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一閣前思讀書

天一閣前思讀書

天一閣前思讀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天一閣前思讀書

「天一」取名很大,有「天下第一」之氣魄。

「天一閣」名氣也很高。郭沫若有詩為證:「明州天一富藏書,福地嫏嬛信不虛。歷劫僅存五分一,至今猶有萬卷余。林泉雅潔多奇石,樓閣清癯類碩儒。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勝明珠」。據載,民國以來有孫中山、蔣中正、馬涯民、馬廉、陳乃乾、沙孟海、謝國楨、陳訓慈、路工、郭沫若、余秋雨、馮驥才等名人學者登閣觀書。

然而,「天一閣」面積很小,佔地只有26000平方米。

我去寧波,住在「海俱」酒店,穿越一條馬路,月湖之西的一條里弄式巷道深處,即是「天一閣」。

天一閣前思讀書

天一閣正門正中「南國書院」4個大字,由國畫大師潘天壽1962年所書。兩側柱聯:「天一遺形原長垂遠,南雷深意藏久尤難」由著名書法家顧廷龍用鐘鼎文書寫。沙孟海書寫的:「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位於大門背後的柱聯。

天一閣建於明朝中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現藏古籍30餘萬卷,善本8萬餘卷。

天一閣前思讀書

明嘉靖40年(公元1561),兵部右侍郎范欽退隱回到寧波。從那年開始,到嘉靖45年(公元1566),范欽用五六年的時間,通過「抄錄、購買、繼承、徵集」四種渠道收集書籍,創建了天一閣藏書館,鼎盛時期藏書達7萬餘卷。

天一閣古籍浩瀚,各類藏書豐富齊全,種類眾多。以地方志、科舉錄、古籍書中的善本孤本珍本和歷代碑帖為其特色。其中最為名貴的一塊石刻,系唐朝人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一閣蘭亭》。

「東明草堂」,是天一閣藏書處。這裡雕有一座塑像,范欽端坐正中,青年男子立於右側,一少婦坐在左邊,神情肅穆。范欽活到80歲,臨終前把長子范大沖和次子媳婦(次子大潛已故)叫到跟前。

他將遺產分成兩份:一是一樓藏書,一是萬兩黃金,讓兩人選擇。大沖毫不猶豫地繼承了藏書,並明確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使天一閣藏書相傳至今。

萬兩黃金誠然可貴,能否傳到今天,不可考究,沒有記載,更無人惦記。而那一樓藏書,雖經戰火兵燹,朝野更迭,實乃無價之寶,世代相傳,令人仰慕。它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名人學者登閣拜讀,八方百姓流連欣賞,昭示後人讀書學習,成人成才。正如郭沫若所書「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

存與讀是書的年輪,存在於讀。

公元1673年(康熙12年),被余秋雨稱作是天一閣歷史上最具光彩的一年。

這一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有幸成為外姓登閣第一人。允許黃宗羲登閣的是范欽曾孫范光燮。即使以後天一閣進入相對開放的時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學者才會被允許登閣拜讀。

范氏後代對藏書的保護,制訂了許多嚴格的禁約,使得天一閣的藏書不為外人所知。

天一閣「寶書樓」旁,有一石酷似微微抬頭張望的少女。相傳,嘉慶年間,寧波知府邱鐵卿的內侄女錢綉雲是一個酷愛讀書的聰明才女,為求得登閣讀書的機會,托邱太守為媒與范氏後裔范邦柱結為夫妻。婚後的綉雲滿懷希望,以為可以如願以償登閣看書。但萬萬沒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婦的她還是不能登樓看書,因為族規不準婦女登閣,竟使之鬱郁含恨而終。遺命夫君將她葬於閣邊,願芳魂與書作伴,了卻她另一種「青燈黃卷」的夙願……這個女子的形象就成了這塊石頭。

黃宗羲登閣6年後,寫有一書《天一閣藏書記》。書中寫道:「有力者之好,多在狗馬聲色之間,稍清之而為奇器,再清之而為書法名畫,至矣。苟非盡捐狗馬聲色字畫奇器之好,則其好書也不專。好之不專,亦無由知書之有易得有不易得也。強解事者以數百金捆載坊書,便稱百城之富,不可謂之好也。故曰:藏書尤難。」

黃宗羲的意思是說:「有財力人的愛好,大都在犬馬聲色之間,稍微高尚一點的,愛好收藏珍奇器物,再高尚一些的,愛好收藏碑帖書法名畫,這就到頂了。若不完全拋棄對犬馬聲色字畫奇器的愛好,那麼他即使愛好書也一定不會專,愛好書心思卻不在書上,也無從知道書有的容易得到有的不容易得到,不懂裝懂的人用幾百金買了書坊里的書捆載回來,便自稱如有百城之富,這不能叫做愛好書,所以說藏書難。」

黃宗羲300多年前說的話,至今讀來,聲聲入耳,可謂入木三分。

藏書本旨在於讀,也就是說要讀書。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也說過這樣的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與他們熱愛讀書有關。

讀書要義在於精,也就是說讀好書。把一本好書反覆不斷地讀上十幾頁,幾十頁,真正精確透徹地加以理解,某種程度上也不失為一位受過教育的人。「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東坡的話,今天依然產生著共鳴。先後兩次擔任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長達14年之久的潘光旦,目睹一些學生大量借閱無聊消遣類圖書的閱讀書單,大光其火,怒斥其不上進求學。

讀書的成效在於怎樣讀,也就是說讀進去。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南宋學者陳善《捫虱新話》云:「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於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書本上的東西是別人的,要把它變為自己的,離不開思考;書本上的知識是死的,要把它變為活的,為我所用,同樣離不開思考。讀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思考認知的過程。思考是閱讀的深化,是認知的必然,是把書讀活的關鍵。

讀書的目的在於應用,要「跳」出書本用得上。范欽子孫繁衍中,僅其長子范大沖一脈而言,「今有男丁一百五十六人,登進士者二人,舉人四人,貢生七人,監生十四人,諸生二十八人,讀書種子繼繩不絕」。天一閣的後人,成才者眾多,這與讀書密不可分,用得上才是讀書的根本目的。古人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都是講的這個道理。

閱讀中,讀者要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的書做出分析判斷,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提出問題。

哲學家叔本華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敢於並善於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過程而已」。在讀後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作詩原是讀書人,不用書中一個字」。古人的話充滿辯證法,值得深思。

毛澤東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大凡有作為者,都注重讀書與用的結合,而不是讀死書、死讀書。一個人如果不注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落實在行動上,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達不到學習的目的。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宋萬卷堂刻本《禮記》
明清印刷術的改革和發展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