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這座城市雖然不大,卻是改變南方歷史的樞紐

文史宴:這座城市雖然不大,卻是改變南方歷史的樞紐

文/蘿蔔157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宜昌,此地的光輝基本被荊州掩蓋。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劉備借荊州,一借永不還」歇後語。也可能知道關羽丟了荊州之後,劉備大舉伐吳,於夷陵大敗,最後病逝於白帝城。但是對於宜昌,則基本只知道棗宜會戰,葛洲壩和三峽。

大多數人對於此地並不太熟,歷史上好像也不太出現過,這也很正常,因為宜昌正式被命名是在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才設置了宜昌府,管轄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5縣及歸州、鶴峰2州,隸屬荊宜施道。

要追溯歷史,得從舊稱「夷陵」追溯。

上古:從荊楚王陵到軍事要道

1

春秋之前,夷陵並未在歷史中出現,這主要是由於楚文化主要集中於荊州,江陵等地,夷陵處于山地,開發難度大。春秋之前,楚地的人口也並不密集,夷陵並不能展現出它的地理優勢。

夷陵第一次出現是史書記載是在《史記·楚世家》,「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以北保於陳城。」

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破楚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並一把火燒了楚王墓夷陵,楚頃襄王被迫遷都於陳。

白起燒夷陵

隨後秦以郢為行政中心設置南郡,現在宜昌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南郡。

第一次夷陵就這麼匆匆出場,作為楚王墓出現,然後被白起一把火燒了。至於白起為什麼燒楚王墓,有這麼幾種說法,一種是說白起的祖先是楚人,被趕出國,憤憤不平,所以報復。還有一種比較可信,從白起後面長平之戰的發揮來看,純粹就是震懾作用,燒人祖墳這種事情,是極大的侮辱,如果敵人反抗得力,可有哀兵必勝的效果,不過敵人反抗不得力,就是一種極大的士氣打擊。

另外還有傳聞,項羽火燒秦王宮,也有可能是報復這次楚王墓被焚。

秦始皇統一後,改夷陵為巫縣,西漢建立之後又改回夷陵縣。此後秦漢兩代夷陵一直都歸屬於荊州南郡。

王莽篡漢之後,天下紛擾,群雄競起。公孫述於公元25年(東漢建武元年)在蜀稱帝,建元龍興,國號成(又稱成家或者大成)。

公元21年(新地皇二年),秦豐在黎丘(也稱犁丘,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西北)起兵,隨後攻佔邔縣、宜城、鄧縣等十二縣,公元24年(玄漢更始二年),秦豐自立為楚黎王。

公元23年(玄漢更始元年),田戎與同鄉陳義起義,攻克夷陵,很快就發展到數萬人,田戎自稱掃地大將軍,陳義自稱黎丘大將軍。

為了共同抗拒劉秀,秦豐先後聯合鄧奉、延岑、田戎等人,並把女兒嫁給了延岑和田戎。

公元29年(東漢建武五年)秦豐兵敗,被押回洛陽斬首,延岑、田戎逃入蜀地,投降公孫述。漢將岑彭攻佔夷陵,一直追擊田戎到秭歸,俘虜田戎家眷、士兵。

不久,岑彭命馮駿駐軍江州,田鴻駐軍夷陵,李玄駐軍夷道,自己則率兵還駐津鄉,據守荊州戰略要地。

公元32年夏(東漢建武八年),劉秀攻擊隴右隗氏(隗囂),南線的漢軍由岑彭率領北上入隴作戰,並留下軼事「得隴望蜀」。夷陵荊州一帶漢軍兵力薄弱。

次年,公孫述派任滿、田戎、程泛數萬的人水軍順江南下,大舉東出。打敗馮駿及田鴻、李玄。攻佔夷陵和夷道,並且佔據了虎牙山和荊門山,架起了一座浮橋。這是長江在歷史上第一次有浮橋的記錄。

《後漢書·岑彭傳》記載,「九年,公孫述遣其將任滿、田戎、程泛,將數萬人乘枋下江關,擊破馮駿及田鴻、李玄等。遂拔夷道、夷陵,據荊門、虎牙。橫江水起浮橋、斗樓,立柱絕水道,結營山上,以拒漢兵。彭數攻之,不利,於是裝直進樓船、冒突露橈數千艘。」

公元35年春(東漢建武十一年),岑彭調集六萬大軍彙集荊門,準備攻擊任滿、田戎、程泛。岑彭重賞之下,魯奇應募,率領勇士衝擊浮橋。結果江中攢柱阻攔戰船前進,魯奇死戰,並用火箭這類的帶火武器攻擊橋樓,藉助風勢,橋樓被燒毀。岑彭率領全軍順風前進,公孫述軍大亂,淹死了幾千人,漢軍斬殺任滿,生擒程泛,攻佔江關,田戎逃回江州。

岑彭追擊到江州,認為田戎糧草充足,短時間內難以攻克,遂留下馮駿防守,自己率軍攻破平曲,得到大量糧草。

公孫述派遣延岑、呂鮪、王元、公孫恢把守廣漢、資中。同時派遣侯丹率軍兩萬把守黃石。岑彭讓楊翕與臧宮布下疑兵迷惑延岑等人,自己揮師順江回到江州,逆都江而上,襲擊侯丹,大獲全勝。隨後日夜兼程,急行軍兩千餘里,攻克武陽,出現在了延岑部的背後。

岑彭駐地是彭亡,這個名字可是非常的不吉利,岑彭本來想移營,但是天色太晚就放棄了,公孫述派出的刺客,謊稱逃亡過來投降的,於當晚刺殺了岑彭。岑彭遇刺後,留守夷陵的吳漢也修理好船隻,率領三萬人沿江而上,兼領岑彭部。

劉秀滅公孫述之戰形勢圖

公元36年(東漢建武十二年),吳漢、臧宮率軍到達成都咸門,公孫述卜卦得「虜死城下」。認為這是吳漢死於城下的卦象,親自率領數萬人攻擊吳漢部,並派遣延岑進攻臧宮部。雙方鏖戰,延岑三戰三捷,從清晨打到中午,但公孫述軍仍然不能完全擊潰吳漢部,士兵又累又餓,這時吳漢命令部隊突擊,公孫述軍大亂,公孫述胸部中槍落馬,被親衛搶回城內,把軍權交給延岑之後於當晚死亡,第二天,延岑向吳漢投降。吳漢屠殺了公孫述和延岑全族,縱兵劫掠,還一把火燒了皇宮。光武帝劉秀強烈譴責了吳漢的行為。蜀地被平定。

兩漢時代,夷陵的戰略要地位置就開始展現出來了。在這之前,不管是秦滅巴蜀,還是劉邦出三秦,蜀地只和關中、漢中有交通聯繫。秦滅楚,也未從蜀地順江而下攻擊楚國。

但是西漢末年,蜀地有了新的連接通道,就是經過夷陵到達荊襄,荊襄勢力亦可從夷陵進攻蜀地。夷陵成為連接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的戰略要地,蜀、巴、楚文化在此產生交匯融合,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獨特文化。

六朝:南方政權興亡之地

2

公元208年(東漢建安13年),赤壁之戰前,曹操以枝江為界,以西單獨建立臨江郡。下屬有今宜昌、秭歸、枝江、宜都等四縣。實際上是拿劉備的地盤搞事情。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曹操,劉備和孫權瓜分。北方的南陽、襄陽歸屬於曹操。孫權和劉備則分別得到了半個江夏郡和半個南郡(包含臨江郡)。劉備還得到了荊州南部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劉備隨將臨江郡改稱宜都郡,行政中心也是在夷陵。

此時劉備提出用半個江夏郡向孫權換半個南郡,孫權擁有完整的江夏郡,而劉備則擁有完整的南郡。

這種換法,孫權其實挺虧的,但是曹操南下壓力巨大,孫權不但有荊州方向曹操的壓力,在江淮方向也面臨著曹操的壓力。同時劉備的擁有的轄地小,也不利於發展實力共抗曹操。所以雖然南郡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換地方案也不利於孫權,但孫權還是在魯肅的勸說下同意了這一方案。

劉備以南郡為基地,取益州(四川)。曹操則暫時放棄了南征,開始整合北方的勢力,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壓力減小,開始出現內部裂痕。孫權以「借荊州」之名,討要整個南郡和荊南四郡,雙方由合作轉向敵對。

公元215年(東漢建安20年),張魯降曹,漢中歸屬曹操,對劉備的益州產生了威脅。劉備為了和曹操爭奪漢中,隨向孫權提出議和,將長沙和桂陽兩郡作為南郡的等價物還給孫權。雙方重新劃分了在荊州的勢力,以湘水為界,以東屬孫權,包含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西屬劉備包含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但此方案依舊對孫權不利,劉備據有南郡,隨時可以順江而下,攻擊孫權,孫權幾乎無險可守,南郡在劉備手中依舊是孫權的一塊心病。

公元219年(東漢建安24年),劉備北伐漢中,荊州的關羽則率領荊州主力北上攻曹,大敗曹仁,並圍困襄陽、樊城。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此時司馬懿獻計,曹操聯合孫權,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雖然得到了漢中,卻丟失了荊州。南部荊州基本落入孫權手中。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元章武。為了奪回荊州,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揮師伐吳。張飛也率軍前來於劉備匯合,但因為其經常醉酒鞭撻部下,被部下張達、范強所殺。

東吳陸遜布置了層層防線阻擋蜀漢軍,消耗其銳氣,同時戰略退卻,在夷陵、猇亭一線組織防線,阻止劉備繼續進軍,這樣東吳軍在平原布防,而把廣大的山地留給了蜀軍。而劉備派兵擾亂孫權後方,平地立營誘敵皆遭失敗,東吳軍把守要地,堅決不出戰。

劉備不得已在夷陵一帶紮營,雙方陷入僵持階段,情況對劉備很不利,劉備軍深入敵境200多里,還不得不在崎嶇山道上紮營,兵力分散,補給困難,久攻不下,士氣低落,天干氣躁,人心浮動。同時還得派黃權分兵北上防禦曹魏,兵力也不佔太多的優勢。

陸遜抓住機會,火燒連營,劉備軍大敗,夷陵之戰蜀漢損失大批精銳,是丟掉荊州之後又一次實力大損,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形勢圖

劉備伐吳失敗原因眾多,益州勢力不支持;黃權帶領了1萬5千人去防衛曹魏去了,直到戰役結束都未動,而劉備總共才帶了5萬部隊;沒有準備水軍;侵擾陸遜後方失敗等等。

劉備死後,諸葛亮重新拾起聯吳抗魏的策略。此後直到三國時代結束,夷陵一直都在東吳手中,僅在公元222年,夷陵改名為西陵。

東漢末年,夷陵是爭奪荊州的重要地點,據有夷陵,荊州勢力就壓力山大,不得不重兵防守,但同時夷陵也並不適合太規模駐軍,戰線展不開,補給困難,有可能會遭到荊州勢力反撲。

公元279年(西晉咸寧五年),蜀漢已亡,晉也取代曹魏。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王濬、唐彬部從巴蜀出發,率領強大的水軍順江而下,破鐵鎖,除鐵錐,斬關奪隘,所向披靡,相繼攻破建平(巫山)、丹陽、西陵(宜昌)、夷道(宜都),只用40多天就駛抵建業。

水軍在西晉滅吳的戰爭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不但消滅了東吳的水軍,為渡江作戰提供了保證,也將長江天塹直接變成了西晉的航運水道,可以用來快速調兵。

次年三月,孫皓投降,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面,當然,西晉也維持了37年就滅亡了,中國再次分裂。

西晉滅東吳,就是一次非常經典的北方勢力水陸並進進攻南方勢力的路線,南方勢力雖有長江天險,然戰線太長,很難防守。

晉滅吳之戰形勢圖

西晉的統一,並未持續太長時間,西晉很快爆發內亂滅亡,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

公元548年,「侯景之亂」 爆發,南梁一片混亂,梁武帝蕭衍和梁簡文帝蕭綱相繼死亡。

公元552年掌管巴蜀的武陵王蕭紀在成都稱帝,次年4月,蕭紀率軍東征,準備攻滅蕭繹。

蕭繹則向西魏求援,西魏尉遲迥帶領大軍直取成都,蕭紀失去了大後方,但仍然率軍東下,5月,蕭紀率軍抵達西陵,而蕭繹則派出陸法和(神奇的和尚將軍,傳聞中他是宜昌枝江百里洲人)在瞿塘峽修築了兩座城,號稱七勝城,鎖江斷峽。這樣蕭紀的戰船就無法通過了,於是他也修建了很多據點,準備攻擊七勝城。但是,就在蕭紀準備進攻的時候,長江居然沒水了,水軍這下真的廢掉了。

《南史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李延壽)記載,「紀之將發也,江水可揭,前部不得行。及登舟,無雨而水長六尺。」

蕭紀屯兵日久,久攻不下,部隊疲乏,將士思歸,將士們都同意先回去救成都,再圖天下。然而蕭繹並不同意議和。

7月,蕭繹發動反攻,兩岸的據點基本都投降了,蕭紀被樊猛所殺,死後被除籍,賜姓饕餮氏。

公元554年,蕭繹要求和西魏重新劃定邊界,西魏當然不可能把蜀地還回來,于謹、楊忠率領西魏軍5萬奪取了江陵,蕭繹戰敗投降,被用土悶死。侯景之亂,讓陳霸先乘勢崛起,取代南梁建立了南陳。

公元557年,宇文護逼迫魏恭帝禪讓於宇文覺,即北周孝閔帝,北周取代西魏建立。

當年,蠻酋向天王發動叛亂,兵發信陵、秭歸(宜昌秭歸)。北周將領趙煚僅帶領500人奇襲,就保全了信陵、秭歸。

當時北周在長江南岸有一個據點,叫安蜀城(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但是長時間的大雨把城牆都給衝垮了,塌陷距離長達百步。這個時候蠻酋鄭南鄉發動叛亂,並且想要聯同南陳將領吳明徹襲擊安蜀城。眾將士都商量著要修補垮掉的城牆來進行防禦,趙煚說我自有妙計,城牆就不用修了,反正修好了也得被下雨衝垮。

趙煚派使者遊說鄭南鄉去攻打武陽,等到鄭南鄉去攻打武陽了,趙煚自己率軍襲擊了鄭南鄉的老巢,俘虜了其父母妻兒。鄭南鄉一看,老巢都被端了,部眾就一鬨而散,南陳軍隊見鄭南鄉部已散,也退兵了。

此時的夷陵,南北朝時期,大半時間都是屬於南朝,但在梁陳時期,已經屬於邊界地帶,各方衝突的中心,少數民族、南北朝政府融合交匯,時有衝突,時有合作。

隋唐:古代最後的龍爭虎鬥

3

南北朝時期,夷陵一直都在東晉、宋、齊、梁、陳手中。北朝則經歷了五胡十六國,後由前秦統一,前秦南征失敗再度分裂,北魏崛起。經歷六鎮起義之後,北魏國力大衰,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而後被北齊取代,西魏則被北周取代。

南梁後期,發生侯景之亂,北齊佔領淮南,西魏佔領巴蜀以及漢中,同時又佔領江陵以北地區,建立西梁。夷陵雖然還在南朝控制之內,但是已經是位於邊界地區。

侯景之亂極大的破壞了南方的經濟,加速了士族門閥的衰弱,陳霸先也在戰亂中崛起,而後取代南梁建立南陳。

而後北周代西魏,伐北齊,統一了北方。公元581年(隋開皇元年),楊堅又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廢除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公元588年,隋文帝下詔滅陳。

隋軍聚集51萬8千人,由楊廣統帥,分8路大軍攻陳。宜昌位於最西部戰區,主要由兩軍水軍進行爭奪,隋軍的水軍主力由楊素統領,公元588年12月(隋開皇八年),楊素率軍東下三峽,進軍至流頭灘(又名虎頭灘,在今天的宜昌西北)。南陳將領是戚欣。狼尾灘水流湍急,地勢險峭,易守難攻,想要拿下並非易事。

楊素制定的戰略是,多路配合,夜晚突襲。楊素親率水軍正面突襲,王長襲率軍攻擊長江南岸陳軍據點,劉仁恩率領騎兵攻擊長江北岸陳軍據點,次日拂曉,即擊潰戚欣,取得首戰勝利。

隋水軍順江而下,在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遭遇陳將領呂忠肅,呂忠肅使出一招鐵索橫江,攔截戰船,固守峽口。楊素分兵與劉仁恩聯合攻擊陳軍的營壘,呂忠肅據險死守,雙方激戰多次,在隋軍不計死傷的猛攻下,呂忠肅棄營連夜逃跑,退守到延洲(今湖北枝江),想要依仗荊門山的險要地形再戰,楊素率軍再次大破呂忠肅軍,呂忠肅隻身逃走。駐守安蜀城的史顧覺也棄城逃走。

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陳慧紀,想要率軍三萬、戰船千餘艘東撤援建康。被隋秦王楊俊阻於漢口。楊素、劉仁恩率軍水陸配合,大破敵軍。至此,隋軍控制了長江中上游,長江上游的南陳軍隊想要依靠長江水道調動支援長江下游已不可能。

589年2月(隋開皇九年),陳後主陳叔寶投降,隋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南北分裂300餘年的中國再度由隋統一。

隋滅陳之戰形勢圖

隋滅南朝和西晉滅東吳一樣,也是很經典的北方勢力南征路線,水陸並進,先行突破水陸,然後連通長江,南朝即無險可守。

隋末,天下大亂,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蕭銑稱帝,國號梁,定都江陵,擁兵40萬,雄踞南方。其勢力範圍大約北至漢水,西至三峽,南至交趾,東至九江。

同年,蕭銑派遣楊道生進攻峽州(北周改拓州置,唐宋延續,大約就是在今天的宜昌),被峽州刺史許紹擊敗,傷亡慘重。

《新唐書·卷八十七·列傳第十二》記載,「遣道生攻峽州,刺史許紹擊破之,士死過半。」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孝恭與李靖率領唐軍從巴蜀順江而下,李瑗從襄陽道,田世康從辰州道,合兵攻打蕭銑。梁將周法明帶著四州投降了唐,李淵下詔封為黃州總管,周法明從夏口道攻克了安州。梁將雷長潁也帶著魯山投降了唐。

蕭銑派遣文士弘抵禦李孝恭軍,雙方在清江口(宜都陸城)展開激戰,李孝恭大獲全勝,繳獲戰艦千艘,一鼓作氣攻下宜昌、當陽、枝江、松滋。江州總管蓋彥投降,李孝恭直逼江陵。蕭銑部下紛紛投降,蕭銑以不殺百姓為條件,投降了李孝恭,被護送到長安。幾天後,數十萬救兵至,但是得知蕭銑已經投降了之後,也投降了。

唐平蕭銑之戰形勢圖

到長安後,李淵斥責其罪,對曰:「隋失其鹿,英雄競逐。銑無天命,故為陛下禽,猶田橫南面,豈負漢哉?」帝怒其不屈,詔斬都市,年三十九。(出自《新唐書·卷八十七·列傳第十二》)

宜昌在唐平蕭銑之戰中,起到的地位依舊是連通四川盆地和江漢平原的戰略要地,數百年來,宜昌的一直都是各方爭奪的要地。

抗戰:陪都重慶的門戶要地

4

唐代之後,宜昌約一千多年未發生重大戰役,三藩之亂中,宜昌雖然處於兩湖前線,但是由於吳三桂兵分兩路,一路入川,北上攻擊陝西。一路入湖南,北上攻擊荊州。而吳三桂又沒有從四川出發,沿長江出三峽,配合攻擊荊州,宜昌作為前線只接觸到了部分吳三桂水軍,並未大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強佔東北。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1938年6月,武漢會戰打響,在進攻武漢的同時,日軍也對宜昌城區進行了瘋狂的轟炸,10月下旬,武漢淪陷,國府開始緊急向四川撤退,而此時,宜昌還滯留了3萬多待運人員,9萬多噸工業物質。

10月23日,中國船王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由重慶飛抵到宜昌,召開緊急會議,指導民生公司向四川運送人員和物質,在經過40多天日夜的搶運,民生公司向四川運送了10萬餘人,先後接受難童1.5萬餘名,9多萬噸工業物資,這些緊急撤退的工業物質成為了後方軍事工業的基礎,於抗戰時期生產了大量戰爭資源,支援抗戰。

到1940年宜棗會戰結束,宜昌淪陷,累計有150萬人,100萬噸物資通過川江航線運往四川。在整個大撤退運輸中,民生公司遭受了巨大損失和犧牲。有116人獻出了生命、61人傷殘,16艘船被炸殘炸沉。

1940年2月25日,日軍第11軍制定了《會戰指導方策》,目標為打擊第五戰區(安徽、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進攻宜昌,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威脅重慶和西南大後方。

日軍於4月下旬開始在九江附近「掃蕩」,表現出要對第九戰區(湖北南部、湖南、江西)進攻的態勢,待兵力集結完畢後,於5月初發起攻擊。7日,日軍佔領唐河。8日,日軍佔領棗陽。

15日夜,由於電報密碼被日軍截獲破譯,第33集團軍軍事部署已完全被日軍掌握。並導致日軍包圍了74師及第33集團軍總司令部。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多處負傷,於5月16日下午4時壯烈殉國,年僅49歲。其遺體被將士搶回,經檢視,總傷八處,炮彈傷2處,刺刀傷1處,子彈傷5處。

1940年5月21日下午3時,其靈柩抵達宜昌。全體迎靈人員護送靈柩向東山公園進發,沿途許多群眾自動加入到迎靈行列。面對三架低空盤旋的日機,迎靈隊伍毫不畏懼,沉著鎮定地護送靈柩至東山草堂供奉。

5月22日,在東山草堂為張自忠將軍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23日凌晨,張將軍的靈柩從東山草堂被護送至二馬路碼頭,然後登民生公司「民風」號專輪西上陪都重慶。十萬群眾前往弔祭,全市降半旗。當張將軍的靈柩被抬上「民風」輪的時候,所有停泊在江邊的輪船汽笛長鳴,江邊人聲鼎沸,軍樂與鞭炮聲長響不息,人們飽含熱淚揮動手中的白巾,目送「民風」輪向長江三峽駛去。

日軍相繼攻佔諸多重點城市,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21日,法國投降。受此影響,24日,日軍回兵再次佔領宜昌、宜城。

戰線隨在信陽、鍾祥、隨縣、荊門、宜昌、江陵(荊州)拉鋸。棗宜會戰結束。

棗宜會戰形勢圖

1941年,第二次長沙會戰打響,為了牽制長沙戰場的日軍,第二十六集團軍奉命攻擊漢口、宜昌、荊州、當陽等地。

9月28日,反攻宜昌之戰打響。10月6日,就在宜昌即將被攻破之際,日軍喪心病狂地實施了毒氣戰。當國軍主攻部隊第二軍第九師從城郊東山突入宜昌城區時,垂死掙扎的日軍向我軍以炮兵發射毒氣炮彈、飛機投擲毒氣炸彈和直接灑播芥子氣原液,致使我軍不得已奉命撤出戰鬥。這次戰役中,日軍共使用毒氣彈達2500枚之多,我軍官兵1600餘人中毒,其中600人陣亡。

進攻重慶必須打通長江,而打通長江必須佔領石牌。宜昌淪陷後,日軍就開始覬覦石牌要塞,1941年3月,日軍以重兵兵分兩路進攻石牌要塞,一路從宜昌對岸的平善壩正面進攻石牌,另一路進攻石牌側翼之曹家畈,慘敗而歸。

1943年5月4日,鄂西會戰打響。5月25日,日軍渡過清河逼近石牌要塞。

27日,江防軍調整防線,以長陽、宜昌兩縣間之稻草坪、高家堰、余家壩、曹家畈、石牌之線為決戰線,鄂西會戰進入決戰階段。

江防軍利用石牌周圍山巒疊嶂、壁立千仞、千溝萬壑、古木參天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工事,並在山隘要道層層設置鹿砦,憑險據守。第十集團軍第九十四軍主力轉移到長陽資丘附近,掩護江防軍右翼。同時調動空軍戰機協同地面陸軍作戰,並對日軍後方實施轟炸,切斷敵之增援和補給。

石牌保衛戰整整打了5天,在江防軍重炮、中美空軍的支援下,國軍同日軍展開白刃戰,多次擊退來犯日軍。31日,日軍久攻不下,悄然撤退,國軍發動全線反攻,鄂西會戰以國軍最終勝利而告終,日軍企圖打通長江,進犯陪都重慶的計劃失敗。

石牌保衛戰形勢圖

抗日戰爭時期,宜昌雖然不幸淪陷,但宜昌兒女從來不願淪為奴隸,任人踐踏。不但在民生公司的主持下,為陪都重慶轉移了大批重要物質,並在宜昌一線多次同日軍發生戰鬥,挫敗了日軍打通長江,進逼重慶的企圖。

今日:水利工程與荊州糾葛

5

1971年5月,葛洲壩水電站開始修建,至1988年全部竣工。1994年,三峽水利工程動工,於2009年全部完工,但對此受益最大的地區並不是宜昌,而是荊州。

2017年,宜昌GDP3857億,荊沙市GDP1922億,宜昌是荊州的約2倍。但是宜昌常住人口414萬,荊州690萬。人均GDP宜昌是荊州的三倍。

以荊州位於江漢平原的優勢位置,哪怕宜昌有水利工程的加持,這差距也未免太大了。

這主要是因為荊州有很大一塊位於荊江分洪區,上面為了武漢、荊江大堤和江漢平原,必要的時候準備犧牲荊州,所以在宜昌有葛洲壩,有三峽,有湖北化肥廠,有湖北宜化集團的時候,荊州基本就沒有超大體量的企業。1971年,宜昌就有了鴉宜鐵路(焦柳鐵路支線),而直到2012年,漢宜高速鐵路通車,荊州才有了第一條鐵路。

由於三峽的修建,荊江分洪區的必要性下降了,對於荊州招商引資的限制也放寬了許多,荊州近年來發展速度也是位於湖北省前列。

宜昌自古以來都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從川蜀地區水陸並進,只要突破宜昌防線,那麼荊州等廣大江漢平原地區將無險可守,同理,只要荊州勢力據守宜昌地區,來一招鐵鎖橫江,然後據守兩岸,就可以阻擋戰船順江而下,同時還可以窺視川蜀。

而宜昌市的轄區,也呈現出西山區東平原的格局,這造成了西部的縣市和東部縣市形成了地理上的分隔,這麼說吧,枝江、當陽扎個鐵圈做天線,就能收到荊州電視台,但是要收到宜昌電視台就需要更好的天線。

這導致了接近荊州的縣市風氣風俗更加趨向於荊州,而宜昌另外的縣市由於山區阻隔,則各有特點。

宜昌亦巴亦楚,是巴楚文化的交匯融合之地,同時也受到了蜀文化的長期影響,既有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的艱苦奮鬥自強精神,也有山林小戶的質樸性格。

俗語云;「宜昌瞎子不算命,以為欺。有難不乞討,以為恥。」自強自立的性格深深刻畫於宜昌人的基因中。

來到宜昌,如果要看三峽水電站,一定要選擇開閘放水的時間去,感受一下那種波瀾壯闊的景象。

如果要看古戰場,地址就非常多了,比如荊門山,公孫述軍架設浮橋的地方,瞿塘峽戰場等等。

甚至可以泛舟三峽,Steam上有一個VR全景遊戲Naturallandscape- Three Gorges(自然景觀系列-長江三峽),可以先行體驗下長江三峽的自然美景。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男人髮際線的保衛戰——《延禧攻略》中的秘密
文史宴:藩鎮割據沒有導致唐朝衰亡,反而幫唐朝延命一百五十年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