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臉譜三國|孫堅究竟是大漢忠臣,還是亂臣賊子?

臉譜三國|孫堅究竟是大漢忠臣,還是亂臣賊子?

原標題:臉譜三國|孫堅究竟是大漢忠臣,還是亂臣賊子?


作者簡介:立早閑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碩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勞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後淡泊明志,致力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轉化成文字,寫出人性之廉恥,告誡世人勿瘋癲。


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在注《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第一》中有一句話,很讓人玩味,即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裴松之喜歡在每每評說之時,喜歡從表面看問題後還意猶未盡加了些話。裴松之或言外之意或主觀臆斷地認為吳人以孫堅得玉璽為吳國得到上天眷顧之象徵,故捏造此事卻無意中損害孫堅的名聲。因此,天下人就以是否得到並私藏傳國玉璽來判斷孫堅對漢室的忠誠度。

董卓未入洛陽之前,大漢王朝雖然腐敗昏暗,還尚且保留著幾分綱常禮法;自董卓帶兵進京城,誅大臣、廢皇帝、弒少帝、縊太后、專朝政,把大漢王朝搞得烏煙瘴氣,徹底禮壞樂崩,成了名副其實的亂世。而亂世正是孫堅這類人物的絕好舞台:不守規矩、果於殺戮,不拘一格,可以將他的果敢、殘酷和狡黠發揮的淋漓盡致。當山東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董卓之際,歷史再次給了孫堅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揚名立萬、佔據地盤,割據一方,最讓人出乎意料是得到傳國玉璽。以獲得並私藏傳國玉璽為根據,就認定或污衊孫堅狼子野心,承受不起「忠烈」之美名。其實,這樣的認識和裴松之一樣,犯同樣的錯誤,只從表面看問題而未透過表面看到本質。


原因如下。


首先,要認清一個問題,即傳國玉璽在亂世應由誰保管。孫堅偶得玉璽一事,並非空穴來風或無端捏造。縱觀東漢三國,傳國玉璽的流轉全過程:首先,漢繼帝劉盆子拱手給漢光武帝劉秀;其次,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再次,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找到玉璽,交由其妻吳氏秘藏;從此,袁術拘吳氏,搶奪玉璽;最後,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玉璽至許昌獻給曹操,傳國璽重歸漢室,回到漢獻帝劉協手中;另外,漢獻帝劉協禪讓,被逼交給魏文帝曹丕;除此之外,魏元帝曹奐禪讓,被迫交給晉武帝司馬炎。


從玉璽的流轉來看,說明玉璽沒有一直被埋沒在洛陽的廢虛中且孫堅有得到過並私藏過玉璽。但孫堅私匿玉璽並不能說明孫堅有「陰懷異志」。畢竟此時天子遠在長安,朝延仍掌控在董卓手中。再說,關東各諸侯蠢蠢欲動,各懷異心,天下即將四分五裂,焉有亂世英雄可值得託付玉璽。另外,孫堅投靠袁術,袁術倚仗汝南袁家「四世三公」的聲望,稱王爭霸的野心不小。即便孫堅無據有玉璽之心,也得將玉璽交由袁術。這樣將助長袁術的野心,其後果更是嚴重,更為可怕。

接著,要明白一個現狀,即殺人謀私利還是殺人為國家。孫堅從長沙北上討伐董卓,途經荊州和南陽時,分別殺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咨。可是孫堅殺王睿張咨,卻未佔領荊州和南陽,繼續北上討董。王睿張咨雖有心討董,算是反董聯盟的一分子,但不是真心討董,借討董名義解決個人私怨,爭搶地盤。在討董聯盟中,有且只有孫堅一人是真正且真心討伐董卓。再者,反董聯盟中,並非鐵板一塊,不同的派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矛盾,甚至連袁紹袁術這對同父異母的兄弟間的矛盾也是不可調和。


最後,要看全一個過程,即討伐董卓,誰最賣力氣。在討伐董卓,孫堅的言行舉止可圈可點。特別是孫堅是反董聯盟中唯一一個拿自己的家當跟董卓火拚並且獲得勝利的人。更何況,孫堅在洛陽的所感所為,足以證明孫堅的忠烈。孫堅所感,即堅嘆曰:「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言訖,不覺淚下。孫堅所為,即孫堅救滅宮中余火,屯兵城內,設帳於建章殿基上。堅令軍士掃除宮殿瓦礫。凡董卓所掘陵寢。盡皆掩閉。於太廟基上,草創殿屋三間,請眾諸侯立列聖神位,宰太牢祀之。


孫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及後人展現其忠君愛國的真英雄真君子。


筆者按:忠烈,指忠義壯烈或忠誠剛正,也指正義而壯烈犧牲者。在爾虞我詐,反覆無常的亂世年代裡,孫堅蹈死不顧,匡扶天下,固然大業未成,倒在歷史長河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並得到世人認可,贏得「忠烈」美名,可謂是非同凡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