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湄瀾流域佛教分論壇:南北傳佛教的交流與合作

湄瀾流域佛教分論壇:南北傳佛教的交流與合作

10月30日上午,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湄瀾流域佛教」分論壇在莆田市希爾頓逸林酒店舉行。該分論壇的主題是「南北傳佛教的交流與合作」。來自三大語系的佛教界代表和專家學者等在此分論壇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為南北傳佛教的交流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智慧和力量。

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起源於青海唐古拉山的瀾滄江,在流經西藏雲南、從西雙版納出境後被稱為湄公河,先後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瀾湄六國流傳著佛教的兩大主要傳統,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北傳大乘佛教。兩大傳統與當地文化緊密結合,創造出燦爛輝煌、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瀾湄流域佛教分論壇聚焦於南北傳佛教的交流與合作,回顧南北傳佛教友好交流的歷史,探討南北傳佛教的共同與差異,加強南北傳佛教之間的交流,促進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

分論壇論文發表環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印順法師作題為「共享的傳統,共建的未來—瀾湄流域攜手邁向新時代」的發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詔祜巴等傣作題為「加強南北傳佛教的交流與合作,讓更多的信眾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成果」的發言;中國台灣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系主任釋昭慧作題為「《瑜伽師地論》與《清凈道論》之『所緣/業處』──聚焦論述其理論架構與教學特色」的發言;馬來西亞佛教弘法總會正定寺主持和宗教導師馬欣德作題為「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合作與互動」的發言;中國台灣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系副教授釋性廣作題為「『身念處』法門的健康應用──契理、契機之『佛教養生學』」的發言;陝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吉祥法師作題為「四念住禪法踐行比較及當代啟示」的發言;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達娃次仁作了題為「淺談佛法對世間和諧共處所做的貢獻」的發言;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教授作了題為「新時代中國佛教國際戰略的反思」的發言;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現了作了題為「南北傳佛教交流的歷史與現實——以雲南佛教為中心」;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副教授達摩哈斯作了題為「沒有河流,就沒有和平:湄公河流域的佛教」的發言;中國香港佛法中心主席、光明精舍住持、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法光作了題為「佛法核心價值的正念」的發言。

瀾湄流域攜手邁向新時代

印順法師指出,佛教就是瀾湄流域各國人民共同的思想基底之一,佛教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文化,同時又衍生出各種相關的文化。我們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以佛教為紐帶,也可以增進瀾湄流域人民之間的友誼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交流。他介紹了近年來中國佛教界積極面向瀾湄流域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開展公益慈善、對話交流的經驗。如2011 年募集了賑災專項資金 1300萬泰銖(約合人民幣 280 萬元)救助泰國嚴重洪災,應邀率團訪問泰國,慰問災民、為泰國民眾祈福;從 2015 年至 2018 年,連續承辦了四屆博鰲亞洲論壇宗教論壇,組織國內外宗教領袖就宗教發展與現實社會需求展開對話。他認為在這個為區域內人民謀求無上福祉的過程中,三大語系佛教的對話交流、攜手互助,將能發揮獨特而不可取代的作用。為此,他建議:第一訂立目標;第二根據目標創造條件,培養人才;第三以佛教的慈悲與智慧化解紛爭,克服障礙;第四建立切實有效的合作平台。

加強南北傳佛教的交流與合作 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成果

詔祜巴等傣指出,在中國周邊,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眾多國家的人民大多數信仰佛教。千百年來,我們用共同的信仰,譜寫了千古傳誦的友好交流篇章,增進了世界人類友誼感情。歷史上,許多中外佛教高僧大德秉持普度眾生的悲願,懷著為法忘軀的精神,沿著聯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共同打開了友好交往的大門,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眾里有著重要地位的佛教,要本著促進平等和諧、交流合作、共贏發展的目標,發揮佛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支持佛教界對外交流工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相關倡議的落實,繼續發揮佛教民間外交的優勢,使佛教對外交往成為國家對外友好交流戰略和 「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發動社會各界推動佛教交流,積極發動廣大佛教徒積極的支持和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的各個方面的工作中來,有效推進佛教交流活動更加深入開展,共同建設和諧發展的國家關係,讓更多的佛教徒和普通民眾共享到「一帶一路」的建設成果,共同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這個新時代,做出佛教界應有的貢獻!

佛法對世間和諧共處所做的貢獻

達娃次仁表示,在新時代的美好形勢下,佛法對世間如何得到短暫和永久安樂提出了明確的思想,其所闡述的主要思想為——如何得到安寧、如何滅除一切苦惱、如何修習慈悲之心、如何領悟真諦等。達娃次仁指出,滅除一切痛苦的最佳辦法只有消滅貪嗔痴三惡毒;修習菩提心是重中之重;所有事物是眾多因緣和合而造作的,都存在於因果關係中,如由種子生起相應的苗芽。當人們領悟因緣法就能得到永久性快樂。宗喀巴大師云:「若需脫離一切厭倦,則要生起菩提之心」。

南北傳佛教交流的歷史與現實——以雲南佛教為中心

現了法師指出,由於雲南與瀾湄流域國家相臨近的地緣優勢,自古代的南方絲綢之路開通起,雲南即跟瀾湄流域國家有了商貿及文化的往來。當佛教傳入瀾湄流域各個地區後,南方絲綢之路再次成為溝通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雲南三大語系佛教並存的文化特色,也為雲南跟瀾湄流域國家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雲南跟瀾湄流域的佛教交流從古至今均得以順利展開。而通過對於雲南與瀾湄流域國家佛教文化交流的歷史淵源及現狀之梳理,可以總結出南、北傳佛教交流的三個顯著特點:時間上的延續性、信仰上的內驅性和交流上的雙向性。進入當代以來,隨著歷屆崇聖論壇的舉辦,擴大了雲南佛教在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加強了與南傳佛教的互動,使得南北傳佛教的文化交流及團體互訪成為常態。更是藉助「崇聖論壇」的框架,達成了「瀾湄六國佛教交流合作黃金紐帶」的共識。就現狀而言,南北傳佛教交流之前景大有可觀。然而,目前雙方的交往僅限於佛教文化交流及團體互訪層面。如何能夠站在宗教的神聖性及超越性層面,消解南北傳佛教差異之樊籬,關注佛教自身;在雖信仰認同卻文化多元的社會背景下,遵循公共交往中的理性與規範,繼續深入發掘南北傳佛教的共同精神內核,甚至建構佛教不同體系間的普適性神聖信仰體系,是值得以後繼續探討的話題。

新時代中國佛教國際戰略的反思

王頌教授指出,佛教走出去最核心的決定因素是人,人中的核心因素是培養年輕的僧才。佛教走出去不能單純靠經濟實力的後盾,相反年輕法師們要發揮法顯、玄奘等高僧大德為法不惜身命的獻身精神,發揮艱苦奮鬥的精神,甘於到困難的環境中去接受挑戰。只有這樣,才能立足長遠,才能開闢道場,真正實現中國佛教走出去的戰略目標。他認為,從方法上講:世界範圍的宗教、文化組織、各種 NGO,大都為歐美國家所控制,它們宣傳傳播的也只能是他們自己的宗教、文化、價值觀,在其體制內謀求合作,寄希望於搭便車是不現實的。打造自己的組織,建立自己的規則才是長遠之計。中國佛教走出去應該樹立輸出「文化高鐵」、「宗教高鐵」的信心和決心。具體做法:首先,農村包圍城市、世俗過渡神聖;其次,立足當地社會、積極融入參與;最後但絕不是最次要的,還是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總結為四點:「配合政策方針、藉助信仰力量、樹立自主信心、借鑒國際經驗」。

出席該分論壇的還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帕松列龍庄勐、如瑞、東寶·仲巴呼圖,以及Phra Rajapariyatkavi( 羅嘉帕理亞 )、帕祜巴罕聽、常藏、修彥彬、張繼富 、澤道、崇化、清遠、祜巴提卡達希、土旦寧布、羅松江村、新色·旺加、康南山、宋順勇、都叫、尚路卯、Phra Brahmapundit(梵智長老)、Sommai Suphasit(索瑪·蘇帕)、Phra Sithawatchamethi(斯塔瓦查每提)、Hatthakorn Kaentao(哈塔昆·卡恩濤)、臧常遠、香雲 、品道、陳星惠、傳禪、道元、釋明月、妙熙、真理、文澈、論玄、釋善仁(Thich Thien Nhon)、釋解賢(Thich Giai Hien)、釋明恩(Thich Minh An)等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界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各界嘉賓近百人。

論壇的中文主持人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教授,英文主持人是中國香港佛法中心主席、光明精舍住持、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法光法師。

更多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相關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化社 的精彩文章:

雕版藏經院之——《開寶藏》的前世今生
壹頁宋版,壹兩黃金

TAG:弘化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