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蜀漢滅亡大批官員家被屠殺,為何諸葛亮後代卻被保護起來?

蜀漢滅亡大批官員家被屠殺,為何諸葛亮後代卻被保護起來?

劉備臨死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還讓劉禪拜他為仲父,劉禪也把政事全部交給了諸葛亮來打理。

諸葛亮死後,蜀漢國的大政方針和人事安排基本上都是按照諸葛亮的生前意思進行的,可以說蜀國的存在,諸葛亮至關重要。

不過,由於《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的過度拔高,結果是適得其反,人們不免要這樣問:諸葛亮真的就那麼神嗎?

由於禮制的原因,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一直沒有給他立祠,有的人又據此認為,劉禪內心根本就對諸葛亮不滿,因此他既不給諸葛亮立祠,也不把諸葛亮葬在成都。

其實,就當時的天下來說,不但蜀漢國的人把諸葛亮當做「精神領袖」,其他兩國的人也是對諸葛亮敬重無比。

蜀漢國最後被魏國所滅,大批官員家被屠殺,但因為諸葛亮被人敬仰的原因,他的後代卻受到了保護。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被當時天下人所敬重呢?

先看看敵人和盟友是怎樣看待諸葛亮的。

盟友孫權對諸葛亮的敬重

曹操南下荊州,在當陽長坂打敗劉備,劉備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諸葛亮勸劉備,向孫權求救,聯合抗曹。

諸葛亮去東吳,成功說服了孫權聯合劉備,同時還給孫權留下了一個好印象。

後來馬良奉命出使東吳,他希望諸葛亮能給他寫一封向東吳孫權的介紹信,諸葛亮讓他自己先寫一份草稿,馬良照辦了。

到了東吳後,馬良拿著這份諸葛亮的「介紹信」,果然得到了孫權的尊敬和厚待。要知道,這是在劉備時期,兩國通好,看的是國家利益,厚待使者,則是有諸葛亮很大的原因。

司馬懿從來沒有考慮出兵攻蜀

司馬懿長期和諸葛亮對陣,基本上都是守勢,很少主動進攻,即便是諸葛亮死後,他也沒有考慮進攻蜀國。

有人認為這是司馬懿養兵自重,其實也並不完全是這麼一回事,正如諸葛亮所說,如果他能夠戰勝諸葛亮,他為什麼又不這樣做呢?

用現在的觀點看,養敵就一定能夠保住自己的官位嗎?他要能夠打敗諸葛亮,取得像曹真那樣戰勝街亭馬謖和斜谷趙雲那樣的陣仗,不是既能養敵又能穩定官位嗎?

說到底,就是司馬懿沒有獲勝的把握,因而才不會去冒險。

鍾會祭祀諸葛亮墓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十六萬大軍,對蜀漢國發起了滅國之戰。主力大軍十萬多人由鍾會統率,分別從斜谷、駱谷等進入漢中。

由於蜀國大將軍姜維將邊寨撤防,鍾會大軍迅速將漢城和樂城包圍。鍾會經過這兩座城,西出陽安關口,他不是馬上下令攻城,而是做了一個非同尋常的舉動,派人祭祀諸葛亮之墓,同時下令不準士兵在墓旁割草採薪。

鍾會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一方面說明諸葛亮在蜀人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也說明鍾會對諸葛亮非常敬重。這時候的鐘會既沒有奪取漢中,也沒有著手舉兵造反,所以,他的這一舉動只是對於諸葛亮人格的敬重。

司馬昭看待諸葛亮和劉禪

劉禪投降了魏國,全家遷到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用的是蜀地的歌舞,蜀漢舊官員看到後都感傷而悲愴,只有劉禪如常,像沒事人一樣。

司馬昭對賈充說:「一個人無情無義,是不是像這個人一樣就到了頭了!即便是諸葛亮在,也不能長久成全他,何況能力差一些的姜維呢?」賈充說:「如果不是這種情況,殿下又怎麼能這樣輕易兼并他吶!」

這段話歸結起來可以有兩層意思:

1.蜀漢國的滅亡責任在劉禪,怪不得別人;

2.此前的蜀漢國得以成全,全靠諸葛亮,只可惜不在了。或者說,在司馬昭看來,能夠成全蜀漢國的也就是諸葛亮了,但碰到這樣一個主兒,也只能是成全他一時,不可能是長久。

不管怎麼說,司馬昭對諸葛亮還是給與肯定的,這是來自於對手後代的尊重。

後代被新朝代啟用

魏國發起滅蜀之戰,鄧艾偷襲陰平,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前往涪城迎敵,先頭部隊失利,諸葛瞻退守綿竹。

鄧艾給諸葛瞻寫信說,只要你投降,就上表封他為琅琊王。諸葛瞻斬了送信之人,率兵出戰,結果失敗被殺,他的大兒子諸葛尚一同陣亡。劉禪得到消息,向鄧艾投降,並下令姜維投降。

諸葛亮曾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兒子,就從東吳大哥諸葛瑾那兒過繼來一個兒子,叫諸葛攀,後來雖然又回到了諸葛瑾名下,但仍然留在成都。

這樣一來,諸葛攀的兒子諸葛顯和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就在諸葛瞻死蜀漢國投降的第二年被遷移到了河東郡。第三年,諸葛京被任命為新朝晉朝的官員,不久被任命為郿縣令,最後一直當到江州刺史。

由於鍾會造反失敗被殺,魏國軍隊失去了約束,各軍在成都城內搶掠好幾天,成都城內「死傷狼藉」,也就是兵眾在成都城內殺人放火搶東西。

搶劫搶什麼人?肯定是搶官員之家和有錢人,一般老百姓沒有多少錢財供他們搶。除了那幾個主張投降的官員,蜀漢國大部分達官貴人家不是全家被滅,就是被亂兵所殺,前者如關羽,後者有蔣琬的兒子蔣斌。

同為蜀漢國高官的後代,又是堅決的抵抗者家庭,為什麼諸葛亮的後人沒有家破反而被任命為新朝的官員呢?這當中難道沒有值得深思的東西嗎?

其實,答案就在諸葛京被任命為官的詔書當中。這份詔書中說:「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諸葛)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什麼叫「盡其心力」,不就是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嘛!

後來晉國的尚書僕射山濤推薦諸葛京任太子舍人也說過,諸葛亮父子在蜀國「雖不達天命,要為盡心所事」,所以才推薦他到這樣重要的崗位上來。

所以說,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得到天下認可的。晉人干寶評論諸葛瞻時也說:「(諸葛)瞻雖然智慧不足以扶救危難,勇力不足以抗拒外敵,然而他能夠外不辜負國家,內不改父親的志向,忠孝雙存!」

諸葛瞻繼承了父親的忠心,這就是他的大孝。這就是諸葛亮留給當時天下人最為鮮明的形象,他不但給天下人作出了忠君愛國盡心做事的榜樣,也給自己的後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寫在最後:喜歡三國和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工重號「三國故事」,有些很精彩,有些很逗比,感興趣的可以訂閱一發,多謝支持

揭開三國第一猛將的秘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故事 的精彩文章:

大俠金庸離世,他筆下的20位絕世高手永在我心中!
那個叫小雪的姑娘,你火了!

TAG:三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