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了解孩子彆扭的小心思,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了解孩子彆扭的小心思,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戳↑關注,你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了解孩子彆扭的小心思,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最近小園子收到了很多媽媽有相似的焦慮和疑惑:

我們家妞妞一直都是很貼心也很乖的寶寶,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她變得非常急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早上,為了要親自剝蛋皮,妞妞又哭鬧起來。

於是讓她自己來剝,可是她看著自己剝得並沒有那麼好,把雞蛋摳成了一塊一塊了,就著急起來,結果把蛋黃碎屑撒得滿地都是。忍不住生氣地批評了她,孩子居然就直接把面前的粥碗掃到了地上:「媽媽是壞人!不要媽媽!哇——」

也有不少家長可能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兩歲左右,孩子突然變得很執拗,開始喜歡說「不」,時常違背大人的要求,甚至去做大人禁止做的事。

別緊張,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進入了心理學上所說的「第一反抗期」,俗語也叫「可怕的2歲」(terrible two)。


這時孩子為什麼不那麼乖?

與一歲多的時候相比,此時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各方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他們開始表現出獨立的願望,急於表現出「我能」,所以經常會表現得很不聽話。而如果一味逼迫孩子繼續成為「乖孩子」,會嚴重影響到孩子日後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不想強迫孩子,也不希望孩子從此就這樣變成脾氣大王,我們就得先了解孩子的那點小心思。

了解孩子彆扭的小心思,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我可不是小孩子了!」

當我們還沉浸在寶貝小可愛的狀態時,他們其實已經在不經意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獨立願望,他們非常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發揮,如果這個時候,我們還把他們當成小孩子來照顧,想要把願望強加給他們,他們就會用壞脾氣來表達抗議。

「 哎呀,我的想法怎麼說不出來?」

這個時期有些孩子心裡已經很清楚了,但很多時候容易詞不達意,無法完整表達。當表達不出自己的需要、大人又不能理解時,孩子就很容易產生挫折感並發脾氣,通過發脾氣來緩解自己內心的懊惱與沮喪。

「難道不是以我為中心?」

2歲左右的孩子,還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認識這個世界的。他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別人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

所以,他們弄不明白,為什麼「孩子要這個」,媽媽卻給孩子「那個」呢?為什麼爸爸媽媽們要規定孩子做什麼,不做什麼呢?於是,孩子在努力了解自我,探索世界的時候難免會受到挫折。

「不好意思,沒控制住……」

2歲左右的孩子,還無法發展出像成人一樣的控制力,也沒有學會應對挫折的多樣化方法和策略。所以在遇到挫折的第一時間,他們就只能大發脾氣。


如何應對「可怕的2歲」

其實在了解孩子的小心思之後,這個「可怕的2歲」(terrible two)也就沒那麼可怕了。那針對孩子的小心思,我們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01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

仔細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限制是不是很多呢?不能撕紙,不能拿水杯,不能弄髒衣服,不能到處跑……

當孩子感到他們完全沒有發言權或不能做決策時,當然會感到生氣,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在什麼事情上必須堅守原則,而在什麼情況下儘可能放手讓孩子探索。

了解孩子彆扭的小心思,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02引導孩子合適的表達

當孩子發了脾氣之後,不要急著斥責他,多給孩子一些機會,也許他還沒有表達清楚。

了解孩子脾氣背後的真正含義,幫助孩子表達出他還沒能表達出來的情緒,對於緩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必要。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被理解了,才能慢慢冷靜下來聽我們接下來的話。

同時平時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勢。

我們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一些提示,比如:

  • 「你是不是不想要?」

  • 「你的意思是不是想吃蘋果?

當孩子表明意願以後,父母可以用語言幫孩子把需求完整地說一遍:

  • 「哦,原來寶貝不想吃梨,想吃蘋果,你說『吃蘋果』就行了。

03給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2-7歲的孩子,還處在前運算階段,沒有思維可逆性,大部分都是會以自我為中心的,這並不是道德問題,這是一個必經的發展階段,這時一定要給孩子一定的理解,切不可隨意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同時要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好的行為,表揚、鼓勵孩子好的行為,不要讓孩子為了得到你的注意而發脾氣。

無論如何,用擁抱和保證你無條件的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媽媽會和你在一起,雖然我不喜歡你怒氣沖沖的樣子,可是我依然愛你。」

安撫並表揚他現在又恢復平靜,讓孩子明白壞脾氣並不是場災難:「我們都有脾氣不好的時候。不過你看,孩子很快就好了。」

了解孩子彆扭的小心思,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04身教比言傳更重要

其實,好好回想一下,也許正是我們在發脾氣的時候,讓孩子看在了眼裡,也許正是在生活中的一些經歷讓孩子意識到發脾氣的力量。於是,孩子也就拿起了「發脾氣」這一武器,要好好用一用。

如果我們自己因為一點小事就容易發怒,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很難學會控制自己的強烈情緒。做一個淡定和氣的家長,讓孩子感覺到平靜的力量,而不是動不動就用發脾氣來表達無助。

就像前面案例中的妞妞媽媽,如果在妞妞表現出想要自己剝雞蛋時,不是等妞妞哭了再給她,而是問問她:「妞妞覺得自己長大了,很想動手做事情對不對?」

如果在妞妞沒剝好雞蛋著急時,不是生氣批評,而是問問:「妞妞是因為沒能剝好雞蛋,心裡著急是嗎?」

如果在妞妞難過時,不是發火,而是抱起妞妞和她臉貼著臉,對她說:「媽媽的妞妞想自己做事了,真好。別著急,多練習幾次你就能自己剝蛋殼了。媽媽教你,咱們慢慢來,好不?」也許效果會好很多。

了解孩子彆扭的小心思,其實叛逆期沒有那麼可怕!

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迎接自我意識的一個大飛躍,這樣,孩子能更好地順應自身的發展,更安全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示範,會幫助他們應對未來的世界。

叛逆期,並不可怕,它意味著成長和進步。讓我們坦然接受!

*本篇文章來源於育學園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