共聽到了4500萬詞,而溫飽家庭,只有1300萬。


3000萬辭彙量的巨大鴻溝,就這樣日積月累、悄無聲息產生了。


這個鴻溝,不僅直接影響了孩子們的語言發展,更決定了他們學習成績的好壞。


在孩子們10歲時,Betty和Todd又對這些家庭進行了回訪。

那些3歲時能說會道、辭彙量大的孩子,小學的成績也更好,尤其是在聽、說、讀三方面。


如此看來,老話說「3歲看老」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之間的「貧富分化」,在出生的頭3年,僅僅因為父母話說的多不多,就初見苗頭了!


「你一句我一句」的對話交流,更重要


辭彙量上的「貧富差」,確實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課業成績產生了影響。但是,這些辭彙到底是怎樣影響孩子的呢?


經過近20年的探索,科學家們終於有了答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顯著對孩子大腦發育和語言發展起關鍵性作用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對話的方式。


為了記錄孩子們從起床到入睡前與父母之間的對話,研究人員給每個孩子都佩戴了錄音設備,為期兩天。


通過對親子對話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有3個變數,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和大腦發育:

孩子說出的話語數量

孩子聽到的話語數量


與父母對話的數量

結果發現,親子對話數量跟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的相關性最高,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辭彙量、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親子對話數量能夠促進大腦的發育,尤其對負責語言組織和處理的布洛卡區域有積極的影響。


當我們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掃描時,就會發現,和父母進行對話時,孩子大腦的布洛卡區域的活動最活躍。


這項研究的另一參與者Rachel Romeo說,「對話、對話,最重要的是你來我往的雙向溝通互動,而不是單方面的輸入。」


警惕!電子設備的早教效力很有限


現在不少孩子,小小年紀就「機不離手」,不是手機就是iPad。作為偶爾的娛樂消遣,當然沒問題。一些有趣又益智的APP、遊戲,有限制地玩一玩,也挺好。


但一定得謹慎對待,想要依靠這些「科技產品」開發孩子大腦和語言的想法。


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電視、手機等純機器輸入,對孩子的語言和大腦發育不但沒有積極影響,甚至會產生副作用。


大量單方面輸入,對孩子的大腦和語言發展有積極作用,但是跟對話相比,又顯得不那麼明顯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整天看電視、玩手機、打遊戲的孩子常常會「話少詞窮」?為什麼很多父母每天對著孩子「長篇大論」,但孩子的語言能力卻沒有絲毫長進?


對孩子來說,語言溝通的過程得既有輸入,又有輸出,「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比那些要他們只聽不說的方式啟蒙效果要好很多。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想要孩子更聰明、更能說會道,親子對話是最好的啟蒙方式。


對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來說,父母及時、恰當地回應孩子發出的信號,比如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句安慰,都是最好的互動方式。


那些在出生前3年得到父母及時回應的孩子,兒時的學習成績更優秀,成年後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擁有的人際關係也更健康。


對已經可以自我表達的大孩子來說,爸媽們要抓住機會、創造機會和孩子聊天、對話,並且要以「孩子」為中心。找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孩子多思考、多表達,父母更多扮演傾聽者和回應者的角色。


貧富差距難以改變,但它的影響可以彌補


再回到貧富差距問題上來,MIT研究也發現,相比貧困家庭(溫飽家庭),富裕家庭的孩子從父母那裡聽到更多的辭彙,並與父母進行了更多的雙向溝通。

但研究同時發現,即使是貧困家庭,如果父母能經常和孩子互動聊天,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大腦活動並不會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差。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說:「家庭出身是影響美國社會不公平的根源(其他國家的情況應該也差不多)。」


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註定了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能力和可得資源。


但這裡的不同還不僅僅指經濟條件差距的直接影響,更是隱藏在金錢背後觀念上的差異。


高學歷、富裕家庭的父母,從他們自身生活經歷或是育兒書里,早就明白了,早教的重要意義。比如,孩子出生前開始胎教,出生後給他讀書講故事、和他一起玩、聊天,不給他吃垃圾食品等等。


而在貧困家庭父母的眼中,這些正常、自然的教養行為可能都是新事物、新發現。以前他們沒有被如此對待過,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這樣做。


好消息是,也許父母難以改變經濟條件,但只要願意,可以相對容易地改變一些觀念和行為。


與遺傳無關,很簡單、也不用花很多錢,赫克曼教授說,只需熱心參與和親身投入孩子的教養,特別是在他3歲之前他說:「你可以把孩子送到最昂貴的幼兒園,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父母養育,這對孩子沒有什麼幫助。」


這裡強調的親子互動即是如此,不用花錢,只要平時多和孩子互動交流,保證既有輸入也要有輸出;不把孩子交給電視、手機和Pad,時刻記著那只是最省事的育兒方式,絕不是最有效的。


說了這麼多,還是那句話:最好的教養,從來都不用花錢,跟金錢無關,跟學歷無關,跟社會地位無關。

-------------------


來自mom,家有愛讀書愛旅行的孩子請關注mom,ID:xyzmom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家六加一兒童禮儀品格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齊家六加一兒童禮儀品格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