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放鬆,是修行的第一課

放鬆,是修行的第一課

常說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儘管我們很努力,修行卻仍然與我們的生活若即若離。

當我們打坐、念經、微笑面對他人時,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們沮喪、憤怒、疼痛、委屈的時候,佛陀的教誨便開始記不清。

為什麼修行不能持續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什麼讓很多人脫胎換骨、自由覺悟的佛法到了我這裡就總是失效?也許答案就在於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

不論自覺或不自覺,生活中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錢、聲譽、感情,我們希望這一切都盡在掌握中,四平八穩,安全放心。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進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上保險。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裡握著的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在無常面前,以強化生活和自我為目的的修行變得支離破碎,收效甚微。我們若能放鬆下來,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重要,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轉變會在這時出現,我們也會因為放鬆而第一次嘗到自由的滋味。

生活中人們最慣常的狀態是緊張、對抗,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的一切都緊張兮兮。

我們不喜歡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點不確定都會讓我們焦躁不安,所以我們總是神經質地忙碌著,即使身體沒動心裡也從沒停過,深謀遠慮想防微杜漸。一帆風順時,我們希望這種美妙的狀態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發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靜。

生活中發生任何一件事,都讓我們心頭一緊,必須立即判斷出它的利弊以採取相應的行動。對自己有利的要讓它錦上添花,對自己不利的要趕緊想辦法壓下去或推出去。我們自以為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日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

身處順境的時候,饒是這樣不安,陷入逆境會怎樣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們彷彿每天頭頂磨盤走來走去,感覺要被壓垮了,世界縮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難。諸事不順,我們越發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憐蟲。

這種自艾自憐的情緒使我們覺得自己更有理由責怪、刻薄、報復、折騰。我們樂此不疲,以至於忘記生活原本就是變化無常,喜憂參半,甚至有點混亂的。哪怕我們耗盡畢生精力,也無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

修行只是讓自己放鬆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並安住於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

記得我十七歲時,在家鄉跟隨才旺晉美堪布修學佛法,從共同外前行開始。我緊張而興奮,每天關在自己的小屋裡沒日沒夜地修行。

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觀修壽命無常時問題出現了: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觀想,使我的身體過度緊張而僵硬,對無常的深入觀察使我內心充滿沮喪、哀傷。

我整個人緊繃繃的,生不起清明的覺察,應該達到的體驗也遲遲沒有出現,這令我既愧疚又焦急。終於我在本應閉關的白天迷迷糊糊地走出了小屋。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只想擺脫心裡的困窘不安。

我的上師才旺晉美堪布把我叫到他的住處,對我說:「弟子,你應該把窗戶打開,看外面的虛空,寧靜而廣闊。盡量放鬆身心,凝視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我按照上師的提示去做,果然很快走出了困境。才旺晉美堪布傳授的這個珍貴法門,讓我受用一生。

放鬆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只是安住,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語與禪心 的精彩文章:

成年人,都把情緒戒了
你所受的痛苦,都是一種幻象

TAG:佛語與禪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