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不將孝庄與皇太極同葬地宮,卻同祔太廟,孝道後是否有深意?

康熙不將孝庄與皇太極同葬地宮,卻同祔太廟,孝道後是否有深意?

向敬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昭聖太皇太后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昭聖太皇太后,就是著名的孝庄太后。

昭聖是順治即位後,為活著的生母尊上的徽號。

她駕鶴西去,悲痛萬分的康熙給祖母尊謚孝庄。

孝庄太后之名,影響至今,但始於康熙二十七年十月十二日擬定,送至暫安奉殿,四日後由康熙帝行三跪九叩禮,正式「謹奉冊寶,上尊謚曰:孝庄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七,康熙二十七年十月乙卯)。

也就是說,孝庄之名,在其死後十月才有。影視劇《康熙王朝》中的自稱「我孝庄」,純屬編劇將謚號當徽號的張冠李戴。

康熙不將孝庄與皇太極同葬地宮,卻同祔太廟,孝道後是否有深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康熙王朝》斯琴高娃版孝庄與陳道明版康熙

孝庄太皇太后臨終前,囑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宮,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擇地,擇吉安厝,我心無憾矣。」(《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三十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

孝庄交代安葬之事,並未寫進昭告天下的誥諭,但不是密事。康熙帝專門給內閣大學士和內務府總管下達了諭旨,安排將孝庄生前曾經居住、也很喜歡的慈寧宮之東新建的五間宮殿拆除,在孝陵附近選擇吉地修建暫安奉殿。

孝庄的梓宮,沒有被送至盛京,與其丈夫、太宗皇太極合葬於昭陵。

此後,康熙繼續在位三十五年,孝庄的梓宮一直暫安奉殿,直至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日才葬入昭西陵地宮。

《清世宗實錄》卷三十九記載:「壬申,奉移孝庄文皇后梓宮於昭西陵廬殿,遣誠親王允祉行祭奠禮。癸酉,奉孝庄文皇后梓宮於寶床,陳冊寶於石案畢。恭畢元宮石門。」

昭西陵始建於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雍正帝還特地命人赴康熙景陵告祭一番,說明自己「即暫安奉殿建為昭西陵,以定萬年之宅兆」,乃是完成皇父未竟的事業:「孝庄文皇后躬備聖德,貽慶垂庥,隆兩朝之孝養,開萬世之鴻基。及大漸之際,面諭皇考以昭陵奉安年久,不宜輕動。建造兆域,必近孝陵,丁寧再三。我皇考恭奉慈旨,擇地於孝陵之南,為暫安奉殿,歷三十餘年。」(《清世宗實錄》卷二十九,雍正三年二月辛巳)

當然,雍正也對康熙的成就歌頌一番,以了卻孝庄心繫子孫的願望:「我皇考曆數綿長,子孫蕃衍,且海內昇平,兆人康阜。」康熙「子孫蕃衍」,雍正卻安葬康熙、孝庄進入地宮後,即開始大刀闊斧帝清理兄弟子侄的宗籍運動,或者直接使之死於非命。

雍正的寡情冷酷,那是後話。但是,孝庄與康熙的祖孫情深,也是真實感人的。

孝庄病重時,康熙正忙於指導與沙俄的邊界談判,且開始謀劃抗擊西北蠢蠢欲動的準噶爾首領噶爾丹事務。

百忙中,康熙每天都會去侍疾。《康熙起居注》中曾有十餘日,只記載了康熙在慈寧宮侍疾,不御乾清門聽政。「自太皇太后聖躬違豫以來,上日在慈寧宮恭侍。徧檢方書,親調藥餌,晝夜席地而坐,衣不解帶,寢食俱廢。」(《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孝庄去世當日,康熙哀嚎,捶胸跳腳,呼天搶地,哭聲不斷,三天不進飲食,全然失去了平日里威嚴示下的皇帝形象。

康熙的哀嚎痛切,是真情流露的感念,是對孝庄力挺他即位的感激,更是因孝庄鞠育扶持他三十餘年的感恩。

康熙不將孝庄與皇太極同葬地宮,卻同祔太廟,孝道後是否有深意?

中年康熙讀書像

孝庄的真情付出,得以康熙的真切回報。

天命十年二月,不到十三歲的蒙古科爾沁格格布木布泰(孝庄本名),作為姑姑的代孕女人,嫁給妻妾成群的皇太極。皇太極繼汗稱帝,孝庄卻一直是老公政治權謀的犧牲品,於入主中宮的姑姑無法媲美,就是寡居的姐姐、孀居的察哈爾太后來了,她也是不斷的被迫紆尊降貴。太宗遽然暴卒,孝庄在姑姑孝端文皇后的支持下,聯合滿洲兩黃旗大臣,將年僅六歲的獨子福臨推上帝位,然孤兒寡母也遭受了威福自專的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的百般凌辱。好不容易待到多爾袞死於非命,親政後的順治帝,為了獨斷乾綱,又與孝庄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導致滿蒙政治聯姻關係瀕臨破裂。

順治英年早逝,年僅二十四歲。已經在長期的宮廷鬥爭中成為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孝庄再次承擔起撫育孫皇帝康熙的重任。

主少國疑。四輔臣雖然在大行皇帝靈前起誓,不拉幫結派,要翊護幼主,但時間久了,各有盤算。鰲拜自恃軍功巨大,無視康熙的皇帝天威。

少年天子與鰲拜集團爭衡,孝庄只能在調停中暗助孫兒。

康熙擒鰲成功,處死了陰謀篡位的皇室長輩班布爾善。孝庄也由最高決策者,退居幕後當皇帝的顧問。

沒有孝庄,也就沒有康熙。

孝庄的隱忍和睿智,成就了康熙帝。

尤其在康熙七年正月,康熙帝在鰲拜獨專權柄、權傾朝野的情勢下,營建「孝陵神功神德碑」,強調順治帝「視滿漢如一體,遇文武無重輕」(《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五,康熙七年正月庚戌),為四輔臣為順治帝弄出的「罪己詔」翻案,褒揚順治帝的豐功偉績,間接指責四輔臣崇滿抑漢、重武輕文等做法。

這無疑得到了孝庄太后的鼎力支持。

最初的孝庄,也是對漢文化格格不入,禁抑兒孫學習漢人習俗。而最後,卻在康熙奪權運動中,毅然拋棄了「漢俗盛而胡運衰」(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九冊,顯宗七年九月改修實錄)的成見與短視。

康熙不將孝庄與皇太極同葬地宮,卻同祔太廟,孝道後是否有深意?

《大清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許晴版庄妃與姜文版皇太極

孝庄不願死後與太宗合葬,給康熙留下了一道難題。

不運回合葬,不合禮制;運回合葬,又不合孝道。

康熙最後遵從了孝庄的心愿,除了捨不得祖母離去外,還有一個原因,即太宗遺體已遵滿人舊俗火化。《清世祖實錄》卷八記載,順治帝入關前夕,即元年八月甲子日,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陪著順治帝、皇太后,率王公大臣、公主福晉,「恭捧寶宮安奉」,兩日後,「恭奉大行皇帝寶宮安葬昭陵」。

寶宮,就是一個骨灰罐。

順治帝去世後,也是採取的火葬。

但是,康熙卻學習漢人,以土葬安置了自己的后妃。

康熙不將孝庄葬入昭陵地宮,卻為後人猜測,這是孝庄曾以皇太后之尊,下嫁給小叔子、攝政王多爾袞,無顏與太宗相逢於地宮的一大隱情。

猜測歸猜測,卻嚴重忽視了康熙帝於康熙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將孝庄太皇太后升祔太廟、奉先殿,照樣進入了太宗之廟。

不相見於地下,卻相伴於宗廟。

難道康熙有意要讓歷代祖先共欣賞敬愛的皇祖母愧對太宗的赧顏?

地下有知愧共眠,廟享無靈常相伴?

著名的抗清將領張煌言,以《建夷宮詞》渲染孝庄與多爾袞的情事,真假虛實相掩映,卻讓無數人對皇家醜聞捕風捉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中秋全民詩會 最美的明月是在八月十五
雍正強調自己是康熙「倉卒」而定,為何狂污康熙暗定胞弟的用意?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