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點擊「箭頭所指處」可關注

微信號:sfzn8888

你要的書法知識都在這裡

等你來關注

與世界上眾多民族的文字一樣,漢字最初的書寫,無論是用刀在甲骨上刻,還是用鑿子在石頭上鑿,應該都屬「硬筆書法」。但是,如果漢字的書寫停留在這一地步,我們的祖先不曾在漢字的書寫歷程中「棄硬取軟」,即選擇毛筆作為主要書寫工具;又不曾發明紙——最能發揮毛筆、水墨特性的宣紙,或許就不會產生中國書法——作為一門藝術的中國書法;即使仍能成為一門藝術,這一門藝術也將失去一半的形式和一半以上的精彩。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的確,唯有毛筆在紙上的龍飛鳳舞、鐵畫銀鉤、水墨淋漓、雲蒸霞蔚才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境界;而中國書法最美麗最瀟洒的姿態,如落墨如煙,筆走龍蛇、計白當黑、筆斷意連等,也只有毛筆在宣紙上才能表達和實現——刻甲骨的刀無法實現,鑿石頭的鑿也無法實現,鵝毛管也無法實現,圓珠筆、鋼筆、鉛筆等所有「硬筆」都無法實現。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當然,用這些「硬筆」的確仍能「書寫」文字,並且能在書寫的過程中,通過線條構成的講究、點面分割和體積、質地的對比等手段,也確實能構建出一定的藝術美,但是,這樣的美只是一種屬於空間藝術,或視覺藝術的美。但是書法的藝術美絕不僅僅是這樣的美,雖然書法一般也被歸為視覺藝術。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其藝術美並不僅僅局限在空間性上,它同時又具有一定時間性藝術的特徵。如,現實生活中,我們在細細欣賞一幅書法作品時,除了會看字法、墨法和大小章法等以外,常常還會通過這些「還原」其書寫者的創作過程:從哪兒起筆,到那兒收筆;如何起筆,如何走筆,最後又如何收筆……越是傑出的書法家和優秀的書法作品。

這一切越是表現得明顯而充分。而相比之下,我們在欣賞一幅繪畫時,一般說來是絕不需要如此的,也就是說在欣賞一幅繪畫時,我們既不需要知道、也無辦法知道畫家是從哪一筆開始畫的,又是畫完哪一筆結束創作的;而書法欣賞中,這種對書法家藝術創作過程的「還原」,顯然便具備了時間性藝術的欣賞特徵,也就是說,本是靜態的書法作品,在實際的欣賞中便人為地被「賦予」了動態的時間性藝術特徵。

那麼,明明是靜靜「躺」在紙上的本屬於視覺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書法,為什麼能夠呈現(被賦予)動態的時間性藝術特徵呢?其所有奧秘就因為書法的藝術創作手段,甚至可謂唯一手段——書寫,且是毛筆於宣紙之上的書寫。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我們在欣賞王羲之的書法時,常常更多關注的並非是那些字跡本身,而是這些字跡所呈現出的自然流暢、精完神足和氣韻生動的意象,進而總體所呈現出的意境、氣息、韻味等等;我們常常津津樂道的,是王羲之在書寫它們時如何的一氣呵成、筆走龍蛇、筆斷意連、落紙如煙等,至於其書跡所呈現的空間性藝術特徵,亦即一些裝飾性藝術特徵,我們則常常並不太看重,甚至有時還會有意無意地忽略——靜態的空間性藝術美,與動態的時間性藝術美相比,永遠都是處於弱勢、次要和從屬的地位的。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總之,高水平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絕不僅僅以到達空間藝術美的境地為滿足,而總是會通過對其「書寫性」手段的強化,努力呈現出時間性藝術的諸多美學特徵,從而使書法藝術的深度和高度遠遠超越一般的空間藝術——包括繪畫。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而這種能呈現時間特徵的書寫,唯有毛筆才能實現,任何硬筆都不可能實現;而這便註定了任何的「硬筆書法」終究不是真正書法。

千年以前,中國人為什麼「棄硬取軟」

毛筆在中國人手上已握了數千年,硬筆只握了百年。中國人的性格與西方人相比是含蓄的,即使有再多的不滿,也常常只會是綿里藏針式地表現,毛筆及其由它寫出的線條,或許正符合中國人的這種性格。因此,與其說中國人選擇毛筆,還不如說毛筆選擇了中國人。

正因為這種選擇,世界才有了以寫意、含蓄、抽象、表現為特徵的東方藝術,並以此區別於西方藝術的以寫實、明朗、具象、再現為特徵。中國人出於自己的生命需要造就了毛筆,也賦予了它的文化特徵,同時毛筆又強化了中國人的這種生命需要和文化性格,簡而言之,是中國人造就了毛筆,同時毛筆也造就了中國人。我堅信,如果沒有毛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一定會是別的樣子。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指南 的精彩文章:

800年過去,他始終在米芾的影子里

TAG:書法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