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七處征心:心是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嗎?

七處征心:心是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嗎?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59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現在阿難就想把佛所說的話拿來做憑據、做證據,證明他自己的見解是不錯的:「這是您講的,您說這樣子嘛!不是我說的。」你看,阿難的膽子也真不小!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我在以前聽見佛您說過──你看,這一口咬定,就把佛給鎮住了!

他聽見佛和誰說呢?和文殊等大菩薩,講「實相」的時候。「文殊」,就是妙吉祥菩薩,這位妙德的菩薩。「等」,不只一個,還有其他,如觀世音、大勢至這一些大菩薩;佛為法王,所以菩薩叫法王之子。

什麼叫「實相」?「實相者,無相也,無所不相也。」什麼也沒有,這就是實相。你說它什麼都沒有嗎?又什麼都有,什麼都是在實相裡頭生出來的。這也就是所說「真空、妙有、真如」,都是這個,也就是實相。真空裡邊又有妙有,妙有裡邊又有真空,所以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空到極處就該有了,有到極處又該沒有了,這是實相。

佛和法王之子談「實相」的時候,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世尊您也說過,心不在內,也不在外。意思就是,「這是世尊您以前說的;怎麼現在我說的,您又說不對呢?」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如我思惟:像現在我又這麼想一想。內無所見,外不相知:你若說它在裡邊,它看不見東西;說它在外邊,和裡邊又互不相知。外邊也不知道裡邊,裡邊也不知道外邊。

內無知故,在內不成:因為裡邊不知道,這個心在內也不成了。身心相知,在外非義:我們這個身和這個心,它互相知道的,好像佛說你觸頭,腳就知道。要是這個心在身外邊,它就互不相知了;因為身和心互相知道,所以若說心在身外邊,這也不對了。

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現在我這個身心互相知道,在裡邊又不見,所以這個心哪,我知道了,應該是在中間!他這「中間」,也不知道是哪個中間?是身裡邊的中間呢?是身外邊的中間?所以後邊佛又來問他。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阿難!現在你說是在中間;在中,這不能迷亂的,不能沒有一定的,這個「中」並非沒有所在的,一定要有一個地方。

「不迷」,就是不能沒有一定的,一定要有一定的處所。究竟哪個地方是中呢?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現在你推求你所說的中間,這個「中」在什麼地方?是在外邊處所啊?是在你身上呢?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你說這個「中」在你的身上,在你這個皮毛上;那在你身的邊上,這就不是「中」了。你說在身上,在什麼地方啊?你若說在你身的中間,那就等於是在裡邊啊!這還是你以前說那個「在內」啊!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假設你說另外有一個地方是中,你能不能把它指出來在什麼地方呢?它有什麼一定的表法嗎?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你若不能表現出來,不能說出一定的處所來,那就如同沒有,還是沒有。你若有所表現,你這個「中」,就沒有一定。

何以故:怎麼說沒有一定呢?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就是標誌。假如有一個人用這麼一個標誌,做這麼一個記號,譬如釘一個樁子,說這個地方就是「中」。可是從這個「中」的東邊看,這個「中」就變成西了,就不中了。若從這個「中」的南邊看,這個「中」就變成北了,也不是中了。

就好像我前幾天不是說「十方」?根本就沒有個「十方」。你說這是南邊,你到這個南邊的南邊,這南邊又變成北邊了。你說這是北邊,你再走到北邊的北邊,那個北邊又變成南邊了。所以沒有什麼一定的,這也就是這個道理。

表體既混,心應雜亂:你既然沒有所表,你這個心就應該雜亂了。這個表體根本就表達不出來的,你說究竟哪個地方是「中」?沒有一個「中」的地方啊!所以你說這個「中間」,也是個錯誤。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在前邊這一段文, 阿難立出一個「中」來,佛就把他這個「中」也給破了,問他究竟這個「中」是在什麼地方;中要不迷,要有一定,才可以算個中。佛現在舉出這種種的道理,來問他這個「中」在什麼地方。

阿難言:阿難聽世尊這樣問他,隨著就又答覆世尊,我所說中,非此二種:我所說的那個「中間」,不是世尊您說的「裡邊」或者「外邊」這兩種。是什麼呢?如世尊言:就像世尊以前所講過的──他又拿出世尊以前所說的話來做證據。

眼色為緣,生於眼識:世尊您說:眼根對色塵,眼看色,這是一種緣;可是在這種緣中間,就生出一種眼識來了。眼有分別,色塵無知:為什麼眼睛和色塵有一種緣呢?因為眼有分別,色塵本身沒有知覺的。

識生其中,則為心在:可是當眼接觸到色上,中間有一種分別心──「識」生出來了;這個「識」,大約就是「心」吧?心就在這個地方!我說的「中」,是眼和色塵相接觸為緣之中,所生出的「識」,這就是個「心」!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

佛言:佛聽到阿難這樣來辯白他這種理論,對阿難就說了,汝心若在根塵之中:你這個心,假如在根、塵之中間。「根」,就是眼根;「塵」,就是色塵。你認為這是中間了,這就是你的心。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那這個心的體,它是兩個?還是一個呢?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假設你說在中間這個心有兩個體,這究竟哪個是你心的體?哪個又是物的體呢?你能不能分別出來?你若不能分別,那你心的體就雜亂而無章了。

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那個物的體,它不會知道的,它沒有知覺的。你在根這兒有一個心體,在物那兒又有個心體;一個是有知的,一個無知的;這若一相比對之下,就變成敵對了。

你這個心和這個物體變成兩立了,你這個心是知道的,那個物的體它不知道,那究竟你這個「中」在什麼地方?到底是你這個心和根這兒是中啊?還是和色塵那兒是中呢?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如果你這個心不是兩個的話,那個物體它不會有所知的,既然無所知道,它就沒有一個知覺性,沒有一個體性,那你這個「中」,到底在什麼地方?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阿難!因為這個,所以你要知道,你說這個心「當在中間」,這個理論也是立不住的,沒有這個道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說別人不好,其實並不是對方不好
修道不要去找這個深的法、密的法、高的法、大的法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