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楊宗昌:紮根在鄉村教育沃野上

楊宗昌:紮根在鄉村教育沃野上

楊宗昌,河北省平泉市黃土梁子初級中學校長。

天空淅淅瀝瀝飄著小雨,地處冀遼蒙三省交界的河北省平泉市黃土梁子初級中學的操場上,校長楊宗昌正在指揮學生進行第三次大課間整合入隊,開學僅三周的初一學生在短時間內要掌握一套體操、一套扇子舞,用他們最快的速度跟上學校的節拍。

看著學生整齊的韻律操、大擺臂走、密集型跑步和優美的扇子舞,楊宗昌暗暗為孩子們的精彩表現而歡喜。

就在此刻,一場賽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在全市中學生運動會上,黃土梁子初級中學學生矯健的身影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第一。

整合入隊結束,運動會的賽場傳來捷報:全市初中組總分第一。

一所農村初中,無論是中考成績還是平時的各種活動、賽事,總能給人驚喜。這就需要揭開各種表象背後的實質,「許多人在『唱衰』農村教育,但我覺得農村教育大有可為,只有把腳深深扎進農村教育這片沃野,你才會看到農村教育的『春天』」。無論在各種場合,楊宗昌都是農村教育的「唱響者」。

不做改革旁觀者

2006年,黃土梁子初級中學由7所初中合併而成,看著迅速「膨脹」的校園,如何把這些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學生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向上生長的力量,初任校長的楊宗昌不停地追問與反思。

在摸索中前行,楊宗昌用兩年時間理順管理層級,把日常教學、班級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逐步拉入正軌。但教學質量羈絆學校的發展,「教育行政部門建設好了學校,校長如何讓學校煥發生機,這是校長必須思考的問題。但建校初的幾年,那種畫地為牢的感覺特彆強烈,找不到學校發展的突破口。」回想當時的心境,楊宗昌無奈地搖頭。

當了解到山東省茌平縣杜郎口中學、河北省圍場天卉中學和圍場匯源中學通過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學生、教師的生命狀態時,楊宗昌坐不住了,也就有了2次去杜郎口中學、7次去圍場學校的「取經之路」。

「傳統教育有其必要性,但就學生成長、教師需求、時代發展的角度講,必須適時作出改變。」楊宗昌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破冰者」。

在推進課改的過程中,楊宗昌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學生的爺爺到校指著楊宗昌的鼻子說,「教師講學生聽都學不會,現在的課讓學生講,學生哪能會得了」。楊宗昌笑呵呵地拉著老人的手,請他到每個教室轉,「不是教師不講,而是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再講;不是學生講,而是讓學生展示課堂上的學習成果」。當看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流利地表達、一板一眼地展示,老人帶著歉意的微笑離開了學校。

楊宗昌還突發奇想成立了學生記者團,讓小記者把自己以及周邊同學的課堂表現寫出來、發出去,成為宣傳課改的「小喇叭」。

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改革不走「回頭路」,那時的楊宗昌每天至少聽7節課,一個學期聽課上百節。「許多教師都以為我是在監督他們,那只是一個方面,我是想讓教師知道,我和他們都是課改的一分子,而不是一個旁觀者。」

如何讓教師參與到課改中來,不讓一個教師掉隊。楊宗昌通過申請課題的形式把教師聚集在一起,在確定了《探索構建農村初中有效課堂模式的研究》省級重點課題後,教師一邊做一邊反思、一邊探索一邊出成果。「課堂教學改革難,但也考量校長智慧。許多教師不願做、不想做是因為懼怕失敗,看不到改革的希望。如果有一個抓手,讓教師在做課題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就會減小改革的阻力。」談起申報課題的初衷,楊宗昌興奮地說。

就這樣,學校的語文、英語、音樂等學科相繼成立了課題組,通過課題的開展把教師網羅在一張巨大的網下,形成課堂教學改革的合力。

不負眾望,從2009年課堂教學改革成果初顯至今,黃土梁子初級中學的教學成績一年一個台階。

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楊宗昌並沒有滿足眼前的成績。「學校教育要站在成長的角度、育人的高度,才會讓學校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學校憑藉體育、音樂、英語學科的優勢,組建各種學生社團,通過選課走班的形式把課改推向深入。

「樹大自直」

建校初,楊宗昌在學校周圍栽了一圈特別的樹,這種樹在最初的幾年裡,生長速度特別慢,而且在近兩人高的時候主幹會變得彎曲。當許多人「嘲笑」他為何栽了這麼多又矮又「丑」的樹時,楊宗昌總是報以微笑。

如今這種樹長得聳入雲霄,形成一道密密編織的牆,為學校遮風擋沙。「這種樹的成長過程與學生成長如出一轍,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伴隨著陣痛、懵懂,甚至不被理解,但通過學校教育為孩子成長積聚力量,孩子就會迅速成長起來,與那些大樹一樣,樹大自直。」楊宗昌的「大樹理論」在學生成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擁有2700名學生的寄宿學校,卻沒有宿管。這也許是楊宗昌的又一個創舉。走進學生公寓,明亮的樓道,整潔的宿舍,稜角分明的被褥……目光所及,每一個角落、每一面牆壁都讓人驚嘆,「在沒有成人的包辦下,學生可以做得這麼好」。

「學校教育不要給學生背不動的書包,要給學生帶得走的東西。」在楊宗昌心裡,學生帶得走的東西包括一個好習慣、一個好身體、一項好技能,「這些可以伴隨孩子的一生」。

一個好習慣。學校宿舍雖然沒有宿管,但並不是沒有管理,只是管理的形式由被動變為主動,管理的主體由單一變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管理的評價形式由好良差變成整體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管理方式和形式的改變讓學生有機會獲得體驗,在體驗中得到鍛煉,在歷練中形成好習慣。走在偌大的校園,總會發現有輕輕彎腰拾起地上垃圾的身影、有熱情大方的問好,「與一時成績的好壞相比,我更看重學生身上好習慣、好品質的培養」。

一個好身體。黃土梁子初級中學45分鐘的「大課間」成為許多離校學生難忘的記憶。現就讀復旦大學的楊斌念念不忘,「懷念母校的『大課間』,律動的旋律、跳躍的身影、震撼的場面,整整45分鐘的時間裡讓生命盡情『撒歡』。感謝母校給了我們一份成長的記憶,也給了我們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身體」。

一項好技能。「每一個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都要有一項技能」,這是楊宗昌對學生的承諾。雖然地處農村,但楊宗昌藉助學校美術學科的優勢,開發出剪紙、國畫、素描、版畫、手工等課程,讓學生在感受美好的同時掌握一項技能。「一些學生可能成績不好,但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用興趣、特長涵養自己的性情,當走向社會時,他們就有安身立命的『資本』。」楊宗昌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常說的「教學生3年要想著學生的30年」。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楊宗昌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正如平泉市政協副主席、平泉市第一中學校長吳景寅所說,「黃土梁子中學的學生綜合能力強,考上名校的多,是最受歡迎的『學苗』」。

「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活,賦予了我許多能力。課前自主預習、課上展示、課後整理歸納充分提高了我的自學能力與表達能力。進入大學後,我課前自學MOOC、課上向同學講解、課後自己動手進行實驗。也正是之前的經歷,讓我如魚得水。」就讀清華大學的王思遠分享著母校對自己的影響。

細心的楊宗昌每年都會對畢業離校的學生進行跟蹤,他發現到目前為止,走出校門學生的犯罪率為零。從另一個角度講,學校教育挽救了無數個家庭。

楊宗昌一直保持著很早到校的習慣,他喜歡在教室、餐廳、操場等地轉轉、看看。每當走到那些大樹前,曾經這些成長曲折的「幼苗」,已經開始讓他「仰望」。

「教師撐起學校的一片天」

如今,黃土梁子初級中學的發展進入一種螺旋上升的態勢。走在校園裡,師生臉上洋溢著的自信,給人一種奮進的力量。

「同樣的一批教師、同樣的農村學生,為什麼學校的發展會冰火兩重天。」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楊宗昌時,「我們有一批優秀的教師在崛起,是批量成長而不是一個個。」他不假思索地說。

物理教師王賀的成長曆程印證了楊宗昌的話。2011年暑期,王賀在網上看到廣州一名物理教師做的課件生動、有視覺衝擊力,他就自掏腰包購買,一一進行拆分,對每個元素進行細緻研究,模仿著做了一套「電子萬能線路實驗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如今成為多媒體與課堂教學融合的典範,自詡「是物理教師中計算機用得最好的」。

王賀的成長在黃土梁子初級中學不是個案。楊宗昌除了給予充分自由生長的「土壤」,讓教師自主、自覺地成長,還為教師搭建了各種平台和載體。

「從最簡單的事做起,做深、做精。」這是楊宗昌管理的邏輯。學校的說課比賽就是這樣開展起來的。從最初的三說(說課標、說教材、說教學設計)到現在的七說(說教材、說學情、說目標、說模式、說方法、說設計、說板書),教師對教學、課堂有了深入研究的同時,創新了教研形式,讓教師成長有了更多可能。

為了調動更多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如今的說課比賽演變為課堂節,每年的10-11月為期兩個月的時間裡,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教師同台競技,磨課、講課、說課、評課,人人展示、人人過關。

「每次賽課結束,我都不斷反問自己有什麼收穫,有什麼需要改進、如何改進。」2008年來校任職的英語教師張美健說「自己是成長最快的教師」。也就是在這樣不停地探索與追問中,她把英語課分為能力提升課和語言知識課,破解農村學生重知識點、輕綜合素養的陋習;在班級設立英語角,以活動助推學生的綜合成長。

「每個教師對成長的需求、期待不一樣,如何讓不同教師實現不同層次的成長,由老帶新、由點及面,進而實現群體的成長。」楊宗昌另闢蹊徑,以課程思維構建成長體系。「每件事不是孤立地做,而是上貫下聯、由淺及深、逐漸優化並形成一個體系」。

按照課程思維架構學校發展框架,課堂節、體育節、藝術節、班主任節等一一確立。尤其是設立班主任節,為許多從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教師注入一劑強心劑。

班主任工作佔用、消耗精力大,許多教師都「躲著走」。如何讓教師願意參與班級管理,從「要我當」到「我要當」,從「被安排」到「搶著當」,楊宗昌以節日的形式讓班主任有存在感和幸福感。「班級是學校管理的『基本單位』,如果每個班級都管理好了,學校發展就好了。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精神符號,『精神』立不住,班級的『魂』就散了」。

「除卻煩瑣的工作,如果把班主任看作一個班級的『主心骨』,是學生成長的『知心姐姐』,我們就會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意義。」做了20年班主任的李秀銳動情地說,「累並快樂著是班主任的常態」。

每一屆班主任節楊宗昌都會提前定好主題,從分享經驗到班級治理策略,從日常學習到班級敘事。「無論採取哪種形式,工作被看見、成長被挖掘、標杆被豎立,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班級管理中,成為班主任中的一員。」楊宗昌說。

「教師撐起學校的『一片天』。在學校里,讓每一個教師都能結合自身優勢成為獨立的個體,整個教師群體呈現出來的精神面貌、生命狀態越豐盈,學校教育的這片『天空』就會越波瀾壯闊」。

這就是楊宗昌,在潤物無聲中給人一種力量和精彩。

《中國教師報》2018年11月07日第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用奮鬥成就復興偉業
補齊勞動教育的短板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