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牧野之戰周武王5萬對紂王17萬,為何能以少勝多?

牧野之戰周武王5萬對紂王17萬,為何能以少勝多?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有很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發生在3000多年前的牧野之戰,堪稱典範。周武王聯軍5萬將17萬(也有說70萬)商軍打爆,導致商紂王自焚,商朝滅亡,此戰後周代商而立,對後世華夏文明影響深遠。

公元前1046年(這個時間有爭議),周武王姬發審時度勢,集合諸侯庸、蜀、羌、盧、微、濮、彭、髳等國聯軍,開始風雨兼程急襲朝歌。為何是急襲?因為此時朝歌兵力空虛,但是紂王對東南夷的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留給周人的寶貴時間不多了。一旦商朝南下的主力部隊返回,等待姬發的可能是比被囚禁還要慘的結果。牧野之戰可以說是一場閃電式的斬首之戰,旨在打紂王個措手不及。

在紂王剛接到緊急軍情的時候,周武王的聯軍已經到了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城郊外西南的牧野,開始擺陣了。紂王正規軍兵力不足,只能將大量的奴隸派上戰場充數,雖然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了,但是結果卻悲劇了,被趕上戰場的奴隸頂不住周武王聯軍戰車衝擊臨陣倒戈,不到一天的時間,紂王的雜牌軍就被打爆了。紂王看大勢已去,只好退回朝歌一把火把自己燒了。樹倒猢猻散,剩下的商朝殘餘勢力的被滅的命運也就註定了。商朝亡,周朝立。

牧野之戰周武王為何能在如此劣勢兵力的情況下,戰勝強大的商紂王呢?其實戰爭的勝利只是最終結果,但是周人的謀劃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商朝取代夏之後,經歷一段快速的擴張發展期,但是商朝並非穩定的大一統的王朝。北方的游牧民族鬼方(也就是匈奴的祖先)南下,對商朝造成很大威脅。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臣屬商朝的周人,得到代商出征,討伐鬼方的特權。周人因此發展壯大,和後來的秦人際遇有些類似。

周人實力的壯大,也引起商朝的警覺,季歷(周文王姬昌之父)被囚禁處死。季歷死後,姬昌繼位,以報仇為名出兵伐商。畢竟商朝實力擺著,周人沒撈著好,只好韜光養晦,卑躬屈膝。姬昌也被囚禁在於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七年。後來的越王勾踐和周文王的遭遇倒是挺像。最終在送了大量珠寶美女、割地求饒的情況下,姬昌才被放回,還被紂王授予征伐之權。

這倒是挺奇怪的事,按說商紂王帝辛其實是個勇武聰穎很有才華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放虎歸山後患無窮的道理,卻為何會做出這種給反常的行為呢?

之所以放走姬昌還給他征伐權,是因為商朝正在對江淮一帶的東南夷用兵,需要周人在西面保證後方穩定,最起碼周人的態度還是不錯的,只能說周人的隱忍把紂王給矇混了。再就是因為紂王雖然聰穎卻又性情剛烈頗為自負,可能在他認為周人也翻不起什麼大花。

周王姬昌這次不那麼衝動了,重用大批賢良之臣,如姜子牙等暗暗進行謀劃,內修治政,外聯邦交,以德服人,拉攏鄰近的方國部落,頗得仁義之名。而後用征伐之權,伐犬戎、密須,穩定後方。出兵向東攻莒、黎、邘、 崇等國,滅商之羽翼。遷都到豐(今陝西西安西南),所有工作都是圍繞著滅商的戰略而做的部署。

商朝對東南夷征戰的這些年,欺壓諸侯方國,搜刮民脂民膏,已經搞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非常尖銳了,而商紂王還在酒池肉林,和妲己鬼混,不體恤民情。更要命的是周王任用賢臣良將,而紂王卻在殘害忠良,殺比干,囚箕子,逼走微子等人。可以說商朝內外交困,已經很危險了。

再具體到牧野之戰上來說,商紂王又在戰術上犯了致命錯誤。周武王聯軍風雨兼程、遠道而來,既然紂王正規軍兵力不足,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堅守,等待南征東南夷的主力部隊回援。有人可能會問能守得住嗎?

奴隸兵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對他們來說守城要比在外野戰對抗戰車的難度小得多了,最起碼不會出現一打就崩,大批潰逃倒戈的情況。

另外再看看朝歌的位置,守住朝歌城根本就不是問題。朝歌城東有淇河之險,西有太行山為屏障,地理位置其實是很不錯的。商朝前期遷都次數是非常多的,沒有十次也有八次,但是最後一次遷到殷(今河南安陽)以後200年就沒再遷過,也能說明一定的問題。

商朝這麼長時間對國都的經營,城池也不可謂不堅固,據記載南北各有三道城牆,城高牆闊。雖然城池早已損毀,但是如今仍有部分古城牆殘留,高約十米,基厚約150米,頂寬約130米。可見當年的朝歌城猶如銅牆鐵壁,要想攻進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如果紂王能固守城池以待援軍,武王聯軍閃電戰的謀劃就不能實現,商朝就不會那麼快滅亡。不過即使是這樣,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商紂王眾叛親離,暴虐無道,商朝被滅也只是早晚的事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名將,尉遲敬德結果如何?
3萬平方公里的比利時,如何殖民234萬的剛果金?

TAG:地圖帝 |