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昭與諸葛亮首次見面,雖未唇槍舌劍,卻令諸葛亮說出心裡話

張昭與諸葛亮首次見面,雖未唇槍舌劍,卻令諸葛亮說出心裡話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和張昭。原文如下:

(魯)肅領命而去。次日至館驛中見孔明,又囑曰:「今見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見機而變,決不有誤。」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於客位。張昭等見孔明丰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遊說。

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為了說服孫權與劉備組成聯盟,諸葛亮來到江東。在面前孫權之前,與江東眾多文臣開戰一番舌戰,首先遭遇的對手便是江東重臣張昭。不過,在諸葛亮正氣凜然的話語面前,張昭被駁得啞口無言。

本文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器宇軒昂」, 意為精力充沛,風度不凡。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諸葛亮出使江東,說服孫權與劉備組成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這是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在《三國志》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其間諸葛亮與張昭見過面,這也是事實,不過卻並未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一見面就是一番唇槍舌劍。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袁子》記載,張昭與諸葛亮見面,其實另有目的。《袁子》中是這樣介紹事情的經過的:「張子布薦亮於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張昭向孫權舉薦諸葛亮,希望能將諸葛亮留在江東為孫權效力。在得到孫權的同意後,張昭又親自出面勸說諸葛亮。原因很明確,張昭非常欣賞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認為他是一位世間罕見的奇才,因此才會出面勸說。如此一來,張昭也就不可能與諸葛亮唇槍舌劍,而會耐心細緻、儘力勸說。

當然,張昭的勸說並沒有達到目的,被諸葛亮婉言拒絕。諸葛亮拒絕的理由也很簡單,認為孫權善待自己而不會讓自己發揮所有的才能。這句話並非客套,而是諸葛亮的心裡話。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投靠劉備而沒有選擇孫權、曹操或者其他諸侯,其實是一種必然。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二三:曹操驚慌失措之際,蔣濟和司馬懿及時獻策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二七:蔣濟下達一道命令,為何挽救了曹魏水軍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