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古代唯物無神論里程碑,歷代皇帝深惡痛絕的禁書
《論衡》,東漢王充撰。王充(27一約79年),歷時三十年,著《論衡》30卷85篇(其中《招致篇》已逸)。
《論衡》的篇目有:逢遇、累害、命祿、氣壽、幸偶、命義、無形、率性、吉驗、偶會、骨相初稟、本性、物勢、奇怪、書虛、異虛、感虛、福虛、禍虛、龍虛、雷虛、道虛、語增、儒增、藝増、問孔、非韓、刺孟、談天、說日、答佞、程材、量知、謝短、效力、別通、超奇、狀留寒溫、譴告、變動、招致、明雩、順鼓、亂龍、遭虎、商蟲、講
瑞、指瑞、是應、治期、自然、感類、齊世、宣漢、恢國、驗符、須頌、佚文、論死、死偽、紀妖、訂鬼、言毒、薄葬、四諱、詢時、譏日、卜筮、辨祟、難歲、詰術、解除、祀義、祭意實知、知實定賢、正說、書解、案書、對作、自紀。
在此之前,漢代思想體系是董仲舒提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其獨尊儒學,核心觀點是唯心主義「天人感應」學說。要旨就是上天創造了自然萬物,包括人在內,帝王統治天下,如同颳風下雨一樣代表著上天的意志。因為這種觀點鼓吹封建帝制,所以被歷代皇家推崇。董仲舒也被推上了董子的神位。
王充歷經三十年心血,寫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天人合一」的神秘主義進行批判。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駁斥虛無縹緲的神秘學說,所謂「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以自然規律取代神學目的論,在形神關係上認為形體決定精神。在民情風俗上堅決批判迷信和禁忌。
由於王充在書中對傳統的「天人合一」儒學的無情鞭笞,甚至質疑孔孟,在《儒增》《書虛》《問孔》《刺孟》等專篇中公然挑戰儒學先祖孔子孟子,從而犯天下之大不韙,被視為罪人。直到千年之後清朝,乾隆皇帝仍然氣憤御批:王充「刺孟而問孔」,「已有非聖無法之誅!」
客觀的說,《論衡》不僅僅是一本唯物主義哲學說,也是一部古代「百科全書」。就物理學來說,記載了有關運動、力、熱、靜電、磁、雷電、聲等現象的觀察記錄,並提出了嚴謹的客觀觀點。同時為了駁斥儒家神秘主義,還解釋了人與自然科學的關係。把聲音波動比喻為魚在水中波動;在幾千年前就取得了今天聲學的結論:聲音依靠振動產生的,並必須一定的物質來傳播。
由此可見,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奇書。據說東漢末年名士蔡邕得到《論衡》後如獲至寶,從不輕易示人。不料被友人無意發現,在他家裡隱蔽處發現了《論衡》一書,搶了幾卷就走。蔡邕千萬叮囑不要將此書給其他人,否則必遭大禍。友人讀後驚呼「真乃奇書也」,但也不敢私藏,竟然偷偷燒掉,成為一件憾事。
試舉它的若干觀點:
天沒有意識
《自然篇》雲:「何以天之自然也,以天無口目耳,案有為者,口目之類也。」因此,天不能加害於人,也不是造物主。
符瑞不可相信
《指瑞篇》雲:「夫巨大之天,使細小之物,音語不通,情指不達,何能使物?物亦不為天使。」天不能降瑞物,瑞物不過是珍禽奇獸、奇花異草少見多怪,與吉凶無關。
陰陽災異是自然現象
日食和月食不是帝王失政所致,四季的溫暑涼寒與人君無關雷電不能懲罰人,祭祀和祈禱對付不了水災旱災。
死人不能變鬼
《論死篇》雲:「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滅火復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復見。能使滅灰更為燃火吾乃頗疑死人能復為形。案火滅不能復燃以況之,死人不能復為鬼明矣。」
善惡報應不符合事實
《福虛篇》雲:「天下善人寡,惡人眾,善人順道,惡人違天。然夫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天不命善人常享一百載之壽惡人為殤子惡死,何哉?」這就是說,善人不一定長寺,惡人不一定短命。
不要相信禁忌避諱
《辨祟篇》揭露陋俗雲:「世俗信禍祟,以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歡笑皆有所犯。起功、移徙、祭祀、喪葬、行作、人官、嫁娶,不擇吉日,不避歲月,觸鬼逢神,忌時相害,故發病生禍,縫法入罪,至於死亡,殫家滅門。皆不重慎,犯觸忌諱之所致也。」
王充對這些迷信一一進行了批王充的思想也有局限性。他相信命定論認為人的命運是先天決定而不能更改,《命義篇》雲:「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大小之所授也。
綜觀《論衡》,在宣揚無神論同時,也全面地反映了漢代的有神論觀念,是了解漢代思想和民俗的寶貴資料。王充的無神論思想光芒閃爍,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批判力,是中國無神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國學知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博大精深的國學,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還在琢磨十二星座?你知道自己對應二十八星宿哪個嗎
※《三國演義》二十二章都與其有關,被稱三國文化第一城
TAG:酒歌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