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醫生為什麼又稱「大夫」和「郎中」

醫生為什麼又稱「大夫」和「郎中」

將醫生稱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稱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會上已經鮮見。但在幾十年前,「郎中」作為醫生的別稱還很普遍。

在中國,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職名稱。唐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醫生」最早是對學習醫學的人的稱呼,始見於《唐六典》,即指學習醫學的人。唐代置學習醫,故有了「醫生」之稱。其後對從醫者的稱呼還是不統一。直至近代,醫生才成了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大夫官職,分為三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等名。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明清職事官不用大夫為官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大夫還是古代爵位名稱,如秦漢分爵位20級,其中大夫居第五級。隋唐明清時期的光祿大夫、榮祿大夫則專為文職散官封贈時用。

宋徽宗政和年間重訂官階時,在醫官中設置了大夫、郎中等官職。由此,太醫專稱大夫。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人們就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dài,而不讀dà。現在看來,沒有將醫生稱為「大(dà)夫」的,卻時有將官職或爵位之稱喚作「大(dài)夫」,搞不清其中的因果本末,鬧了笑話。

「郎中」這一官職,始於戰國,秦漢沿置,而後隋唐宋元明清承襲,各部皆設郎中,分掌各司事務,為尚書、侍郎之下的高級官員,清末始廢。因宋朝醫官中有「郎中」一職,故社會上以此稱醫生或賣葯兼治病的人。這在其後多種筆記、雜劇、詩文、小說中屢屢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自1000多年前醫生有了「大夫」和「郎中」這兩個別稱或尊稱後,北方地區一直稱「大夫」,南方地區始終喚「郎中」;而且北方是中醫、西醫的統稱,南方則特指中醫,對西醫也叫「大夫」。為什麼會這樣,不清楚。

摘自《文史精華》2013年第4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袁寶華:我國企業改革的拓荒者
毛澤東的一張珍貴相片

TAG:文史精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