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鏖兵八閩——1949年金門之戰失利前後

鏖兵八閩——1949年金門之戰失利前後

文章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作者:鍾兆雲。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金門戰鬥已提上日程

漳廈戰役結束後,二十八軍進入攻擊金門的準備。

金門自古就是福建泉州府轄區的一個縣治,距晉江圍頭3海里,距廈門5海里,距台灣高雄160海里,包括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嶝、小嶝等島,總面積149平方公里,人口不過4萬餘。金門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素有「攻台必先攻金,守台必須守金」的說法。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水師從金門料羅灣揚帆出海,後來康熙收復台灣亦循此前例。

鏖兵八閩——1949年金門之戰失利前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葉飛將軍

對已提上日程的金門戰鬥,葉飛還在運籌指揮廈門戰鬥時,就予以特別關注。10月17日廈門戰鬥落幕時,葉飛又專門召見二十八軍負責人蕭鋒、李曼村,就攻金任務作出三條決定: 一、二十九軍八十五師二五三團和八十七師二五九團,由八十五師師長兼政委朱雲謙率領,歸二十八軍指揮,參加攻金戰鬥;

二、三十一軍九十二師作為攻金預備隊;

三、10月20日發起攻金戰鬥。

葉飛聽取蕭、李彙報金門作戰的準備工作後,向二人詳細介紹了廈門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其要點有二:一、登陸作戰勝敗的關鍵在於首先攻佔灘頭陣地,所以要採取打廈門的辦法,首先佔領北半部,使各團靠攏,然後迅速構築工事,準備擊破敵人反撲,鞏固灘頭陣地,待第二日晚後續部隊全部登陸集結之後,才展開向縱深發展;二、船隻是嚴重問題,攻廈時準備了7個團的船,第二天只剩了兩個營的船,損失了十分之八,損失原因未查明,但這點你們要特別注意,防止敵機轟炸船隻,船隻要疏散、偽裝、隱蔽。葉飛認為:金門戰鬥宜早不宜遲,遲了金門的敵人兵力一定會增加,必然給部隊登島帶來更大困難,所以你們一定要爭取在胡璉援兵還未到達金門之前,發起登陸,一舉攻下金門。

葉飛率兵團指揮所進入廈門

談話結束後,葉飛率兵團指揮所離開同安,進入廈門。

剛獲新生的廈門,與全國所有剛被解放的大中城市一樣,人心不穩,社會秩序不好,土匪和暗藏的特務活動猖獗,總之是處於混亂狀態。閩南本來就是個缺糧地方,蔣軍潰逃到此後橫徵暴斂,致使這一帶群眾尤其是廈門島上的20萬市民嚴重缺糧,貧困百姓連糠菜也吃不上,島上燃料供應也成了問題,甚至出現了拆門板當柴燒的現象,弄得人心惶惶。新成立的廈門市政府,職權局限在廈門島,無法從泉州、漳州等地調撥物資。為此,廈門市委、市府請求第十兵團進駐廈門,特別要請葉飛坐鎮廈門主持工作。廈門市長梁靈光有文字作證:「廈門承擔了繁重的戰備支前任務。為了統一指揮支前工作,市委要求兵團指揮所由同安移駐到廈門來,幫助解決糧食、柴草的供應問題。葉飛考慮到廈門市委工作的困難,答應了我們的要求。他責成兵團後勤部門在10月底前籌措大米400萬斤、柴草600萬斤運進島來,並通知泉州、漳州兩地委全力支援廈門。」

梁靈光任廈門市長還是葉飛推薦的。原來,在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陳嘉庚向中央領導提出建議,說廈門快要解放了,那地方華僑多,又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一個口岸,在海外影響很大,須派一個閩南人當市長。中央領導很尊重陳嘉庚的意見,深感廈門確實重要,將來既是對外通商的口岸,又要擔負支援解放台灣的任務,市長人選必須十分慎重,於是特地徵求省委的意見。葉飛知道梁靈光是閩南人,會講閩南話,而且抗戰期間在蘇中有過多年從政的經驗,所以鄭重向省委作了推薦,把他從二十九軍調了出來。

既然廈門市委市政府如此懇請,廈門又是通商口岸,如果接管工作搞不好,發生混亂,在海內外都有影響。葉飛決定將兵團指揮所移駐廈門,協助廈門市委主持接管工作,他將部隊的經常工作交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培善,兵團指揮所則由副參謀長陳鐵君具體負責。為什麼作這樣的安排呢?葉飛是這樣回憶的:「這是因為輕視了金門,認為金門沒有什麼工事,金門守敵名義上是一個兵團,即李良榮兵團,實際只有兩萬多人,而且都是殘兵敗將;廈門是有永久性設防工事的要塞,守軍是湯恩伯集團,兵力充足,已被攻克了,則認為攻取金門問題不大。」

徵集船隻船工困難 發起攻擊日期一拖再拖

10月20日,奉華東軍區命,葉飛兼任廈門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這天,他以自己和劉培善名義,致電閩粵贛邊區黨委書記魏金水,指示迅速運糧至廈。電文稱:「目前廈門最大的困難是糧食問題,請八地委立即設法調運50萬斤至100萬斤米來廈,以便解決當前困難。」

按計劃,廈門戰鬥一結束就要進行金門戰鬥。但由於徵集船隻和船工都很困難,發起攻擊的日期一拖再拖。

當時不獨是船,其他準備也不盡充分。

十兵團情報部門對胡璉兵團是撤往台灣還是增援金門判斷不定,葉飛認為在胡兵團仍於海上徘徊時發起登陸進攻是一個戰機,乃電令二十八軍,「必須乘敵增援部隊未到金門之時,抓住戰機,發起登陸,攻取金門」。

24日上午,二十八軍前指在廈門蓮河再次召開作戰會議。參戰的二十八軍和二十九軍3個師長及6個團長在會上發言。軍部偵察科長說,胡璉兵團的兩個軍已到金門海域,還有一個軍正向金門海域航行。八十五師師長朱雲謙說,二五三團還缺一個營船隻。八十二師師長鍾賢文說,徵集來的船,小船多而大船少,水手又來自外地的內河,不熟悉海上航行,又未經訓練,協同不力,調度不靈,有的船工不可靠,槍一響可能有逃跑的問題發生。二五一團團長劉天祥說,他們團有三分之一的船帆沒修好,今晚不能參加戰鬥。二四四團團長邢永生以前就對攻金表示「決心很強,信心不足」,但服從領導命令,這次聽到金門敵情有變,則表示「不準備回來了」。不但是師團級領導信心不足,而且李曼村也有顧慮,他說:「情況至今未弄清楚,如果打了敗仗才糟糕呢!」……大家的發言,透露出一個嚴肅的問題:攻金條件不成熟。

二十八軍代軍長蕭鋒雖然也有顧慮,但考慮更多的卻是兵團對攻金要求宜早不宜遲的指示,他也一心想早點完成戰鬥任務。同時他還有另一種考慮:兄弟部隊已攻克廈門,如果二十八軍卻強調客觀原因,遲遲不攻金門,這說得過去嗎?因此,蕭鋒作出了於當晚發起戰鬥的決定。

二十八軍發起進攻

24日中午,葉飛接二十八軍電報,說當晚要向金門發起進攻。時間緊迫,葉飛馬上召集兵團作戰處長、情報處長和有關人員開會、分析情況。葉飛向情報、參謀人員查問胡璉兵團是否已到金門,得到的報告說:胡兵團雖已到金門海域,卻仍在徘徊。此時,機要人員送來一份截獲胡璉23日給蔣介石的電報,直到此時,胡璉仍請求撤回台灣,但蔣介石的回電未及截獲。與會人員認為趁胡璉兵團尚未到達金門之時與其搶時間登陸,發起戰役,是攻取金門最後的戰機,即使胡兵團真要大規模增援,但在其還未立穩腳跟前攻佔金門,還是可能贏得戰役的勝利。於是,葉飛批准了二十八軍這一行動。

這天傍晚時分,木帆船從各個防空區域分別開到了沃頭、蓮河、大嶝島等地,在正面的海面上排成了整齊的隊形。攻擊金門第一梯隊的二四四團(加二四六團三營)、二五一團和二五三團八千多名指戰員,背上三角形的竹製救生圈,陸續上了木帆船,待命出發。由於船隻不夠充裕,雖然戰鬥人員擠得幾乎船船超載,但每個團還是有一部分指戰員擠不上去。大戰當前,他們鐵青的臉上刻著剛毅的神情。

25日2時前後,二十八軍先頭登陸部隊兩個團和二十九軍一個團,在約10公里的正面上,突破敵人第一道防線,順利登陸,奪取了金門古寧頭灘頭陣地。葉飛接到登陸成功的報告,也就放心了,誰知登陸後就發生了問題!

關於金門戰鬥,十兵團戰史如是記述:

戰鬥於十月二十四日晚發起,第一梯隊三個團黃昏登船,但因對漲潮時間掌握不準確,船隻集合編隊費時過多,故延至二十四時才起航開進,二十五日二時先後於蘭厝至龍口段(二四四團)、湖尾鄉兩側(二五一團)、古寧頭及其以東地段(二五三團)突破登陸。除二四四團在接敵時傷亡較大外,其餘登陸均較順利,並攻佔古寧頭、林厝、清頭、雙乳山一線殲敵一部,但由於航行中隊形混亂,聯絡失靈,登陸後兵力分散,各自為戰,又未鞏固灘頭陣地,打通聯繫,即向縱深猛插,故在敵優勢兵力和戰車連續反擊下,被敵各個擊破。二四四團首先失利;二五一團、二五三團苦戰兩晝夜,傷亡大半,最後退守古寧頭地區。情況危急,但第一梯隊船隻因退潮後擱淺,並遭敵炮火破壞,無一返回北岸,二梯隊無法增援。兵團在廈門地區緊急調集船隻,但為數甚少,二十五日晚始由二四六團團長率領六個排增援,二十六日二時於林厝以北地區登陸,擊潰敵人一個營之反擊,但終因兵力太少,無濟於事。二十六日晚,二五九團又派一個排至古寧頭地區偵察聯絡,亦遭損失。至此,戰鬥乃告結束,我損失三個團又兩個營共八千餘人。戰後,敵人反映其傷亡近一萬人。

金門作戰失利 葉飛親自檢討

金門作戰失利後,葉飛心緒難平,親自起草電報,報三野前委並中央軍委,深刻檢討金門戰鬥經過和失利原因:「我們檢討造成此次金門作戰之慘痛損失原因,主要是由於我們急躁、勝利沖昏頭腦、盲目樂觀、輕敵所造成。雖然在福州戰役之後,前委及華東局一再告誡勿輕敵、勿急躁,我們進行漳廈戰役之時,亦兢兢業業,恐輕敵受損……但我們自己在全戰役中即種下重廈輕金的輕敵思想與戰役指導……廈門攻克之後,更沖昏頭腦,認為金門無問題,更加急躁情緒,督促二十八軍能搜集到3個團的船隻即可發起攻擊(當時估計3個團登陸即可站腳),只求速攻勿讓敵有喘息與重新整頓之餘地,而未在困難方面多著想與考慮,與對敵最後掙扎之嚴重性估計不足……直到已發現胡璉兵團已開始從汕頭船運增援金門,仍要求應在援敵未全部到達時予以攻擊,在船隻不足的情況下,未斷然下決心停止攻擊,這是最嚴重的錯誤,充分表現了輕敵急躁、主觀主義打沒有把握與冒險的仗。」

10月28日,三野副司令員粟裕、代參謀長袁仲賢、副參謀長周駿鳴給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參謀長陳慶先及福建省委並報中央電,內稱:「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

毛澤東看完這份電報,心情沉重,於29日以中央軍委名義,向各野戰軍前委和各大軍區發出《嚴重注意攻擊金門島失利的教訓》,轉達粟裕等人的電報內容,並稱:「當此整個解放戰爭結束之期已不在遠的時候,各級領導幹部中主要是軍以上領導幹部中容易發生輕敵思想及急躁情緒,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對於尚在作戰的兵團進行教育,務必力戒輕敵急躁,穩步地有計劃地殲滅殘敵,解放全國,是為至要。」

金門失利使中央對渡海登陸作戰高度重視

金門之戰的失利使中央最高層對渡海登陸作戰的特殊性高度重視起來。12月18日毛澤東赴蘇訪問期間,專門電告準備指揮解放海南島的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等人,除指出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外,還提示:「必須集中能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3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立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不然,「便有後援不繼,遭受重大損失之危險。三野葉飛兵團於佔領廈門後,不明上述情況,以3個半團九千人進攻金門島上之敵3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還要林彪等人向粟裕了解「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這是統帥機關第一次對渡海作戰規律的系統總結。

金門戰後,丟失了整個大陸的蔣介石集團接連幾天為這個「輝煌戰績」進行「祝捷」活動,吹噓說「金門大捷,是反共復國的轉折點」,並將之拍成電影,報紙上公布的消滅解放軍的數字,竟然是十兵團總人數的數倍,成為人們的談資笑柄。十兵團士氣則大受影響,普遍籠罩著消沉的情緒,葉飛為此深感不安,指示政治部必須進行強有力的解釋教育工作。10月31日,經葉飛批准,十兵團政治部就金門戰鬥的解釋教育發出指示:「這一件事,確是我黨我軍的一大損失,對我之繼續進軍殲敵與建設福建,有其一定影響。但是,這一損失,乃是我之偉大勝利中的一個挫折,乃是進軍福建以來幾十個勝利戰鬥中的一個失敗的戰鬥,乃是我們勝利前進中所遭受到的一個挫折,絕不能動搖我之根本,絕不能減損我以往千百次勝利的光輝。在敵人方面,失敗之局已定,絕不能因金門戰鬥的暫時僥倖而挽救其敗亡之命運;金門遲早必被打下,守敵必遭殲滅,台灣以至其他地區的殲敵,也是如此。因金門戰鬥的一次失利,部分力量的損失,就否定我軍的全局勝利,誇大敵人的力量,長敵人氣焰,滅自己的威風,甚至悲觀失望,失卻勝利信心,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而今而後,我們不應消極,不應埋怨,而應更加努力,更加團結,從失敗的教訓中,教育自己,加強自己,爭取更多更大的勝利,來補償我們的損失和消耗。」

10月31日至11月1日,十兵團黨委在廈門老虎山洞召開擴大會,總結金門失利教訓。除葉飛外,張鼎丞和十兵團政委兼福州市委書記韋國清專程從福州趕來,與會的還有二十九軍軍長鬍炳雲、政委黃火星,二十八軍代軍長蕭鋒、政委陳美藻、政治部主任李曼村等24人。

蕭鋒在發言中說:金門戰鬥的失利,是領導判斷失誤,指揮也有失誤,是驕傲輕敵的結果,是違背了毛主席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指示……這次失利是我對福建人民犯了個極大的錯誤,請求十兵團黨委、三野前委給我應得的處分。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也在考慮再攻金門

三天三夜未睡的葉飛很快就接過蕭鋒的話:金門戰鬥的失利,主要責任在我,我是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第一書記,不能推給蕭鋒。請前委、黨中央給我嚴厲處分。

在對待金門戰鬥失利問題上,葉飛的態度是認真而嚴肅的,對其經驗教訓進行了認真分析總結。攻金戰鬥失利,他沒有推諉,而是主動承擔一切責任,並先後兩次親自起草電報,請求華東軍區和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給予處分。雖然上級沒有給其處分,但正如他所說:「我思想包袱很重,只有積極準備再攻金門,立功贖罪。」

1950年1月8日,葉飛致電華東局、前委並報中央,在彙報了金門守敵情況後,稱:「我為再戰金門勝利殲敵起見,根據金廈海島嶼作戰經驗,其戰前準備工作之中心環節,主要是船隻及船工之工作準備,與季節氣象掌握問題。為此,攻金兵力須使用6個師或7個師,即18個團或21個團。其第一梯隊要有10個團或12個團,余作為二梯隊。為適合淺水逆風逆水均能航行登陸作戰起見,其船隻準備以每隻乘坐30至50人為宜……在5月底對船隻徵集修理及造船與船工動員訓練等,所有準備工作,按時保證完成任務……」

在四野第十五兵團準備攻擊海南島的同時,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也在考慮解放舟山群島和再攻金門。1950年1月13日,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看完有關海南島作戰的國內來電後指出:解放舟山群島和金門,「要調查敵情、民情、地形、船隻、兵力和後勤情況』,「請粟裕、葉飛到北京同聶榮臻、劉亞樓等研究商議如何做好這些工作」。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中央軍委和三野決定在取得舟山後再南下攻佔金門。海南島和舟山群島解放後,攻佔金門就成為華東軍區的主要作戰任務,要為台灣戰役準備出發陣地,尤必攻佔金門、馬祖。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粟裕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具體負責實施台灣戰役,葉飛所部第十兵團被指定為攻台第二梯隊。攻台必先攻金。就在葉飛等待「再戰金門」的電令時,卻不料,形勢發生了變化。

朝鮮戰爭爆發 毛澤東決定把解放台灣的時間往後推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國際和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把解放台灣的時間往後推,但還尋機攻擊金門等沿海島嶼,因此原定入閩配合第十兵團攻金的二十四軍、二十五軍和炮三師仍按既定部署於7月間入閩。7月12日,福建前線部隊還派遣了一個營渡海,對外擔島進行武裝偵察。隨著東北邊防局勢緊張,8月11日,中央軍委致電華東軍區陳毅,明確指示解除福建前線再攻金門的任務,集中全力剿匪,限期肅清福建境內一切成股土匪。

葉飛一生坦蕩,對金門失利也從不諱言,在其自傳中稱「金門失利是我在軍事上的一次最大錯誤,輕敵冒進是最大的教訓,我時時在警惕這個教訓」。1993年6月22日,晚年的他向年輕作家沈衛平敞開胸懷回顧了金門失利這段往事,說:「我這個人既沒當過兵,又沒上過軍事院校,一當就是師長,從戰爭中學習戰爭。要說常勝將軍,那是瞎吹牛,古今中外都沒有的。一般指揮員,三仗裡邊,有兩仗能打贏,一仗沒有打贏就算不錯了。打好了有經驗,打不好有教訓,認真總結,都是寶貴財富。金門一仗,我就沒有打好,麻痹、輕敵,無經驗、不懂渡海作戰的特點,損失很大!在福建,我就是想再打一次金門嘛,可以立軍令狀,再打不下,把我的頭割去。」

誰都不會懷疑葉飛有把握奪取金門,可在福建工作了17年,他就是沒有機會實現這一願望。雖然於心不甘,但正如他說:「後來,了解了毛主席的意圖,心也就逐漸放寬了。軍事從來都是實現政治目的的手段,如果不通過戰爭、破壞,用和平方式完成國家統一,豈不最好,皆大歡喜?」

在年輕人面前撫今憶昔,葉飛感慨萬千:「任何事物都有兩重性,今天回過頭來看,1949年我們金門失利,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首先,我們得到了教訓,知道了渡海作戰不同陸地,有特殊性,因此,打海南島時準備就充分多了,對攻擊台灣也沒有貿然行事。另外,讓蔣介石占著金門,對我們用處很大嘛,毛主席多了一個施展軍事、政治、外交鬥爭藝術的大舞台。當然,不是說1949年的金門失利反而對了,從軍事上看,那是一次慘痛的不可原諒的失敗,血的教訓必須永遠牢記。」

葉飛這番話,是對金門戰役的一個頗含哲學意味的註腳,歷史和後人都當銘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