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諸侯爭霸。其中,袁紹少年成名,名望最高;祖上四世三公,家世最好;據有冀、幽、青、並四州,實力最強。然而,袁紹最終卻被曹操打敗了,何以如此?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關於袁紹的敗亡,歷來有不少討論,也總結了不少原因。比如袁紹為人剛愎自用、難以採納他人正確的建議、不懂的使用人才等等。但我以為,袁紹之所以敗亡的關鍵原因是內部不和。

一、兄弟不和

袁紹、袁術是親兄弟,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出。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被推舉為盟主,袁術因此心懷不滿。袁紹想立劉虞為帝,袁術趁機抬杠反對,袁紹、袁術從此產生隔閡。袁術聯合公孫瓚,袁紹聯合劉表,二人各自結交黨羽,伺機打對方的主意。

當時,多數豪傑選擇站在袁紹一邊。袁術對此十分憤怒,說:「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他還給公孫瓚寫信說:「紹非袁氏子。」

袁紹聽到後,也十分憤怒。初平二年,袁術派孫堅前去攻打董卓,袁紹就趁機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偷襲並攻佔孫堅的根據地陽城。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初平三年,揚州刺史陳溫去世。袁紹委派袁遺兼任揚州刺史。袁術派軍隊擊敗袁遺,袁遺逃到沛,被亂兵殺死。袁術任命下陳瑀為揚州刺史。

總之,袁紹、袁術兄弟不僅不能攜手對外、和睦共處,反而還相互牽制與消耗,這才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先後被曹操打敗。

如果袁紹、袁術兄弟能夠和睦共處,攜起手來一致對外,那麼,以袁紹據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北方四地,袁術在南方據有揚州之地,兄弟兩人一南一北,誰人能與他們相抗衡?天下,恐怕真就歸於袁氏了。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二、部下不和

興平二年,漢獻帝受迫於李傕、郭汜,一路顛沛流離,從長安回到洛陽。此時的洛陽,幾經戰亂,已經人丁稀少、破敗不堪,很不適宜再做國都。

袁紹的監軍沮授於是建議,袁紹應該趁機把漢獻帝接到冀州來,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而郭圖、淳于瓊等人卻認為,如果把漢獻帝接到冀州,則袁紹會處處受到節制,不利於爭奪天下。

建安四年,在是否出兵攻打曹操的問題上,袁紹的主要部下們又出現了意見分歧。

沮授、田豐主張,袁紹不應該急於出兵攻打曹操,而應該與曹操打持久戰和游擊戰,抓緊內部農業生產,與民休養生息,同時採取疲敵之策,派小股精兵不斷騷擾曹操防區,使曹操疲憊不堪。

郭圖、審配卻認為,袁紹的實力比曹操強大,將士們都想要立功疆場,如果不乘機奠定大業,就有可能錯過時機,會出現「天與不取,反受其咎」的結果。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官渡之戰期間,許攸主張,趁曹操大部分兵馬都官渡與袁紹對峙之機,派兵去攻打曹操的大後方許都。袁紹沒有採納。恰在此時,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知道後大怒,就投奔了曹操,並給曹操獻上了火燒烏巢的計策。

曹操於是親率五千兵馬火燒烏巢,攻打淳于瓊。袁紹的部將張郃、高覽主張應該儘快出兵援救淳于瓊,而郭圖則主張應該出兵去攻打曹操的大本營,張郃、高覽與郭圖的意見也出現了分歧。

袁紹最終又採納了郭圖的意見,還派持有不同意見的張郃、高覽去攻打曹操的大本營。張郃、高覽無法攻下曹操大本營,郭圖因為自己的謀劃失敗,害怕被袁紹怪罪,便誣陷張郃、高覽。張郃、高覽恐懼,於是率部投降了曹操。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官渡之戰前夕,荀彧曾對袁紹的主要部下做過評價,說:「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後來的事實證明,荀彧此番評價,可謂是目光如炬、一語中的,十分精準。袁紹部下不和,有袁紹御下無方之失,也有其部下個性使然。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人心一旦不齊,那就是一盤散沙。官渡之戰前,袁紹實力遠比曹操強大,如果袁紹能夠統一其部下思想,讓大家像曹操的部下那樣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那麼,無論袁紹採取沮授、田豐的計策,還是採納郭圖、審配的策略,實際上都有很大機會打敗曹操。

但遺憾的是,袁紹始終無法做到統一部下思想,凝聚部下共識,而是或有意或無意地縱容了自己部下的意見分歧與不和,這也是導致袁紹敗亡的關鍵原因之一。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三、兒子不和

官渡戰敗,袁紹兵力受損嚴重,有七萬精兵被曹操活埋,但其地盤並沒有丟失,仍然佔據著北方四大州,仍然有與曹操爭奪天下的資本。可惜的是,袁紹死後,他的兒子們為了搶班奪權、自相殘殺,終於被曹操徹底打敗了。

袁紹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袁譚、袁熙和袁尚。袁譚是長子,是袁紹的法定繼承人,但袁紹卻偏偏喜歡小兒子袁尚,準備把自己的基業交給袁尚,這直接導致了袁紹的兒子們的不和。

為了給袁尚鋪平繼承道路,袁紹先是把袁譚過繼給自己已死去的哥哥,後又不聽沮授勸諫,以放出去鍛煉、考查為理由,把袁譚、袁熙支離鄴城,讓袁譚去擔任青州刺史,袁熙去擔任幽州刺史,外甥高幹擔任并州刺史。

建安七年五月,因官渡之敗而一直耿耿於懷的袁紹羞愧憤懣離世,袁紹的兒子們也從此開啟了搶班奪權、自相殘殺的模式。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逢紀、審配一向被袁譚所忌恨,而辛評、郭圖則擁護袁譚,且與逢紀、審配有矛盾。等到袁紹死後,眾人都認為袁譚是長子,打算擁立他繼承袁紹。審配等人恐怕袁譚掌權後,會受到辛評等人的報復,就假傳袁紹的遺命,尊奉袁尚做袁紹的繼承人。

袁譚自青州趕來奔喪,不能接替父親的職位,就自稱車騎將軍,駐軍黎陽。袁尚撥給袁譚很少一部分兵力,而讓逢紀去跟隨他。袁譚請求再增加兵力,審配等人商議後又予以拒絕。袁譚大怒,殺死逢紀。

同年九月,曹操趁機渡過黃河,多次打敗袁譚、袁尚的軍隊。此後,曹操又採納謀士郭嘉的計策,從鄴城撤兵回許都,讓袁譚、袁尚兄弟從一致對外轉變成內鬥。

果不其然,建安八年五月,曹操從鄴城撤兵回許都後,郭圖、辛評便乘機挑撥離間,讓袁譚率部攻打袁尚,兄弟倆在鄴城門外大戰了一場,結果袁譚戰敗,退回南皮。同年八月,袁尚親自統帥大軍進攻袁譚,袁譚又敗,逃到平原,據城固守。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袁尚圍住城池,發動猛攻。袁譚因此派辛毗向曹操求救。而這無異於與虎謀皮、引狼入室。曹操很爽快地答應了出兵救援袁譚,並於十月進軍到黎陽。

袁尚聽到曹軍渡過黃河的消息,趕緊解除對平原的包圍,撤回鄴城,其部將呂曠、高翔則在此時背叛了袁尚,投降曹操。

建安九年二月,袁尚又到平原去進攻袁譚,而曹操則又趁機攻打鄴城。七月,袁尚率軍回救鄴城,卻反被曹操包圍。袁尚派人向曹操請求投降,被曹操拒絕,只好乘夜逃走,退守祁山。

曹操於是攻下鄴城,處死審配,佔領冀州。

而在曹操攻打鄴城時,原已歸降曹操的袁譚又背叛曹操,在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數地後,又進攻據守在中山的袁尚。

袁尚抵擋不住,敗走故安,投奔幽州刺史袁熙。十二月,曹軍到達其門,袁譚自平原撤出,退守南皮,在清河沿岸布防。


洞察三國:袁紹有「三不和」,故打不過曹操,成不了大事


袁家兄弟自相殘殺,再次給了曹操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他率部進入平原,輕輕鬆鬆就佔領了平原諸縣。

建安十年,曹操攻陷南皮,袁譚出逃,被曹軍殺死,郭圖及其家人,也被曹操處死。與此同時,袁熙因為部將焦觸、張南叛變,與袁尚一起投奔遼西烏桓部落。

建安十二年,曹操以田疇為嚮導,偷襲柳城,袁熙、袁尚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等率領數萬騎兵在白狼山與曹操大戰。張遼在亂軍之中斬殺了蹋頓,袁熙、袁尚再度敗走,逃到遼東。曹操隨後威逼遼東太守公孫康斬殺袁熙、袁尚,並將兩人的首級獻給曹操。

至此,東漢時期袁家四世三公所積累下來的顯赫家世地位,敗亡得一乾二淨,袁紹徹底淪為為曹操做「嫁衣」的冤魂。而縱觀袁紹之敗亡,我們不難發現,關鍵原因正是其內部出現了各種不和。

古人說,家和萬事興。又說,攘外必先安內。袁紹兄弟不和、部下不和、兒子不和,何以成大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呂布到底是猛虎、豺狼、雄鷹,還是庸狗?
利用貂蟬巧設美人計除掉董卓的王允,竟是這樣的一個人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