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波蘭PZInz.130 輕型水陸坦克小傳(上)

波蘭PZInz.130 輕型水陸坦克小傳(上)

原標題:波蘭PZInz.130 輕型水陸坦克小傳(上)


作為兩次大戰之間,一個小有成就的坦克生產國,波蘭人曾在其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各種類型的裝甲機械化戰鬥車輛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而在這些嘗試中,水陸坦克無疑是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內容之一。


背景

波蘭人需要水陸坦克么?這其實是個偽命題。首先,其國土的地貌特徵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總體上看,波蘭地勢平坦,平原廣闊,但具體地講,其地勢南高北低,北部和中部為平原和坡地,佔全國總面積的92%;南部有少部分丘陵和山區,佔全國總面積的8%。全國平均海拔為174米,75%的國土在海拔200米以下,僅有3%的地區超過海拔500米;其中以冰磧地形為主要特徵的波羅的海濱湖區,海拔150-300米,因維斯瓦河貫穿而被分割為西部濱海湖泊區和東部馬祖爾湖泊區。顯然,如此的一個地勢平坦而又水系密布的國土地貌,決定了具有水陸兩棲能力的裝甲機械化作戰車輛必能在這裡大顯身手。


另一方面,在兩次大戰間的大部分時間裡,好容易復國的波蘭人又都作著一個不切實際的「大國夢」,其國防政策決不僅僅是守家衛國這般簡單。事實上,在這個夢幻式的美夢中,波蘭人渴望重新恢復1772 年前的疆界,建立一個包括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烏克蘭、白俄羅斯在內的大波蘭,領土面積超過法國,成為僅次於蘇聯而位列歐洲第二大國家。在這個歐洲第二大國的夢想激勵下,整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波蘭都對周邊國家採取了一種咄咄逼人的進攻性戰略,其國防政策乃至軍事工業都是圍繞這一目標而建立起的。也正因為如此,外交政策導致的軍事需求,又推動了波蘭軍方對水陸坦克這一新興軍事技術裝備產生了濃厚興趣——畢竟在那些水系河流同樣密布的中東歐地區,這將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進攻性裝備,而不僅僅只是用於國土防禦。至此,關於兩次大戰間波蘭人是否需要水陸坦克的問題,究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過,是否需要水陸坦克是一個問題,能否擁有水陸坦克則是另一個問題,如果說在那個年代,坦克都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那麼水陸坦克就要加個更字,有能力研發實用型號的國家屈指可數。從外國進口當然是一個多快好省的辦法,然而無論是波蘭當時所處的軍事地緣狀況,還是1925年《洛加諾公約》簽訂後,波蘭人空前高漲的民族自尊心都不充許這樣作。也正因為如此,儘管國力有限,但從2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大國心態」和民族自尊心的激勵下,波蘭政府還是不惜重金,開始建立起一套種類齊全的軍事工業體系,這其中坦克裝甲戰鬥車輛被放到與火炮、飛機製造同等重要的位置,技術水平不低的PZInz.130 輕型水陸坦克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出現的。


維克斯「卡登·洛伊德」3噸半輕型水陸坦克


與當時大多數波蘭國產坦克項目的情況類似,在發展水陸坦克的問題上,波蘭人有著一個明確的摹仿藍本——英國維克斯的「卡登·洛伊德」3噸半輕型水陸坦克。這種出現於1929年的輕型水陸坦克,實際上可以視為1928年維克斯4噸輕型坦克的兩棲版本——前者保留了後者大部分結構特點,不過為了適應水陸兩棲的戰術需求,這個版本又進行了一些極有針對性的改進,如重新設計了一個水密車體,並將車體外殼體積增大20%,同時為了進一步改善適航性,還特意進行了一系列減重處理,成功將戰鬥全重由4噸降到了3噸半。作為世界上第一輛實用型號的水陸兩棲坦克,由3噸半水陸坦克可謂一個劃時代設計,雖然英國軍方最終並沒有採購,但該車在國際市場上卻一度炙手可熱——中國購買了29輛,蘇聯購買了8輛,暹羅、荷蘭以及日本各購買了2輛。有意思的是,在這些購入「卡登·洛伊德」3噸半輕型水陸坦克的國家中,很多目的並不單純,比如蘇聯就在拆解研究了手中的幾輛樣車後,很快以逆向測繪的方式拿出了類似的T-33、T-41樣車,然後在稍作完善後,以T-37/37A/38的名義投入了大規模的生產;而一向精於此道的日本人也作了差不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心懷大志的波蘭自然也無法無動於衷。


1932年9月,作為「卡登·洛伊德」4噸輕型坦克採購計劃的一部分,2輛維克斯公司附帶提供的3噸半輕型水陸坦克也被運到了華沙郊外的莫德林裝甲兵訓練中心,準備接受波蘭軍方的評估。基本的陸地行駛測試之後,波蘭軍方認為3噸半輕型水陸坦克除了裝甲防護略顯薄弱之外,陸上綜合性能與4噸輕型坦克基本相當。於是從1932年10月8日,對兩輛水陸坦克樣車的水上適航性測試也開始了,到了1933年5月,波蘭陸軍軍械部首席工程師科薩科夫斯基上校在報告中建議,應當至少購買4輛4噸輕型坦克和1輛3噸半輕型水陸坦克樣車,以供部隊和設計部門進一步評估使用。不過,因為不久前TK-3超輕型坦克的成功量產(山寨版「卡登.洛伊德」IV),波蘭軍方似乎嘗到了甜頭,於是以報價過高經費有限為由,只打算從英國人手中以低價購入一部分技術資料,然後像TK-3那樣照方抓藥。1933年7月,波蘭軍方正式向陸軍工程研究院裝甲武器建造設計局下達指示,要求其聯合PZInz工廠以英方的技術資料圖紙為藍本,設計一種適合波蘭國內生產的4噸級輕型坦克,同時在這種坦克的基礎上洐生出一個水陸兩棲版本,兩者間要最大限度的共享部件。由於手中並沒有實物樣車,整個項目的進展頗慢,直到1935年設計工作才全面展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回顧:16年美軍重返菲律賓的背後(中)
東歸1945:要塞(1)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